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的晉祠: 禮與(yu) 俗的分合
作者:趙世瑜(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
來源:《民俗研究》2015年第4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一月十九日己卯
耶穌2015年12月29日
趙世瑜教授
我以山西太原晉祠為(wei) 例,具體(ti) 闡釋禮與(yu) 俗的分合關(guan) 係。大家對所謂晉祠的曆史都應比較清楚,傳(chuan) 說是周成王小時候開玩笑,把弟弟叔虞封在唐地(當然唐地原來並不在今天太原這個(ge) 地方),再下一代就改名為(wei) 晉,即所謂的晉國。晉國或者唐的先祖即叔虞,晉祠和紀念唐叔虞有重要關(guan) 係,所以很早就有在這裏祭祀唐叔虞這個(ge) 地方的諸侯合不合“禮”的爭(zheng) 論。
千百年來,晉祠從(cong) 一個(ge) 單獨的廟逐漸擴展,現在發展成為(wei) 一處麵積很大的寺廟群,甚至圍繞晉祠形成了一個(ge) 比較大的聚落,就是晉祠鎮。當然這裏的聚落是很古老的,在“三家分晉”那個(ge) 年代,趙簡子開始營建太原的前身(晉陽城)時,在這一帶建立了趙國的勢力中心。所以在晉祠爭(zheng) 水故事中很有名的金勝村,考古發現了規模很大的趙簡子墓。
晉祠旁邊有個(ge) 村子叫赤橋。到了晚清民國初,赤橋出了一個(ge) 人物劉大鵬,他留下的《退想齋日記》已為(wei) 研究者所熟悉。劉大鵬對家鄉(xiang) 的曆史很有感情,編寫(xie) 過《晉祠誌》、《晉水誌》等書(shu) ,讓後人對晉祠這個(ge) 寺廟群和周圍村落的曆史有了比較全麵的了解。除了主體(ti) 建築聖母祠、叔虞祠、水母樓以外,周圍還有一係列比較小的寺廟。後來,晉祠周圍用圍牆把各種各樣的寺廟圈起來,形成一處寺廟群,但同時又屬於(yu) 一體(ti) 。當然在此之前,並不完全是這樣的,我們(men) 看到的實際上是一個(ge) 二元的格局,這是從(cong) 宋代開始形成的。
晉祠裏麵有兩(liang) 個(ge) 主要的廟,一個(ge) 叫聖母殿,一個(ge) 叫叔虞祠。這兩(liang) 個(ge) 廟就是二元格局的表征,背後體(ti) 現了禮與(yu) 俗的關(guan) 係。關(guan) 於(yu) 晉祠的最早記載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那時晉祠是祭祀唐叔虞的。但這個(ge) 地方很早就與(yu) 水有關(guan) ,戰國時就有智伯渠,後來李淵太原起兵就是借口到晉祠祈雨,所以晉祠很早就是和水有關(guan) 係的地方,隻不過從(cong) 官方的祭祀來說,是祭祀唐叔虞的,而非祭祀水神。
宋太宗在打下太原後重修過晉祠,碑文中說,“晉祠者,唐叔虞之神也……乃眷靈祠,舊製仍陋,宜命有司,俾新大之”。這時的晉祠仍是祭祀唐叔虞的叔虞祠。宋真宗時,唐叔虞祠因地震摧毀。“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四月詔,平晉縣唐叔虞祠,廟宇摧圮,池沼湮塞,彼方之人,春秋嚐所饗祭。宜令本州完葺。”
但就是在這個(ge) 時期,晉祠發生了變化,聖母殿的地位開始超過了叔虞祠。宋太宗太平興(xing) 國年間重修的叔虞祠被改造成了聖母殿,熙寧十年(1077),朝廷敕封晉水源神為(wei) “昭濟聖母”。在正對著聖母殿的蓮花台上,鑄有四尊“金人”,三尊都是北宋時期鑄造,由民間捐獻的。其中一尊身上的銘文是:“大宋太原府甲午□□社趙和等特敬□□舍淨財鑄鐵人一……昭濟聖母永充供養(yang) ……神侍……永古輿情。俗……於(yu) 長年,鹹仰昭明……佑。紹聖五年……。”另外,在聖母殿中聖母塑像的座椅背後書(shu) 有題記:“元祐二年四月十日獻上聖母,太原府人在府金龍社人呂吉等,今月賽晉祠昭濟聖母殿,繳柱龍六條,今再賽給聖母坐物椅。”
可見,自熙豐(feng) 年間晉祠主神由唐叔虞變為(wei) 昭濟聖母之後,晉祠已成為(wei) 太原地區民間賽社的重要場所。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wei) 晉祠主神昭濟聖母與(yu) 當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具有更直接的聯係,具體(ti) 來說,就是與(yu) 這一地區的水利緊密相關(guan) 。
晉祠唐叔虞塑像
這一變化讓後來的文人很奇怪,也很不滿。金人元好問的《惠遠廟新建外門記》中說:“晉溪神曰昭濟,祠曰惠遠,自宋以來雲(yun) 然。然晉祠本以祠唐侯,乃今以昭濟主之,名實之紊久矣!不必置論。”就是說雖然道理很清楚,但是也改變不了。此後叔虞祠就更無人問津了,元至元《重修汾東(dong) 王廟記》中說:“居民利其出入之便,又當聖母殿開道而東(dong) ,置三門焉,王之祠日就頹圮而弗修,祀事廢墜而弗奉。”與(yu) 民俗有關(guan) 的祭祀超越了與(yu) 禮製有關(guan) 的祭祀,甚至與(yu) 民俗有關(guan) 的祭祀也被貼上了國家的禮儀(yi) 標簽。
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明代。據嘉靖《重修唐叔虞祠記》:“自至元迄今二百餘(yu) 年,棟梁摧折,不蔽風雨,神失所棲,祀事弗虔。其旁所謂聖母祠者,香火日極崇奉,而唐叔虞之祠,顧寂寞水濱,不知為(wei) 正神。”兩(liang) 邊的對比極為(wei) 強烈。雖然嘉靖年間對唐叔虞祠進行了重修,但無法扭轉此消彼長的趨勢,於(yu) 是士大夫對此紛紛表示不滿,如萬(wan) 曆時蘇惟霖質問道:“何以不祀唐叔而祀母?母且為(wei) 誰?則以祠?……所負之山曰懸甕,綿亙(gen) 數十裏,山下出泉,灌溉環邑,土人以為(wei) 惠出於(yu) 母,屍祝之耳,何知唐叔?”顧炎武也感慨:“今人但知聖母,而不知叔虞,不其然乎?”
怎樣處置這樣的困境呢?士大夫們(men) 無力改變民眾(zhong) 對於(yu) 崇祀水神的熱衷,而且從(cong) 明朝洪武年間國家也一再以水神的身份封賜聖母,於(yu) 是隻好另謀出路。清初著名學者閻若璩想出個(ge) 辦法,證明聖母實際上是唐叔虞的母親(qin) 邑薑,之所以聖母殿為(wei) 正殿,叔虞祠為(wei) 偏殿,是“子為(wei) 母屈者也”。他還找出一塊宋代的殘碑,中有“惟聖母之發祥兮,肇晉室而開基;王有文之在手兮,其神靈之可知”一句,來作為(wei) 他的佐證。清人沈巍皆進一步論證,宋代宣和年間的這塊碑文上來就說“致祭於(yu) 顯靈昭濟聖母汾東(dong) 王之祠”,是“已合二廟為(wei) 一,以聖母領叔虞矣”。劉大鵬也接受了這個(ge) 說法,認為(wei) 人們(men) 多以為(wei) 聖母為(wei) 晉源水神,“誤矣”(以上引文均可參見《晉祠誌》)。
閻若璩把他的考證結果報告給了地方官,希望上報到朝廷,改變洪武年間禮製的錯誤,但沒有人理睬。說明清代士大夫把聖母改變為(wei) 邑薑的努力基本上是失敗的。直至清末光緒年間禮部仍稱:“據原奏內(nei) 陽曲縣冽石口竇侯廟、太原縣晉祠鎮聖母廟,曆朝禱雨輒應,又水母廟建自前明,禱雨靈應,均為(wei) 士民所崇信。”聖母是與(yu) 另兩(liang) 位水神相提並論的。其實無論聖母最初是水神還是邑薑,在北宋以來的百姓看起來,她就是水神,而且因此受到比唐叔虞更為(wei) 熱烈的崇祀。
晉祠
晉祠最初以唐叔虞為(wei) 主神的時候,曾有人質疑說,祭祀一個(ge) 地方的諸侯是否合適。實際上,三國魏和北齊修叔虞祠(或晉王祠),正是表明一個(ge) 地方割據的政權恰恰像西周時期的唐或晉國一樣,屬於(yu) 正統的苗裔。唐代李世民寫(xie) 《晉祠碑銘》,也表明他們(men) 從(cong) 這個(ge) 地方出發奪取天下,同樣是源於(yu) 正統。到宋代以後變了,太原成為(wei) 一個(ge) 邊塞重鎮,這裏的農(nong) 業(ye) 開發非常重要,所以無論是從(cong) 水利的角度還是從(cong) “神道設教”的角度,水神的地位都需要獲得極大的抬升。我們(men) 不知道作為(wei) 水神的聖母是否以前就存在的“女郎祠”,但應該不是突然冒出來的,應該是以前就存在的、為(wei) 百姓崇奉的俗神,隻不過被國家重視的叔虞祠遮蓋住了。
當然,從(cong) 宋到明,國家也對聖母這個(ge) 出自民間的女性水神進行了封賜,盡管一些士大夫仍不認可,但畢竟“俗”也進入了“禮”,就是華琛(James L.Watson)講的“正統化”。不過,盡管聖母與(yu) 唐叔虞都在朝廷的祀典之中,他們(men) 還是非常不同的。前者的生命力仍是通過民俗來延續的,因為(wei) 其信眾(zhong) 大多是普通民眾(zhong) 、特別是本社區的普通民眾(zhong) ;而後者的生命力存續隻依賴於(yu) 少數士大夫,所以很難不日益式微。相反,前者在得到了國家的封賜之後,等於(yu) 民眾(zhong) 的“淫祀”或者“野祀”得到了認可,原來已然旺盛的生命力變得更加旺盛。來自於(yu) “俗”的“禮”仍可體(ti) 現為(wei) “俗”,即一種可以共享、亦可分享的文化。
最後需要補充的是,我們(men) 將晉祠的信仰簡化為(wei) “二元”,隻是就其主流而言,曆代文人的討論也主要針對叔虞與(yu) 聖母這兩(liang) 大表征。其實在社區居民那裏,晉祠既是多元的,也是統一的。晉祠自明代以後,除了水母樓以後,還興(xing) 建了苗裔堂、駘台廟、東(dong) 嶽祠、三清祠、關(guan) 帝廟、三聖祠、魯班廟、文昌宮等,其背後或是不同的村落,或是不同的家族,或是其他組織,所以晉祠也是一個(ge) 充滿競爭(zheng) 的場所,體(ti) 現了周圍幾十個(ge) 村落不同人群之間錯綜複雜的關(guan) 係。但他們(men) 又處於(yu) 同一個(ge) 空間,都屬於(yu) 晉祠鎮或者晉祠堡,都屬於(yu) 一個(ge) 水利社區,因此也具有一定的認同。社區的居民未必像士大夫或者外來的遊人那樣看待晉祠內(nei) 部的差異,而是把它們(men) 都看成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