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文叢第三輯】王正著《先秦儒家工夫論研究》出版暨目錄、跋

欄目:出版圖書
發布時間:2015-10-21 14:22:22
標簽:
王正

作者簡介:王正,男,西元1983年生於(yu) 北京,北京大學文學與(yu) 哲學雙學士,山東(dong) 大學哲學碩士(師從(cong) 顏炳罡教授),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博士(師從(cong) 李存山研究員),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博士後(合作導師杜維明教授)。現就職於(yu)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編審,研究方向為(wei) 先秦儒學、儒家道德哲學、儒家工夫論,著有《先秦儒家工夫論研究》,《先秦儒家道德哲學十論》等。


 


書(shu) 名:《先秦儒家工夫論研究》

作者:王正  著

叢(cong) 書(shu) 名稱:儒生文叢(cong) (第三輯),伟德线上平台出品,任重主編

出版單位:知識產(chan) 權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8月



【內(nei) 容簡介】工夫論是儒家實現內(nei) 聖外王,尤其是內(nei) 聖的方法。先秦儒者們(men) 提出了克己複禮、慎獨、浩然之氣、虛壹而靜以及大小六藝等培養(yang) 道德主體(ti) 、完成道德實踐、提升人格境界以及習(xi) 得外王技藝的豐(feng) 富方法。本書(shu) 探討在儒家思想及實踐中具有基礎性地位的工夫論的起源及早期發展,對之進行係統而深入的研究,發前人所未發,不僅(jin) 具有推動儒學研究的學術價(jia) 值,也具有推動道德教育實踐的現實意義(yi) 。


【作者簡介】王正,1983年生於(yu) 北京。北京大學文學與(yu) 哲學雙學士,山東(dong) 大學哲學碩士(師從(cong) 顏炳罡教授),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博士(師從(cong) 李存山研究員),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博士後(合作導師杜維明教授)。現就職於(yu)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哲學動態》編輯部。注釋有張伯駒《素月樓聯語》(華文出版社2012年版)。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問題的界定與(yu) 研究意義(yi)

一 何謂工夫論?

二 研究先秦儒家工夫論的現代意義(yi)

第二節 對研究現狀的考察

一 第一期先秦儒家工夫論研究綜述

二 第二期先秦儒家工夫論研究綜述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yu) 研究內(nei) 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內(nei) 容


第一章 儒家工夫論的起源


第一節 西周以前宗教思想中的工夫論意涵

一 “慎厥身,修思永”——工夫修養(yang) 論的先聲

二 殷商宗教的人文轉化及其中的工夫論意涵

三 “德”與(yu) 工夫論

第二節 西周“以德配天”視野下的工夫論先聲

一 “以德配天”

二 禮樂(le) 文明與(yu) 工夫論

三 西周的教育製度

第三節 春秋時期德禮之間的工夫論萌芽

一 現實與(yu) 理想的裂痕

二 德禮的追求

三 君子的風範


第二章 孔子的工夫論思想


第一節 為(wei) 何需要工夫?工夫何以可能?

一 禮崩樂(le) 壞的社會(hui) 現實

二 “性相近,習(xi) 相遠”的人性論

三 “我欲仁,斯仁至矣”的道德主體(ti) 性的確立

第二節 孔子的工夫論

一 “克己複禮”

二 “修己以敬”

三 “博文約禮”

四 學思之間

五 孝悌忠信的具體(ti) 實踐工夫

六 “中庸”與(yu) “畏天命”

第三節 孔子工夫論的目標

一 “君子不器”

二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三 “若聖與(yu) 仁,則吾豈敢”


第三章 孔門弟子的工夫論


第一節 顏回之仁  閔子騫、冉雍、伯牛之德行

一 顏子之好學與(yu) 愚

二 顏子之仁與(yu) 樂(le)

三 閔子騫、冉雍、冉耕之德行

第二節 子路之勇 冉有之藝

一 子路之信

二 子路之勇

三 冉有之藝

第三節 子貢之智 宰我之辯

一 子貢之《詩》學

二 子貢之由器躋道

三 宰我之才

第四節 子夏之學 子遊之禮

一 子夏之“博學近思”

二 子夏之由經學而明道

三 子遊之禮學

四 子遊之“大同小康”

第五節 曾子之內(nei) 省

一 “三省”之工夫

二 “弘毅”與(yu) “守約”

三 曾子之孝道

四 曾子與(yu) 《大學》

第六節 其他孔門後學的工夫論

一 子張的弘大之學

二 有子的孝悌之學

三 曾點之狂、原憲之狷

四 其他弟子工夫論簡述


第四章 思孟學派的工夫論思想


第一節 子思的工夫論

一 《中庸》——子思之學的義(yi) 理架構

二 源性明德以立本

三 “慎獨”“誠意”以修心

四 暢情節欲以修身

第二節 孟子之心性修養(yang) 論

一 君子立誌

二 “求放心”

三 “盡心”、“知性”、“知天”

四 “存心”、“養(yang) 性”、“事天”

第三節 孟子之修身“踐形”論

一 反求諸己與(yu) “知言”

二 “不動心”與(yu) “浩然之氣”

三 “踐形”與(yu) 實現仁道


第五章 荀子的工夫論思想


第一節 荀子工夫論的理論背景

一 由知別類而生仁

二 以仁發義(yi) 而製禮

三 三個(ge) 問題

第二節 “虛壹而靜”以“解蔽”“知道”

一 心之功用——思

二 “虛壹而靜”以“解蔽”

三 養(yang) 心治氣

第三節 “積學”“師法”以“化性起偽(wei) ”

一 “積學”與(yu) “師法”

二 “化性起偽(wei) ”

三 工夫論的目標——“盡倫(lun) 盡製”的聖王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從(cong) 上帝宗教到人文德性——殷商中後期到西周初年的哲學史考察

後記


後記


本書(shu) 是在我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來,同時又附錄了本人碩士論文的修訂版。之所以如此,是因為(wei) 我認為(wei) :當中國人走出上帝宗教而進入人文德性後,對如何實踐道德並重建天人關(guan) 係的思考與(yu) 解決(jue) 的最重要成果,就是形成了中國哲學特有的工夫論。因而討論工夫論的來源問題就必須追溯到從(cong) 上帝宗教到人文德性的轉變,所以我的碩士論文實是我博士論文的導言,故而將它收入本書(shu) 。


當然,本書(shu) 的論述還有不盡完善之處。尤其是我在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跟隨杜維明先生做博士後的近兩(liang) 年時間,杜老師的指點令我的學術視野更加開闊、思維水平也得到了相當提高,因而我深感工夫論在整個(ge) 儒家的天人關(guan) 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和作用,但我目前還沒有把它徹底講清,其中的主要原因在於(yu) 我對宋明儒學的工夫論還未有深刻研究,這有待於(yu) 我未來的努力。


本書(shu) 在寫(xie) 作和修改期間得到了我的博士生導師李存山先生很大的幫助。李老師對學術客觀嚴(yan) 肅、治學嚴(yan) 謹不苟,同時又對學生認真負責。記得在社科院讀博士時,研院這邊因為(wei) 特殊的培養(yang) 模式所以很多導師並不給學生上課,但李老師卻堅持給我們(men) 上了一整年的專(zhuan) 業(ye) 課,而且每周不落,有時候課上討論得多了還要到很晚。一次冬天的課,由下午兩(liang) 點一直上到了晚上七點多,等到樓下、李老師點起一支香煙時,漆黑一片的社科院裏就隻有這一點光亮了。感謝我的碩士導師顏炳罡教授,是他讓我對儒家有了切實的體(ti) 認,從(cong) 而堅定了我把研究、踐行儒家思想作為(wei) 一生追求的人生方向。本書(shu) 的完成也離不開社科院張誌強、陳靜、陳霞以及北大王中江、首師大陳明等老師的熱情提點與(yu) 悉心指導。另外,北大高研院的石秀梅、陳佳紅、陸胤等老師對我工作上的幫助,也令我有更多的時間來修訂完成此書(shu) 。


當然,我能得以在學術上進行發展,離不開父母的支持。父母從(cong) 來沒有對我在經濟上對家庭的缺乏貢獻有任何怨言,反而始終支持我追逐自己的夢想。還要感謝我的妻子王思惠,她讓我在學術研究之餘(yu) 得有一方休憩的樂(le) 土。


本書(shu) 草草寫(xie) 就,其中需要修改的地方肯定還有很多,期待讀者諸君的指正。


王正

2015年2月


【購買(mai) 途徑】


當當:


京東(dong) :


亞(ya) 馬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