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肖群忠作者簡介:肖群忠,男,西元一九六〇年生,陝西彬縣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孝與(yu) 中國文化》《傳(chuan) 統道德與(yu) 中華人文精神》《中國民眾(zhong) 傳(chuan) 統人生智慧》《君德論--[貞觀政要]研究》《中國孝文化研究》《道德與(yu) 人性》《倫(lun) 理與(yu) 傳(chuan) 統》。 |
鑄民族文化倫(lun) 理之魂
——《倫(lun) 理與(yu) 傳(chuan) 統倫(lun) 理論集》自序
作者:肖群忠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九月廿二日癸未
耶穌2015年11月3日
《倫(lun) 理與(yu) 傳(chuan) 統倫(lun) 理論集》是本人2007至2014這八年來公開發表相關(guan) 主題論文的一個(ge) 選集,能由台灣花木蘭(lan) 文化出版社出版,深感欣慰。在此之前,本人曾有兩(liang) 個(ge) 論文集,即《道德與(yu) 人性》(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倫(lun) 理與(yu) 傳(chuan) 統》(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前一本選集了我自1982年至2002年這二十年發表的部分論文,後一本則選集了我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職以來四年間(2002-2006)發表的論文,本次這本論文集的出版,則使我目前發表的論文成果得到了較為(wei) 係統的集匯。
自1982年公開發表第一篇學術論文到現在,從(cong) 事學術思考與(yu) 研究已經33年了,從(cong) 事教職也已經過了三十年了。這期間曾經出版學術、注評、編著十餘(yu) 部,發表學術論文200餘(yu) 篇。在我看來,學術表達,重大題材需要以專(zhuan) 著形式表現,但論文也是學術表達的重要形式。我常以為(wei) ,論文能夠結集出版,往往是學術上的大家,到了學術總結階段,才可以出論文選集或全集,在人們(men) 看來,這種選集往往是字字珠機,篇篇經典才能出,因此,本人的粗淺文字能夠結集全依賴命運機緣垂青,因此,前兩(liang) 個(ge) 集子雖實為(wei) 文集,卻不敢以文集自命,而是以一種專(zhuan) 題編為(wei) 一係統性論著形式。這次結集書(shu) 名,終於(yu) 敢名為(wei) “論集”,但還是要有一個(ge) 主題,就是我上述想法的一種體(ti) 現。
此次拙文能結集出版,全仰杖花木蘭(lan) 文化出版社的厚愛與(yu) “中國倫(lun) 理思想研究論叢(cong) ”叢(cong) 書(shu) 主編王兄澤應教授的抬舉(ju) 。收閱花木蘭(lan) 出版社近期新書(shu) 的宣傳(chuan) 活頁,看到其中有澤應教授主編的這套書(shu) ,而且自己的博士畢業(ye) 生歐陽輝純的博士論文《傳(chuan) 統忠德研究》也在該叢(cong) 書(shu) 中出版,這促使我也產(chan) 生了把自己近年來論文結集交付出版的想法,遂給澤應兄奉書(shu) 聯係,得到了澤應兄的抬舉(ju) 支持。從(cong) 1984年成都開會(hui) 認識,我和澤應兄認識相交也已經整整30年了,他與(yu) 我專(zhuan) 業(ye) 完全相同,回想1986年,由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所、中華書(shu) 局、光明日報等八家重要單位聯合舉(ju) 辦的“全國中青年哲學工作者最新成果交流會(hui) ”在黃山舉(ju) 行,應征論文2000餘(yu) 篇,入選論文隻有180篇,倫(lun) 理學界入選論文隻有5、6篇,其中就有澤應兄和我,澤應兄才高八鬥、意氣風發,我深為(wei) 佩服。尤其是我們(men) 倆(lia) 在治學上都堅持史論結合方法,即重視倫(lun) 理學理論修養(yang) ,又重視中國傳(chuan) 統倫(lun) 理的材料考據功夫,在對待史論,考據與(yu) 義(yi) 理關(guan) 係問題上,我們(men) 的治學方法與(yu) 風格有深契之處,因此,交流起學術問題來,一拍即合,使人心生欣喜,有同道之樂(le) 。他作為(wei) 大陸研究中國倫(lun) 理思想之著名學者擔任這一叢(cong) 書(shu) 主編乃最恰當之人選。拙文能經他抬舉(ju) 結集,也是緣份和樂(le) 事呀!
拙文結集《倫(lun) 理與(yu) 傳(chuan) 統倫(lun) 理論集》也確實符合全書(shu) 內(nei) 容和我長期以來的研究方向。我的學術研究三十多年來,其基本方向和研究領域、研究方法,都一直沒變過,這就是倫(lun) 理學理論和中國傳(chuan) 統倫(lun) 理或者說是中國倫(lun) 理思想史。以論馭史,以史佐論,史論結合,這是我的基本方法。因此,選入近八年公開發表的三十餘(yu) 篇論文,其內(nei) 容大致可分為(wei) 三個(ge) 方麵,倫(lun) 理學理論;中國傳(chuan) 統倫(lun) 理的總體(ti) 性研究;中國傳(chuan) 統倫(lun) 理的問題個(ge) 案與(yu) 人物、文本個(ge) 案研究。入選 “中國倫(lun) 理思想研究論叢(cong) ”叢(cong) 書(shu) ,倫(lun) 理學原理的問題入編,似乎有點不妥,但在我看來,要研究清楚中國倫(lun) 理思想,離開了倫(lun) 理學原理的支持,可能就會(hui) 缺乏分析的理論基礎,如上所述,史論結合方法也是我長期堅持的,因此,也就釋然了!
以“倫(lun) 理學基本問題新論”為(wei) 首篇,這不僅(jin) 在於(yu) 它是倫(lun) 理學基本問題,是指導我思考的一個(ge) 基本前提,而且從(cong) 原文發表時間來看,也是2007年,實現了曆史與(yu) 邏輯的統一。別的倫(lun) 理問題,我提出了“常人道德”的新概念,對“社會(hui) 公德”理論也進行了一些新厘清。另外,還從(cong) 更為(wei) 廣闊的視野,探討了“智慧、道德與(yu) 哲學”的關(guan) 係,該文在《北京大學學報》發表後被《中國教育報》理論部主任在第一時間看中,約我以此文為(wei) 基礎,在其“理論周刊”版的“大眾(zhong) 學堂”欄目中連載了四期,因此,這兩(liang) 文在某些內(nei) 容上似乎有些重複,但實際上為(wei) 報紙寫(xie) 短文,實際上是一次再創作,而且內(nei) 容也有很大不同,因此,這次編選集時,就將兩(liang) 文同時選入。“道德危機的拯救與(yu) 文明大國的崛起”則是對2011年全民道德憂慮的一種回應和思考,“論律己”則是對儒家重視修身傳(chuan) 統的現代詮釋。要研究清楚中國倫(lun) 理問題,必然要以儒學圈的他國作為(wei) 借鑒,因此,還有兩(liang) 篇文章探討了日本自明治以來的社會(hui) 公德建設和韓國的弘孝立法實踐。
“中國倫(lun) 理研究的回顧與(yu) 展望”是一篇綜述性文獻,不屬嚴(yan) 格意義(yi) 上的學術論文,之所以集於(yu) 此,是因為(wei) 相信它有助於(yu) 台灣學界了解大陸學界中國倫(lun) 理研究的總體(ti) 情況,而且這篇資訊文章也曾在台灣輔仁大學《哲學與(yu) 文化》刊載過。“儒家“仁義(yi) 內(nei) 外之辨”的現代倫(lun) 理意義(yi) ”,孟子與(yu) 告子的仁義(yi) 內(nei) 外之辨不僅(jin) 是儒學史上重要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men) 要研究仁內(nei) 義(yi) 外這兩(liang) 種儒家道德精神實質對現代倫(lun) 理建設的意義(yi) 。“儒者的安身立命之道”則揭示了儒家倫(lun) 理作為(wei) 一種宗教信仰倫(lun) 理的內(nei) 聖精神,這不僅(jin) 是本人知命之年的一篇學術論文,更表達了自己的生命體(ti) 驗。“修身倫(lun) 理與(yu) 治平倫(lun) 理的合與(yu) 分——對中國傳(chuan) 統道德的新的視角分析”一文則是以西方倫(lun) 理學近幾十年來的規範倫(lun) 理學與(yu) 美德倫(lun) 理學的理論與(yu) 分析範式對儒家倫(lun) 理學的一種分析解析。“儒家德性傳(chuan) 統與(yu) 現代公共道德的殊異與(yu) 融合”一文,實際上是對傳(chuan) 統儒家倫(lun) 理與(yu) 近現代西方倫(lun) 理的一種現代分析,“‘國粹’與(yu) ‘國魂’—弘揚中華倫(lun) 理價(jia) 值與(yu) 重塑民族精神”一文則是有感於(yu) 西方倫(lun) 理對儒家倫(lun) 理的衝(chong) 擊,而對中華倫(lun) 理精神的一種堅守。“禮義(yi) 之邦的禮義(yi) 精神重建”,則是基於(yu) 現實禮治秩序與(yu) 禮儀(yi) 文明逐漸凋落的現實,而發出的呐喊與(yu) 關(guan) 懷。自認為(wei) 這幾篇文章都是對儒家倫(lun) 理最重要的內(nei) 在精神特質的總體(ti) 性分析,
“仁義(yi) 信和 民本大同-中華核心價(jia) 值新六德論”一文則是對習(xi) 近平主席提出的“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yi) 、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jia) 值,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成為(wei) 涵養(yang)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重要源泉”的重要論述的一個(ge) 解讀。回想儒學近百年來的命運,經過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批判,在大陸,很長時間對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傳(chuan) 統道德都持一種否定和批判的態度,在近一年多來,習(xi) 近平分別在曲阜、政治局學習(xi) 、北大五四青年節、國際儒聯大會(hui) 上就儒學與(yu) 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傳(chuan) 統倫(lun) 理發表了四次重要講話,從(cong) 政治環境看,現在是大陸地區弘揚儒學與(yu) 傳(chuan) 統美德的最好時期。最後以“傳(chuan) 統道德與(yu) 現代幸福生活”結束這一邏輯板塊。
可能會(hui) 有喜歡做個(ge) 案問題研究的學者或讀者會(hui) 覺得,上述文章似乎都是較為(wei) 宏大的空疏論文,但這可能就是我的學術研究特點,個(ge) 案小題的精深研究固然可貴,但在我看來,宏觀義(yi) 理的研究也不可缺少,且有重要價(jia) 值。
當然,我的學術研究,微觀個(ge) 案研究也不是完全沒有,收在本集中第三單元的下述論文都屬於(yu) 問題、人物、文本個(ge) 案。我長期研究孝道,博士論文《中國孝文化研究》一書(shu) 曾受台灣陸委會(hui) 大陸學人專(zhuan) 項資金資助,得以在台灣五南圖書(shu) 出版公司出版。我的孝道研究備受學界重視,因此,仍然不免常有約稿之事,這推動我不斷研究而不是簡單重複舊有成果,因此還常有關(guan) 於(yu) 孝道研究的新論文發表,本集選了在這八年裏發表的五篇孝道研究論文:“把根留住:孝與(yu) 中國文化”“孝與(yu) 廉”“傳(chuan) 統孝道的傳(chuan) 承、弘揚與(yu) 超越”“孝道的生命崇拜與(yu) 儒家的養(yang) 生之道”“孝道養(yang) 老的文化效力分析”,這些文章應該說還有其新的問題角度和論證。另外,如下四篇文章可以說是研究傳(chuan) 統倫(lun) 理的問題專(zhuan) 題的:“先秦氣節觀及其現代意義(yi) ”“傳(chuan) 統‘義(yi) 德’析論”“傳(chuan) 統師德及其現代價(jia) 值”“論中國古代鄰裏關(guan) 係及其道德調節傳(chuan) 統”。最後,還有三篇文章,一篇是從(cong) 修身思想的角度解讀《老子》文本的,另外還有兩(liang) 篇是專(zhuan) 門研究船山倫(lun) 理思想的,這兩(liang) 篇文章是在不同時期受王兄澤應教授之約而寫(xie) 的,王兄湖南衡陽人也,與(yu) 船山為(wei) 老鄉(xiang) ,也是當代研究船山倫(lun) 理思想的著名學者,近年來,又擔任《船山學刊》主編一職,受兄之命,常覺得盛情難卻,由於(yu) 自己對船山思想並無精深研究,但又難負盛情,撰出兩(liang) 篇粗疏論文複命,卻常受王兄鼓勵,將此兩(liang) 文集於(yu) 此,也算是對我們(men) 兄弟之間學術情誼的一種紀念。本論文集的最後一篇論文是“李澤厚道德觀述論”,關(guan) 於(yu) 這一篇是否應上,我是很猶豫的,因為(wei) 常常說起“中國倫(lun) 理思想”時往往說的是中國倫(lun) 理思想史或傳(chuan) 統倫(lun) 理思想,而李澤厚是一位當代學者,目前還健在。況且寫(xie) 其道德觀,似乎也是理論而非史學思想了,當然李先生對中國思想史的研究有其著名的古代、近代、現代三個(ge) 集子。但最終還是上了,一方麵,自己認為(wei) 李先生是大陸地區影響深巨且在學術史上能留下曆史地位的著名學者,其倫(lun) 理思想或道德觀也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的,而且,自認為(wei) 這篇文章還是下了些功夫的,因此,就猶豫再三還是上了,從(cong) 論開始又以一篇史論結合的當代人物個(ge) 案作為(wei) 本論文集的結束。
時光如逝,一晃又是八年過去了,生有涯,學無涯,人已過知命,而處於(yu) 知命與(yu) 耳順之間,能有機會(hui) 將這八年的文字結集,是對自己這八年來學術生命的一種總結,因此,不勝感慨與(yu) 感恩,感謝澤應兄,感謝花木蘭(lan) 文化出版社。
花木蘭(lan) 文化出版社委托澤應兄編輯“中國倫(lun) 理思想研究文叢(cong) ”叢(cong) 書(shu) ,旨在推廣大陸學人關(guan) 於(yu) 中國倫(lun) 理思想的研究成果,這一舉(ju) 措在我看來,意義(yi) 重大。兩(liang) 岸政治上分治的現實割不斷兩(liang) 岸同種同文的文化血脈,傳(chuan) 統倫(lun) 理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與(yu) 靈魂,這是為(wei) 兩(liang) 岸中國人所共同尊奉的文化傳(chuan) 統。在台灣,中華文化傳(chuan) 統一直不曾斷裂過,在大陸地區,在相當長時期,是否定傳(chuan) 統文化和傳(chuan) 統道德的,在大陸大搞所謂的“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運動時,台灣卻在搞“中華文化複興(xing) 運動”,甚至陳立夫先生還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用中華文化統一兩(liang) 岸”的呼籲,當他向大陸學者談及“四維八德”時,大陸的某些學者竟然說,陳先生,您為(wei) 什麽(me) 概括的如此好呀?由於(yu) 兩(liang) 岸的隔膜,竟然連大陸學者也在當時條件下,不了解孫中山先生的新八德和管子的“四維”合起來就是“四維八德”了。令人可喜的看到,在這三十多年來,兩(liang) 岸學術界的交流還是日漸多起來了。比如,本人就曾在台灣出書(shu) ,也曾在《孔孟月刊》《文化與(yu) 哲學》上數次發表論文。各種學術都可交流,中國思想史、儒學或國學、傳(chuan) 統倫(lun) 理方麵的交流可以說就更少障礙,因為(wei) 這是我們(men) 共同的文化命脈。台灣學者的成果、著作也大量在大陸出版,還有很多台灣學者尤其是傳(chuan) 統文化領域的學者也常常活躍於(yu) 大陸。由於(yu) 大陸地區長期以來對儒學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的否定,因此,在很長時間,關(guan) 於(yu) 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傳(chuan) 統道德的研究可能是落後於(yu) 台灣的,比如,第二期新儒家學者基本上都是居於(yu) 台灣香港的學者。三十多年過去了,大陸新一代學者也經過較為(wei) 係統的學術訓練,因此,兩(liang) 岸也具有了平等對話的條件了。推介大陸學者的研究成果,是兩(liang) 岸學術文化的一項盛舉(ju) 。
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傳(chuan) 統道德,目前在大陸地區,得到了高度重視,習(xi) 近平在曲阜提出:“國無德不興(xing) ,人無德不立”,不僅(jin) 官方重視,民間弘揚傳(chuan) 統美德的熱情也很高漲。大家都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不僅(jin) 需要經濟、科技、軍(jun) 事等硬實力,而且需要道德與(yu) 文化的軟實力,隻有如此,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才會(hui) 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真正的尊重而不僅(jin) 僅(jin) 是畏懼和討厭!
孫中山先生當年在其《三民主義(yi) ·民族主義(yi) 》中指出:“要維持民族和國家的長久地位還有道德問題,有了很好的道德,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所以窮本極源,我們(men) 要恢複民族的地位,除了聯合起來做成一個(ge) 國族團體(ti) 以外,就要把固有的舊道德先恢複起來。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後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恢複。”傳(chuan) 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重要基礎和精神動力,讓我們(men) 大力推動中國倫(lun) 理思想的研究,大力弘揚中華傳(chuan) 統美德,希望通過本書(shu) 在台灣的出版,有助於(yu) 推動兩(liang) 岸的學術文化交流,為(wei) 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為(wei) 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ti) 道德素質而盡一點綿薄之力!
肖群忠 2014年12月31日於(yu) 北京
世紀城時雨園豳鳳軒
責任編輯:葛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