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增濤】倫理複興視域下的人倫關係理論形態研究

欄目:《原道》第28輯
發布時間:2015-11-19 20:27:02
標簽:


 

 

倫(lun) 理複興(xing) 視域下的人倫(lun) 關(guan) 係理論形態研究

作者:商增濤(東(dong) 南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來源:《原道》第28輯,東(dong) 方出版社2015年出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月初八日己亥

           耶穌2015年11月19日

 

 

 

內(nei) 容提要:人倫(lun) 關(guan) 係是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基本的倫(lun) 理關(guan) 係,人倫(lun) 思想支撐了人們(men) 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五倫(lun) ”是人倫(lun) 關(guan) 係的範型和原初形態,它既是理解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和參透儒家思想的密匙甚至是不二法門,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nei) 容且貫穿於(yu) 中國傳(chuan) 統倫(lun) 理思想史的始終。隨著時代的變遷,倫(lun) 理傳(chuan) 統的嬗變和倫(lun) 理觀念的不斷滌蕩,人倫(lun) 關(guan) 係在不同的曆史階段具體(ti) 抽象為(wei) “五倫(lun) ”“三綱”“天理人欲”和“第六倫(lun) ”四個(ge) 具體(ti) 的理論形態,是人倫(lun) 思想具體(ti) 理論形態的呈現方式。對人倫(lun) 關(guan) 係諸理論形態的研究能為(wei) 實現倫(lun) 理複興(xing) 提供可借鑒的倫(lun) 理道德資源。

 

關(guan) 鍵詞:人倫(lun)   五倫(lun)   三綱  天理人欲  第六倫(lun)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裏,儒道墨法諸家思想內(nei) 容都是以倫(lun) 理思想為(wei) 主,這就決(jue) 定了中國文化是倫(lun) 理型文化的特征,人倫(lun) 思想是中國傳(chuan) 統倫(lun) 理思想的核心內(nei) 容。在漫長的華夏文明的曆史思想長河中,人倫(lun) 思想以人倫(lun) 關(guan) 係為(wei) 具體(ti) 表現形式,曆史地邏輯地演繹出四種理論形態:五倫(lun) ,三綱,天理人欲,第六倫(lun) 。四種理論形態統攝於(yu) 人倫(lun) 關(guan) 係之中,以“五倫(lun) ”肇始,異化為(wei) “三綱”,升華為(wei) 形而上的“天理人欲”,在新時期創新發展出“第六倫(lun) ”。人們(men) 對人倫(lun) 關(guan) 係的普遍認識,存在著“熟知”而未必“真知”的情況,往往知其有“人”未必深知其有“倫(lun) ”,隻知人與(yu) 人的倫(lun) 理關(guan) 係未必知“人”與(yu) “倫(lun) ”的關(guan) 係。因此,對“倫(lun) ”的真實含義(yi) 的充分理解,有助於(yu) 真正理解傳(chuan) 統人倫(lun) 思想的真諦,進而有助於(yu) 當代倫(lun) 理複興(xing) 。

 

一、說“倫(lun) ”

 

“倫(lun) ”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裏既有趣又有意義(yi) 的一個(ge) 字,在傳(chuan) 統倫(lun) 理思想中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是傳(chuan) 統人倫(lun) 關(guan) 係的精義(yi) 所在。

 

(一)“倫(lun) ”字疏議

 

“倫(lun) ”是什麽(me) 意思?《說文》曰:“輩也,一曰道也。”鄭玄注:“倫(lun) ,猶類也。”“輩”字亦有類別與(yu) 序次之義(yi) ,倫(lun) 可謂之類別。《禮記·曲禮》:“擬人必於(yu) 其倫(lun) 。”《戰國策·宋策》:“功大名美,內(nei) 臨(lin) 其倫(lun) 。”《孟子·離婁上》:“聖人,人倫(lun) 之至也。”《荀子·富國》:“人倫(lun) 並處,同求而異道,同欲而異知。”可見“倫(lun) ”字第一義(yi) 為(wei) 類別。第二義(yi) 則指關(guan) 係,《春秋穀梁傳(chuan) ·隱公元年》:“兄弟,天倫(lun) 也”。《孟子·公孫醜(chou) 下》說“內(nei) 則父子,外澤君臣,人之大倫(lun) 也”,又說“設為(wei) 庠序學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倫(lun) 也。人倫(lun) 明於(yu) 上,小民親(qin) 於(yu) 下。”又曰:“男女居室,人之大倫(lun) ;如告,則廢人之大倫(lun) 。”人與(yu) 人雖同屬人類,然有男女、長幼之分別,彼此間又有往來,便產(chan) 生關(guan) 係。所謂“五倫(lun) ”或“五達道”者,即五種最基本的人倫(lun) 關(guan) 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關(guan) 係都是倫(lun) ,即關(guan) 係。此外,倫(lun) 還有道、理之義(yi) 。如《詩·小雅·正月》:“維號斯言,有倫(lun) 有脊。”《論語·微子》:“言中倫(lun) ”,“預潔其身,而亂(luan) 大倫(lun) ”。

 

“倫(lun) ”字的三種意義(yi) 都很有價(jia) 值,但三種意義(yi) 的境遇卻不同。第一義(yi) “變晦”了,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和傳(chuan) 承。相反,第二、三義(yi) 卻曆史地承延下來。殊不知,“倫(lun) ”字之價(jia) 值、之有趣、之重要,關(guan) 鍵在其第一義(yi) 。“倫(lun) ”字既具體(ti) 而又概括。倫(lun) 猶類。“類”是一個(ge) 既具體(ti) 有抽象的“整體(ti) 性”的概念。《荀子·非十二子》:“壹統類。”《列子·仲尼》:“其負類反倫(lun) ,不可勝言也。”《孟子·梁惠王上》:“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故“倫(lun) ”通“類”,是一個(ge) “整體(ti) 性”的概念。

 

(二)“倫(lun) ”之實體(ti)

 

“倫(lun) ”字既是一個(ge) 對社會(hui) 關(guan) 係的“整體(ti) 性”具有很強表達力的現實性概念,又是一個(ge) 對倫(lun) 理精神的“實體(ti) 性”具有很強解釋力的抽象性概念。

 

倫(lun) 通社會(hu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對社會(hui) 事實的形象表達與(yu) 其說是“社會(hui) ”不如說是“倫(lun) ”。傳(chuan) 統文獻中雖有“社會(hui) ”一詞,卻無現代“社會(hui) ”之義(yi) 。“以前沒有‘社會(hui) 這個(ge) 名詞’”,潘光旦說,“但並不是沒有社會(hui) 這一宗事實……一個(ge) 群字與(yu) 一個(ge) 倫(lun) 字指的就是這宗事實。”先秦文獻特別是儒家經常講到“倫(lun) ”字。潘先生甚至認為(wei) ,“社會(hui) 學未嚐不可以叫做倫(lun) 學或倫(lun) 理學。社會(hui) 學所應付的對象,籠統的說是人群,比較清切的說,更未嚐不是‘倫(lun) ’字所代表的種切,而籠統的說自不如清切的說好。”[1]潘先生的意思非常之明確,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倫(lun) ”字具有現代“社會(hui) ”的屬性和意義(yi) 。在此意義(yi) 上,既可延伸證明“倫(lun) ”字與(yu) “社會(hui) ”的共通性,又可說明“倫(lun) ”字具有共同體(ti) 或群體(ti) 的社會(hui) 現實性。

 

倫(lun) 與(yu) 倫(lun) 理實體(ti) 。倫(lun) 在日常的倫(lun) 理道德生活中就是整體(ti) 倫(lun) 理秩序的表征。倫(lun) 起源於(yu) 血緣關(guan) 係,並以血緣關(guan) 係為(wei) 中心,向外推開來去形成嚴(yan) 密的清晰的倫(lun) 理秩序和倫(lun) 理關(guan) 係網絡和邏輯結構。倫(lun) 所代表的是倫(lun) 理秩序和倫(lun) 理格局,猶如“把一塊石頭丟(diu) 在水麵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倫(lun) 就是丟(diu) 塊石頭形成的同心圓波紋的性質,“每個(ge) 人都是他社會(hui) 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鎖推及的就發生聯係。每個(ge) 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就是說每個(ge) 人在“倫(lun) ”中獲得各自的倫(lun) 理分位,成為(wei) 不同的倫(lun) 理角色。[2]倫(lun) 之理念和精神在於(yu) ,“個(ge) 別性的人與(yu) 人間的關(guan) 係,透過‘倫(lun) ’的實體(ti) 獲得現實性”,即倫(lun) 理關(guan) 係不是個(ge) 體(ti) 與(yu) 個(ge) 體(ti) 之間的關(guan) 係,是個(ge) 體(ti) 與(yu) “倫(lun) ”之間的關(guan) 係。倫(lun) 由諸多內(nei) 在的倫(lun) 理關(guan) 係所構成,不是單個(ge) 個(ge) 體(ti) 成員之間的關(guan) 係,而是一個(ge) 整體(ti) 性實體(ti) 性的概念,黑格爾稱之為(wei) “整個(ge) 的個(ge) 體(ti) ”,家庭和民族則是兩(liang) 大天然的倫(lun) 理實體(ti) 。[3]

 

因此,倫(lun) 是中國傳(chuan) 統道德哲學中最具實體(ti) 性的概念,是本性上普遍的倫(lun) 理最凝練的詮釋和體(ti) 現。倫(lun) 以“本性上普遍的東(dong) 西”的倫(lun) 理本質作為(wei) 其內(nei) 核。因此,樊浩先生認為(wei) :“以實體(ti) 性和‘本性上普遍的東(dong) 西’為(wei) 概念規定的‘倫(lun) ’構成了中國道德哲學和中國倫(lun) 理精神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文化氣質和民族特質。”然而,隨著倫(lun) 理傳(chuan) 統的不斷被滌蕩和摧廓,倫(lun) 的之本質規定性逐漸被“消解”“退隱”“變晦”,甚至在相當意義(yi) 上被“終結”了。[4]

 

二、人倫(lun) 關(guan) 係的諸理論形態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既是倫(lun) 理型的文化,亦是以倫(lun) 為(wei) 核心的整體(ti) 性或實體(ti) 性的文化;倫(lun) 理的傳(chuan) 統毋庸說是倫(lun) 的傳(chuan) 統。傳(chuan) 統倫(lun) 理以“倫(lun) ”為(wei) 曆史起點與(yu) 邏輯始點,曆史地和邏輯地演繹呈現出四種理論形態:五倫(lun) 、三綱、天理人欲和第六倫(lun) 。

 

(一)五倫(lun)

 

“五倫(lun) ”是先秦以孔孟為(wei) 代表的儒家倫(lun) 理學說,是軸心時代人倫(lun) 思想和倫(lun) 理精神的代表和結晶。五倫(lun) 之定型和建構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在於(yu) ,孟子把現實倫(lun) 理生活中已經早已實質性存在的複雜多樣的人倫(lun) 關(guan) 係歸結和凝練地概況為(wei) 五種基本的人倫(lun) 關(guan) 係,以此作為(wei) 倫(lun) 理關(guan) 係的範型和模式建立起了以倫(lun) 為(wei) 基點的人倫(lun) 坐標體(ti) 係,從(cong) 而開啟了中國道德哲學史和倫(lun) 理思想史上“倫(lun) ”的傳(chuan) 統。五倫(lun) 者何?《孟子·滕文公上》:“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yu) 禽獸(shou) 。聖人有憂之,使契為(wei) 司徒,教以人倫(lun) :父子有親(qin) ,君臣有義(yi) ,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父子、君臣、夫婦、長幼(兄弟)、朋友,謂之五倫(lun) 。五種倫(lun) 理關(guan) 係的內(nei) 在二維結構為(wei) :一維,上下關(guan) 係、前後關(guan) 係、左右關(guan) 係。其上下關(guan) 係,內(nei) 則父子,外則君臣;其前後關(guan) 係,內(nei) 則兄弟,外則朋友;其左右關(guan) 係,夫婦關(guan) 係也。二維,天倫(lun) 、人倫(lun) 、天人之間。父子、兄弟是天倫(lun) ;君臣、朋友是人倫(lun) ;夫婦則介於(yu) 天人之間。在這一倫(lun) 理坐標體(ti) 係和倫(lun) 之實體(ti) 中,人人要安其倫(lun) 盡其分,要“安倫(lun) 盡份”須得遵守“仁義(yi) 禮智之”之“四德”規範。在倫(lun) 的實體(ti) 中持守自己的份位,安份守己,踐行自己的道德規範,方能安身立命。“五倫(lun) ”是“倫(lun) ”,“四德”是“常”,有“倫(lun) ”且“常”,倫(lun) 常並稱,建立起了傳(chuan) 統倫(lun) 理最基本的社會(hui) 倫(lun) 理生活秩序和個(ge) 體(ti) 道德生命秩序,成為(wei) 了中國倫(lun) 理傳(chuan) 統之一端。

 

(二)三綱

 

秦漢改製,社會(hui) 文明轉型,“五倫(lun) ”曆史地、邏輯地演化為(wei) “三綱”。由“五倫(lun) ”到“三綱”既是一種倫(lun) 理精神的異化,又是人倫(lun) 思想為(wei) 了適應時代需要而進行的創造性轉換,是人倫(lun) 之傳(chuan) 統的延續強化而非終結。“三剛”之於(yu) “五倫(lun) ”之意義(yi) 價(jia) 值,誠如韋政通先生言:“離開三綱而言五倫(lun) ,五倫(lun) 僅(jin) 是一種倫(lun) 理學,五倫(lun) 說發展為(wei) 三綱,才使它具備正統禮教的權威性和束縛性。”[5]三綱是對五倫(lun) 結構邏輯地發展和提升,使得人倫(lun) 關(guan) 係結構更加趨於(yu) 穩固,保持倫(lun) 之實體(ti) 的優(you) 先性和強製性。漢代以後,“三綱”成為(wei) 了支配所有人的道德律令,它的效力帶有強製性和道德約束力,是一個(ge) 具有內(nei) 在強製性的倫(lun) 理道德結構體(ti) 係。從(cong) 而,“三綱”解決(jue) 了“五倫(lun) ”相對性的、不穩定的內(nei) 在結構關(guan) 係;把以“相對待”為(wei) 特征的倫(lun) 理關(guan) 係轉換成為(wei) 了“絕對的”倫(lun) 理關(guan) 係;把相對之愛、差等之愛演化成了絕對之愛。同時,“五常”亦豐(feng) 富“四德”,使得人倫(lun) 關(guan) 係的德性規範體(ti) 係更加完備。由“三綱”升華“五倫(lun) ”之核心是把人對人的關(guan) 係,轉換為(wei) 人對理、人對分位、人對常德的單方麵的絕對關(guan) 係;是對“綱”和“常”的恪守。“三綱五常”被加以權威化、製度化便成為(wei) 了中國傳(chuan) 統禮教的核心,從(cong) 而建立起了絕對的倫(lun) 理秩序,這就成為(wei) 了傳(chuan) 統中國特有的、也是最為(wei) 今人所詬病的“禮教”。

 

(三)天理人欲

 

在經曆了社會(hui) 繁榮衰敗的跌宕起伏和魏晉以降佛老的思想激蕩之後,經由仁人儒士恢複“道統”的學術努力,一種新的理論形態——宋明理學——誕生了。宋明理學被稱為(wei) “新儒學”,旨在恢複儒家“綱常”的正統地位,重樹“綱常”的絕對性與(yu) 至上性,重建倫(lun) 理秩序和價(jia) 值體(ti) 係。“天理人欲”的精神體(ti) 係是宋明理學的核心。“天理人欲”的人倫(lun) 理論形態是以超驗性的天理(天)為(wei) 倫(lun) 理的本體(ti) 論根據、以三綱五常為(wei) 核心內(nei) 容。其相應的倫(lun) 理道德規範以天理為(wei) 形上根據,無形中使得綱常名教具有了不言自明的至上權威性和理所當然的存在超驗根基,從(cong) 而為(wei) 個(ge) 體(ti) 設定了“應該”恪守的道德行為(wei) 規範和不得不服從(cong) 的客觀外在秩序。“天理”的超驗性使得綱常名教成為(wei) 了人們(men) 行為(wei) 的“應然之則”和“必然之則”。天理之核心就是由“五倫(lun) ”異化而來的綱常名教,具體(ti) 表現為(wei) 人性論、心性論、理欲論、義(yi) 利論等理論形態。性和理,是這一人倫(lun) 思想體(ti) 係的關(guan) 鍵所在。性即人性問題,理即天理或天道。“性即理”,溝通人與(yu) 天,人道與(yu) 天道,人理與(yu) 天理的關(guan) 係,達到“天人合一”,把人間的倫(lun) 理秩序上升到天道的高度,使得“三綱五常”的倫(lun) 理秩序具有先驗神聖的性質,“綱常”與(yu) 天道齊,成為(wei) 人們(men) 效法的絕對準則和母本。這種綱常名教雖然依靠本體(ti) 的超驗性賦予自身以強製的剛性力量,但是亦束縛了人的身心,扼殺了道德主體(ti) 的內(nei) 在意願和自主權利,並極端化為(wei)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等“以理殺人”的要求,愚忠愚孝愚節成為(wei) 其最大的弊端。而“理一分殊”命題的提出消解了個(ge) 體(ti) 認同的差異性,人人可分享獲得天道或天理,人人皆可“存天理滅人欲”,成賢成聖。理者,義(yi) 也、公也;欲者,利也、私也。去欲存理,去利存義(yi) ,去私秉公。強調“天理”與(yu) “人欲”的矛盾、公與(yu) 私對立、義(yi) 與(yu) 利對立,其實質就是存公滅私,舍利取義(yi) ,絕對的整體(ti) 至上主義(yi) 。它一貫重整體(ti) 、輕個(ge) 體(ti) ,中整體(ti) 秩序、輕個(ge) 體(ti) 欲望的中國倫(lun) 理奠定了基調,並與(yu) 封建專(zhuan) 製主義(yi) 相結合,直接導致了倫(lun) 理精神的專(zhuan) 製傾(qing) 向。

 

(四)第六倫(lun)

 

“第六倫(lun) ”是相對傳(chuan) 統“五倫(lun) ”而言,是近代學人對傳(chuan) 統“五倫(lun) ”的創新與(yu) 發展。近代學人中,何永佶先生最早撰文提倡“第六倫(lun) ”,主張掙脫傳(chuan) 統“五倫(lun) ”的思維桎梏。何先生對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道德的倫(lun) 理特征——重私德,輕公德——已有了清楚的認識,指出這種私德是家族親(qin) 屬熟人之間的私德;即使有涉及到國和群之公德時,其道德規範依然是屬於(yu) “忠”“孝”的私德道德範疇,因其“忠”“孝”的對象不是一個(ge) 抽象性的國之實體(ti) ,仍是具體(ti) 的君父之個(ge) 體(ti) ;“五倫(lun) ”是建築於(yu) 以“孝”為(wei) 道德規範的家庭基礎之上,同時又囿於(yu) 家庭;“五倫(lun) ”中有三倫(lun) ——父子、夫妻、兄弟——屬於(yu) 家庭,其他兩(liang) 倫(lun) 不是附屬於(yu) 家庭就是家庭倫(lun) 理關(guan) 係的外擴;家庭倫(lun) 理道德在傳(chuan) 統農(nong) 耕時代盡顯其優(you) 勢,在近代社會(hui) 則不適應了;“第六倫(lun) ”應時而生,即人與(yu) “人”的倫(lun) 理關(guan) 係,後者的“人”非具體(ti) 指個(ge) 人,而是之完成抽象的具有社會(hui) 公共性的“人類”群體(ti) 。[6]“第六倫(lun) ”這種新倫(lun) 理關(guan) 係提出的價(jia) 值在於(yu) ,把倫(lun) 理關(guan) 係場域由“五倫(lun) ”之家庭拓展到了“公共社會(hui) ”,把家庭親(qin) 人熟人之間的倫(lun) 理關(guan) 係延伸到了社會(hui) 陌生的人與(yu) “人”之間的倫(lun) 理關(guan) 係,把道德規範在“私德”之外豐(feng) 富了“公德”。何先生的“第六倫(lun) ”思想雖然在近代倫(lun) 理思想史上未被重視和過多提及,但它在傳(chuan) 統人倫(lun) 思想向現代轉型中所起的作用和意義(yi) 是不容忽視和質疑的,對建構新型的人倫(lun) 關(guan) 係具有重要的啟蒙意義(yi) 。

 

20世紀80年代,李國鼎先生在發表題為(wei) “80年代社會(hui) 學麵臨(lin) 的挑戰”的演講時,主張在傳(chuan) 統五倫(lun) 的基礎上增加“第六倫(lun) ”,以嚐彌補個(ge) 人與(yu) 陌生社會(hui) 大眾(zhong) 之間的倫(lun) 理關(guan) 係缺失。繼而,李先生又發表題為(wei) “經濟發展與(yu) 倫(lun) 理建設——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群己關(guan) 係的建立”的專(zhuan) 門文章來具體(ti) 闡述“第六倫(lun) ”。“第六倫(lun) ”就是指人與(yu) 社會(hui) 陌生大眾(zhong) 的倫(lun) 理關(guan) 係,即群己關(guan) 係。群己關(guan) 係顧名思義(yi) ,就是個(ge) 人與(yu) 社會(hui) 大眾(zhong) 群體(ti) 的關(guan) 係,與(yu) 其他“人”的關(guan) 係,是人與(yu) “人”(抽象的人類)的關(guan) 係。李國鼎先生把“第六倫(lun) ”(“群己關(guan) 係”)與(yu) 傳(chuan) 統五倫(lun) 的關(guan) 係運用圖形做了形象的說明。傳(chuan) 統五倫(lun) 以“己”為(wei) 中心,周圍交織著錯綜複雜的五種倫(lun) 理關(guan) 係,此五種倫(lun) 理關(guan) 係之間是基於(yu) “己”這個(ge) 中心形成的、彼此之間存在聯係的熟人之間的倫(lun) 理關(guan) 係。而最外層的則是完全陌生的人與(yu) 人,人與(yu) “人”之間的關(guan) 係,這一倫(lun) 的關(guan) 係就是所謂的“群己”關(guan) 係,即第六倫(lun) 。[7]基於(yu) 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結構的基本特征,人與(yu) “人”之間的人倫(lun) 關(guan) 係結構特征是以“己”為(wei) 中心,向外推及,猶如石子投入水中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倫(lun) 理關(guan) 係愈推愈薄;“己”和“人”所聯係成的社會(hui) 關(guan) 係,它“不像團體(ti) 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ge) 平麵上的”,費孝通先生說道,而是“從(cong) 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生社會(hui) 關(guan) 係的那一群人裏所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這就是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人倫(lun) 關(guan) 係結構的基本特征——差序格局。[8]緊緊圍繞在“己”中心的,離它最近的五種倫(lun) 理關(guan) 係是基本的五倫(lun) ,那麽(me) 最外圍的“群—己”未嚐不是重要的一倫(lun) ,即第六倫(lun) 。傳(chuan) 統社會(hui) 重五倫(lun) ,輕群己,直接的後果是重私德,輕公德。大致的原因可能是,五倫(lun) 關(guan) 係較為(wei) 密切,關(guan) 係的好壞關(guan) 乎個(ge) 體(ti) 最直接的道德評價(jia) 和福祉;第六倫(lun) 群己關(guan) 係的福報和道德評價(jia) 則較之來得間接迂回,以致於(yu) 未被足夠的重視和發揚。

 

在社會(hui) 倫(lun) 理關(guan) 係日益複雜的當下,如何處理好五倫(lun) 和第六倫(lun) 的關(guan) 係,顯然沒有一個(ge) 絕對的標準。若隻重視五倫(lun) 不重視群己關(guan) 係則依然是傳(chuan) 統道德模式,隻重視群己關(guan) 係不注重五倫(lun) 同樣不行,二者必須各賦予適當合理的地位和規範。至於(yu) 如何才能適當,則是一個(ge) 有待詳細論述的重大課題。李國鼎先生曾言:“一個(ge) 健全的、合理的社會(hui) ,在正常的情形之下,並不要求其社會(hui) 成員犧牲自身的利益。不要忘記社會(hui) 的功能原在為(wei) 其構成分子謀長期的福利,社會(hui) 是達到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本身。我們(men) 不能完全依賴社會(hui) 大眾(zhong) 的道德心,如果遵守社會(hui) 規範者長期受到損害,不遵守者並不受到製裁,甚至得到利益,則社會(hui) 規範無法樹立,這個(ge) 社會(hui) 也不是一個(ge) 合理、有效的社會(hui) 。我們(men) 所呼籲建立的第六倫(lun) ,不是要求人人為(wei) 聖賢,隻是要求人人守本份;不是要求犧牲自身的利益,隻是要求不侵犯別人的利益,不論此別人和我們(men) 有特殊關(guan) 係的對象,抑或是陌生的社會(hui) 大眾(zhong) 。”[9]

 

無論是何永佶先生提倡的“新六倫(lun) ”,亦或李國鼎先生的“新六倫(lun) 運動”,二者共同的思想特質在於(yu) :突出強調“五倫(lun) ”之外“公共”性。在此意義(yi) 上,“群己關(guan) 係”或“公共倫(lun) 理關(guan) 係”彰顯了“倫(lun) ”字本義(yi) 中抽象的“整體(ti) 性”“實體(ti) 性”的類屬性概念。誠然,“群”字本身就具有公共實體(ti) 性的特征。

 

三、人倫(lun) 關(guan) 係建構的原理

 

人倫(lun) 關(guan) 係隨著社會(hui) 的變遷雖然經曆了四個(ge) 不同理論形態的演進與(yu) 變化,其內(nei) 在邏輯地遵循著基本的文化原理和價(jia) 值體(ti) 係,人倫(lun) 本於(yu) 天倫(lun) 而立和社會(hui) 道德本於(yu) 自然道德是人倫(lun) 關(guan) 係建立的基本文化原理。和諧的人倫(lun) 關(guan) 係是社會(hui) 倫(lun) 理秩序、道德規範的根本保障;人倫(lun) 本於(yu) 天倫(lun) 而立和社會(hui) 道德本於(yu) 自然道德則是人倫(lun) 關(guan) 係挺立的文化原理和價(jia) 值根據。人倫(lun) 關(guan) 係之和諧規範,人倫(lun) 關(guan) 係文化原理之建構,既是社會(hui) 的曆史現實理論的需要又是一種頂層的倫(lun) 理文化設計。

 

傳(chuan) 統人倫(lun) 關(guan) 係設計的基本文化原理是人倫(lun) 本於(yu) 天倫(lun) 而立,人倫(lun) 關(guan) 係本於(yu) 天倫(lun) 關(guan) 係;社會(hui) 道德本於(yu) 自然道德。孟子奠定了中國傳(chuan) 統倫(lun) 理的人倫(lun) 始基,規範了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基本的人倫(lun) 關(guan) 係。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是一種以血緣為(wei) 本位的血緣文化,血緣關(guan) 係是社會(hui) 的基本關(guan) 係,血緣人倫(lun) 決(jue) 定社會(hui) 人倫(lun) ,即天倫(lun) 決(jue) 定人倫(lun) 。血緣關(guan) 係作為(wei) 最基本的人倫(lun) 關(guan) 係,具有自然性和社會(hui) 性的二元性特征,它具有天經地義(yi) 的性質和絕對的意義(yi) ,屬於(yu) 天倫(lun) 範疇。調節家庭倫(lun) 理關(guan) 係和社會(hui) 倫(lun) 理關(guan) 係的五倫(lun) 範型是血緣文化的產(chan) 物,它是奠基在血緣關(guan) 係的基礎上以血緣關(guan) 係為(wei) 原型外推擴充而形成的一種倫(lun) 理實體(ti) ,其基本原理是把家族血緣的原理運用到社會(hui) 倫(lun) 理領域並與(yu) 之合而為(wei) 一。作為(wei) 自然倫(lun) 理實體(ti) 的家庭或家族以血緣為(wei) 基礎形成家族血緣關(guan) 係,它是倫(lun) 理的根源所在,是倫(lun) 理存在的基礎和元點。家族血緣關(guan) 係是人倫(lun) 範型的出發點,整個(ge) 社會(hui) 倫(lun) 理關(guan) 係的原理便是家族式的,社會(hui) 倫(lun) 理關(guan) 係從(cong) 家族倫(lun) 理實體(ti) 中脫胎而來。五倫(lun) 關(guan) 係是基本的人倫(lun) 關(guan) 係,其中父子兄弟關(guan) 係是先天的血緣關(guan) 係,具有先驗性和不可選擇性,屬天倫(lun) ;君臣朋友關(guan) 係是後天形成和建構的社會(hui) 倫(lun) 理關(guan) 係,屬人倫(lun) ;父子關(guan) 係是君臣關(guan) 係的原理,兄弟關(guan) 係是朋友關(guan) 係的原理;夫婦則是生理性的男女關(guan) 係與(yu) 生物性的血緣關(guan) 係的同一,介於(yu) 天倫(lun) 與(yu) 人倫(lun) 之間,是一切男女關(guan) 係的準則和範型。因此,家族血緣倫(lun) 理關(guan) 係是整個(ge) 社會(hui) 倫(lun) 理關(guan) 係的範型和原型,社會(hui) 倫(lun) 理關(guan) 係是家族血緣倫(lun) 理關(guan) 係的延伸與(yu) 擴展,這是人倫(lun) 範型的重要文化原理之一,即人倫(lun) 本於(yu) 天倫(lun) 而立。[10]

 

社會(hui) 倫(lun) 理關(guan) 係本於(yu) 家族血緣倫(lun) 理關(guan) 係。這是一種與(yu) 家國一體(ti) 的社會(hui) 結構相適應和匹配的人倫(lun) 模式,是家國一體(ti) 的社會(hui) 結構在倫(lun) 理上的體(ti) 現。人倫(lun) 的文化設計是血緣文化的產(chan) 物,其根本的特征是把血緣家族的原理運用到社會(hui) 倫(lun) 理領域並與(yu) 之合二為(wei) 一。家族主義(yi) 倫(lun) 理精神是人倫(lun) 設計的根本精神。“這種家族主義(yi) 的特點,一方麵表現為(wei) 它的出發點和原型是家族血緣關(guan) 係,整個(ge) 社會(hui) 是從(cong) 家族中脫胎而來的。另一方麵表現為(wei) 整個(ge) 社會(hui) 關(guan) 係和結構原理是家族式的,父子關(guan) 係是君臣關(guan) 係的原理,兄弟關(guan) 係是朋友關(guan) 係的原理,各種人倫(lun) 關(guan) 係按照血緣家族關(guan) 係的模式拓展成整個(ge) 社會(hui) 倫(lun) 理關(guan) 係的網絡。第三,人倫(lun) 設計體(ti) 現出的價(jia) 值理想,社會(hui) 理想也是家族式的。”[11]按照父子的模式建立君臣,按照兄弟關(guan) 係的模式建立朋友。於(yu) 是建立起來的就是“天下一家”的虛幻表象,嚴(yan) 酷的政治關(guan) 係徜徉於(yu) 溫情脈脈的家族氣息中,從(cong) 而掩蓋了政治關(guan) 係,階級關(guan) 係以及一般社會(hui) 倫(lun) 理的實質。

 

人倫(lun) 設定於(yu) 家族血緣的基礎之上,其最大的特點,便是自然性。家族血緣關(guan) 係是自然形成的既具有生物性又具有社會(hui) 性的倫(lun) 理關(guan) 係,是最基本的倫(lun) 理關(guan) 係,在長期的生活積澱中,這種關(guan) 係以及處理這種關(guan) 係的某些準則,具有天經地義(yi) 的性質。尤其在中國這樣的以家族為(wei) 基礎和範型的社會(hui) 結構,以及農(nong) 業(ye) 性的生產(chan) 方式中,家族倫(lun) 理更是具有絕對的意義(yi) ,家族血緣的存在往往先於(yu) 個(ge) 體(ti) 生命的存在。正因如此,以孔孟為(wei) 代表的儒家倫(lun) 理在日後中國社會(hui) 的發展中具有不可動搖的支配地位,成為(wei) 中國倫(lun) 理的主流與(yu) 正宗。

 

四、人倫(lun) 關(guan) 係的批判與(yu) 建構

 

儒學是中國傳(chuan) 統倫(lun) 理型文化的主流文化,人倫(lun) 思想又在儒家倫(lun) 理思想中占據重要地位,傳(chuan) 統人倫(lun) 思想的建構和曆史展開是中國古代社會(hui) 倫(lun) 理秩序與(yu) 道德教化的縮影。雖然經過千年的時代變遷,直至今日,中國文化的倫(lun) 理文化屬性依然未改變,五倫(lun) 思想仍然支配著我們(men) 的現在倫(lun) 理生活世界,我們(men) 在現實生活中仍然要麵對五種基本的倫(lun) 理關(guan) 係,隻是時代特征賦予五倫(lun) 以新的內(nei) 容。

 

作為(wei) 人倫(lun) 思想核心的“五倫(lun) ”術語,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nei) 隻是一個(ge) 通俗的說法,雖然早有五種甚至六種以上的倫(lun) 理關(guan) 係實際存在,而五倫(lun) 術語大概在宋代才開始出現,至明末清初的時候才最終成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倫(lun) 理的主要範型,即社會(hui) 倫(lun) 理生活中全部複雜豐(feng) 富的倫(lun) 理關(guan) 係,全部規範於(yu) 五倫(lun) 之中。[12]當五倫(lun) 異化為(wei) 三綱,進而升華為(wei) 天理人欲的宋明理學,傳(chuan) 統倫(lun) 理思想的主流理論形態則日益僵化,禁錮人們(men) 的思想和行為(wei) ,阻礙社會(hui) 的發展,成為(wei) 人們(men) 現實倫(lun) 理世界一把精神枷鎖,亟待啟蒙主義(yi) 者們(men) 來衝(chong) 破綱常的網羅。因此,明清以降一直到新文化運動,五倫(lun) 、三綱等思想受到啟蒙倫(lun) 理思想家的質疑和批判。

 

三綱之中首先受到猛烈批判的是五倫(lun) 中的“君臣”一倫(lun) ,或三綱中之“君為(wei) 臣綱”。君臣一倫(lun) 為(wei) 五倫(lun) 之首,君為(wei) 臣綱為(wei) 三綱之首,是倫(lun) 理權威的重中之重,是君主道德權威的絕對律令。在先秦時期,儒家對君臣一倫(lun) 的倫(lun) 理要求和道德規範是雙向相對待的“君惠臣忠”,“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孟子·離婁下》)“三綱”確立後,“君為(wei) 臣綱”,君對臣的道德權威愈發絕對,以至到了宋明理學,就有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單方麵的、專(zhuan) 製性的要求。明代君為(wei) 臣綱被專(zhuan) 製主義(yi) 者強化到無以複加的程度。明朝中期以後,隨著個(ge) 體(ti) 意識的蘇醒和提升,一批思想家開始對君臣一倫(lun) 或君為(wei) 臣綱的神聖性和權威性進行批評。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是他們(men) 之中最傑出的代表人物。顧炎武的“為(wei) 民立君”觀,“天下”與(yu) “國家”之辯等思想對君臣關(guan) 係、臣民關(guan) 係作了重新的闡釋和論證,對“君為(wei) 臣綱”的合法性形成了有力地衝(chong) 擊。黃宗羲的“民為(wei) 主君為(wei) 客論”接續闡發了孟子的“民為(wei) 重,社稷次之,君為(wei) 輕”的政治倫(lun) 理主張,重新厘定君臣關(guan) 係,給予“臣”以全新的道德地位和政治倫(lun) 理使命;改變了“君為(wei) 臣綱”中臣對君的那種卑微維諾的倫(lun) 理地位,而賦予臣以“君之師友”的地位而非主仆的關(guan) 係。

 

到了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道德革命”階段,以譚嗣同、梁啟超、陳獨秀等為(wei) 代表的一幹啟蒙眾(zhong) 將對“君為(wei) 臣綱”進行了無情地批判。譚嗣同主張“以仁黜禮”,衝(chong) 決(jue) “重重網羅”為(wei) 思想特色,認為(wei) 三綱既非“天理”,亦非來源於(yu) 良知,僅(jin) 是維護封建專(zhuan) 製的“鉗心製身之器”矣。傳(chuan) 統社會(hui) 本以為(wei) 是“天經地義(yi) ”“敬若天命而不敢渝”的三綱隻不過是“腐儒之舊說”;對待君臣關(guan) 係、君民關(guan) 係,譚氏主張“民本君末”的樸素民本思想,“君為(wei) 臣綱”“民為(wei) 君屬”不是天理昭昭之應然,隻為(wei) 達到綱常名教教化民眾(zhong) 以維護專(zhuan) 製權威的效果。在抨擊“君為(wei) 臣綱”之愚忠的同時,啟蒙思想家們(men) 也對“父為(wei) 子綱”“夫為(wei) 妻綱”之愚孝和愚節進行了有限度地批判。如對“父為(wei) 子綱”的批判隻是由平等觀念出發來反對不平等、扼殺個(ge) 體(ti) 性、束縛個(ge) 體(ti) 自由、父尊子卑的家長專(zhuan) 製和等級森嚴(yan) 的宗法家族製度,因為(wei) 父子關(guan) 係本是天經地義(yi) 、亙(gen) 古如一的倫(lun) 理關(guan) 係。針對“夫為(wei) 妻綱”“夫尊妻卑”的觀念,主張自由平等自願之婚嫁觀念,反對違反人性的強製性的貞節觀念,主張一夫一妻製反對封建的一夫多妻製。眾(zhong) 人對“三綱”持一致批判的態度,而對“五倫(lun) ”則不是全部否定之。

 

五倫(lun) 之中有其合理的內(nei) 容和價(jia) 值。五倫(lun) 者五,除去“君臣、父子、夫妻”尚有“兄弟、朋友”二倫(lun) 。“君臣、父子、夫妻”之三綱雖為(wei) 五倫(lun) 的核心內(nei) 容,五倫(lun) 在封建綱常禮教中權威之立以三綱說之功為(wei) 最。時移世易,三綱說不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理應革新,阻礙社會(hui) 發展理應受到批判,不能因此而全部否定五倫(lun) 的全部內(nei) 容和價(jia) 值。新時代的今天,我們(men) 依然要麵對處理這些基本的倫(lun) 理關(guan) 係,“父子有親(qin) ”“父慈子孝”“長幼有序”“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等道德規範依然有其合理之處。對待五倫(lun) 應以理性之態度,不能籠統地視其為(wei) 專(zhuan) 製時代的產(chan) 物,在新時代亦有價(jia) 值。誠然,五倫(lun) 也有其不合理之處,過分強調家族親(qin) 屬關(guan) 係的等差之愛,重家庭親(qin) 屬之間的私德,忽視了家庭之外社會(hui) 公德。重私德,而輕公德,是中國千年倫(lun) 理道德的一大文化特征,亦是於(yu) 傳(chuan) 統自閉的農(nong) 耕社會(hui) 文明相適應的。在時代轉型的時期,這也是革新道德所麵臨(lin) 的困境,若簡單地把“偏於(yu) 私德,而公德闕如”的主要原因完全歸咎於(yu) 五倫(lun) 思想本身也是有失公允和值得商榷的。五倫(lun) 思想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倫(lun) 理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包含著重要的價(jia) 值:一是注重人與(yu) 人的倫(lun) 理關(guan) 係;二是維係人與(yu) 人之間的恒常永久性的倫(lun) 理關(guan) 係;三是以等差之愛為(wei) 本而推己及人的準則。[13]

 

現世之中,我們(men) 在破除傳(chuan) 統倫(lun) 理之弊嚐試重新建構新的人倫(lun) 關(guan) 係,實現倫(lun) 理複興(xing) 的過程中破易而立難。近代以來的倫(lun) 理啟蒙思想家們(men) 為(wei) 了實現倫(lun) 理複興(xing) 無不以革新舊倫(lun) 理,提倡新道德為(wei) 曆史使命,為(wei) 此都做了許多有益的嚐試並為(wei) 之付出了種種艱辛的學術努力,提出了諸如“道德革命”“新民說”“倫(lun) 理的覺悟”等具有劃時代意義(yi) 的倫(lun) 理複興(xing) 的思想觀念和主張。它們(men) 們(men) 對禮教的衝(chong) 擊有其積極的曆史意義(yi) ,三綱思想已然退出了中國的意識主流,平等自由的倫(lun) 理觀念取而代之。但是,舊的道德觀念完全剔除於(yu) 人們(men) 的思想意識之外隻是一種理想狀態,仍有一些舊有的道德觀念殘留於(yu) 人們(men) 的思想意識之中。新舊交織是實現倫(lun) 理複興(xing) 的過程中的常態;複興(xing) 實是“從(cong) 舊中出新”,是需在“有傳(chuan) 統、有曆史、有淵源”的倫(lun) 理道德資源基礎之上實現,才是真正的複興(xing) 。因此,倫(lun) 理複興(xing) 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人倫(lun) 思想的重構仍需學界學仁之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說“倫(lun) ”字》,《潘光旦文集》第10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32-134頁。

 

[2] 《差序格局》,《費孝通散文集》,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頁。

 

[3] 樊浩:《“倫(lun) 理”—“道德”的曆史哲學形態》,《學習(xi) 與(yu) 探索》2011年第1期。

 

[4] 樊浩:《“倫(lun) ”的傳(chuan) 統及其“終結”與(yu) “後倫(lun) 理時代”》,《哲學研究》2007年第6期。

 

[5] 韋政通:《現代倫(lun) 理的新突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3頁。

 

[6] 何永佶:《提倡第六倫(lun) 道德》,《民聲周報》1932年第18期。

 

[7] 李國鼎:《經濟發展與(yu) 倫(lun) 理建設》,台北《工作與(yu) 信仰》雜誌2001年6月號。

 

[8] 《差序格局》,《費孝通散文集》,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頁。

 

[9] 李國鼎:《經濟發展與(yu) 倫(lun) 理建設》,台北《工作與(yu) 信仰》雜誌2001年6月號。

 

[10] 商增濤:《五倫(lun) 範型及其文化原理》,《東(dong) 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hui) 科學版)》2013年第1期。

 

[11] 樊浩:《儒家人倫(lun) 關(guan) 係設計的特點與(yu) 內(nei) 在矛盾》,《社會(hui) 科學家》1990年第3期。

 

[12] 潘光旦:《說“五倫(lun) ”的由來》,《潘光旦文集》第10卷,第181-241頁。

 

[13] 徐嘉:《中國近現代倫(lun) 理啟蒙》,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316頁。

 

責任編輯:葛燦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