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民】尋找釣魚島主權歸屬的曆史性根據——《琉球國誌略》審讀意見書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5-11-10 12:18:03
標簽:
張新民

作者簡介:張新民,西曆一九五〇生,先世武進,祖籍滁州,現為(wei) 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shu) 院教授(二級)兼榮譽院長。兼職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理事,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中國明史學會(hui) 王陽明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著有《存在與(yu) 體(ti) 悟》《儒學的返本與(yu) 開新》《陽明精粹·哲思探微》《存在與(yu) 體(ti) 悟》《貴州地方誌考稿》《貴州:學術思想世界重訪》《中華典籍與(yu) 學術文化》等,主編《天柱文書(shu) 》,整理古籍十餘(yu) 種。

 

尋找釣魚島主權歸屬的曆史性根據——《琉球國誌略》審讀意見書(shu)

作者:張新民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五年歲次甲午年十一月初三日己巳

           耶穌2014年12月24日


 

《琉球國誌略》十六卷,題翰林院侍臣周煌輯。煌字景垣,號緒楚,別號海山,涪州人。乾隆二年(1737)進士,授國史館纂修,屢典試事,嚐以侍講充冊(ce) 封琉球副使,遂有此書(shu) 之作。《清史稿·藝文誌》著錄是書(shu) 為(wei) “十五卷”,然考琉球國王子尚穆譴臣上表請封之事,乃在乾隆二十年(1755),周煌奉詔出海冊(ce) 封,亦必在是年,越兩(liang) 年返歸後,即向朝廷奏上《琉球國誌略》一書(shu) ,遂得以武英殿聚珍版印行,梓行時間當在乾隆二十四年,帙凡十六卷又首一卷,則《清史稿》所載入者,似已非原刻完足之本,故已少去一卷,難窺全貌矣。蓋繼聚珍本之後,多次翻刻,可舉(ju) 者即有福建本、廣雅書(shu) 局本、叢(cong) 書(shu) 集成初編本等,而以叢(cong) 書(shu) 集成初編本流傳(chuan) 最廣,影響亦最大,然溯其源頭,則必以聚珍本為(wei) 祖本也。

 

周煌自琉球返國後,複出任江西學政,遂於(yu) 金華府漱潤堂重刊是書(shu) ,時在乾隆三十年,即所謂漱潤堂本,乃翻刻本之較早出者,今尚見存於(yu) 西南大學圖書(shu) 館。該校注本即以西南大學所藏之乾隆三十年漱潤堂重印本為(wei) 工作底本,同時參校乾隆二十四年聚珍照相本、北京圖書(shu) 館2004年版《琉球資料匯編》所收之乾隆二十四年漱潤堂本、乾隆四十二年福建本、叢(cong) 書(shu) 集成初編本,並廣采各種典籍文獻,逐一比勘校對,以求提供一可靠、準確、完善之新通行本。而凡原書(shu) 史實有誤或必須疏通解釋者,則或質疑,或訂正,或糾繆,要皆本於(yu) 史源學立場,一一依據具體(ti) 材料出以校注,斯乃文獻整理極重要之工作,非具備紮實之功底則不能為(wei) 之,似應充分肯定並表彰之。

 

周煌出任冊(ce) 封副使之前,清高宗嚐親(qin) 自召見,諭其歸來必就當地情況,撰一信而有征之書(shu) 。周氏“親(qin) 承聖訓,以前此使臣,類有記錄,意存潤飾,傳(chuan) 聞異辭,茲(zi) 就耳目所及,加以訂正,務求征信,無事鋪張”,先在琉球草就初稿,回京後複以數月之力整理修訂,乃成全書(shu) 。故書(shu) 中內(nei) 容,多為(wei) 其親(qin) 自踏勘所得,而征引文獻亦夥(huo) ,決(jue) 非一般浮泛者可比。俏若分析其原因,則一方麵周氏一本傳(chuan) 統史學實錄原則撰誌,述事較少虛美隱惡,另方麵國家意誌力量欲了解地方真實狀況,以便更好決(jue) 策施政,二者交織互動,學界遂多得一佳篇宏構。而研究琉球古代曆史,尤其與(yu) 中國大陸友好交往往事,是書(shu) 誠乃第一手重要資料,不可不謂為(wei) 傳(chuan) 統典籍之璀璨瑰寶。

 

是書(shu) 首為(wei) 禦書(shu) 、詔敕、祭文、圖繪,次為(wei) 誌,目為(wei) 星野、國統、封貢、輿地、風俗、山川、祠廟、勝跡、爵秩、賦役,典禮、兵刑、人物、物產(chan) 、藝文、誌餘(yu) ,恰與(yu) 十六卷又首一卷之數合,必是完足之本無疑。體(ti) 例依傳(chuan) 統誌書(shu) ,或可歸入藩邦史誌類別,而為(wei) 其中之洋洋大觀者。

 

值得注意者,周氏之撰是書(shu) ,不名為(wei) “使錄”,而逕稱為(wei) “誌略”,乃是因為(wei) “琉球之有新誌,猶是使錄之舊例,但錄係使臣一人之事,而誌則關(guan) 一國故實所存。方今中外一統,琉球被化猶深且久,似宜從(cong) 中國諸道郡縣之例,故以誌體(ti) 擬錄,庶益堅其同化悃忱,抑或可宣付史局采臣所纂,俾附職方”。可見書(shu) 之酌用誌體(ti) ,實大有深意存焉。蓋從(cong) 政治格局看,已以華夏民族大一統之眼光,將其視為(wei) 與(yu) 內(nei) 地郡縣無別之藩地;而從(cong) 文化製度觀,當地被化實乃既深且久,同化悃忱隻能加強不能削弱。故遂有意交付史局,冀能載入國史職方。足證改“錄”為(wei) “誌”決(jue) 非一時之偶然,適可彰顯國家政治內(nei) 外無別微妙深意。則是書(shu) 雖為(wei) 周煌個(ge) 人私撰,實又具有官修性質,故文中凡涉作者自謂,均一概逕稱為(wei) “臣”,以顯示朝廷命官身份,而有以上呈國家也。

 

琉球之冊(ce) 封,當溯自明代。即永樂(le) 二年明成祖譴使冊(ce) 封武寧王之後,封冊(ce) 之事自明迄清始終沿為(wei) 定製。冊(ce) 封前自稱“世子”,冊(ce) 封後乃可稱“王”。足證其政權之合法性,必有待中央主權之認可,則冊(ce) 封之於(yu) 義(yi) ,誠可謂大矣哉!而所謂“王”者,如點校者所言,不過大一統帝國下之“親(qin) 王”而已,依然未出傳(chuan) 統君臣關(guan) 係範疇。至於(yu) 琉球以冊(ce) 封為(wei) 極大殊榮,朝貢之頻繁,往來之密切,足見其對中華文化仰慕之深且钜。

 

是書(shu) 既為(wei) 方誌體(ti) ,而方誌又為(wei) 一方之全史,故周納記載則力求詳悉全麵,以符合《周官》:“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之意,故視為(wei) 一方史地文化之全史可,視為(wei) 一方史地文化之之百科全書(shu) 亦無不可。書(shu) 中所透露之中琉關(guan) 係信息,如卷六《府署》稱琉球王殿未建時,即預題“東(dong) 南屏藩”。而既建之後,“輿殿皆西向,山形本南北向,以中國在西,表忠順麵對之意故也”。卷十五《藝文誌》載琉球中山王《謝思疏》,均一概以“臣”自稱。據汪楫《琉球國新建至聖廟記》:“職方版圖,莫不以修學興(xing) 孔子廟為(wei) 務。琉球國遠在海東(dong) 萬(wan) 裏之外,亦建至聖廟於(yu) 國門之久米村,蓋創始於(yu) 康熙之十二年,立國以來所未有也。”則康熙十二年(1673),當地已建有孔廟。故王楫於(yu) 文中複大加感慨:“琉球自隋唐以後,國名始見史書(shu) ,又千餘(yu) 年,至明初始修職貢,通中國。皇清受命,首列蕃封,曆三十年,而祀聖人於(yu) 今天子踐祚十年之後,謂非皇帝盛德大業(ye) 度越千古,有以漸被之而然歟!”又據卷十二《誌餘(yu) 》所載徐葆光《使錄》,知臨(lin) 濟宗、真言教至遲清初即已傳(chuan) 入當地,非特寺廟多,僧眾(zhong) 密,即活動亦亦頻,影響亦廣。故《凡例》特有意區別中山王與(yu) 倭人:“中山王世號忠順,不敢若倭人僭立元和、寬永等名號,而以琉球為(wei) 國名,中山為(wei) 王號而已。”諸如此類,均可見中琉交流,無論政冶或文化,其關(guan) 係均極為(wei) 密契,實有類於(yu) 大陸其他邊疆地區,而或可為(wei) 包括釣魚島歸屬等一係列重大問題之解決(jue) ,提供把握判斷不可不備之文本依據或曆史信息。

 

正是有鑒於(yu) 此,點校者一方麵慎擇是書(shu) ,將其與(yu) 嘉慶《續琉球國誌略》(齊鯤、費錫章合纂)、同治《續琉球國誌略》(趙新主纂)合為(wei) 一編,俾能更好地向學界提供完整的知識譜係,一方麵又在其《校注前言》中,曆述是書(shu) 撰作之前後源流及相關(guan) 背景,尤注意中琉往返交流關(guan) 係之概括性總結,用意則在為(wei) 今日釣魚島問題之解決(jue) 提供曆史依據。點校者引證大量說明材料,說明釣魚島歸屬問題後,特別強調“清代(時)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固有領士,並不屬於(yu) 琉球國,釣魚島與(yu) 琉球之間的海溝被視為(wei) 中國與(yu) 外國的海上國界”。則可見表麵之書(shu) 齋式古籍整理,實亦有甚深用世微意。今日姑不論《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明確規定曆史上懸而未決(jue) 之琉球問題可以再議,即釣魚島列嶼之主權本來屬於(yu) 中國,麵對大量可靠確鑿之曆史證據,要想推翻動搖,亦決(jue) 其無可能。蓋學理本有其自足原則,當與(yu) 天地同一長久。

 

點校凡有出注出校之處,大體(ti) 均可以據信。然亦非毫無缺點,或可概括為(wei) 四點:

 

(一)漱潤堂本雖較早出,然畢竟為(wei) 翻刻本,倘能覓得初刻聚珍全帙本,並以之為(wei) 工作底本,必更臻圓滿完善。此項工作須強化圖書(shu) 館館際合作,建議從(cong) 學術千秋大業(ye) 著眼,切不可將珍善版本錮為(wei) 私秘。

 

(二)校注行文,尚欠典雅。其他如整理提要、校注前言等,讀之亦頗感未臻暢達標準,建議反複打磨,務必字字句句站穩,而始有條理,終亦有條理。

 

(三)全書(shu) 由簡體(ti) 字轉換為(wei) 繁體(ti) 字,失校之處甚多,如說話之“雲(yun) ”訛為(wei) “雲(yun) ”,且觸目皆是,可謂殊失嚴(yan) 謹。其他如“琉球國遠在海東(dong) 萬(wan) 裏外”(P203),“裏”乃指與(yu) 外相對之內(nei) 麵,亦當改為(wei) 與(yu) 道路長短計程相關(guan) 之“裏”。諸如此類,不勝枚舉(ju) ,如不認真精校精勘,必貽笑大方。

 

(四)校注前言提及之兩(liang) 種《續琉球國誌略》,未見載入,此雖符合80%以上完成要求,但因係古籍整理,畢竟影響質量判斷。而一旦有錯,即為(wei) 硬傷(shang) 。故建議全稿撰畢後,再補審一次。

 

要之,該校注雖費力甚多,仍為(wei) 初稿。考慮到事關(guan) 釣魚島歸屬問題,出版之後必有利於(yu) 外交談判,故仍建議準予資助,俾其早日梓行問世,而使天下議論均可歸諸一是雲(yun) 爾。

 

西曆二零一四年初春止叟謹撰於(yu) 築垣水心溪夢館之晴山書(shu) 屋。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