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傑思】中華義理經典教育工程旨要

欄目:民間儒行
發布時間:2015-11-25 20:39:23
標簽:
陳傑思

作者簡介:陳傑思,男,西曆一九六四年生,華族,雲(yun) 南江川人。現職為(wei) 雲(yun) 南師範大學社會(hui) 發展學院副教授。著有《中華義(yi) 理》《中華十大義(yi) 理》《中華義(yi) 理經典》等。



 

中華義(yi) 理經典教育工程旨要

作者: 陳傑思

來源:節選自《中華十大義(yi) 理》(陳傑思著,中華書(shu) 局2008年版)

 

 

在中華民族的文明曆史上,與(yu) 四大發明同等重要的文明成果,即是十大義(yi) 理。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的科技成果,十大義(yi) 理則是中華民族的人文成果。科技與(yu) 人文,是中華民族騰飛的兩(liang) 翼。

 

中華十大義(yi) 理,即仁、義(yi) 、禮、智、信、忠、孝、廉、毅、和。又可稱之為(wei) :中華十大民族精神、中華十常、中華十德、中華十大價(jia) 值觀、中華十大人生觀、中華十大人文精神。十大義(yi) 理,是中華民族億(yi) 萬(wan) 生命踐行的成果,並且由曆代聖賢表述出來。

 

先師聖人孔子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導師,是十大義(yi) 理的奠基人。《論語》一書(shu) 已建立了十大義(yi) 理的基本框架,曆代聖賢則為(wei) 之添磚加瓦。管仲有“四維”之說,包括禮、義(yi) 、廉、恥。董仲舒有“五常”之說,包括仁、義(yi) 、禮、智、信,宋代有“八德”之說,包括孝、悌、忠、信、禮、義(yi) 、廉、恥。孫中山先生提出“新八德”,包括忠、孝、仁、愛、信、義(yi) 、和、平。以十大義(yi) 理為(wei) 核心的中華道統代代相傳(chuan) ,以至永遠。


凡我炎黃子孫,應當有兩(liang) 個(ge) 明顯標誌:身體(ti) 上具有中華血統,心靈上具有中華十大義(yi) 理。我們(men) 要用漢語和十大義(yi) 理為(wei) 主的中華文化來鑄造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認同。

 

如果隻批判傳(chuan) 統文化的糟粕,而不去弘揚傳(chuan) 統文化的精華,隻能給民眾(zhong) 造成傳(chuan) 統文化一團漆黑的印象。驅除黑暗的方法是,點燃一盞燈。同理,驅除糟粕的正確方式是,弘揚傳(chuan) 統文化之精華。《中華十大義(yi) 理》一書(shu) 正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精華的匯聚。

 

一個(ge) 民族的道德觀和民族精神,不是由抽象的理論製造出來的,也不是某一個(ge) 偉(wei) 人主觀想象出來的,而是如同地下溶洞一樣,是億(yi) 萬(wan) 年點點滴滴自然形成的,本書(shu) 正是匯聚了中華民族民族精神和道德觀點點滴滴的精華。

 

民國初年廢除讀經,使中華民族在長達近一個(ge) 世紀的漫長歲月裏,喪(sang) 失了文化經典的教育。這一文化專(zhuan) 製政策對中華民族的損害,遠遠超過清代文字獄。我們(men) 不讚同在讀儒家經典之時,拒絕學習(xi) 西方文化,也不能讚同在學習(xi) 西方文化之時排斥儒家文化經典,因為(wei) ,這兩(liang) 種方式都是文化專(zhuan) 製的表現。中華民族喪(sang) 失傳(chuan) 統文化經典的滋養(yang) ,人文精神失落了,傳(chuan) 統道德喪(sang) 失了,民族精神淪落了,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痛苦與(yu) 災難。

 

任何一個(ge) 有悠久文明傳(chuan) 統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經典,而且,要保持民族精神與(yu) 價(jia) 值觀代代相傳(chuan) ,就必須推行經典教育。阿拉伯人可以在教堂讀《古蘭(lan) 經》,西方人可以在教堂讀《新舊約全書(shu) 》,為(wei) 什麽(me) 中華兒(er) 女在教室裏讀《四書(shu) 五經》就不可呢?

 

弘揚中華文化的第一步,就是讀經。不僅(jin) 僅(jin) 是兒(er) 童讀經,而是全民讀經;不僅(jin) 僅(jin) 是讀經,而且是尊孔讀經。讀經必尊孔,尊孔必讀經。若讀經之時,對以孔子為(wei) 首的中華聖賢沒有崇敬之心,就不會(hui) 虛心接受聖賢的教導,不會(hui) 將經文轉變為(wei) 信念。若尊孔之士不讀經,則不知聖賢的教誨,尊孔就成為(wei) 一種空洞的情緒。如果有人還對尊孔讀經這句口號有所顧慮的話,我願意補充說明三點:當代中國的尊孔讀經與(yu) 北洋軍(jun) 閥的尊孔讀經目標不同,現在的目標培育民族精神,傳(chuan) 承傳(chuan) 統道德;在讀經之時並不排斥對於(yu) 西方文化的學習(xi) ;讀經時要有科學的學習(xi) 方法和學習(xi) 態度。一麵高喊要弘揚中華文化,一麵又反對讀經,這是典型的南轅北轍行為(wei) !

 

經典學習(xi) 還有一個(ge) 主次的問題:經典教育應當以儒家經典為(wei) 主,其它諸子的經典為(wei) 輔;聖賢經典為(wei) 主,詩文經典為(wei) 輔;中華經典為(wei) 主,外國經典為(wei) 輔。一個(ge) 人首先要讀儒家經典,確立了基本的價(jia) 值觀之後,有了分辨能力和抽象思考的能力之後,再去讀道家經典、佛家經典。誦讀聖賢經典,體(ti) 悟聖賢之道,才能理解並體(ti) 會(hui) 詩文經典中所蘊含的義(yi) 理。否則,隻能停留在表麵文字層麵,而不能體(ti) 悟詩文中的精神。中華經典與(yu) 外國經典表達了人類共同的價(jia) 值觀,但是,中華經典因同中華具體(ti) 的人文環境與(yu) 曆史傳(chuan) 統相聯係,也與(yu) 中國人的意識與(yu) 潛意識相應,因此,學習(xi) 中華經典效率最高。

 

背記與(yu) 理解並不是對立的,而是並行不悖的,相輔相成的。特別是文化經典,如果要達到深刻的理解,就必須背記。通過背誦,不僅(jin) 僅(jin) 使某一經典語句進入到學習(xi) 者的意識庫藏中,而且整個(ge) 語境(該經典語句的上下文)也遷移至意識庫藏中。同時,通過對經典的廣泛背誦,也有其它與(yu) 這一經典語句相關(guan) 聯的許多經典語句,進入意識庫藏中。當我們(men) 對該經典語句進行理解和體(ti) 證之時,意識庫藏中該經典語句的具體(ti) 語境就在意識中全盤呈現,與(yu) 此經典語句相關(guan) 聯的大量經典語句就會(hui) 浮現於(yu) 大腦中,該經典語句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和深刻的體(ti) 證,避免對經典語句有片麵的、孤立的認識。

 

經典背誦,是將一句句經典語句所載負的意義(yi) 、精神及意象,納入背誦者的意識庫藏之中,在意識庫藏中聚集起來,在潛意中形成大量的良性心象,形成一種心理定勢,轉化為(wei) 人格,轉化為(wei) 信仰,轉化為(wei) 動機。當人處於(yu) 一個(ge) 特定的境遇之中時,相關(guan) 的經典語句就會(hui) 在自己的意識中顯現,引導人的思想意識,指導人的行為(wei) 。

 

經典誦讀最低限度的要求是,讓學生背記這句經典語句的某字相當於(yu) 現代漢語某個(ge) 詞,從(cong) 而略知古文中的某句話相當於(yu) 現代漢語的某句話,這樣誦讀者才會(hui) 知道某句經典語句的大致含義(yi) 。

 

兒(er) 童的心靈處於(yu) 空靈狀態,經典語句不會(hui) 受到阻礙而能通暢地進入到意識庫藏中,在意識庫藏中也不會(hui) 受到其它因素的排斥,而且,經典語句在此情況下具有“先入為(wei) 主”的優(you) 勢,大量的經典語句能在意識庫藏聚集起來,形成主導的意識,並以這種主導的意識來對待、衡量、取舍、評判後來進入意識庫藏的信息。在一張白紙上,我們(men) 可以畫出美麗(li) 的圖畫,而如果紙麵已經畫滿了亂(luan) 七八糟的東(dong) 西,我們(men) 就無法將一幅美麗(li) 的圖畫畫上去了。

 

廢除讀經之後的近一個(ge) 世紀裏,中國人民曾有兩(liang) 次接觸儒家經典的“機會(hui) ”,這兩(liang) 次“機會(hui) ”竟然是出現在將儒家經典妖魔化的兩(liang) 個(ge) 時期:一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打倒孔家店”,二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批林批孔”。在這兩(liang) 個(ge) 時期,對儒家經典妖魔使用的方法是:

 

1、肢解法:不是將儒家文化經典完整地展現在人們(men) 麵前,而是將儒家文化經典肢解成碎片,然後進行斷章取義(yi) 地解釋。在那個(ge) 時代,人們(men) 看到的是作為(wei) 批判材料的儒家文化經典的選讀本,看到的是夾雜在各種批判文章中的儒家經典引文。

 

2、挑刺法:將儒家的光輝思想和高尚情操隱藏起來,專(zhuan) 門去搜集曆代儒家人物的某些偏激的觀點和儒家人物的某些汙點,加以大力渲染,推而廣之,以偏概全,以徹底破壞儒家的正麵形象。

 

3、歸謬法:將儒家的某些觀點加以誇大,加以引申,成為(wei) 一種極端的觀點;或者將儒家理論不合適宜地另一條件之下,產(chan) 生嚴(yan) 重後果後又歸咎於(yu) 儒家。例如將“唯女子與(yu) 小人為(wei) 難養(yang) 也”一語,孔子是針對某些女子身上存在的缺點而說,但如果將這句話無限誇大,上綱上線,就會(hui) 將孔子的這句話說成是男尊女卑,歧視婦女。

 

4、嫁禍法:傳(chuan) 統中國社會(hui) 存在著諸多弊病,有些弊病是由人性中惡的因素導致的,有些弊病是由專(zhuan) 製腐敗的社會(hui) 環境產(chan) 生的,有些弊病則是由法家、道家、佛家的某些偏頗而導致的,在批孔反儒之時,以上弊病統統算在儒家頭上。

 

5、偷換法:儒家經典是“藥”,社會(hui) 弊病是“病”,有些弊病正是沒有很好地運用儒家理論而產(chan) 生的,有些社會(hui) 弊病正是拋棄了儒家經典之“藥”後才產(chan) 生的,如果將這些弊病歸罪於(yu) 儒家,也就是將“藥”偷換成“病”。如“吃人”的禮教之所以產(chan) 生,正是拋棄了儒家以“仁”為(wei) 旨的禮教所致;阿Q式的人物之所以產(chan) 生,國人的劣根性之所以存在,正是十大義(yi) 理喪(sang) 失的結果。

 

6、對立法:敵人支持的,我們(men) 就反對;敵人反對的,我們(men) 就支持,這是文革邏輯!北洋政府倡導尊孔讀經是為(wei) 了穩定其統治,而我們(men) 倡導的尊孔讀經則是為(wei) 了振興(xing) 中華民族。不能僅(jin) 僅(jin) 因為(wei) 尊孔讀經被北洋政府提倡過,就要將它打入冷宮,正像不能因為(wei) 北洋軍(jun) 閥吃飯,我們(men) 現在就不能吃飯了,一定要改吃石頭。在這六種邪法之中,任何神聖的經典都會(hui) 變得一無是處。

 

 中華民族精神何處找尋?在現實生活中,由於(yu) 受到時空的限製,我們(men) 很難全麵地看到,看到了我們(men) 也不能準確地表達出來,因此,最有效的辦法,是到傳(chuan) 統文化經典中去尋找。經典是民族智慧的結晶,經典是曆代聖賢的教導,經典是民族文化的精華,經典是為(wei) 人處世的典範,經典是曆史驗證的義(yi) 理。在傳(chuan) 統文化經典中,以孔子為(wei) 代表的曆代聖賢,麵對我們(men) ,站出來講話。我們(men) 要以謙虛的態度接受曆代聖賢的教導。

 

 

 讀經八法:

 

恭:經典是曆代聖賢智慧的結晶,我們(men) 首先要培養(yang) 對孔子及曆代聖賢的恭敬之心,並以此恭敬之心來麵對經典。以恭敬之心來麵對經典,我們(men) 才會(hui) 虛心接受經典的教導。如果以傲慢的態度,以批評的方式,以挑剔的眼光,來麵對經典,經典就發揮不了“導人向善”的作用。建議在誦讀經典之時,先向聖人孔子焚香敬拜,有了對聖賢的恭敬之心,再讀經典。讀經之時要敬拜孔子等曆代聖賢,而讀一般的書(shu) 則不必同時敬拜作者。讀經要以恭、靜、悟、信的心態麵對經典,而讀一般的知識類的書(shu) 則可以用客觀、冷靜的心態麵對。

 

靜:清除雜念,將自己的心靈調整到心如明鏡的空明狀態,進入到靈妙的虛靜狀態。如果經典的精神如果進不了你的心靈,那就說明你的心靈之中有許多雜念再起著阻礙的作用。如果要在一個(ge) 杯子裏注入清水,必須先將杯中的汙水倒掉。要專(zhuan) 心致誌,在誦讀經典時集中精力,直接麵對經典,不能分心。所以,每次誦讀都要在一個(ge) 相對安靜的環境之中,使用三十分鍾以上的時間進行誦讀。

 

誦:讀經可以全篇或整段地誦讀,而其它類型的書(shu) 籍則隻需看或默讀就可以了。讀經可以集體(ti) 誦讀,以相互感染;讀一般的書(shu) 則隻是個(ge) 人進行。

 

記:通過反複誦讀,使經典語句進入到大腦中,牢記在心。眾(zhong) 多的經典語句進入到意識庫藏之中,成為(wei) 人生思考的基本素材,轉化為(wei) 人格,轉化為(wei) 動機,成為(wei) 行為(wei) 的標準。

 

恒:經典的誦讀要持之以恒,對經典要終生奉讀。能夠背誦僅(jin) 僅(jin) 是最低要求。如果背誦之後,就置於(yu) 一旁,那麽(me) ,所背誦的經典,也會(hui) 從(cong) 記憶中慢慢消失。在背誦之後,過一年半載,就要重新拿出來重新誦讀。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社會(hui) 閱曆的增加,對經典語句就會(hui) 有越來越深的體(ti) 會(hui) 和理解。讀經要終生多遍反複地讀,而一般的書(shu) 籍則在某一時讀一遍就可以了。

 

悟:要求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體(ti) 悟經典語句,才能領悟並接受經典語句所飽含的生命精神。一般的讀書(shu) 活動,需要對書(shu) 的內(nei) 容進行理解。讀經則不同,誦讀之時,隻需知道每個(ge) 字的形、音、義(yi) 即可。至於(yu) 整句話的深刻含義(yi) ,則必須在誦讀大量經典的基礎上,融會(hui) 貫通,才能得到全麵的理解與(yu) 體(ti) 悟;並且,必須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社會(hui) 生活經驗的增加,才會(hui) 有深刻的理解與(yu) 體(ti) 悟。因此,在幼兒(er) 讀經時,對每個(ge) 句子進行長篇大論地講解,並無必要。

 

信:即相信經典。經典的正確性,是經過數千年無數人的生命驗證,也經過曆代大儒和各類社會(hui) 精英的認證,一個(ge) 初學者,或者一個(ge) 平民,尚沒有對經典提出置疑的能力,如果不以堅信的態度對待經典,而是用懷疑的眼光對待經典,他就不能分享經典的智慧。通過理解、體(ti) 悟,通過行動與(yu) 探索,並通過中華文化的各種具體(ti) 形式,使經典語句負載著的生命精神,直接觸入到學習(xi) 者的精神世界中,轉化為(wei) 學習(xi) 者的健康人格與(yu) 品德。

 

 行:當經典語句進入到自己的心靈中,就潛化為(wei) 內(nei) 在的品格與(yu) 行動準則。每當你處於(yu) 某一情景之中,與(yu) 此情景相聯係的經典語句就會(hui) 呈現於(yu) 自己的心靈之中,引導意識的方向,為(wei) 在此情景中的行為(wei) 提供了價(jia) 值取向和行為(wei) 指南。如果不經過熟讀背誦,沒有大量經典語句儲(chu) 存於(yu) 自己的心靈之中,當人處於(yu) 某種境況之中時,就會(hui) 不知所措,在此情形之下,人們(men) 也不可能臨(lin) 時去翻閱經典,從(cong) 經典中去尋找可以解決(jue) 當前問題的指導性意見。經典語句在人生道路的每一個(ge) 路口上,都有細致而明確的指導。

 

中華義(yi) 理經典誦讀工程的宗旨是:遵從(cong) 聖賢教導,弘揚傳(chuan) 統文化,培養(yang) 健康人格,提高人文素質,繼承傳(chuan) 統美德,振奮民族精神。

 

中華義(yi) 理經典誦讀工程將具有以下十大特點:

 

 1﹑係統全麵

中華民族的傳(chuan) 統道德﹑民族精神、人文精神、人生哲學、價(jia) 值觀念、生存智慧應當作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來講,以上這六個(ge) 方麵對於(yu) 一個(ge) 人的素質提高都是必不可少的,隻講其中一個(ge) 方麵,都將是片麵的。

 

2﹑選擇典型

經典語句是指中華民族數千年對人最具有教導意義(yi) 的代表性語句﹐主要選自四書(shu) 五經,同時還選用董仲舒、程顥、程頤、張載、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曆代大儒的經典語句,同時還從(cong) 《老子》﹑《莊子》﹑《壇經》等其它文化典籍選取一部分。

 

 3﹑去繁就簡

事過數千年,古代許多名物﹑製度﹑事實,一般人不必花時間去了解,可以略去。否則皓首窮經,難得其精髓。越千年而可以代代傳(chuan) 遞者,唯有義(yi) 理。

 

   4﹑取其精華

必須以仁愛﹑正義(yi) ﹑科學﹑民主作為(wei) 標準,對中華文化作出正確的判斷,正確區分何為(wei) 精華﹑何為(wei) 糟粕。若是將精華作為(wei) 糟粕,或將糟粕誤以為(wei) 精華,“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則會(hui) 產(chan) 生適得其反的結果。

 

5、主題鮮明

我們(men) 將中華義(yi) 理分解成許多思想主題,每個(ge) 主題形成一個(ge) 單元,每個(ge) 主題之下,匯聚中華民族曆史上曆代思想家的思想片斷和經典語句,每一段時間的誦讀活動,必須圍繞一個(ge) 鮮明的主題來展開。唯有這樣,才能讓人們(men) 形成一種明確的思想和認識。

 

 6﹑結構合理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必須探索並確立能有效包容中華文化精華的基本概念和邏輯結構,找到知識要點和連接知識要點的線索,我們(men) 才能將代表中華文化精華的經典語句,作出合理的安排。每一經典語句都可以在這一結構中找到安置它的恰當位置,從(cong) 而形成一個(ge) 係統完整的理論體(ti) 係。這就為(wei) 學習(xi) 者提供理解、接受儒家道德文化的快捷方式。

 

 7﹑注重精神

自清代以來,很多人講傳(chuan) 統文化,隻是講傳(chuan) 統文化的事實,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即中華義(yi) 理,極為(wei) 輕視。中華文化在喪(sang) 失其內(nei) 在的精神之後,必定走向衰落。中華義(yi) 理經典誦讀工程注重文化之精神,注重文化之靈魂,可以補救以上弊病。

 

 8、誦記理解

通過反複誦讀,使經典語句進入到大腦中,牢記在心。在不同年齡階段,根據學習(xi) 者的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要求來選擇學習(xi) 內(nei) 容,采用相應的學習(xi) 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漸進。要求學習(xi) 者要用自己的理性認知能力去理解經典語句的真正含義(yi) ,理解它的精神實質,同時用心靈去感悟,用生命去體(ti) 會(hui) ,不必刻意去辨析每個(ge) 字的解釋上的細微差別。通過理解、體(ti) 悟,通過在自己的行為(wei) 上的體(ti) 現與(yu) 探索,並通過中華文化的各種具體(ti) 形式,使儒家經文經負載著的生命精神,直接觸入到學習(xi) 者的精神世界中,轉化為(wei) 學習(xi) 者的健康人格與(yu) 品德。

 

 9、學以致信

學習(xi) 經典語句,並將它們(men) 轉化為(wei) 內(nei) 在的精神信仰。要求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體(ti) 悟儒家經文,才能領悟並接受儒家經文所飽含的生命精神。培養(yang) 學生尊崇孔子及曆代聖賢之情,促進學生的內(nei) 在善性得到充分的呈現,培養(yang) 學生的道德良知,培養(yang) 學生道德行為(wei) 動機,培養(yang) 學生的內(nei) 心信念。

 

10、知行合一

經典誦讀必須與(yu) 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關(guan) 注生活,麵對現實,鼓勵並正確引導學生參與(yu) 各種社會(hui) 實踐,在文體(ti) 活動、勞動、科學活動、社會(hui) 活動、家庭生活、民俗活動、社會(hui) 交往中,提供給學生良好的行為(wei) 規範,培養(yang) 學生的道德行為(wei) 習(xi) 慣和道德行為(wei) 能力。當經典語句融入學生的人格和品德之中,就會(hui) 轉化成學生的行為(wei) 的動機和行為(wei) 的有效指導,經典語句在人生道路的每一個(ge) 路口上,都有細致而明確的指導。經典語句的精神,通過行為(wei) 表現出來。

 

以上是本人對於(yu) 經典教育的基本認識,借此機會(hui) 奉獻給諸位,希望對於(yu) 當前的各類經典教育活動有一定的參考價(jia) 值,同時,也希望參加中華義(yi) 理經典誦讀工程的學習(xi) 的同學,能夠體(ti) 會(hui) 並運用本文提出的原則。

 


 

 

責任編輯:梁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