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微言每日精選】孟子精要·主客關係·東海微言(2015-12-06)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5-12-07 10:12:47
標簽:
微言

作者簡介:“微言”是伟德线上平台特設的一個(ge) 欄目,主要搜集整理發布儒家學者和儒門同仁發在微博、微信上的信息。



孟子精要·主客關(guan) 係·東(dong) 海微言(2015-12-06)

整理者:張利進 

來源:伟德线上平台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月廿五日丙辰

            耶穌2015年12月6日

 

 

#孟子精要#

 

@有竹居主人劉強:

良知信仰】 竊謂性善乃孟子反求諸己而又推己及人之良知,屬本心自證之信仰而非知識,無所謂片麵不片麵。

 

@曾祥文教受:

孟子精神】孟子的遺產(chan) :人權高於(yu) 主權,主權高於(yu) 執政權;民有替換執政者的權力;民有迎接外來仁義(yi) 之師的權力;官員任免權屬於(yu) 國人;反壟斷;民族脊梁士,富貴不能淫貧窮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權力不該來自暴力,善戰者是罪人……中華民族曆經滄桑而延續,孟子精神是支柱之一!

 

@劉青衢:

孟學精要】師舉(ju) 孟子遺產(chan) 者六,可謂得孟學精要。 尤感於(yu) 心者,亞(ya) 聖之接孔子而備言心性,契形上之道,導乎宋明理學,而搖奪二氏,重興(xing) 聖門,不亦偉(wei) 乎!夷考當今世相,列有先進盛讚政治儒學,景從(cong) 輻湊,而體(ti) 製紋絲(si) 不動,何如揚孟子大纛,激良知之光華,一掃異端,再聚國魂,俾本末井然,而後可徐圖之。


儒道之用】外王以內(nei) 聖為(wei) 本,政教以心性為(wei) 本,此孔子德侔天地而刪述六經者也,然斯道之行必因時製宜,有常有變。春秋禮崩樂(le) 壞,孔子急救以仁禮,戰國楊墨塞道,孟子急救以性義(yi) ,漢宋之間佛老興(xing) 而儒門衰,程朱急救以天理,元明學風支離君權專(zhuan) 宰,陽明急救以良知,內(nei) 外皆應事而鳴也。儒道大矣哉,運用之妙存乎君子。

 

#其他精彩微博#

 

@劉青衢:

無極太極】天地生物,性無不在,物物一太極也,未有天地之先,性在而不顯,無極也。太極之動靜為(wei) 性之流行,無極之隱微為(wei) 性之涵育,太極本無極也,故言第一義(yi) 必透至宇宙洪荒之前,其時衝(chong) 漠無朕而萬(wan) 象森然已具,觀其象則無,感其理則有,所謂無動靜非真空也,有動靜非失體(ti) 也,性含動靜而主靜,如寓其誌以帥其氣也。

 

情由性出】辨未發已發,竊以為(wei) 當先明所發者何,喜怒哀樂(le) 之屬皆情也,心統性情,性者,心之體(ti) ,情者,心之用,情乃由性出也。然又何得而出焉?必有事也。事感於(yu) 心,性為(wei) 之動,或喜或怒或哀或樂(le) 也,若無事則喜怒哀樂(le) 何來哉?故未發者,無事而性未動為(wei) 情也,已發者,有事而性見於(yu) 情也。未發之中者,以無事而性靜也。

 

@鍵田農(nong) 夫:

為(wei) 政以德】或謂政教以心性為(wei) 本,是恐誤讀也。心性之學,以賜之達,夫子初亦不欲使聞。十哲之外,必難得聞見者也。若中人以下,更毋庸議也。然不言之道必不遠人,無為(wei) 之教足以成俗,故夫子必曰為(wei) 政以德也。若德建民立,政治教化悉在茲(zi) 焉。故漢官威儀(yi) 初複,天下歸心矣!此非文德昭昭,以故近者悅而遠者來乎?


斯文載道】辭章之事,斯文之一端也,亦才情之係而道義(yi) 之華也,故韓柳歐蘇致力以傳(chuan) 道焉。夫子亦以庭訓垂示,世之君子焉可不加講求也!然課之以通理則可,責之以演繹則必不齊也。且華而不實者有矣夫!若據此以繩聖賢,則亦過矣!且朱子興(xing) 書(shu) 院,陽明化鄒魯,有功於(yu) 斯文者不亦偉(wei) 乎!乃以太衝(chong) 之賦求之,不亦小乎?


君君之義(yi) 】視君如讎,非宜也。夫子以君君為(wei) 訓,意將德位相侔以為(wei) 天下正者也。後世帝王雖有芟平之功,而無堯舜之德,故必得賢達師之傅之也,此漢以降之大端,至明清猶未改也。乃近人見明清君威,混同極權,是不知君君之義(yi) 也。且君威加之於(yu) 臣者也,非加諸民也,臣得一介,亦可為(wei) 民請命,是古人不患君威而患臣佞也。

 

@崇儒_梁知一:

 【主客關(guan) 係】在中國,保持儒學與(yu) 儒家的政治、文化的主體(ti) 性、領導性,是必須的當然之義(yi) 。儒學之於(yu) 中華,有深沉的曆史依據、崇高的天道依據與(yu) 民族精神的根性依據。同時亦應看到,人類的諸教信仰,既有人性的矛盾性,又有互融性,複有倶榮俱衰的命運共同體(ti) 性。如何以現代理念握好主客關(guan) 係,亦儒學中義(yi) 。

 

#東(dong) 海微言#

 

@餘(yu) 東(dong) 海三世:

態度】儒家對耶教應該包容和尊重,但這是儒家主體(ti) 地位確立的前提下,主人對客人的包容尊重;同時客人要遵守客人的本分,不能喧賓奪主。儒家尊重的是耶教的言論信仰之自由,並非尊重其言論信仰本身。對於(yu) 包括耶教在內(nei) 的各門各派的言論信仰錯誤,儒家擁有不容侵犯的批判自由。

 

何之言聖】國人錯認聖人久矣。《禮運》說:“聖人耐以天下為(wei) 一家,以中國為(wei) 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於(yu) 其義(yi) ,明於(yu) 其利,達於(yu) 其患,然後能為(wei) 之。”這才是值得我們(men) 崇拜的中華聖人,真正的偉(wei) 人。那些不能通達人情、洞曉義(yi) 理、明白利害所在,不具備天下一家、中國一人的思想情懷者,何足言聖哉。


人生】有兩(liang) 種人生態度:一種是隻問耕耘,不問收獲;一種是隻問收獲,不願耕耘,耕耘時袖手旁觀,收獲時勇往直前。對待儒家複興(xing) 事業(ye) ,正確的的態度應該是、當然是前一種。既然認定了仁宅義(yi) 路為(wei) 人類最佳宅路,就應該盡心盡力追求建設之。追求建設過程和盡心盡力本身就是一種收獲。

 

 

 責任編輯:梁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