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勇作者簡介:石勇,男,獨立學者 |
在當今中國思想界,用“如雷貫耳”來形容康曉光毫不誇張。他的一係列頭銜讓人頭暈目眩。這位與(yu) “新左派”和“自由派”都沒有多少“共同語言”的特立獨行的學者,注定了他在“民間”,乃至”學界”的孤獨。
“自由派”的“老大”朱學勤在南方周末發表的“盤點2004”的文章《2004,傳(chuan) 統文化思潮激起波瀾》中認為(wei) :“這一年文化保守主義(yi) 思潮在中國方興(xing) 未艾,這其中有很多朋友,我本人樂(le) 觀其成。”不知道康曉光是不是朱學勤的朋友,反正這“文化保守主義(yi) 思潮”背後少不了其領軍(jun) 人物之一康曉光。2004年7月10日至17日,有“當代孔子”之稱的大儒蔣慶邀請盛洪、康曉光、陳明會(hui) 講於(yu) 貴陽陽明精舍,當代中國文化保守主義(yi) 的幾巨頭集體(ti) 亮相。11月24日,康曉光在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生院發表《我為(wei) 什麽(me) 主張儒化》的演講,不僅(jin) 嚴(yan) 厲地罵了“自由民主主義(yi) ”,而且明確地提出了“仁政”和“儒化中國”的主張。
這篇文章一進入公眾(zhong) 視野,網上立即罵聲一片。修養(yang) 好的尚還能壓住自己的厭惡乃至憤怒以“商榷”的形式進行批評,而激動的則幹脆破口大罵。諸如“昏話”、“真小人”、“理歪氣壯”、“喪(sang) 心病狂”、“奴才”、“走狗”等詞語一股腦罩到了他頭上。在“政治民主化”這個(ge) 世界潮流麵前,在學界和民間普遍的民主化訴求麵前,康曉光以“說不”的強硬方式表明了自己的“特立獨行”。這種有點像是“找死”的“反潮流”姿態確實需要一定的勇氣。然而,特立獨行並不總是正確和值得欣賞的,在許多人看來,康曉光的“獨立思考”必須打個(ge) 折扣:在一張嘴不要民主之後,他就已經錯了。
“政治民主化”是不是世界潮流無所謂,是不是大多數人所認同無所謂,真理不一定在多數人的手裏。但民主化的缺失正是中國的諸多危機深重的問題的原因,這一點無可置疑。這樣的“共識”雖然免不了多數人“跟著起哄”的嫌疑,但與(yu) 它本身的性質卻沒有關(guan) 係。在我看來,文化保守主義(yi) ――或文化民族主義(yi) ――的合法性無需論證,但能否由文化保守主義(yi) 推出以此文化為(wei) 基點的政治安排,這之間並不存在一個(ge) 邏輯的通道。文化與(yu) 政治不僅(jin) 是兩(liang) 個(ge) 異構的領域,而且其規範的對象存在質的差異。而按康曉光的設想,行“仁政”,主張以“王道政治”、“精英聯盟”取代“民主政治”,很難說不是一種“越位”。要避免這種錯誤,就必須實現文化邏輯與(yu) 政治邏輯的同構,但儒家文化顯然不經改造或創造性地“轉換”,在現代政治文明的規範下論證統治的合法性,是沒有多大的效力的。
而在人們(men) 對康曉光嗤之以鼻的時候,眼中浮現出的可能隻是一個(ge) “智囊”,一個(ge) “馬基雅維利”似的人物,卻不會(hui) 想到他的許多研究都不能在中國大陸發表。這真是一個(ge) 絕妙的諷刺。而人們(men) 更不會(hui) 想到他是個(ge) 可以用行動體(ti) 現良知的人。這正是康曉光的令人困惑之處。在這樣的事實中,許多人的“單向度思維”暴露無遺。2003年11月,他曾親(qin) 自到成都調查通過網絡傳(chuan) 播而震動全國的李思怡死亡事件。這位有有良知的學者後來寫(xie) 了一本叫做《起訴——為(wei) 了李思怡的悲劇不再重演》的書(shu) ,宣布要“起訴”所有的中國人,但至今仍未能出版。他自費印刷了3000冊(ce) 送人。據稱,在這本書(shu) 的扉頁他寫(xie) 道:“沒有人幸免於(yu) 罪 / 我們(men) 就是李思怡的地獄 / 為(wei) 無聲的人發出呐喊 / 為(wei) 無權的人捍衛權利 / 這是我們(men) 麵對的 / 最嚴(yan) 峻的社會(hui) 和政治問題”。
這哪裏像是一個(ge) “智囊”?這哪裏有半點“奴才”、“喪(sang) 心病狂”的影子?馬基雅維利又何曾有這種心腸?在這裏,我們(men) 可以發現,中國人中最流行的那種將理論與(yu) 一個(ge) 人的人格聯係在一起的做法是多麽(me) 可笑,而且都通通失效了。一個(ge) 口喊“自由”、“民主”的人就是好人嗎?他可能是一個(ge) 流氓,就像許多政治流氓那樣。在這裏,良知與(yu) 理論出現分裂,而理論被還原到了觀察事物的角度和思維方式。也正是由此顯示出了爭(zheng) 論的意義(yi) :因為(wei) 一切爭(zheng) 論都是在相互尊重基礎上的相互較正。真理不在誰的手裏,它滲透到了自由、理性爭(zheng) 論的過程。
【上一篇】儒教激流中的康曉光(南方人物周刊)
【下一篇】張祥龍的“思想避難”(楊曉華)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