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漢民作者簡介:朱漢民,男,西曆一九五四年生,湖南邵陽人,現任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教授。曾任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院長二十多年,推動了嶽麓書(shu) 院的現代複興(xing) 。著有《玄學與(yu) 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湖湘學派與(yu) 湖湘文化》《經典詮釋與(yu) 義(yi) 理體(ti) 認》、《儒學的多維視域》等。 |
中國書(shu) 院的曆史價(jia) 值與(yu) 現代意義(yi)
作者:朱漢民
來源:原載於(yu) 《原道》第28輯(東(dong) 方出版社,2015年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月廿九日庚申
耶穌2015年12月10日
近年來,隨著傳(chuan) 統文化的日益升溫,傳(chuan) 統書(shu) 院研究和當代重建也漸成熱點。為(wei) 澄清有關(guan) 書(shu) 院文化的若幹基本問題,更好地指導當代書(shu) 院重建,本刊記者采訪了中國書(shu) 院學會(hui) 會(hui) 長、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院長朱漢民教授,並將訪談稿整理發表,以饗讀者。
嶽麓書(shu) 院二門
中國書(shu) 院與(yu) 西方大學的自治權有區別
《原道》記者:近期有一股複興(xing) 中國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潮流。素聞您對中國書(shu) 院文化有研究,特邀您接受我們(men) 的采訪。不乏學者將中國曆史上的書(shu) 院文化與(yu) 西方大學製度相提並論,請您談一談中國古代書(shu) 院的興(xing) 起、組織形式等方麵與(yu) 西方大學製度有哪些異同?
朱漢民:中國書(shu) 院與(yu) 西方大學的曆史比較,是一個(ge) 很有意義(yi) 的問題,甚至可能會(hui) 涉及到中西文化的曆史特征和近代命運等一係列重大問題。中國書(shu) 院產(chan) 生於(yu) 十世紀的宋代,但繼承了先秦儒家的教育傳(chuan) 統、學術傳(chuan) 統;而西方大學也產(chan) 生於(yu) 中世紀,比書(shu) 院稍晚兩(liang) 百多年,繼承了古希臘的教育傳(chuan) 統、學術傳(chuan) 統。應該說,中國書(shu) 院與(yu) 西方大學均在各自的文明發展上做出重大貢獻,而且二者的組織製度方麵均有一些重要的共同點,其中最突出的是它們(men) 均是學者的自治組織。學界認為(wei) ,西方大學的主要特征是它作為(wei) 學者的自治組織而具有的自治權。其實,中國書(shu) 院也是中國古代士人的自治組織。書(shu) 院作為(wei) 一種官學係統之外的教育組織,它是“士大夫留意斯文”而建立的學者團體(ti) 的自治組織。在宋代,書(shu) 院沒有朝廷的正式詔令而建立,一般也不納入朝廷或地方的行政管理。書(shu) 院作為(wei) 一種官學之外的獨立教育機構,在高度中央集權的中國古代社會(hui) 有相對的自治權,宋代書(shu) 院學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創建和修複書(shu) 院,以便能研究與(yu) 傳(chuan) 播學術思想;能夠獨立自主提出自己的辦學理念,在教學內(nei) 容的選擇、教學方式與(yu) 方法的運用、內(nei) 部管理體(ti) 製等方麵都表現出獨立性。
但是,中國書(shu) 院與(yu) 西方大學的自治權有區別。西方中世紀大學擁有的自治權是一種法權,這種自治權的獲得則是師生仿效城市自治和行會(hui) 自治,通過不斷向教皇、君主和市政當局爭(zheng) 取而來的,而且被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大學可以頒布獨立於(yu) 教會(hui) 和世俗政權的法令,大學法定的自治權主要表現為(wei) 對外爭(zheng) 取發展空間和獨立處理學校內(nei) 部事務兩(liang) 個(ge) 方麵。中國古代書(shu) 院的自治權不是一種法權,以皇權為(wei) 主導的行政權力決(jue) 定著書(shu) 院自治權的有無和大小。元明清以後,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而皇權對書(shu) 院的控製逐漸深入,其形式也由間接向直接轉變。所以,中國書(shu) 院在近代化過程中的改製,不能僅(jin) 僅(jin) 從(cong) 教學內(nei) 容的變革來理解。
嶽麓書(shu) 院
宋學與(yu) 書(shu) 院是一種互動的關(guan) 係
《原道》記者:我們(men) 知道,曆史上的書(shu) 院在學術思想的傳(chuan) 承、學術派別的形成、乃至學術思想的爭(zheng) 辯等方麵扮演重要的角色,請您從(cong) 中國學術思想史的角度談一談,書(shu) 院文化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功能與(yu) 作用。
朱漢民:中國學術史存在一個(ge) 非常突出的現象,就是學術與(yu) 教育的緊密結合。這裏以中國學術史的重要階段和形態——宋學與(yu) 書(shu) 院為(wei) 例來談談。宋學與(yu) 書(shu) 院是一種互動的關(guan) 係:宋學學者推動和影響了書(shu) 院教育,書(shu) 院則為(wei) 宋學學術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了條件。宋學主要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學術思潮,學者們(men) 特別需要一個(ge) 來自民間的研究學術和傳(chuan) 播學術的基地,而獨立於(yu) 官學之外的書(shu) 院滿足了這種需要,從(cong) 而促進了宋學思潮的蓬勃發展。宋學思潮的發展離不開下列幾個(ge) 途徑:第一,在深人研究儒學的基礎上實現對新的學術體(ti) 係的建構;第二,廣泛而持久地傳(chuan) 播這種新的學說,培養(yang) 宋學人才;第三,在前二者的基礎上建立學派。由於(yu) 宋學學者能充分利用書(shu) 院的特殊條件潛心研究學問,同時,他們(men) 在書(shu) 院廣泛持久地傳(chuan) 播宋學,培養(yang) 新學術人才,從(cong) 而促進宋學思潮的發展。書(shu) 院不僅(jin) 是教育中心,也是學術研究中心,其教育活動和學術研究又有著十分密切的聯係。從(cong) 宋初到慶曆的數十年間,正是書(shu) 院初興(xing) 、成型的重要時期。以範仲淹為(wei) 首的慶曆士大夫集團,在推動宋學興(xing) 起的同時,亦推動了書(shu) 院的興(xing) 起。範仲淹對書(shu) 院教育的推動,主要表現在他在睢陽書(shu) 院的教學活動。“宋初三先生”石介主持徂徠書(shu) 院、孫複主持泰山書(shu) 院,推動了宋學的發展。張栻、朱熹、陸九淵、呂祖謙是南宋四位著名的理學家,他們(men) 主持的嶽麓、白鹿洞、象山、麗(li) 澤四所書(shu) 院成為(wei) “南宋四大書(shu) 院”。全祖望說它們(men) “並起齊名,四家之徒遍天下”。南宋四大書(shu) 院的學術影響大,教學卓有成果,成為(wei) 聞名全國的四大理學學派即湖湘學、閩學、婺學、江西學的學術基地。因此,“南宋四大書(shu) 院”的出現既標誌著中國書(shu) 院史發展到了一個(ge) 新的曆史時期,其實,它同樣標誌著宋學史發展到了一個(ge) 新的曆史階段。
朱漢民
書(shu) 院複興(xing) 的關(guan) 鍵是繼承與(yu) 弘揚書(shu) 院精神
《原道》記者:在傳(chuan) 統文化日漸複興(xing) 的今天,書(shu) 院應該承擔起怎樣的功能?如何傳(chuan) 承書(shu) 院文化的精神?據您了解,目前現存幾大書(shu) 院開展了哪些有意義(yi) 的工作?
朱漢民:中國書(shu) 院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百多年來,它們(men) 都麵臨(lin) 嚴(yan) 重的挑戰。近些年來,在中國文化複興(xing) 的大背景下,中國書(shu) 院也得到人們(men) 的關(guan) 注,傳(chuan) 承書(shu) 院精神、複興(xing) 書(shu) 院的呼聲愈來愈高。許多傳(chuan) 統書(shu) 院與(yu) 新建書(shu) 院也在從(cong) 事教育與(yu) 學術活動,主動承擔起中國文化複興(xing) 的的功能和使命。
中國書(shu) 院的複興(xing) ,離不開下列幾個(ge) 途徑:
其一,修複現存的中國古代書(shu) 院,繼續發揮它們(men) 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承傳(chuan) 和發展的功能。許多古代書(shu) 院在曆史上就是傳(chuan) 統學術、傳(chuan) 統教育的重要基地,它們(men) 的複興(xing) 與(yu) 激活,具有特別重要的文化象征意義(yi) 。嶽麓書(shu) 院、嵩陽書(shu) 院、白鹿洞書(shu) 院等傳(chuan) 統書(shu) 院就是這一類書(shu) 院的代表。
其二,在有條件的地方創辦新的書(shu) 院,這包括由學者群體(ti) 創辦的書(shu) 院,它們(men) 可以成為(wei) 國學研究、國學人才培養(yang) 的重鎮,如八十年代北京大學的中國文化書(shu) 院,近年來新建的聖源書(shu) 院、原道書(shu) 院等等;另外還有更多傳(chuan) 統文化普及型的書(shu) 院,這些書(shu) 院在發揮國學的普及工作。
其三,中國書(shu) 院的複興(xing) ,關(guan) 鍵的是我們(men) 應該繼承與(yu) 弘揚中國書(shu) 院精神。中國書(shu) 院精神的最大特點是求道與(yu) 求學的統一,體(ti) 現出價(jia) 值關(guan) 懷與(yu) 知識追求統一的精神。同時,中國書(shu) 院是“士大夫留意斯文”而建立的學者自治組織,故而書(shu) 院能夠保證價(jia) 值關(guan) 懷與(yu) 知識追求統一的精神得以實現。一方麵,我們(men) 必須重視中國書(shu) 院精神及其書(shu) 院製度對現代中國大學建設的重要意義(yi) ,中國現代大學應該繼承中國古代書(shu) 院的精神文化與(yu) 製度文化,使中國現代大學具有明顯的中國氣派。另一方麵,無論是重修的古代書(shu) 院還是創辦的現代書(shu) 院,要能夠承擔起中國文化複興(xing) 的的功能和使命,必須繼承與(yu) 弘揚中國書(shu) 院精神,並且繼承學習(xi) 書(shu) 院作為(wei) “士大夫留意斯文”而建立的學者自治組織製度方麵的特色。
朱漢民,男,1954年生,湖南邵陽人。1978年就讀於(yu) 湖南大學,畢業(ye) 後留校任教,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湖湘學派與(yu) 嶽麓書(shu) 院》、《聖王理想的幻滅》等。現為(wei) 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院長、兼任中國書(shu) 院協會(hui) 會(hui) 長、湖南省社科聯副主席、中華孔子學會(hui) 理事會(hui) 副會(hui) 長。
【上一篇】【餘(yu) 東(dong) 海】三本論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