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微言每日精選】民族認同感·政治與行政·扶貧與三農·東海微言(2015-10-20)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5-10-21 09:28:42
標簽:
微言

作者簡介:“微言”是伟德线上平台特設的一個(ge) 欄目,主要搜集整理發布儒家學者和儒門同仁發在微博、微信上的信息。



民族認同感·政治與(yu) 行政·扶貧與(yu) 三農(nong) ·東(dong) 海微言(2015-10-20)

整理者:張利進

來源:伟德线上平台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九月初八日己巳

            耶穌2015年10月20日

 

#每日快評#


@我是錢宗的:

【評《徐辰:共同體(ti) 的法理重構——論公元4至6世紀中國的“大分裂”》】鞭辟入裏,甚合我意。長期以來所謂漢統的爭(zheng) 論博雜不休,有人認為(wei) 衣冠南渡之後漢統便永留南方直至崖山終結。然而隻有深入融合了的族群才有可能成為(wei) 正統延續,說到底血統不是統,皇統不是統,一個(ge) 時代共同的民族認同感才是正統。可憐前秦再有三代經營曆史就難說了,千古苻大帝,亡於(yu) 心太急。

 

#政治#

 

@楊萬(wan) 江:

【政治與(yu) 行政】很多人分不請政治與(yu) 行政,導致分不清科舉(ju) 問題與(yu) 民主政治最關(guan) 鍵的區別,並不在於(yu) 尋找最賢能的人,而是保證任何人必須受製於(yu) 人民的根本利益,並在一個(ge) 分化的社會(hui) 利益結構中獲得足夠普遍性。帝國時代的政治是行政化的政治,它使科舉(ju) 成為(wei) 選拔行政官員的方式,而不是通過考試選出政治家。

 

@山聽風_s16:

【貧困】保障全體(ti) 公民有尊嚴(yan) 有底線的生活,是政府的職責。貧窮是社會(hui) 安全破壞因素,民粹革命的基礎。如果遺忘邊緣群體(ti) ,社會(hui) 肌體(ti) 埋下隱疾。貧窮之病根,無法適應社會(hui) 發展,多半因教育匱乏和懶惰。貧窮群體(ti) 是競爭(zheng) 落後的部分,談市場法則過於(yu) 殘酷。貧窮是世界各地動蕩戰亂(luan) 的主因。解決(jue) 貧困,不隻是錢的問題。

 

 @山聽風_s16:

【貧困】扶貧,貧窮不是靠扶助可以解決(jue) 的。城鎮化,改變貧困群體(ti) 生活方式生存環境,改變自給自足的舊模式,自然就解決(jue) 貧困的基礎。其實,換個(ge) 角度看,脫貧也是一種產(chan) 業(ye) ,城鎮化產(chan) 業(ye) 化給經濟注入新活力。社會(hui) 主義(yi) ,不是政治思維符號,將積累的公共資本投入到,那些邊緣化的群體(ti) 。

 

@鍵田農(nong) 夫:

【三農(nong) 】三農(nong) 問題,帝製時代固未有也。其所以日形凸顯者,殆以近人妄作也。自科舉(ju) 廢,道統亡,鄉(xiang) 紳遂趨沒落矣;自耕者有其田一出,則土地與(yu) 資本、文化、公益絕緣,於(yu) 是農(nong) 村凋敝矣。今人言必稱農(nong) 民,固不知農(nong) 民之所以為(wei) 農(nong) 民也。世無地主,農(nong) 民必困;世無鄉(xiang) 紳,地主必亂(luan) ;世無斯文,鄉(xiang) 紳必亡;百年擾攘盡在茲(zi) 矣。

 

#其他精彩微言#

 

@劉青衢:

【王門後學】世多言王門後學空疏,誤人誤國,南皋為(wei) 陽明三傳(chuan) 弟子,學問宗旨大體(ti) 不出其範圍,而進則從(cong) 道不從(cong) 君,無論君父抑或權相,具敢直諫,雖毀身遠謫而不計,退則居家講學,開悟來者,風聞天下,其為(wei) 禦史則言辭如刀,嫉惡如仇,其為(wei) 大臣則持中沉穩,體(ti) 國老練,何空疏之有?吾惟見其剛勁偉(wei) 岸之士大夫精神而已矣。

 

@山聽風_s16:

【天命論】天與(yu) 道的關(guan) 係,即天命論的哲學內(nei) 蘊。天命論,乃中華思想之精髓,集儒道之智慧,在自然秩序上,儒道達成共識。儒家重理,道家順天。道之理,源於(yu) 對天地自然的感悟。人性遵從(cong) 天道,挖掘自然之理。現代科學被稱作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體(ti) 現人類進步,對理與(yu) 道的認知更新。

 

#東(dong) 海每日微言#

 

@餘(yu) 東(dong) 海三世:

【擊蒙】或說:“所謂的孝悌仁義(yi) 忠信貞廉,都是讓天下之人壓抑本性的東(dong) 西。聖人出現了,人的真性就喪(sang) 失了”雲(yun) 。這是不識本性、反本性的謬論。孝悌仁義(yi) 忠信貞廉正是本性的作用和體(ti) 現。本性全體(ti) 現,良知大光明,就是成聖。反掉孝悌仁義(yi) 忠信貞廉,人都不成其為(wei) 人了,還奢談什麽(me) 的真性!

 

【儒眼】餘(yu) 英時說:“文化沒有什麽(me) 高深的,文化說到了最後就是生活。”此言膚淺。文化的核心是道德,道德的核心是良知心,這是本心本性和生命本質。文化說到了最後就是生命之本質和本質之生命。《中庸》說,君子之道很平常,愚夫愚婦可以與(yu) 知可以能行;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有所不能。

 

【文化】文化是個(ge) 人和社會(hui) 最重要的根基。好文化必能提供好的價(jia) 值、信仰、思想和理想,以之教學,必能培養(yang) 好的人;以之作為(wei) 指導思想,必能導出好政治和好社會(hui) 。一種文化體(ti) 係,如果有名無實或名善實惡,在實踐中罪惡累累,那一定是其名不正,思想不良,存在重大原則錯誤。

 

【儒眼】餘(yu) 英時說:“有自由,文化就會(hui) 自己找出一個(ge) 方向。”這是文化的力量。然複須知,政治自由和道德自由都離不開好文化的奠基,好文化又有賴於(yu) 有識有誌之士去弘揚。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有得乎道而能讓人聞道悟道的文化就是好文化。孔孟一生誨人不倦和周遊列國,就是為(wei) 了傳(chuan) 道並尋求行道機會(hui) 。

 

【切磋】或說:“中國文化繁榮的時候幾乎都是在割據時代,一統之時好的文化難以占據社會(hui) 主流,甚至處處被打壓”雲(yun) ,非也。割據時代的文化繁榮是畸形的繁榮,如春秋戰國時百家爭(zheng) 鳴,五胡亂(luan) 華時玄風狂煽。而一統之時特別是曆朝盛世,儒家中道文化都擁有政治主導地位並占據社會(hui) 主流。

 


責任編輯:梁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