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儒學共同體(ti)
——“2015中韓儒學對話會(hui) ”綜述
作者:翟奎鳳
來源:《光明日報》(2016年01月04日16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一月廿五日乙酉
耶穌2016年1月4日
由中國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組委會(hui) 等主辦的“2015中韓儒學對話會(hui) ”,近日在山東(dong) 省曲阜市舉(ju) 行。中韓兩(liang) 國80餘(yu) 位學者聚會(hui) 孔子故裏,圍繞“儒學的生活化與(yu) 現代社會(hui) ”主題,探尋儒學在兩(liang) 國命運共同體(ti) 中發揮的文化紐帶作用。
國之交在於(yu) 民相親(qin) 、心相近
中韓兩(liang) 國自古以來就是地緣相近、人緣相親(qin) 、文緣相通的友好鄰邦。許嘉璐認為(wei) ,東(dong) 亞(ya) 之所以能形成人們(men) 所說的漢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wei) 古代中國在周邊國家裏體(ti) 量最大、經濟最發達、學術文化最發達;儒學適合韓國民眾(zhong) 的情感心理和生活習(xi) 慣,有利於(yu) 政權和社會(hui) 的穩定,加之地緣相近,所以儒學就很容易傳(chuan) 播過去。韓國從(cong) 三國時代的學者一直到晚近的李退溪、李栗穀,都為(wei) 豐(feng) 富韓國的儒學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儒學也因此在韓國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同時韓國也接受了漢字,其影響非常深遠。經過1000多年中韓文化的交流,中韓在經濟上、文化上的關(guan) 係越來越緊密,中韓已經形成一個(ge) 命運共同體(ti) 。在這一點上我們(men) 要感謝儒家思想,感謝漢語、漢字,感謝1000多年來韓國的儒學學者為(wei) 儒學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許嘉璐認為(wei) ,中國和韓國命運聯係在一起,人類是一個(ge) 命運共同體(ti) ,可是人們(men) 直接感受到的往往是經濟的同命,但經濟紐帶會(hui) 隨著世界的形勢時鬆時緊,政治紐帶隨著時局變化而時斷時續,唯有文化的紐帶可以永續;中韓同命,不僅(jin) 是因為(wei) 當前中韓都麵臨(lin) 著共同的挑戰或壓力,還因為(wei) 兩(liang) 國有共同的價(jia) 值觀,這就是仁愛、包容、中庸和和諧。
韓國精神文化財團理事長李龍兌(dui) 認為(wei) ,中韓兩(liang) 國雖然語言不通,但兩(liang) 千多年來在儒家思想教化下,兩(liang) 國人民的情感相通、文化相知,當代中韓兩(liang) 國需要不斷加強關(guan) 係、增進友誼、共同發展。尤其令我們(men) 深深觸動的是,中國對複興(xing) 儒學的堅定意誌。
韓國延世大學李光虎說,韓國人其實也有固有的語言,但是表達這種語言的文字沒有係統性地整理出來,所以在古代我們(men) 曾借助漢字來表達語言、思想,學者使用漢字來作詩、寫(xie) 文章,這些學者來到中國,在中國進行交流的時候沒有什麽(me) 困難。所以在韓中交流方麵漢字起了舉(ju) 足輕重的作用。韓國本來也有自己的思想文化,但受中華文化影響太大,不光是儒學,佛學、道家文化也傳(chuan) 了過來,朝鮮時代500年是儒教盛行的時代。說到中韓文化交流史,不得不提新羅末期的崔致遠,他12歲入唐,後來考中進士,並在中國做官,回國後為(wei) 儒學與(yu) 中華文化在韓國的傳(chuan) 播作出了巨大貢獻。古代朝鮮,作為(wei) 儒學國家,法律、道德方麵都是以儒教為(wei) 中心執行了500年。性理學在盛行過程中,非常注重心性問題,對現實性的問題解決(jue) 方麵有很大的不足。朝鮮王朝後期,北學派思想對儒學進行了改進,形成了朝鮮的實學思潮,代表性人物為(wei) 樸趾源,他的《熱河日記》也是中韓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交流互鑒是儒學發展的基礎,根植本土是儒學發展的動力。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shu) 處秘書(shu) 長楊厚蘭(lan) 說,國之交在於(yu) 民相親(qin) ,民相親(qin) 在於(yu) 心相近,如何做到民相親(qin) 、心相近?文化的互鑒互通是一個(ge) 重要的橋梁。前不久,中日韓提出推廣三國共用的808個(ge) 漢字,日韓和中國方麵都非常積極。
韓國精神文化財團理事長李龍兌(dui) 認為(wei) ,儒學曾經是中韓兩(liang) 國的基本價(jia) 值體(ti) 係,也是過去政治社會(hui) 的指導原理。今天,儒家文化仍然存在於(yu) 韓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儒家文化日漸褪色,影響力日漸消失。令有誌人士擔憂的是,韓國的物質生活雖然已經十分豐(feng) 富,但是犯罪事件卻在不斷增加,人們(men) 的不幸感變得越來越強烈。我們(men) 認為(wei) 治療這些社會(hui) 弊病的良方就在於(yu) 讓儒家精神複活、儒家思想複興(xing) 。但是這樣的想法要在現實生活當中實現,麵臨(lin) 著許多難關(guan) 、許多困難。因為(wei) 有許多人深深地認為(wei) 東(dong) 方不如西方的原因在於(yu) 儒學,這種想法到目前還是普遍存在的。要想攻克這些難關(guan) ,中韓兩(liang) 國的鼎力合作十分重要。李先生說,現在學校填鴨式的道德教育是失敗的,把道德當作知識,沒有了生命力;我現在在韓國推廣實踐的人性教育,目前較為(wei) 成功,在韓國反響很大,我希望韓國能成為(wei) 世界上最有道德的國家,讓人活得更像真正的人。
儒學為(wei) 幸福生活提供智慧
儒學是實用、實踐的學問,如果儒學不能指導人們(men) 的精神生活,不能為(wei) 人們(men) 的行為(wei) 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準則,那麽(me) 這種遠離生活的儒學是蒼白的。關(guan) 於(yu) 儒學與(yu) 幸福生活的構建,清華大學哲學係盧風教授認為(wei) ,快樂(le) 、幸福與(yu) 物質生活並沒有必然的關(guan) 聯,往往人們(men) 物質生活富足了,若貪得無厭,無窮的貪欲和無止境的外在追逐甚至不擇手段的競爭(zheng) ,會(hui) 把人們(men) 推向無邊的痛苦,而儒家的向內(nei) 用力、內(nei) 在超越的修身精神可以使人們(men) 在簡單的物質生活中獲得一種精神上的富足與(yu) 心靈上的安寧。濟寧學院王欽鴻認為(wei) ,隨著市場經濟的確立,中國的文化格局由過去的單一形態發展為(wei) 眾(zhong) 神喧嘩、和而不同、多元並舉(ju) 的局麵;大眾(zhong) 文化的迅猛發展,其商業(ye) 性、世俗化特點以及戲仿、調侃、過度的娛樂(le) 化使得價(jia) 值觀混亂(luan) ;儒家文化應承擔起本身的責任擔當,以其核心的價(jia) 值觀來積極影響大眾(zhong) 文化的健康發展。蘇州大學哲學係蔣國保認為(wei) ,儒家文化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智慧,著眼於(yu) 現世以謀求人之當下的幸福,提倡積極的生活態度實現人生的意義(yi) ,堅信德福一致,以合乎道德的手段謀求幸福,有著極高明而道中庸的生活藝術。韓國中央大學劉全鍾認為(wei) ,禮教與(yu) 儒學互為(wei) 表裏,很多儒家思維方式和價(jia) 值標準的外在表現形式就是禮教,傳(chuan) 統儒家對於(yu) 禮教的重視其實就是對儒家之道的實際踐行,通過對生活規範意義(yi) 的反思,我們(men) 可以更深入認識到禮教對於(yu) 當代社會(hui) 生活的價(jia) 值。遼寧大學哲學係王雅從(cong) “正容體(ti) 、明人倫(lun) ,儒家之禮對日常生活的規範”“敬威儀(yi) 、淑賢德,儒家之禮對日常生活的審美與(yu) 超越”“遂人欲、達人情,儒家之禮的日常生活理念”“禮之用,和為(wei) 貴,儒家之禮的效用與(yu) 境界”四個(ge) 方麵展開了儒家之禮與(yu) 傳(chuan) 統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這對我們(men) 今天重建現代禮樂(le) 生活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yi)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姚中秋認為(wei) ,儒家的孝道能了死生之義(yi) ,“立身行道,揚名於(yu) 後世,以顯父母”中蘊含死而複活之義(yi) ,孝道展現為(wei) 一代又一代的生生不已;因生生不已,對身體(ti) 生命敬重與(yu) 珍視,此身與(yu) 他人相關(guan) ,家庭也超越了簡單的夫妻關(guan) 係、父母與(yu) 子女關(guan) 係,向上、向下無限延伸,橫向拓展,成為(wei) 大家,此種生的生命觀讓孝子的生命飽滿而積極,讓文明始終保有生命力而連綿不絕。在曲阜師範大學王曰美看來,韓國儒家社會(hui) 比中國更重視孝道,韓國政府近年來也大力提倡孝道,並有相應的政策獎勵;中國社會(hui) 應加大弘揚孝文化的力度,實踐證明,儒家的孝智慧對中韓兩(liang) 國乃至全世界仍具有曆久彌新的時代意義(yi) 和借鑒意義(yi) 。韓國平澤大學樸起徹認為(wei) ,韓國文化是由儒家文化背景而衍生的,而儒家文化又是以人類的老師孔子的思想為(wei) 基礎;儒家文化是從(cong) 了解自身的重要性而出發,自身生命是有限的,但可以通過傳(chuan) 承使生命無限順延,這就是孝;所以,韓國文化教育深受儒家文化影響,最重要的是從(cong) “孝”字開始,“孝”是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特殊感情,任何人都會(hui) 有這樣的感情;韓國儒家教育中的孝,不僅(jin) 僅(jin) 是對自己的父母,而且推廣擴大到其他人,所以韓國的敬語才會(hui) 如此發達。
中國人民大學韓星認為(wei) ,儒家以仁為(wei) 核心,以同心圓層層擴展的方式推衍,形成了仁、義(yi) 、禮、智、信、孝、悌、忠、恕、敬、誠、勇、直、廉、恥、溫、良、恭、儉(jian) 、讓等眾(zhong) 多的核心價(jia) 值及其構成的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因此,仁是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的核心;仁是人道,仁者自愛愛人,仁者中和長壽,仁自孝悌始,拓展至博愛眾(zhong) 人,仁者愛物惜命、萬(wan) 物一體(ti) ,民德自然歸厚,仁在政治上體(ti) 現為(wei) 王道仁政愛民。濟寧學院劉振家認為(wei) ,當人生處於(yu) 困境乃至災難時,怎樣來平複自己的內(nei) 心痛苦或絕望,進而走出生活困境,中西方文化給出了不同的答案;與(yu) 西方用超越人世間的上帝來拯救苦難的人們(men) 不同,孔子及其儒家則是主張用“天”或“天命”來做心理的寄予與(yu) 傾(qing) 訴,獲得新生的力量和希冀,感受到生命的大愛情懷,在此基礎上,按照上天的指引修養(yang) 德性,以道德重構獲的新生的力量和方向,儒家天命救贖觀念,鮮明地體(ti) 現出華夏民族現實性倫(lun) 理道德救贖的傳(chuan) 統觀念。
韓國成均館大學金聖基認為(wei) ,在人文價(jia) 值與(yu) 精神生活上,在這個(ge) 時代儒家熱切渴望著與(yu) 基督教或西歐宗教思想的相遇,但絕對不是他們(men) 的上帝、超越和原罪觀念等;貫通20世紀20年代以後西歐神學及宗教學的觀點是“世俗化”,這是西歐宗教今天的現狀,作為(wei) 共同關(guan) 心理論的宗教的衰退、神觀念的崩潰、超越世界與(yu) 超自然世界的崩潰等思潮的出現,都要求我們(men) 具有相當深刻而冷靜的辨別力;在先秦時代儒家就已經成功地去除了高水準的神話和巫術的領域,提出最有說服力的現代宗教神學所渴望的“真正超越”意義(yi) ,這種智慧典型地體(ti) 現在《周易》中,《周易》使超越的意義(yi) 再也不是外在的、彼岸的,神的概念轉成容易親(qin) 近超越的概念;《周易》的64卦、384爻要求所有人每時每刻在主體(ti) 判斷下度過真正的人生,可以說是最明智地成就了“宗教的日常化”“神的真正超越”。金聖基認為(wei) ,這才是儒家哲學送給現代世俗化時代的最卓越的“含蓄意義(yi) ”,從(cong) 這個(ge) 觀點來看,儒家思想不僅(jin) 會(hui) 有無窮無盡的重新解釋的空間,其在現代思潮中具有的意義(yi) 也將得到重新評價(jia) 。
儒學要進行創造性轉化
儒學產(chan) 生發展於(yu) 古代社會(hui) ,如何與(yu) 現代化社會(hui) 進行銜接,儒學本身需要進行創造性轉化。許嘉璐指出,為(wei) 什麽(me) 中國、韓國的眾(zhong) 多學者和人們(men) 如此鍾情於(yu) 儒學,如此孜孜不倦思考儒學、研究儒學、普及儒學?因為(wei) 這一珍貴的精神遺產(chan) 是中韓兩(liang) 國人民應該珍惜的,萬(wan) 萬(wan) 不可丟(diu) 的,是任何地上的、地下的、銀行裏麵的、交易所裏麵的那些物質與(yu) 金錢所無可比擬的。尤其是在社會(hui) 的共同價(jia) 值在逐漸凋落的時候,讓儒學重新振興(xing) 起來。
韓國首爾大學梁一模認為(wei) ,近現代儒學的現代化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康有為(wei) 的政治化、宗教化方式,胡適的科學化方式,梁漱溟的文化化方式,馮(feng) 友蘭(lan) 的抽象化方式;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取得了震驚世界的飛速發展,麵對西方文明,以儒學為(wei) 主體(ti) 的中華文明逐漸恢複了其文化自信,正重新登上曆史的正麵舞台。南京大學李承貴認為(wei) ,作為(wei) 宋代新儒學最高範疇的“理”,在20世紀受到了哲學家們(men) 的特別關(guan) 照,哲學家們(men) 希望通過對“理”的詮釋既傳(chuan) 承其蘊含的精義(yi) ,又賦予其新的觀念與(yu) 價(jia) 值,由於(yu) 時代課題的錯綜複雜,也由於(yu) 哲學家們(men) 的多元訴求,使處於(yu) 20世紀中國哲學中的“理”,在內(nei) 容上擔負著寬廣的道義(yi) 與(yu) 深沉的情感,在形式上則追求透明的理性與(yu) 縝密的邏輯;而基於(yu) 這樣的詮釋實踐,我們(men) 獲得的不僅(jin) 是20世紀中國社會(hui) 的情形,而且是中國傳(chuan) 統哲學改造、更新的參照。韓國平澤大學池世樺認為(wei) ,儒家思想人性論著重於(yu) 如何保存和恢複人們(men) 生而賦有的天然善性,曆代儒家思想很重視教育和教化的作用,教化的對象不限於(yu) 一般老百姓,也包括統治者和統治集團,尤其是對他們(men) 要求的道德基準更為(wei) 嚴(yan) 格;儒家的思想教化與(yu) 非道德的教育方法有本質上的區別,教化的宗旨不在於(yu) 注入所造作的信念和倫(lun) 理準則,隻在於(yu) 保存自己的道德性,恢複人性之善。
儒學的理論重建是為(wei) 了更好地指導生活,而真正的理論探索也必須基於(yu) 當下民眾(zhong) 的社會(hui) 實踐。山東(dong) 大學顏炳罡認為(wei) ,當代新儒學思潮的發展呈現出“一體(ti) 兩(liang) 翼”的發展格局,“一體(ti) ”即以民間儒學為(wei) 體(ti) ,“兩(liang) 翼”即精英儒學和應用儒學;民間儒學的興(xing) 起是當代儒學發展的主流或主體(ti) ,精英儒學對傳(chuan) 統儒學的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展為(wei) 民間儒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而應用儒學對儒家思想的現實運用為(wei) 民間儒學的成長提供了客觀依據;民間儒學、精英儒學、應用儒學在新儒學思潮中鼎足而三,共同撐起當代儒學。北京地球村廖曉義(yi) 從(cong) “樂(le) 和理念:儒家思想的價(jia) 值建構”“樂(le) 和社工:儒家思想的傳(chuan) 播使者”“樂(le) 和兩(liang) 會(hui) :儒家思想的落地機製”“樂(le) 和三院:儒家思想的空間載體(ti) ”“樂(le) 和六藝:儒家思想的生活呈現”五個(ge) 方麵來闡述樂(le) 和家園作為(wei) 儒家思想的當代價(jia) 值建構與(yu) 鄉(xiang) 村實踐;廖教授說,在鄉(xiang) 村孔子學堂裏,朗誦《禮運》“大同”是一個(ge) 重要課程,如姚莊村近百人以齊唱《禮運》大同,震撼人心,《禮運》大同正在成為(wei) 婦孺皆誦、老幼齊唱的生活內(nei) 容,村民通過讀寫(xie) 講用演的方式,用實際行動證明孔子的大同理想是可以實現的,他們(men) 對快樂(le) 和諧的生活充滿信;《禮運大同篇》是儒家的社會(hui) 理想,是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源頭活水,也是樂(le) 和家園的內(nei) 涵和願景。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趙法生是鄉(xiang) 村儒學的重要發起人。他認為(wei) ,鄉(xiang) 村儒學的核心在於(yu) 其講堂,盡管它尚顯稚嫩和粗糙,卻是鄉(xiang) 土信仰重建的一粒種子,其中蘊含著對傳(chuan) 統文化進行傳(chuan) 承創新的可能,並且在一定意義(yi) 上,可以替代或者部分替代傳(chuan) 統鄉(xiang) 土社會(hui) 中私塾學堂、家族祠堂和民間信仰教堂的功能,實現三堂合一的鄉(xiang) 土信仰係統重構,促成傳(chuan) 統鄉(xiang) 土信仰的現代轉化。
山東(dong) 大學韓國學院李學堂認為(wei) ,韓國傳(chuan) 統地方公教育機構鄉(xiang) 校和私教育機構書(shu) 院都是韓國傳(chuan) 統教育機構的典型代表,是朝鮮半島傳(chuan) 統文化遺產(chan) 的重要組成部分,鄉(xiang) 校和書(shu) 院年代跨度長,銜接緊密,數目繁多,分布廣泛,幾乎遍布朝鮮半島,如果說中央的儒學教育機構是一個(ge) 點,那麽(me) 散布於(yu) 各地的地方教育機構就是一個(ge) 麵,二者共同構成了一張網,網的核心便是儒家文化,以儒家經典為(wei) 主要教材,通過祭祀、教學活動教化民眾(zhong) ,純化民風,充分發揮著鄉(xiang) 村活動中心和地方圖書(shu) 館的作用,牢牢地覆蓋在朝鮮半島,將儒家倫(lun) 理觀念和道德規範散布到朝鮮半島各個(ge) 地區;雖然經過歲月洗禮,很多功能已經失去或發生了改變,但經過上千年的曆史積累和文化積澱,在現代教學體(ti) 係下,鄉(xiang) 校和書(shu) 院仍起著對韓國正統教育體(ti) 係的輔助補充作用,以儒家理念為(wei) 根基,至今仍在先儒先聖祭祀、社會(hui) 教化和風俗引導、地方文化發展、地方旅遊文化觀光產(chan) 業(ye) 等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
韓國安東(dong) 市政府樸在成介紹了安東(dong) 市目前正在實施的三大文化生態觀光基礎培育事業(ye) ,認為(wei) 這是向世界文化交流中心地邁進的核心事業(ye) 。為(wei) 了形成世界級的觀光城市,推進建設世界儒教君子文化公園、韓國文化主題公園等五大觀光資源開發事業(ye) ,安東(dong) 市計劃到2020年之前投入4500億(yi) 韓元;通過創造出融合曆史和自然的固有價(jia) 值,彰顯地域曆史品位的觀光文化,對內(nei) 起到地域發展的發動機作用,對外提升韓國文化觀光中心的地位。韓國國學振興(xing) 院金字鉉介紹說,韓國國學振興(xing) 院搜集、保存的“儒教冊(ce) 版”2015年10月成為(wei) 韓國第12種世界紀錄遺產(chan) 。“儒教冊(ce) 版”是朝鮮時代儒學學者為(wei) 了印刷發行作品而製作的,原來主要由各家族和書(shu) 院保管,隨著20世紀70年代韓國農(nong) 村社會(hui) 的急劇解體(ti) ,如何保存這些遺產(chan) 成為(wei) 難題。為(wei) 此,韓國國學振興(xing) 院從(cong) 2002年開始開展了“木板10萬(wan) 張搜集運動”,有組織有體(ti) 係地展開了調查和搜集作業(ye) ,並於(yu) 2005年建成能夠專(zhuan) 業(ye) 保存此類遺產(chan) 的建築物“藏版閣”。此後韓國國學振興(xing) 院對“儒教冊(ce) 版”的學術價(jia) 值予以關(guan) 注,於(yu) 2009年成立了木板研究所,研究其價(jia) 值,並於(yu) 2012年組成推進入選世界紀錄遺產(chan) 名錄的推進團,積極開展了國內(nei) 外學者的谘詢和資料整理、宣傳(chuan) 等活動。這些冊(ce) 版蘊含著儒教士大夫對人的本性和自然本來的真誠省察,以及為(wei) 了組成相輔相成的命運共同體(ti) ,探索修養(yang) 成美好人格方法論的各種努力。這次入選的冊(ce) 版數量為(wei) 保存於(yu) 305個(ge) 宗族內(nei) 的64226張,分為(wei) 文集、性理書(shu) 、禮學書(shu) 、曆史書(shu) 、訓蒙書(shu) 、地理書(shu) (包括地圖)及其他類等,共計708種。
韓國慶尚北道文化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院院長金俊漢認為(wei) ,儒學是東(dong) 亞(ya) 新的文化價(jia) 值,現在的世界已經逐漸從(cong) 硬件時代轉向以感性為(wei) 基礎的文化創造時代、知識產(chan) 業(ye) 時代,亦即文化產(chan) 業(ye) 時代,儒學為(wei) 中心的東(dong) 亞(ya) 文化價(jia) 值將成為(wei) 未來成長的動力,潛力無窮;中國孔子的故鄉(xiang) 曲阜和韓國退溪的故鄉(xiang) 安東(dong) 是中韓儒家文化的發源地,被稱為(wei) 鄒魯之鄉(xiang) 的兩(liang) 個(ge) 城市同為(wei) 曆史和先賢存續下來的土地,從(cong) 中發展出了偉(wei) 大的東(dong) 亞(ya) 思想,即儒學思想;未來兩(liang) 個(ge) 城市要通過經常性的學術交流,不斷發散先賢延續下來的儒教的道德香氣,創造出新的儒家文化產(chan) 業(ye) 價(jia) 值,並進一步以儒學和漢字的共性為(wei) 基礎,開發出純亞(ya) 洲原創文化,這對中韓兩(liang) 國都是雙贏;兩(liang) 國都保有儒家文化的原型,隻要充分發揮中國豐(feng) 富的投資開發能力和韓國豐(feng) 富的創意產(chan) 業(ye) 潛力,乘21世紀文化創意時代的東(dong) 風,實現“儒家文化”價(jia) 值的第二次東(dong) 方文藝複興(xing) 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中韓一衣帶水,儒學交流有2000多年曆史,儒學成為(wei) 維係中韓兩(liang) 國人民情感的精神紐帶。此次由中韓雙方共同主辦儒學對話會(hui) ,是貫徹兩(liang) 國元首達成的加強兩(liang) 國國民間的感情紐帶、構築心靈相通信任關(guan) 係共識的重要舉(ju) 措,是儒家思想發源地曲阜與(yu) “海東(dong) 鄒魯”安東(dong) 的曆史性攜手合作。會(hui) 議還發布了《中韓儒學共同振興(xing) 倡議書(shu) 》,首次提出攜手建設“中韓儒學協作體(ti) ”目標和行動計劃,達成多項儒學合作協議,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
責任編輯:葛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