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傳統節日留點空間(陳壁生)

欄目:禮儀祀典
發布時間:2010-03-18 08:00:00
標簽:
陳壁生

作者簡介:陳壁生,男,西曆一九七九年生,廣東(dong) 潮陽人,中山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著有《激變時代的精神探尋》《經學、製度與(yu) 生活——<論語>“父子相隱”章疏證》《經學的瓦解》《孝經學史》等。

 
  根據《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及國務院辦公廳通知,今年的國慶放假仍在公曆10月1日到10月7日,恰恰與9月28日的農曆中秋節擦肩而過。許多珍視在傳統節日與家人團聚的人們紛紛反對這種長假安排,並且建議把長假拉後幾天,讓全國以千萬計的家庭在中秋節有一個溫暖的團聚。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從古到今,中秋節都是一家團圓的象征。但是今年,多少遊子、學生即將在思念故鄉、思念家人中熬過中秋,而要在中秋之後的第三天,才能夠啟動回家的行程,錯過了和家人共度團圓的美好時光。可以說,正是這種完全不顧人情的“放假”政策,無情地破壞了每一個人對溫馨的渴求,為什麽國慶黃金周就不能提前三天呢?麵對多少國人的呼籲,為什麽不能靈活調整呢?

  中國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春節、中秋、元宵、端午就是中國人的節日。但是事實上,現行節慶政策並沒有尊重我們的傳統。我們的教師節,不定在中國第一位私人教師,中國文明的重要開拓者孔子的誕辰,卻定在一個沒有任何文化根據的9月10日。在春節、中秋、元宵、端午幾個節日中,惟一放假讓人們休息的,隻有春節,其他三個重要節日都沒有放假。事實上,對每一個中國人而言,每一個流傳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傳統節日,都富有其深刻的情感內涵,比如中秋賞月,在於合家團圓,元宵節賞燈,在於慶祝大地回春,端午吃粽,在於緬懷先賢。但是國家製定政策的時候,絲毫不曾考慮這些因素。我們在國際勞動節放假,甚至在國際婦女節放假,但是從來沒有在我們自己的節日放假。

  “五四”以來,西化成為一種潮流。到了今天,中國人已經越來越不像中國人了,君不見城市裏一到聖誕節的時候,每一家商店都種上聖誕樹,那種熱鬧程度,直逼春節。

  隨著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傳統的很多東西已經不能再適應新的時代而式微了。對這種文化的總體上的式微,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價值判斷。但是一些傳統的節日,維係著傳統的最後一點情感,是絕大多數中國人傳統情感的當代延續。隻要中國人還承認自己是從傳統走出來的,這種情感就隻會強化,不會消失。尊重傳統文明,尊重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的人格,請從尊重我們的傳統節日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