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文化:中國人的精神門楣
作者: 史飛翔
來源:《牛城晚報》(2015年12月17日)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一月初七日丁卯
耶穌2015年12月17日
一般而言,在中國古代社會(hui) ,影響一個(ge) 人主要有三個(ge) 因素:地域文化、家族文化、釋道文化,其中尤以家族文化影響劇烈。在中國傳(chuan) 統觀念中以道德傳(chuan) 家為(wei) 最,耕讀次之,詩書(shu) 再次之,最後才是富貴,富貴傳(chuan) 家富不過三代。正是基於(yu) 此,中國人形成了源遠流長的家訓文化。家訓是指用以對子孫後代立身處世、持家治業(ye) 的一種教誨。運用家訓教誡家人、子弟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曆史,端蒙養(yang) 、重家教是中華民族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在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家訓”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已成為(wei) 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寶庫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從(cong) 先秦到明清,中國古代流傳(chuan) 下來的家訓可謂汗牛充棟。其中廣為(wei) 人知的有:周公《誡伯禽書(shu) 》、司馬談《命子遷》、諸葛亮《誡子書(shu) 》、顏之推《顏氏家訓》、唐太宗《誡皇屬》、包拯家訓、歐陽修《誨學說》、《袁氏世範》、《朱子家訓》、《弟子規》等。家訓,大體(ti) 上可以分為(wei) 兩(liang) 大類:一類是標示著家世顯赫,以鼓勵後代子孫;一類則是寄托著一種理想和精神的追求。但不管是哪一類,它透漏出的都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情懷和追求。家訓文化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ti) 現出的是一種自覺的文化追求,堪稱是中國人的“精神門楣”。
陝西省韓城市素稱“文史之鄉(xiang) ”。曆朝曆代、名人輩出:漢太史司馬遷、宋代詩人張昪、明朝丞相薛國觀、戶部尚書(shu) 張士佩、宣化巡撫劉永祚、清代狀元王傑、刑部尚書(shu) 張廷樞、貴州巡撫劉蔭樞等。宋、元、明、清四代,韓城有進士115人,狀元2人,明、清兩(liang) 代是韓城曆史上文化教育發展的鼎盛之時,科舉(ju) 取仕者達800餘(yu) 眾(zhong) ,其中進士90多人,解元11人,舉(ju) 人544人,故有“士風醇茂”、“解狀盛區”之譽。民間更是流傳(chuan) 著:“下了司馬坡,秀才比驢多”的說法。古時有“一門三進士”、“祖孫父子三代翰林”、“父子禦史”等佳話,即使今天依然有“一門四子三清華”。足見,韓城文脈鼎盛。
在韓城,你隨處可見門樓木刻或磚雕的“登科”、“科第”、“世科第”、“明經第”、“進士第”、“司馬第”、“中憲第”、“國賓第”、“思隱第”、“外翰地”、“父子禦史”、“十馬高軒”等字樣。一般大門為(wei) 中門者,是官宦世家,門額多為(wei) “詩書(shu) 第”、“詩書(shu) 生香”、“二經傳(chuan) 家”等。即使是那些最窮的人家也不忘要在門樓上題上“耕讀第”、“耕讀傳(chuan) 家”等。以韓城黨(dang) 家村為(wei) 例。整個(ge) 黨(dang) 家村共計有四合院100多座,幾乎家家門楹之上都高掛著木製或石製的匾額,匾額之上的內(nei) 容也是不盡相同,有的刻著“和致祥”、有的則是“慎和謙”、有的是“孝弟慈”、有的是“耕讀”、有的是“篤靜”等等。除此之外還有“讀書(shu) 第”、“耕讀第”、“外翰第”、“耕讀傳(chuan) 家”、“居仁由義(yi) ”、“忠厚”、“慶有餘(yu) ”、“登科”、“安詳恭敬”、“光裕第”等內(nei) 容。不僅(jin) 如此,整個(ge) 黨(dang) 家村還用他們(men) 一致推崇和認可的共同家訓,其內(nei) 容共七條,分別如下:1、事能知足心長愜,人到無求品自高;2、傲不可長,欲不可縱,誌不可滿,樂(le) 不可極;3、動莫若敬,居莫若儉(jian) ,德莫若讓,事莫若谘;4、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wei) ,宵有得,息有養(yang) ,順有存;5、心欲小,誌欲大,智欲圓,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鮮;6、富時不儉(jian) 貧時悔,見時不學用時悔,醉後失言醒時悔,健不保養(yang) 病時悔;7、無益之事無為(wei) ,無益之人勿見,無益之書(shu) 勿讀,無益之話勿說。對這些內(nei) 容細細探究,我們(men) 可以看出黨(dang) 家村的這些個(ge) 四合院門楹上的文字並非隨意選擇,而是與(yu) 各自家族的價(jia) 值追求以及精神期許有關(guan) ,是家風傳(chuan) 承的一種突出表現。
在“傳(chuan) 承好家訓,建設好家風”的今天,這些綿延數千年,精深宏富的家訓文化,依然有它積極的現實意義(yi) ,其價(jia) 值也必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熠熠生輝。
責任編輯:梁金瑞
【上一篇】 【馮(feng) 克利】西方保守主義(yi) 經典譯叢(cong) 總序
【下一篇】 【朱頤釗】一位明代基督徒的奮鬥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