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實物見證:宋朝城市供水與排水係統之發達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6-01-03 21:58:12
標簽:
吳鉤

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曆一九七五年生,廣東(dong) 汕尾人。著有《宋:現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xie) 給女兒(er) 的大宋曆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yu) 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實物見證:宋朝城市供水與(yu) 排水係統之發達

作者:吳鉤

來源:今日頭條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一月廿四日甲申

           耶穌2016年1月3日

 

 

 

我們(men) 知道,宋代出現了一波城市化浪潮,不但大量商業(ye) 性市鎮湧現出來,大城市也急劇擴張,50萬(wan) 人口的城市已不鮮見(同時代的歐洲城市,比如倫(lun) 敦、巴黎、威尼斯,人口最多不超過10萬(wan) ),開封與(yu) 杭州更是人口超過100萬(wan) 的超大型城市。

 

這麽(me) 大的城市,如果沒有集中供水裝置與(yu) 發達的排水係統,是不可想象的。你讓每戶家庭都自己挖口井?這在農(nong) 村與(yu) 小城市行得通,在大城市顯然是不可行的。但一些曆史學者卻不相信,宋代城市產(chan) 生了發達的供排水係統。不過,考古的發現、文物的出土與(yu) 文獻的記載諸方麵,均說明宋代不少城市都建成了集中供水設置與(yu) 排水係統。

 

南宋杭州的集中供水設施

 

2015年11月19日,杭州市考古所在西湖附近的一塊建設用地,發現一處南宋杭州城的居民用水設施。考古現場發掘一口宋代水井,在井口一側(ce) 的水渠中,橫臥一根木質(竹)管,跟現代的水管有幾分相似。杭州市考古所的專(zhuan) 家說,這是杭州古代的一種集中供水係統。

 

  

 

其實,從(cong) 《鹹淳臨(lin) 安誌》等文獻記載,我們(men) 已知道唐宋時,彼時政府在杭州開鑿六井,又在西湖建六水口,然後“以竹為(wei) 管”,引西湖水儲(chu) 於(yu) 城內(nei) 六井,供市民汲取飲用。竹管極易堵塞,北宋元祐年間,知杭州的蘇軾又將竹管更換為(wei) 瓦筒管道。

 

到南宋鹹淳六年(1270),新任臨(lin) 安府尹潛說友再次大規模整修供水工程:一、疏浚西湖水口,“以澄其源”;二、擴建供水管道,“更作石筒,袤(縱長)二千七百尺(接近900米長),深廣倍舊”;三、增修排水溝,“又別為(wei) 溝,疏惡水,行於(yu) 路之北”,供水管道與(yu) 排水管道是分開的;四、修建井亭,“極宏敞,旁為(wei) 神祠,置守者使無敢汙漫”。

 

這個(ge) 記載,比去年底的考古發現更能說明南宋時杭州已建成集中供水係統。

 

北宋廣州的自來水裝置

 

先來看一段新聞評述:“廣州市自來水公司有關(guan) 人士介紹,宋朝,城市發展迅速,人口劇增,供水矛盾突出,被貶惠州途經廣州的蘇軾向廣州太守提出了引水入城的建議,他建議用竹筒引蒲澗水入城,是廣州最早的‘自來水’規劃藍圖。蘇軾當時親(qin) 自參與(yu) 總體(ti) 規劃,解決(jue) 了廣州城居民的飲水衛生問題,廣州也因此成為(wei) 全國最早有‘自來水’的城市。”

 

這個(ge) 描述大體(ti) 上是真實的。因為(wei) 宋代時,廣州政府確實根據蘇軾的規劃,建設了一個(ge) 供全城百姓飲用的自來水係統。時為(wei) 北宋紹聖年間,蘇軾被貶到惠州。他聽說鄰近的廣州,一城百姓飲用水是大問題,因為(wei) 從(cong) 井裏汲上來的水都是又鹹又苦。因此,蘇軾向廣州太守提議:建一個(ge) 引水管道網絡,將廣州城外20裏處的蒲澗山泉水引入城中。具體(ti) 方法:在蒲澗山挖一大石槽蓄水;再用巨竹接成五根大水管,將石槽中的水引入城中;城中也設一大石槽,以承山上引入的泉水;然後,又用五根竹管將水分流到城中諸多小石槽內(nei) ,供居民汲取。

 

這跟近代的自來水係統已經相當接近了。現在廣州博物館還陳列有蘇軾設計的自來水裝置模型。

 

  

 

不過廣州還不算是“全國最早有‘自來水’的城市”。因為(wei) 早在唐代,白帝城已出現“自來水網絡”,有杜甫的《引水》詩為(wei) 證:“月峽瞿塘雲(yun) 作頂,亂(luan) 石崢嶸俗無井。雲(yun) 安酤水奴仆悲,魚複移居心力省。白帝城西萬(wan) 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幹。人生留滯生理難,鬥水何直百憂寬。”原來白帝城外的瞿塘峽山石堅硬,無法打井,人們(men) 便以成千上萬(wan) 的竹筒連接成一套引水網絡,將城西的長江水引入城內(nei) 。

 

所以,千萬(wan) 不要低估前人的智慧。

 

南宋長沙的給水係統

 

10年前,長沙的坡子街民俗商業(ye) 街建築工地上,發現了一處南宋時期的地下大型木結構建築遺址,這個(ge) 木結構建築類似於(yu) “屋脊”。建築考古專(zhuan) 家楊鴻勳先生認為(wei) ,這是南宋時長沙的大規模給水係統,盡頭應該是湘江,那裏可能還會(hui) 發現複雜的提水設備,從(cong) 湘江汲取上來的水通過“屋脊”,輸送到城內(nei) ,供居民飲用。

 

  

  

 

當時,整個(ge) “屋脊”(其實就是木質水槽)是埋在地下的,木槽下麵還鋪有一層木板,使得整個(ge) “屋脊”密封嚴(yan) 實,內(nei) 部清潔。考古學者認為(wei) ,當年木槽裏流動的應該是幹淨的水,可以飲用。木槽裏麵還有多道閘門,可以隨意控製水的流量。

 

溫州發現的古代淨水係統

 

我們(men) 可以確鑿無誤地指出宋代城市已經出現了集中供水係統。那麽(me) 古人會(hui) 不會(hui) 想到給供水係統中的飲用水進行淨化與(yu) 消毒呢?我覺得,隻要有必要,古人一定會(hui) 這麽(me) 做。從(cong) 技術上來說,這並不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難,比如修建一個(ge) 過濾池,池底鋪上沙石與(yu) 木炭,便可實現簡易的淨化。

 

考古的發現證實了我的想法其實已被古人實踐過。溫州永嘉縣溪口鄉(xiang) 曾發掘、發現了一套保留完好的古代淨水係統, 由五個(ge) 大小不一的水池組成。第一個(ge) 池子鋪有沙石、瓦礫,從(cong) 山上流下的水通過瓦製管道,流入這個(ge) 池子,經初步過濾和沉澱之後,流到第二個(ge) 池子。第二個(ge) 池子用磚頭砌成,鋪滿了木炭,池底又有設水管,水經木炭淨化之後,再流進第三個(ge) 池子。第三個(ge) 池子是最大的一個(ge) 水池,應該就是飲用水池。這個(ge) 池的水溢出後,再流入第四個(ge) 池子,然後又流到最後一個(ge) 池子,這最後一個(ge) 池子裝的就是生活用水了。

 

  

 

不過,溫州發現的淨水係統並不是宋代的,而是明代的文物。也不是建在城市,而是修建在山腳邊的鄉(xiang) 村。但是,這個(ge) 考古發現卻可以證明,淨化飲用水的技術,古人是掌握的。

 

釣魚城發現的宋代排水設施

 

重慶合川釣魚城有一處範家堰宋代遺址,經考古發掘,這裏發現了兩(liang) 座宋代大型高台建築基址。根據基址以及兩(liang) 側(ce) 城牆的建築風格判斷,很有可能是宋時合川署衙遺跡。學者推測,範家堰應該就是宋代合川州治所在地,是合川的政治和經濟中心。

 

  

 

在範家堰遺址,一處經發掘發現的排水設施也引起了關(guan) 注。這處排水設施有一個(ge) 四方形的石質水缸,考古學者說,“這是一個(ge) 沉砂池。”沉砂池好比現代城市下水道的留泥井。原來,範家堰遺址背靠薄刀嶺,雨季時,從(cong) 山上流下的水流帶有大量泥土,衝(chong) 入暗溝後,容易形成沉積堵塞管道。所以,宋人在暗溝中設置了一沉沙池,專(zhuan) 門用來沉積從(cong) 山上衝(chong) 擊下來的泥土,以保障暗溝的暢通。沉沙池滿後還會(hui) 有專(zhuan) 人負責疏通,其職能類似於(yu) 現代的市政管道清掏工。

 

贛州的宋代排水係統今日還在使用

 

說起宋代的城市排水係統,今人最熟悉的大概便是贛州的“福壽溝”。這一地下暗渠為(wei) 宋神宗熙寧年間知贛州的劉彝所主持建造,由於(yu) 整個(ge) 溝渠網絡形似篆體(ti) 的“福”、“壽”二字,故名“福壽溝”。

 

贛州近江,每逢雨季,江水上漲,如果超過出排水溝出水口,就會(hui) 出現江水倒灌入城。為(wei) 應對這一自然災害,劉彝在福壽溝的各個(ge) 出水口處“造水窗十二,視水消長而後閉之,水患頓息”。原理說來也簡單,當江水水位低於(yu) 水窗時,福壽溝內(nei) 的水力會(hui) 將水窗衝(chong) 開排水。反之,當江水水位高於(yu) 水窗時,則借江水力將水窗自外緊閉,以防倒灌。

 

  

  

 

宋人建成福壽溝之後,曆代對此渠均有維修,至今仍在使用。前些年,許多城市因為(wei) 暴雨發生內(nei) 澇,而同遭暴雨襲擊的贛州,卻“沒有一輛汽車泡水”,這其中就有福壽溝發揮了排洪的作用。贛州本是澇災頻發的地方,但自從(cong) 修建了福壽溝,這座城市就再也沒有被淹過。

 

宋代市政建設的水平之高,也許超乎我們(men) 的想象。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