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men) 為(wei) 何需要倫(lun) 理複興(xing) ?
——《原道》第28輯“倫(lun) 理複興(xing) 與(yu) 國族建構”專(zhuan) 題導言
作者:胡芮(東(dong) 南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來源: 《原道》第28輯,東(dong) 方出版社2015年出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月初七日戊戌
耶穌2015年11月18日
在中國近代史上,民族複興(xing) 一直是一個(ge) 讓國人充滿憂慮和希望的主題,時至今日,我們(men) 依然在“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旗幟下進行社會(hui) 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主題為(wei) 何以及如何在百餘(yu) 年來的曆史時空中已經並且繼續深入而廣泛地激發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這是我們(men) 應該認真思考的重大課題。
回望曆史。20世紀初期,老大中國麵臨(lin) 著民族與(yu) 文化層麵的雙重危機,國人希望通過社會(hui) 革命與(yu) 文化運動的方式紓解時難。“辛亥革命”確立共和體(ti) 製是民族救亡圖存邁出的重要一步,但文化領域所麵臨(lin) 的問題卻更加複雜。這一時期的文化建設兼具多重任務,一方麵要學習(xi) 掌握富強力量,另一方麵要保持傳(chuan) 統文化精神永續不墜。正如錢穆先生所說:“第一個(ge) 問題若不解決(jue) ,中國的國家民族將根本不存在;第二問題若不解決(jue) ,則中國國家民族雖存在,而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仍將失其存在了。”總體(ti) 說來,在麵對西方文化強勢介入的局麵下,中國知識界肩負的時代使命乃是在“救亡”與(yu) “啟蒙”主題之下的文化複興(xing) 。由此上溯至清季以來的洋務運動,對外戰爭(zheng) 的接連失利動搖了中國知識階層千百年來一以貫之的華夏文化中心論,向西方學習(xi) 器物層麵的“中體(ti) 西用”論開始在務實的知識分子群體(ti) 中出現。然而,中國在民族國家間的競爭(zheng) 劣勢卻以另一種方式傷(shang) 害了正宗儒學派敏感的文化自尊心。對於(yu) 西方文化,他們(men) 則采取全麵敵對的態度。由此濫觴的新舊文化之爭(zheng) 逐步發展為(wei) 文化保守主義(yi) 與(yu) 文化激進主義(yi) 的激烈對峙。
民國以降,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加深,西方思潮大量湧入,西化思想價(jia) 值生態進一步成熟。及至五四前後,巴黎和會(hui) 外交失利點燃的政治運動之火也以燎原之勢迅速波及到文化領域,保守主義(yi) 被貼上了落後、腐朽的價(jia) 值標簽而受到徹底的批判,當然不能幸免的還有包括傳(chuan) 統道德在內(nei) 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至此,中國知識階層開始出現大分裂,兩(liang) 種不同思想傾(qing) 向的派別之間的鬥陣凸顯出近代史上一條清晰的文化論爭(zheng) 脈絡。可以說,文化的走向問題實為(wei) 近代中國思想論爭(zheng) 之核心問題,作為(wei) 以倫(lun) 理文化為(wei) 本位的國家,文化思想論爭(zheng) 也體(ti) 現了中國近代倫(lun) 理思想史發展演變的脈絡。在文化激進主義(yi) 高漲的近代中國,文化保守主義(yi) 往往被視為(wei) 一種“過時”,甚至“陳腐”的論調而遭受被忽視乃至被批判的境遇。但作為(wei) 一種重要的思想潮流,特別是保守主義(yi) 發展到中後期形成的文化民族主義(yi) ,在當前尋找現代化國家治理路徑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之下,如能深入的發掘其作為(wei) 思想資源所具有的多重價(jia) 值,則會(hui) 對現實的民族複興(xing) 事業(ye) 有更多新的啟示。
總之,盡管近代以來西方文明通過各種途徑對中國民族生活史造成了廣泛而持續的影響,但中國本民族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仍曆經激蕩而堅韌持續。根據黑格爾,民族作為(wei) 自然的倫(lun) 理實體(ti) 是作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同時又呈現出其中所有個(ge) 體(ti) 的意識的那個(ge) 東(dong) 西。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講,曆史其本身的現實形態就是民族生活史。中華民族擁有數千年悠久的曆史文化,這種文明與(yu) 西方文明相比較而言體(ti) 現出明顯的“倫(lun) 理型”文化的特征。我們(men) 民族幾千年一以貫之的堅韌和頑強得益於(yu) 這種獨特的“倫(lun) 理型”文化生活的涵養(yang) ,近代“救亡”危局下的“倫(lun) 理啟蒙”也是這一民族文化性格的延續。因此,如果我們(men) 不從(cong) 倫(lun) 理思想史的角度入手探討民族複興(xing) 的深層次遺傳(chuan) 基因,就意味著我們(men) 舍棄了民族文化最核心的價(jia) 值特征,這無異於(yu) 舍本而逐末。換言之,當代民族複興(xing) 的“密碼”需要經由我們(men) 民族所具有的獨特倫(lun) 理基因才能“解碼”。道德重建與(yu) 民族複興(xing) 實為(wei) 是中國近現代史的“一體(ti) 兩(liang) 麵”,中華民族百餘(yu) 年來從(cong) 落後到複興(xing) 的曆史軌跡也正可歸因於(yu) “倫(lun) 理啟蒙”以來諸如自由、平等、民主等現代價(jia) 值與(yu) 製度的確立。毋庸諱言,民族倫(lun) 理生活的改變客觀上導致了我國社會(hui) 從(cong) 傳(chuan) 統的“家國一體(ti) ”向現代民族國家體(ti) 製的轉變,這是值得肯定的曆史進步。在西方文明的影響下,我們(men) 也迅猛地引入了一係列新的倫(lun) 理價(jia) 值。但我們(men) 需要看到,當代中國依然或多或少、或隱或現地保留了“倫(lun) 理型”的民族文化特征。例如,雖然宗法製倫(lun) 理體(ti) 係已然崩解,但血緣倫(lun) 理(家庭)因素仍在一定範圍內(nei) 發揮著重要影響。近代以來的民族複興(xing) ,本質上應當是在去除阻礙現代化體(ti) 係形成因素原則之下的“吐故納新”,所以近現代的民族複興(xing) 並不排斥,甚至有賴於(yu) 倫(lun) 理複興(xing) 。倫(lun) 理複興(xing) 的本質邏輯地蘊含在民族倫(lun) 理型文化氣質之中。因此,我們(men) 再次強調,如果不從(cong) 倫(lun) 理複興(xing) 的角度來切入和探索當代民族複興(xing) 之路,就不能把握民族曆史苦難生成的病理,由此導致的邏輯和現實的結果,就隻能是學習(xi) 到西方現代化的漂亮外衣,但失去了民族文化之魂。
這裏存在一個(ge) 需要首先予以澄清的問題,那就是何謂“倫(lun) 理複興(xing) ”?
我們(men) 認為(wei) ,民族複興(xing) 的本質邏輯地與(yu) 民族的本質相關(guan) ,倫(lun) 理複興(xing) 實際上體(ti) 現和蘊含了近現代中國民族複興(xing) 的實質。從(cong) 中國近現代史來看,晚清士林遭遇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客觀地促發了中國思想界“民族意識”的形成(費孝通先生後來將其解釋為(wei) 中華民族從(cong) “自在”到“自覺”的過程)。這種在外來強大“他者”的刺激下形成的“自覺”的“民族意識”,迫使近代中國思想界為(wei) “我們(men) 是誰”這一倫(lun) 理性“元問題”尋找答案。美國學者安德森將民族稱為(wei) “想象的共同體(ti) ”,並從(cong) 精神史的角度指出了民族概念的本質:民族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自然的事實,更為(wei) 重要的是一個(ge) 心理學意義(yi) 上的“社會(hui) 事實”。安德森關(guan) 於(yu) 民族定義(yi) 的心理學視角,啟發我們(men) 思考“民族”作為(wei) 人類共同體(ti) 形式出現的曆史因素。因為(wei) 作為(wei) 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征,“我們(men) 中華民族是一個(ge) (整體(ti) )”的心理必然與(yu) 我們(men) 的曆史相關(guan) 。這也能從(cong) 另一個(ge) 側(ce) 麵印證費孝通先生關(guan) 於(yu) “中華民族”在曆史中以“自在”的曆史形態存在千年的論斷是合理的。這也就是說,民族這一概念雖然在近代才進入中國的曆史敘事中,但並不妨礙民族意識真切的存在於(yu) 中國曆史上的每一時刻。近代以來,從(cong) 無民族意識到有民族意識的轉變並不是民族史的起源,僅(jin) 僅(jin) 是因為(wei) 代表“市民社會(hui) ”的西方文明的出現促使了這種“民族”意識的產(chan) 生,亦即費孝通所謂的“自覺”。在中國倫(lun) 理型文化孕育下自然成長的兩(liang) 個(ge) 倫(lun) 理實體(ti) ,即“家庭”和“民族”,一直是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結構的基本兩(liang) 元,由此形成了傳(chuan) 統的“家國一體(ti) ”社會(hui) 形態。但這種社會(hui) 形態缺乏西方文明生態孕育出的、一旦高度發育成熟便展現出強大威力的“市民社會(hui) ”結構。中華民族在近代史上遭遇的種種困厄,很大程度上和我們(men) 缺乏“市民社會(hui) ”這一中間地帶有關(guan) 。這也可以解釋為(wei) 什麽(me) 近代史上所主張的“倫(lun) 理啟蒙”是以顛覆綱常禮教等傳(chuan) 統倫(lun) 理價(jia) 值,確立以民主、平等、自由等核心價(jia) 值為(wei) 內(nei) 涵的新的倫(lun) 理價(jia) 值體(ti) 係。因為(wei) 隻有在這些基本價(jia) 值得以確立之後,我們(men) 的民族複興(xing) 之路才真正得以奠基。
近代“倫(lun) 理啟蒙”運動和現代倫(lun) 理核心價(jia) 值的確立,標誌著中國社會(hui) 從(cong) 傳(chuan) 統倫(lun) 理型社會(hui) 到現代道德型社會(hui) 的轉變。但現代型倫(lun) 理文化是否就是人類曆史發展的終極形態,近現代以來西方文明為(wei) 何屢屢遭受道德危機,當代中國又為(wei) 何仍存在各種各樣的倫(lun) 理道德困境?這或許與(yu) 市民社會(hui) 過渡性的特征有關(guan) 。在下麵,我試著勾勒出近現代史上道德重建與(yu) 民族複興(xing) 的思想軌跡圖,用以說明我們(men) 所理解和主張的“倫(lun) 理複興(xing) ”及其相關(guan) 概念的意涵:
我們(men) 認為(wei) ,倫(lun) 理複興(xing) 是由市民社會(hui) 向民族國家辯證複歸的基本路徑。道德本質上隻是一種意識形態或者其中的一個(ge) 環節,但倫(lun) 理除了是一種意識形態外,更重要的還是一種社會(hui) 存在。中國曆史上的傳(chuan) 統型倫(lun) 理文化即具有這樣的特征:其不僅(jin) 僅(jin) 是一種意識形態,還客觀的展現為(wei) 具體(ti) 的人和社會(hui) 的活動組織形式。西方現代社會(hui) 組織形式隻是在現代道德文化原則(如自由、民主、平等)基礎上形成的“市民社會(hui) ”,它提供了關(guan) 於(yu) “個(ge) 體(ti) 如何過更好的生活”的理想模式,但對於(yu) “個(ge) 體(ti) 如何更好地在一起”的倫(lun) 理之問卻難有盡如人意的回答。我們(men) 有足夠的理由回到黑格爾,有足夠的理由認為(wei) :民族生活是個(ge) 人生活的起點和歸宿,民族生活的本質乃是倫(lun) 理。亦即,倫(lun) 理生活才是民族生活的本質所在。
晚清民國以來,圍繞著保守與(yu) 改革之間的思想論爭(zheng) 一直不絕於(yu) 縷,各種理論學說風起雲(yun) 湧,各家學派分峙對立。不論各思想流派之間理論差異如何巨大,都不妨礙他們(men) 分享一個(ge) 共同的理想目標——為(wei) 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當今天我們(men) 回首近現代倫(lun) 理思想史,一個(ge) 忽明忽暗卻又經久不熄的火苗時時浮現,這就是中華民族倫(lun) 理實體(ti) 嬗變的精神軌跡,也是中華民族曆經千載而顛簸不破的精神脈搏。“歲月之井,深不可測”,托馬斯·曼在其《約瑟夫和他的兄弟們(men) 》中如此開篇。他把曆史描繪成一個(ge) 無底的深井,我們(men) 站在井口向下張望,目的是發現曆史深邃的奧秘和豐(feng) 富的經驗資源。晚清民國距今不過百年時間,由於(yu) 語言方式的轉變和政治的原因,今人每每回首,總有恍如隔世之感。當近代中國思想界開始從(cong) 自鴉片戰爭(zheng) 以來的巨大衝(chong) 擊的眩暈中猛醒,“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高漲便是對“跟著西方走”的路徑的懷疑與(yu) 轉向。當然,彼時的思想界或許並沒有站在一個(ge) 更高的曆史視角來設計思想藍圖,但他們(men) 赤誠的愛國之心和民族複興(xing) 的熱情卻客觀地為(wei) “倫(lun) 理複興(xing) ”意識的形成和傳(chuan) 播貢獻了力量。我們(men) 同樣不能忽視,雖然自西學東(dong) 漸以來,以儒學為(wei) 代表的中國傳(chuan) 統倫(lun) 理文化逐漸失落,進而在政治等因素的影響下日益沉淪,但傳(chuan) 統倫(lun) 理精神的基因卻紮根於(yu) 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血脈之中。也正因此,在自上世紀末思想解放的環境下,回歸傳(chuan) 統文化,重估儒學價(jia) 值成為(wei) 一時之潮流。當代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更以前所未有的態勢走向複興(xing) 。
我們(men) 之所以將《原道》第28輯的研討主題確定為(wei) “倫(lun) 理複興(xing) 與(yu) 國族建構”,就是希望能從(cong) 倫(lun) 理的維度關(guan) 照中國近代思想轉型過程中“倫(lun) 理與(yu) 民族”的關(guan) 係,也就是從(cong) 傳(chuan) 統文化倫(lun) 理型特征著手,深入發掘包括儒學在內(nei) 的中國傳(chuan) 統思想中的道德資源,以期在當代中國民族複興(xing) 與(yu) 國族建構過程中發揮建設性作用。
故此,本輯收錄的研究論文均是圍繞“倫(lun) 理與(yu) 民族”的關(guan) 係做文章。相關(guan) 文章主要從(cong) 三個(ge) 大的角度切入,分別是倫(lun) 理複興(xing) 的理論基礎,倫(lun) 理複興(xing) 的曆史實踐:文化民族主義(yi) 在近代的表現,思想史視域中的倫(lun) 理複興(xing) 。
唐代興(xing) 教授、張新國博士、商增濤博士和Yvés Vende博士分別從(cong) 不同角度關(guan) 注了倫(lun) 理複興(xing) 的理論基礎問題。唐代興(xing) 教授提出,“回到先秦去”是實現當代倫(lun) 理複興(xing) 的理論和現實根基。他認為(wei) ,在當代境遇中,倫(lun) 理複興(xing) 乃重構國族之必然要求;複興(xing) 國家倫(lun) 理傳(chuan) 統必須要回到先秦去,因為(wei) 先秦諸子共創的社會(hui) 倫(lun) 理理想所能發揮的巨大秩序構建功能和大眾(zhong) 生活引導功能,仍為(wei) 當代社會(hui) 所亟需。張新國博士認為(wei) ,相對於(yu) 西方文明以宗教啟蒙作為(wei) 主要論域,中華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社會(hui) 以倫(lun) 理為(wei) 中心;作為(wei) 倫(lun) 理啟蒙的形而上學基礎,個(ge) 體(ti) 主義(yi) 被濃墨重彩的愛國主義(yi) 、民族主義(yi) 和國家主義(yi) 塗抹得難以辨認;倫(lun) 理複興(xing) 要重新重視個(ge) 體(ti) 主義(yi) 價(jia) 值,確立現代自由主義(yi) 的個(ge) 體(ti) 主義(yi) ;隻有這種個(ge) 體(ti) 主義(yi) ,才是平等主義(yi) 、可普遍化和能夠孕育社會(hui) 美德。商增濤博士從(cong) 人倫(lun) 關(guan) 係切入話題,認為(wei) “五倫(lun) ”是人倫(lun) 關(guan) 係的範型和原初形態;它既是理解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和參透儒家思想的密匙乃至不二法門,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nei) 容且貫穿於(yu) 中國傳(chuan) 統倫(lun) 理思想史的始終;對人倫(lun) 關(guan) 係諸理論形態的研究能為(wei) 實現倫(lun) 理複興(xing) 提供可借鑒的倫(lun) 理道德資源。法國學者Yvés Vende博士則從(cong) 法國現代價(jia) 值危機這一現狀出發,研究和論證中國傳(chuan) 統儒家倫(lun) 理價(jia) 值如何發揮“理性的宗教”的功能以及有何現代啟示意義(yi) 。
李超博士、劉勝梅博士和平瑤博士則通過探討文化民族主義(yi) 在近代中國的表現形式來回顧近代倫(lun) 理複興(xing) 的曆史實踐。李超博士認為(wei) ,倫(lun) 理複興(xing) 在近代的理論實踐可以從(cong) “戰國策派”的“愛國精神”和“民族精神”得以體(ti) 現;“國家至上,民族至上”是“戰國策派”構建民族國家的倫(lun) 理核心主張,由此彰顯的民族主義(yi) 則是他們(men) 構建民族國家的倫(lun) 理原則。劉勝梅博士的研究則表明,近代中國文化民族主義(yi) 是近代國人在“救亡圖存”的時代要求下,曆經從(cong) 器物到製度,最終到文化的艱難探索,而實施的力求從(cong) 文化變革的角度來應對民族危機和文化危機的救國路徑。平瑤博士的研究則從(cong) 對“1922年非基督教思潮”的再反思入手,提煉和展現了近代思潮中可貴的理性精神。作者對“非教運動”的消極影響提出了批評,同時肯定了部分時人在珍視本民族宗教文化的同時對外來文化持同情之理解,以及由此展現的文化民族主義(yi) (文化保守主義(yi) )者在國族問題上的務實品格、寬容態度和批判精神。該文提示出了國族建構的另一種極具價(jia) 值的路徑與(yu) 可能。
黃泰軻的研究關(guan) 注了思想史視域中的倫(lun) 理複興(xing) 問題。該文通過對牟宗三“政治神話”理論的深入闡釋,揭示了異於(yu) 西方的儒家德治所倡導的各適其性、各遂其生、人皆堯舜的政治神話譜係。這一研究,對於(yu) 理解傳(chuan) 統倫(lun) 理和傳(chuan) 統政治的德性之維頗有裨益,也不乏當代問題觀照。
總之,本輯作者們(men) 試圖這樣去表達“倫(lun) 理複興(xing) ”:它是以回歸民族生活方式,創造新型倫(lun) 理型文化,建立既具有現代道德價(jia) 值又兼具民族文化特點的新式民族國家為(wei) 根本旨歸的辯證發展過程,是倫(lun) 理精神發展到“否定之否定”階段的客觀展現。儒學複興(xing) 是文化領域的倫(lun) 理複興(xing) ,倫(lun) 理複興(xing) 是民族複興(xing) 的精神內(nei) 核,也是當代中國民族複興(xing) 的必由之路。
當然,由於(yu) 本輯作者多數為(wei) 後學晚輩,疏漏之處在所難免,祈請讀者諸君商榷指正。是為(wei) 引言。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