![]() |
溫海明作者簡介,溫海明,男,西元一九七三年生,福建三明人,美國夏威夷大學比較哲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著有《周易明意》《道德經明意》《比較境遇與(yu) 中國哲學》《儒家實意倫(lun) 理學》、Confucian Pragmatism as the Art of Contextualizing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World、Chinese Philosophy等著作;主編《易經明解》等。 |
【基本信息】
中文書(shu) 名:《儒家實意倫(lun) 理學》
作者:溫海明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10-01
【作者簡介】
溫海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導。2006年獲得美國夏威夷大學比較哲學博士,1999年獲北京大學中國哲學碩士。曾為(wei) 北京大學博士後,教育部新世紀優(you) 秀人才(2010)。現為(wei) 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學術委員;當代貴州傳(chuan) 媒集團總編輯助理;孔學堂書(shu) 局副總編輯;《孔學堂》雜誌副總編輯;國際英文哲學刊物Asian Philosophy (A&HCI)編委;教育部英文哲學學術期刊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中國哲學前沿》)副主編;著有:《儒家實意倫(lun) 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Confucian Pragmatism as the Art of Contextualizing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World (Lexington, 2009);Chinese Philosop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中國哲學思想》(2010)等等。在國際哲學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Asian Philosophy,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Culture and Psychology, 《中國哲學史》、《周易研究》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五十餘(yu) 篇。曾獲美國陳榮捷(Wing-tsit Chan)比較哲學獎學金、東(dong) 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學員獎學金等;先後赴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劍橋大學、根特大學等校作學術訪問和學術研究。其《中國哲學思想》被譯為(wei) 英、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在國外出版。
【內(nei) 容簡介】
儒家實意倫(lun) 理的中心在於(yu) 論證儒家倫(lun) 理的根本在如何於(yu) 當下一念之間作出“儒家”式道德判斷並進而依此行為(wei) 。本書(shu) 將從(cong) 古典儒家倫(lun) 理論說入手,討論意念在何種意義(yi) 上是“儒家的”並且是“倫(lun) 理的”。“實意”發端於(yu) 《大學》之“誠意”,在本書(shu) 裏為(wei) “實化意念”而實有其意,據此展開一個(ge) 儒家實意倫(lun) 理思想係統。全書(shu) 圍繞儒家倫(lun) 理的十大相關(guan) 問題:善與(yu) 緣、身與(yu) 意、境與(yu) 生、己與(yu) 人、意與(yu) 義(yi) 、孝與(yu) 仁、情與(yu) 禮、人與(yu) 權、家與(yu) 國、主與(yu) 民展開論述,意圖在中西比較哲學的框架下,圍繞實意與(yu) 人緣創生力的中心議題,考察儒家倫(lun) 理學涉及的多方麵問題。儒家實意倫(lun) 理學說明,人可以通過更好地理解人與(yu) 他人的共生關(guan) 係來創造有價(jia) 值的生活情境,這一哲學觀有助於(yu) 振興(xing) 儒家倫(lun) 理傳(chuan) 統,並為(wei) 中西哲學對話的深入指明新的方向。
【本書(shu)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善與(yu) 緣
一 儒家倫(lun) 理的不同維度
二、 與(yu) 世創生
三、誠與(yu) 慎
第二章 身與(yu) 意
一、因“身”而有“意”
二、實意作為(wei) 認識世界的緣發端點
三、“誠意”之為(wei) 意念的實化
四、儒家實意倫(lun) 理學的哲學意義(yi)
第三章 境與(yu) 生
一、文藝複興(xing) 時期的ingenium (才能)
二、近代西方哲學對無中生有(Creatio ex nihilo)的反思
三、 美國哲學傳(chuan) 統中“依境而生”的萌芽
四、詹姆士論“純粹經驗”
五、杜威論哲學謬論 (the Philosophic Fallacy)
六、儒家人緣創生力與(yu) 過程宇宙觀
第四章 己與(yu) 人
一、儒家人己關(guan) 係與(yu) 其共生情境
二、杜威論人己關(guan) 係的緣發性
三、家庭與(yu) 社群
第五章 意與(yu) 義(yi)
一、正名分
二、正書(shu) 字
三、正百事之名
四、以“名”出“言”,以“言”“行”事
第六章 孝與(yu) 仁
一、對宋儒“孝”“仁”不通的哲學突破
二、“孝”之非反思先行性
三、“孝”非反思先行性之本體(ti) 論基礎
四、“孝”非反思先行性之宗教性基礎
五、仁與(yu) 誌
第七章 情與(yu) 禮
一、儒家之心-性-情
二、“情-生”作為(wei) 本體(ti) 性的“感-情”
三、調控因“感”生“情”何以是倫(lun) 理的
第八章 人與(yu) 權
一、儒家“繼善成性”詮釋傳(chuan) 統
二、“善-性”自然主義(yi) 理論建構
三、儒家自然之善與(yu) 西方人權道德
第九章 家與(yu) 國
一、解題
二、死結
三、良心與(yu) 家國
第十章 主與(yu) 民
一、孔子“為(wei) 政”與(yu) “君子”-“小人”
二、人緣創生與(yu) 社群溝通
三、社群民主
四、近代轉換主與(yu) 民關(guan) 係的努力
五、當代主與(yu) 民的理論轉換
參考文獻
後記
【本書(shu) 前言】
儒家實意倫(lun) 理的中心在於(yu) 論證儒家倫(lun) 理的根本在如何於(yu) 當下一念之間作出“儒家”式道德判斷並進而依此行為(wei) 。本書(shu) 將從(cong) 古典儒家倫(lun) 理論說入手,討論意念在何種意義(yi) 上是“儒家的”並且是“倫(lun) 理的”。“實意”發端於(yu) 《大學》之“誠意”,在本書(shu) 裏為(wei) “實化意念”而實有其意,據此展開一個(ge) 儒家實意倫(lun) 理思想係統。全書(shu) 圍繞儒家倫(lun) 理的十大相關(guan) 問題展開論述,意圖在中西比較哲學的框架下,圍繞實意與(yu) 人緣創生力的中心議題,考察儒家倫(lun) 理學涉及的多方麵問題。
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總結三百年學術的主潮是“厭倦主觀的冥想而傾(qing) 向於(yu) 客觀的考察”,另一支流是“排斥理論而提倡實踐”。宏觀鳥瞰二十世紀的中國哲學學科的發展,可以說在中西古今的交匯大潮之下,相比西方哲學在二十世紀的理論推進和學術建構,新生中國哲學學科與(yu) 時代的脈搏交融過分緊密,而在哲學理論上的突破一直乏善可陳。在今天這樣一個(ge) 東(dong) 西方學術充分交流的學術時代,我們(men) 有必要進一步借助西方哲學的理論係統,將中國古代先哲的哲學理論進一步學術化、係統化。本書(shu) 希望將古典儒家經典中的倫(lun) 理思想,通過與(yu) 西方哲學尤其是美國實效主義(yi) 哲學(Pragmatism)[1]的對話,建構一個(ge) 儒家實意倫(lun) 理學理論係統。
由於(yu) 古代儒家倫(lun) 理思想相比現代哲學學術研究的非係統性,今天力圖建構儒家倫(lun) 理理論,除了近代以來係統性整理古代哲學家思想資料的努力之外,西方不少將中國哲學思想係統化的學術成果也可資借鑒。西方關(guan) 於(yu) 中國哲學思想的研究基本上立足於(yu) 西方係統化的哲學傳(chuan) 統背景,往往有試圖將中國古代思想係統化的傾(qing) 向。[2] 在中西方討論儒家倫(lun) 理的哲學敘述中,既有的係統化建構儒家倫(lun) 理學的哲學理論致力於(yu) 運用不同的西方倫(lun) 理學體(ti) 係,如德性倫(lun) 理、規範倫(lun) 理、角色倫(lun) 理等理論來詮釋儒家倫(lun) 理思想,本書(shu) 希望在諸路數之間另辟蹊徑,以期在把握傳(chuan) 統儒家倫(lun) 理精神核心的前提下,回應相關(guan) 倫(lun) 理問題的不同維度。
關(guan) 於(yu) 儒家倫(lun) 理學的研究固然已經汗牛充棟,但以特征描述性的討論居多,而從(cong) 人自身本有的創生力出發闡釋儒家倫(lun) 理學何以可能的學理建構相當有限。[3]這方麵的問題意識在今天帶有比較哲學意味,而儒家倫(lun) 理學的哲學係統化當在近代以來東(dong) 西哲學對話日益深化之後才成為(wei) 可能。[4]
雖然這裏建構的是儒家傳(chuan) 統倫(lun) 理學命題的當代哲學化版本,但儒家實意倫(lun) 理學的現代使命仍然在於(yu) 導人向善,其出發點與(yu) 孟子和亞(ya) 裏士多德開始追求人性之善與(yu) 後天如何為(wei) 善並無二致。儒家實意倫(lun) 理學作為(wei) 當代哲學理論仍然應當具備改變人心的力量,能夠幫助人們(men) 反思人倫(lun) 關(guan) 係,並在人倫(lun) 關(guan) 係實踐中持續其創造的力量。從(cong) 原始儒家開始,人應當受到教化並導之向善是儒學的基本觀點,雖然後來興(xing) 起的道家和佛教也導人向善,但在教化的一念之間,儒道佛的分野立現,雖然表麵上殊途同歸,都是改變人心意向的方式,但儒家之謂儒家,定然有其不可移易的力量在。
儒家倫(lun) 理學其實從(cong) 一開始就一直麵對一個(ge) 難題,即改變自己和他人心向的努力何以是“儒家的”?一個(ge) 人改變自己或他人行為(wei) 的前提是改變自己的內(nei) 心,進而創造性地改變自己內(nei) 心原先設定的自己跟他人之間的關(guan) 係,但人的內(nei) 心何以能夠具備創造新的與(yu) 他人關(guan) 係的力量?這種內(nei) 心之中創造的力量又如何隨著外在的情勢而改變?儒家實意倫(lun) 理學力圖論證:無論是內(nei) 心的改變抑或情勢的改換,人與(yu) 他人關(guan) 係的改變都離不開對既有存在之境的理解和基於(yu) 人緣創生力的涵養(yang) 。雖然心向的改變有其肉體(ti) 自然存在作為(wei) 基礎,但心靈對情勢的領悟和通過實意改變其情境則首先基於(yu) 心靈對自身與(yu) 世界共在的理解。正是在心靈與(yu) 世界共生之境的本體(ti) 論基礎上,本書(shu) 力圖論證實意的努力何以可能是倫(lun) 理的。
實效主義(yi) 哲學的真理是當下和效用性的,比如,對於(yu) 航海迷路的航船,船上牧師和水手的爭(zheng) 辯沒有誰對誰錯,而是以何者最終有效作為(wei) 判斷的基礎。如果牧師說服水手放棄航行的技術,通過信仰上帝獲得心靈的平靜以麵對死亡,上帝的信仰就是有效的;如果水手用技術帶領牧師走出了迷途,則科學就戰勝宗教而成為(wei) 有效的。這個(ge) 例子說明實效主義(yi) 哲學與(yu) 中國哲學各種不同傳(chuan) 統之間都存在真理選擇時的方向感的區別。以這種真理觀為(wei) 代表的美國實效主義(yi) 傳(chuan) 統認為(wei) 隻要有實際效果,就當持樂(le) 觀的生活態度。相形之下,中國哲學傳(chuan) 統中的儒釋道三種傳(chuan) 統都注重治心的實際效果,都可以歸結到選擇的哲學,如何將人從(cong) 無意識的人生中梳理出一種可以由意識主導的選擇模式,化被動為(wei) 主動。從(cong) 比較哲學的觀點看,美國實效主義(yi) 哲學傳(chuan) 統不如中國哲學傳(chuan) 統強調選擇的方向感。有用與(yu) 有效指向當下,並不指向未來。而中國哲學傳(chuan) 統多指向未來,強調理想的人格,認為(wei) 當下的功夫都要以成就未來的理想人格作為(wei) 指歸。儒釋道都有一定的價(jia) 值理念作為(wei) 導向,超越“趨利避害”的基本生存要求和自然傾(qing) 向。人的選擇有其情境固然沒錯,但為(wei) 何如此選擇則不僅(jin) 是在情境中用實效主義(yi) 的原則即可得到完滿的答案。即使在詹姆士走出叢(cong) 林的例子中,其強調的選擇方向也僅(jin) 僅(jin) 是自然主義(yi) 的,即趨利避害的生存原則的要求。而生存無疑隻是生活的最低標準,生命的倫(lun) 理展開所需要實現的應當是遠遠高於(yu) 生存層麵的目標。這是中國哲學與(yu) 美國實效主義(yi) 之間價(jia) 值導向的區分。本書(shu) 正是在這樣的意義(yi) 上建立儒家實意倫(lun) 理學的價(jia) 值導向係統。
從(cong) 儒家的角度看,人類心靈方向的改變,進而改變與(yu) 他人的關(guan) 係是如何可能的?人如何才能達到對心靈本體(ti) 的領悟進而達到對心靈方向的改變?我們(men) 應該如何領悟心靈本體(ti) ?我們(men) 改變心靈的方向,除了趨善避惡的本能之外,對心靈的控製是否可以有純粹的倫(lun) 理和審美意味?舉(ju) 例來說,心靈對於(yu) 既有規則的認知,好比駕駛員意識到交通規則的存在和道路的實存,但對車的駕駛,卻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但每時每刻對車的駕馭,都是以對車的存在以及車與(yu) 道路和交規等共在的場域之間的領悟作為(wei) 前提的。如果我們(men) 把心靈如何指導行動改變,化為(wei) 駕駛者如何在領悟自身與(yu) 情境共在的前提下,不斷調整心跟車及道路之間構成的場域的微妙關(guan) 係,那麽(me) 駕駛的技能就可以理解為(wei) 作為(wei) 行為(wei) 主體(ti) 的駕駛員如何提升自己的駕駛技巧,好比倫(lun) 理關(guan) 係中的人如何獲得和涵養(yang) 內(nei) 在的德性,而內(nei) 在德性經過修養(yang) 又轉化為(wei) 行為(wei) 的自然傾(qing) 向。開車和遊泳這類技藝都可以算是通過實踐不斷內(nei) 化形成內(nei) 在德性的藝術,相應的,在實踐中的道德過程也是一種需要涵養(yang) 而逐漸內(nei) 化的藝術,並在每時每刻的人倫(lun) 關(guan) 係中表現出來。當然,即使良好的德性也不能保證永不犯錯,正如優(you) 異的車技不能保證絕對的安全,良好的遊泳技能不能保證遊泳者在汪洋大海中安然無恙一樣。可見,個(ge) 體(ti) 對人倫(lun) 關(guan) 係創造過程就像開車和遊泳的過程一樣,是不斷將心靈的方向實化出來,並通過外在實踐而內(nei) 化的行為(wei) 方式加以表達,從(cong) 而力圖使得個(ge) 體(ti) 與(yu) 人倫(lun) 關(guan) 係構成的情勢處於(yu) 和諧之境。
從(cong) 孔孟開始的儒家倫(lun) 理一方麵強調內(nei) 心善的先驗性,需要人不斷回到先天善性開始的地方去體(ti) 驗並將其發揚光大;另一方麵也強調人心所發的行為(wei) 與(yu) 環境之間的協同,應當努力修身以合於(yu) 禮製規範的要求。人倫(lun) 關(guan) 係的和諧之境是儒家倫(lun) 理的永恒目標。可見,儒家倫(lun) 理是一種合乎情境的實意倫(lun) 理。人因肉身的實存而有意識,而對於(yu) 意識的修煉構成人在世界之中創造自己人生軌跡的必經之路,而儒家對意念真誠至極的提倡,構成了儒家修齊治平思想的底色。人因為(wei) 能夠將其意念實化而能夠與(yu) 外在的情境溝通,既能夠受情境的影響,也能夠創造情境,這就是人與(yu) 外在人與(yu) 物之間的“緣”的開端,而對於(yu) “緣”的領會(hui) 和把握,構成了人在世間的倫(lun) 理創造力的根源。這種人與(yu) 其情境之間的張力構成了儒家對於(yu) 人在世間存在的領悟的審慎狀態,由此出發行使道德權利和實踐道德行為(wei) ,並推己及人。儒家能夠從(cong) 自身推致他人的基石在根源於(yu) 孝悌的良心和良知,並且在這種先天善性的基礎上讓人心依從(cong) 道心實踐道德選擇,這就是儒家道德實踐的情理。這種情理在發用於(yu) 社會(hui) 交往與(yu) 實踐之間,就是對自身自然權利的理解和領悟,進而擴展自己的權利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然而,在家與(yu) 國之間,儒家的先天道德能力與(yu) 實踐原則卻與(yu) 追求社會(hui) 的公平與(yu) 正義(yi) 之間存在明顯的張力,儒家最終還是回到對人的先天存在及其先驗善性的家庭情感來源的基石上,給出對於(yu) 家國矛盾的解答。儒家在家國關(guan) 係上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近代以來對西方民主觀念的接受和中國政治理論話語的當代轉化中對於(yu) 主與(yu) 民關(guan) 係的協調與(yu) 解決(jue) 。
儒家實意倫(lun) 理學是人在經驗與(yu) 世界全體(ti) 融貫的境界裏建立道德價(jia) 值的倫(lun) 理學。人生態度則要努力運世之化,既有哲學建構,又有道德運用,又有美感價(jia) 值。這些都是在創生力展現為(wei) “實意”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麵對紛雜的世態人情,哲人們(men) 希望把它們(men) 變得合情合理,也就必須要找出使人情世故變得有序的根源所在。儒家經典確定了人己關(guan) 係的源初性韻味,也就是人如何在一個(ge) “生生”不息的萬(wan) 物情境中把握自我、發展自我、修養(yang) 自我。用杜威的話說,自我與(yu) 他人相關(guan) 聯要穿透自身,與(yu) 他者連通並共同創生。儒家之家庭觀與(yu) 杜威的社群觀都關(guan) 心群己關(guan) 係的發展過程和基本表現形式。可以這樣說,自我觀念在儒家家庭與(yu) 杜威社群同緣異構的交融中,不斷展示出其在全球化情境中的新生價(jia) 值。
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我們(men) 應當立足於(yu) 中國哲學的悠久文化傳(chuan) 統,充分注意到當代中國的特殊性,尤其是當代中國一直被動回應西方意識形態話語,一直缺乏對自身話語係統的自信。我們(men) 需要重回古典儒家哲學,調動近代中國哲學與(yu) 西方對話的資源,結合中國哲學現代化過程的種種情形來綜合考察,從(cong) 實意創生的角度,將傳(chuan) 統儒家倫(lun) 理學在實意哲學的框架內(nei) 建構成為(wei) 儒家實意倫(lun) 理學。
“念下轉命”是古往今來儒家實意哲學的目標,幫助人們(men) 使意念在反思狀態中去粗存精,將合適的意念堅實,從(cong) 而使心境廣大,念及世界蒼生萬(wan) 物,進而成就意念對世界的實際作用,即人生的意義(yi) 之所在。無論是儒家倫(lun) 理涉及的哪一個(ge) 層麵,都可以回歸到儒家對於(yu) 人的實存的理解,以及基於(yu) 實存的人的心意所發的實化過程,這就是儒家倫(lun) 理中人倫(lun) 創生力的維度。本書(shu) 通過闡發傳(chuan) 統儒家從(cong) 實意到人緣創生的各種不同維度建構一個(ge) 傳(chuan) 統儒家倫(lun) 理的新哲學版本。
先秦儒家哲學思想的倫(lun) 理維度已經相當明顯,魏晉宋明之後形上學和認識論的維度逐漸深化。曆史上先秦倫(lun) 理學的演進是一個(ge) 不斷哲學化的過程,也就是倫(lun) 理哲學範疇的內(nei) 涵不斷深化的過程。思想家們(men) 使用的範疇有公共的意義(yi) ,但同時也有哲人本身賦予的特殊意義(yi) ,而且這些被賦義(yi) 的新範疇往往會(hui) 成為(wei) 未來哲學思想的源生力量。本書(shu) 努力轉換傳(chuan) 統儒家倫(lun) 理的範疇並賦予新哲學意義(yi) ,其中最為(wei) 核心的就是善與(yu) 緣、身與(yu) 意、境與(yu) 生、己與(yu) 人、意與(yu) 義(yi) 、孝與(yu) 仁、情與(yu) 禮、人與(yu) 權、家與(yu) 國、主與(yu) 民各範疇的新意與(yu) 其間的中道。這是儒家倫(lun) 理學在當代中西哲學對話中的必然處境,落實到儒家倫(lun) 理學與(yu) 當代哲學,尤其與(yu) 美國實效主義(yi) 哲學關(guan) 於(yu) 人存在狀態的哲學對話之中。儒家實意倫(lun) 理學說明,人可以通過更好地理解人與(yu) 他人的共生關(guan) 係來創造有價(jia) 值的生活情境,這一哲學觀有助於(yu) 振興(xing) 儒家倫(lun) 理傳(chuan) 統,並為(wei) 中西哲學對話的深入指明新的方向。
今天中國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實現了工業(ye) 化和現代化,當然不是完全現代化,隻是從(cong) 國際視角來看,相對很多發展中國家而言,中國已經完成大部分的工業(ye) 化。三十年之間我們(men) 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一百多年的曆程。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我們(men) 比較快地嫁接了現代化的很多理念,從(cong) 而可能直接進入後現代的狀態。所以儒家倫(lun) 理學的現代轉化要自覺地放在後現代的語境中,而不要糾纏在現代性的話語中不放。儒家倫(lun) 理學的後現代轉化主要是加強學理研究,回應西方一整套學理的衝(chong) 擊,努力把傳(chuan) 統儒家倫(lun) 理學轉化成為(wei) 能夠回應西方成型的學理係統的新理論體(ti) 係。儒家倫(lun) 理學應當從(cong) 其核心範疇入手承擔起回應西方哲學衝(chong) 擊的曆史責任。
在近三十年中基本完成工業(ye) 化和現代化的中國,如今政治倫(lun) 理話語似乎處於(yu) 失語狀態,生發於(yu) 經濟、宗教和政治的各種話語體(ti) 係你方唱罷我登場,在政治倫(lun) 理學話語的各種版本之間猶豫不定,與(yu) 一個(ge) 巨大的未嚐間斷的數千年文明所應當具有的政治倫(lun) 理話語傳(chuan) 統極不相稱。就“實效主義(yi) ”(pragmatism)的在中國走過的曆程來說,通常被簡約為(wei) “黑貓白貓”和“摸石頭”的樸素實效主義(yi) 版本被過分放大,但還是在西方現代自由主義(yi) 話語係統麵前語塞,不能夠與(yu) 傳(chuan) 統儒家倫(lun) 理發生良好的溝通互動,因為(wei) 過分實效主義(yi) 的版本既跟西化之後的政治倫(lun) 理學智慧關(guan) 聯不大,也跟傳(chuan) 統的千年文明缺少交集。可見,一個(ge) 新版本的政治倫(lun) 理話語係統還的確既得吸收西方政治倫(lun) 理學的精神,又得立足於(yu) 古典政治倫(lun) 理學經典的智慧。應該說,一個(ge) 新版本政治倫(lun) 理話語的原點不在立憲、人權、民主、共和、和諧,也不在公平、民生、正當性、合法性等等,而應該尋求一種新的中道。
中道作為(wei) 傳(chuan) 統儒家倫(lun) 理學的根本精神,如今已經黯然失色,因為(wei) 將其付諸實踐難乎其難。現實實踐的中道微妙難求,理論的中道形式更是難以捉摸。“中庸不可能也”早就是經典文本的感歎,但這又無疑是成熟政治倫(lun) 理生態的呼喚,希望傳(chuan) 統儒家倫(lun) 理得到重新闡發和發揮。本書(shu) 雖是一部關(guan) 於(yu) “儒家實意倫(lun) 理學”的著作,但還是希望能夠在章節的字裏行間,恢複傳(chuan) 統儒家倫(lun) 理的中道氣象。作者相信,在善與(yu) 緣、身與(yu) 意、境與(yu) 生、己與(yu) 人、孝與(yu) 仁、意與(yu) 義(yi) 、情與(yu) 禮、人與(yu) 權、家與(yu) 國、主與(yu) 民之間尋求中道,既是傳(chuan) 統政治倫(lun) 理話語的微妙境界,也是今天中西比較哲學語境下中國政治倫(lun) 理話語轉換需要追求的最高目標。
中國思想者和哲學家需要走出現代化議題和話語體(ti) 係,不再圍繞西方現代性和普遍主義(yi) 的種種議題打轉。如果幾乎所有當代中國政治倫(lun) 理學的討論,都離不開“民族國家”等現代性極強的術語,而發問的開端幾乎都是“為(wei) 什麽(me) 中國不是”,那麽(me) 中國自本自為(wei) 的話語體(ti) 係將無從(cong) 恢複和建構。尤其在工業(ye) 化、現代化的史無前例的新型國家麵前,中國思想者和哲學家需要體(ti) 會(hui) 和提升中庸的精神,在理論建構中體(ti) 現出折中百代的氣魄,以葆養(yang) 和發揚源初文化氣脈延續至今的動態平衡之精神,化幾個(ge) 世紀以來西方哲學與(yu) 文化的衝(chong) 擊於(yu) 無形。這是中國哲學世界化的過程中所必需經曆的,而儒家哲學及其倫(lun) 理思想,在此過程中首當其衝(chong) 。儒家實意倫(lun) 理學之呼之欲出,植根於(yu) 百年來中西哲學對話的曆史背景,力求對中西倫(lun) 理對話過程中出現的理論問題以獨立的思考與(yu) 解決(jue) 。
【本書(shu) 後記】
在一個(ge) 西方哲學主導哲學話語的時代,儒家倫(lun) 理學當以什麽(me) 麵目出現?在我負笈海外的歲月裏,這是一個(ge) 縈繞在我心中揮之不去的問題。作為(wei) 中國哲學研究者,對於(yu) 儒家倫(lun) 理的基本問題似乎當不證自明,但在一個(ge) 東(dong) 西方對話的語境中,這就不是一個(ge) 能夠輕易放下的問題。在一遍遍地跟中外師友辯難的過程中,在日複一日地跟師友同道往複討論的歲月裏,我沉澱下來的關(guan) 於(yu) 儒家實意倫(lun) 理學的哲學答案,就是一種對人與(yu) 人之間緣發關(guan) 係的理解以及與(yu) 之相伴的、在各種人緣關(guan) 係中去主動積極地創造的倫(lun) 理學態度,這就是本書(shu) 主題“實意倫(lun) 理學”和“人緣創生力”的由來,這是我對儒家作為(wei) 一種普遍倫(lun) 理學之可能的哲學論證。本書(shu) 開篇明言,此身非己造,但此生當己造。在東(dong) 西方求學的曆程中,我沿著東(dong) 西方當代儒者的足跡,和著他們(men) 的脈動和節律,希望自己的答卷能夠承接古往今來先聖的聖學血脈,不負時代對於(yu) 儒家倫(lun) 理學在中西方哲學對話語境中脫胎換骨的呼求。
本書(shu) 最初的寫(xie) 作思路誕生在夏威夷的海灘上,藍天、沙灘和海浪伴隨著初稿的每個(ge) 章節,但奮筆疾書(shu) 則多在檀香山和北京的家裏和各個(ge) 咖啡館裏。最初的想法深受導師安樂(le) 哲先生的啟發,力圖闡發儒家與(yu) 美國實效主義(yi) 傳(chuan) 統對話的哲學意蘊,並將儒家思想哲學化作為(wei) 自己在所不辭的神聖使命。回國後出於(yu) 語境的變化,對初稿的論述語脈做了重大修改,也愈發傾(qing) 心孔門先輩的剛毅堅強,哲學化儒家實意倫(lun) 理的思路隨之發榮滋長,正好當代複興(xing) 儒家哲學的努力此起彼伏,能夠躬逢其盛實屬三生有幸。
作為(wei) 陳榮捷(Wing-tsit Chan)獎學金的獲得者,我對於(yu) 陳榮捷先生將一生都獻給中國哲學的國際化事業(ye) 充滿敬意和感恩,對於(yu) 留學期間支持與(yu) 幫助過我的夏威夷大學哲學係、美國東(dong) 西方中心、夏威夷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夏威夷大學日本研究中心、Chung-fong and Grace Ning基金會(hui) ;Chun Ku and Soo Yong Huang 基金會(hui) 等機構對我的慷慨支持心懷感激。尤其讓我感念的是德範克(John DeFrancis)老先生,他幾十年如一日,九十多歲的高齡仍然每天精進不息、奮進不止的工作方式對我有巨大的觸動,也是我作為(wei) 一個(ge) 晚輩不敢有絲(si) 毫懈怠的精神動力。孫穗芳女士獻身推廣孫中山思想和學說事業(ye) 的精神,對晚輩也是巨大的促進。海外新儒家當中,安樂(le) 哲教授、杜維明教授對於(yu) 儒家哲學化的使命感和乾進不息,不論在東(dong) 方和西方相遇的實境還是日常問學的語脈之間,都一直是催我奮進的力量。夏威夷大學哲學係Graham Parkes, Steve Odin, Tamara Albertini, Poul Andersen等教授們(men) 在學業(ye) 上多方指點,令我受益終身。尤其感謝安樂(le) 哲教授對我在夏威夷多年求學期間從(cong) 學業(ye) 到生活各個(ge) 方麵的關(guan) 照,以及夏威夷大學姚道中教授、任友梅教授、羅錦堂教授、寇樹文(Daniel Tchudi)等給過我多方麵的關(guan) 照和支持,他們(men) 都是當代儒家君子人格的典範。
本書(shu) 的問世與(yu)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的支持,尤其是張誌偉(wei) 老師的深情厚意密不可分。以馮(feng) 俊和郝立新院長為(wei) 首的哲學院兩(liang) 任領導班子對我的教學與(yu) 研究工作給予了巨大的關(guan) 心和幫助。中國哲學教研室的全體(ti) 同仁,張立文教授、宋誌明教授、向世陵教授、幹春鬆教授、楊慶中教授、彭永捷教授、羅安憲教授對我的教學科研工作給予多方麵的支持和幫助。人民大學的諸位師友如劉大椿、何光滬、葛晨虹、韓東(dong) 輝、魏德東(dong) 、龔群、歐陽謙、溫金玉、何建明、聶敏裏、郭清香、周濂、王易、李懂武、楊燕萍、陳力、梁濤等對我的研究工作給予了多年的熱情關(guan) 照。感謝教育部新世紀優(you) 秀人才支持計劃(NCET-10-0801),中國人民大學明德青年學者計劃(2009),中國人民大學國際發文項目(2010,2011),國家博士後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060400006)和中國人民大學“985工程”自由探索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1356233)的慷慨支持。書(shu) 中一些章節的部分內(nei) 容在不同中英文雜誌上發表過,在本書(shu) 寫(xie) 作過程中對段落、文字和注釋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特此向這些雜誌表示深深的謝意。
紐約州立大學餘(yu) 紀元教授曾大力支持我的英文專(zhuan) 著在美國出版,他充滿洞見的專(zhuan) 著對作者啟發良多。北京大學張祥龍教授的係列著作對該書(shu) 思路的語境轉化給予了很多開示和啟發,他詮釋儒學的分寸和角度都與(yu) 他轉化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的努力無法分開。北大陳少峰教授對本書(shu) 思路的倫(lun) 理學轉化起到催化作用,在我做北京大學博士後期間,他與(yu) 北大哲學係諸位師長張學智教授、胡軍(jun) 教授、王博教授、彭鋒教授、楊立華教授對該書(shu) 初稿提出過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北京大學湯一介、樂(le) 黛雲(yun) 、趙敦華、陳鬱綴、曹亦冰、劉波和周輝諸位教授對於(yu) 我的研究工作曾給予大力支持。複旦大學白彤東(dong) 教授的思考和熱情支持,對本書(shu) 的成書(shu) 有很大促進。美國東(dong) 西方中心王慶泓,北京大學吳飛、程樂(le) 鬆,北京外國語大學田辰山,中國政法大學李虎群、劉震,社科院劉悅笛、劉素民、鄭國棟,北京師範大學廖申白、田平、王楷,首都師範大學梅劍華,河北師範大學馬恒君,山東(dong) 大學黃玉順,同濟大學柯小剛,南京大學李承貴,華東(dong) 師範大學楊國榮、貢華南、顧紅亮、陳贇,上海師範大學方旭東(dong) 、中山大學楊海文等教授們(men) 對本書(shu) 的寫(xie) 作給予過不同程度的幫助,在此一並致謝。
感謝比利時根特大學安海漫(Ann Heirman)教授、芝加哥大學神學院前院長Gene Reeves教授,劉紀璐(Jeeloo Liu)教授、牟博教授,王蓉蓉(Robin Wang)教授,瑞士Ralph Weber 教授多年來的支持與(yu) 幫助,以及夏威夷的同學William Kelii Akina, John Trowbridge, Mei-lin Chinn, Leah Kalmanson, Nicholas Brasovan, Eric Hanson, Sarah Mattice, Josh Mason, James Garrison 多年來的辯難和鼓勵。北京中國學中心(TBC)、北京大學CIEE項目和北京外國語大學IES項目對我的中美比較哲學研究的支持,是他們(men) 一直維係著我的比較哲學視域,幫助和鼓勵我將儒家倫(lun) 理學在中西文化交融比較的情境中不斷創造下去。
人民大學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同學們(men) 課上課下的交流和討論也讓我收獲頗多,他們(men) 幫助我厘清思路、思考問題,並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學生劉增光、陳德明、彭宇哲、高靜、劉傑、卜璐、李冉、張紅安、霍國棟等對相關(guan) 研究工作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幫助,在此深致謝意。妻子蔡暉對我的研究工作給予了耐心支持,兒(er) 子天隨的先天孕育與(yu) 後天成長伴隨著這部書(shu) 稿的成書(shu) 和修改過程,也促進自己對很多儒學命題的深入思考,改造著論證的字裏行間。我的父母、兄弟和親(qin) 友長期以來的關(guan) 愛和支持是我學術研究的根本動力。感謝人民大學出版社李豔輝、符愛霞、胡明峰多年來的熱情鼓勵與(yu) 支持,這本書(shu) 的問世跟他們(men) 的關(guan) 心和幫助是無法分開的。
沒有這些師友和同道構造的“境”,就沒有此書(shu) 的“生”,本書(shu) 的誕生本身就是“依境而生”的見證,也是作者多年來在中西學界穿梭遊走最終“實意”的見證。在本書(shu) 的寫(xie) 作過程中,作者一直秉持如下信念:新時代的中國哲學是中國源遠流長的哲學思想傳(chuan) 統的哲學化展開,她必然是在跟西方哲學不斷交流的過程中產(chan) 生和成型的。雖然西方哲學在理解和解釋中國哲學獨立性和內(nei) 源性命題方麵遇到了極大困難,但中國哲學充分回應西方哲學並在回應中浴火重生的過程將不可阻擋。中國哲學的現代化過程異常艱辛,但我們(men) 如今要越過現代化過程中東(dong) 施效顰的無數教訓,越過中國哲學現代化過程中的種種失誤,直接建立中國哲學的後現代化理論。該理論的基本精神,就是建立中國哲學的後現代化體(ti) 係,去修正西方哲學的命題和理論。因為(wei) 新體(ti) 係已經容納了西方哲學的基本命題和基本精神,所以新體(ti) 係的國際化過程就是中國後現代哲學轉化為(wei) 世界性哲學體(ti) 係的精神。也就是說,中國哲學傳(chuan) 統上曾經是天下哲學,今天和將來也仍然是世界性的天下哲學。
溫海明
壬辰年春於(yu) 北京
【注釋】
[1] Pragmatism通常譯成“實用主義(yi) ”,但由於(yu) 該詞語在漢語語境中有著通俗的貶義(yi) ,以致在哲學理解方麵已經造成不少不必要的誤會(hui) ,所以本書(shu) 中將主要譯成“實效主義(yi) ”,借以強調美國哲學實用主義(yi) 注重效果的哲學內(nei) 涵,而其功利主義(yi) 的一麵並沒有一般理解的那麽(me) 重要。
[2] 比如陳漢生《中國思想的道家理論》試圖為(wei) 中國古代哲學家們(men) 建構係統性的論述。Cf. Chad Hansen, A Daoist Theory of Chinese Thought: 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p. 5.
[3] 葛瑞漢指出,墨家的倫(lun) 理學比較係統化,質樸完整且有一致性,相比之下,儒家幾乎從(cong) 未也未曾試圖去建立一個(ge) 類似的有序係統。Cf. A. C. Graham, Later Mohist Logic, Ethics and Scienc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78, 2003, p. 45.
[4]杜維明在《人性與(yu) 自我修養(yang) 》一書(shu) 中,以《“仁”與(yu) “禮”之間的創造緊張性》開篇,並說明這是他問題意識的最初發端。參見杜維明《聯經中文版序》,見《人性與(yu) 自我修養(yang)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ye) 有限公司,1992。
責任編輯:葛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