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明作者簡介: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yu) 公民社會(hui) 》《儒家文明論稿》《易庸學通義(yi) 》《江山遼闊立多時》,主編有“原道文叢(cong) ”若幹種。 |
學界王小波或者王朔?
——我讀李零《喪(sang) 家狗:我讀“論語”》
作者:陳明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原載《博覽群書(shu) 》2007年第五期
作家的文采加訓詁家的眼界加憤青的心態等於(yu) 《喪(sang) 家狗:我讀“論語”》。 對於(yu) 剛剛拜讀的李零先生這部近著,我隻能用這樣一個(ge) 等式來加以概括描述。
先說作家的文采。上海有個(ge) 叫江曉原的教授寫(xie) 過一篇文章專(zhuan) 門稱讚李零先生文章寫(xie) 得好,結尾好像是說“為(wei) 什麽(me) 現在看《讀書(shu) 》的人越來越少了?因為(wei) 李零先生已經不給它寫(xie) 稿了。”他們(men) 專(zhuan) 業(ye) 有交叉,互相讀得比較多,但我並不認為(wei) 這屬於(yu) 戲班子裏的喝彩。《讀書(shu) 》讀者減少的原因不得而知,但跟“讀書(shu) 體(ti) ”你可以不喜歡但很難說不好一樣,李零先生的文章你可以說怪怪的但不能不承認它別具一格。跟蘇東(dong) 坡不同,對於(yu) 已有《花間一壺酒》等博得天下文名的李零來說,這些誇他文章好的馬屁應該還是能夠招呼到馬屁股上舒服如春風拂麵。私下感覺,就學者和作家這兩(liang) 種身份,李零先生似乎對後者比對前者還要更在意一些――至於(yu) 究竟是時代之故還是天性使然就更不敢妄加揣測了。這兩(liang) 種性向的衝(chong) 突和平衡或平衡和衝(chong) 突,是了解傳(chuan) 統文化人心理的一個(ge) 有趣視角。
再說訓詁家的眼界――這是重點。訓詁就是識文斷字。樸學強調“讀書(shu) 先識字”。惠棟說:“經之義(yi) 存乎訓,識字審音,乃知其義(yi) 。”我們(men) 做中國古代思想的,識字不多,知道必須站到訓詁考據家的肩膀上把東(dong) 西看清楚明白了,才有思考想像的材料和方向。像近些年蔚為(wei) 大觀的“郭店簡”、“上博簡”討論,就主要是借助訓詁考據工作者的文獻整理才收獲自己的成果的。我跟李零最近一次照麵即是在上海聽他講《淄衣》、《詩論》等。別的都忘了,但報告廳裏的投入認真以及心底的欽敬和感激卻還十分清楚的記得。上海博物館邀請委托李零先生主持整理工作,反映了學界對其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的高度認可和信任。
但是,即使按照過去的說法,傳(chuan) 統學術也區分為(wei) 考據、詞章和義(yi) 理三個(ge) 層麵。訓詁屬於(yu) 考據,專(zhuan) 於(yu) 也限於(yu) 識文斷字,所謂餖飣既是自嘲也是寫(xie) 實。我這裏所謂訓詁家的眼界,其特征簡單說就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因為(wei) 正如人不能還原成胳膊大腿或者猴子,一篇文章也不能還原成字、詞、句,它還有脈絡和意義(yi) 。這也就是陳寅恪要爭(zheng) 取“乾嘉諸老更上一層”的原因。雖然立足字義(yi) 闡釋經義(yi) 也有人做出過成就,但它畢竟不意味著考據之學即等於(yu) 義(yi) 理之學或可以代替義(yi) 理之學。說過“由小學入經學者,其經學可信”的張之洞同樣說過“由經學入史學者,史學可信。”但李零《喪(sang) 家狗:我讀“論語”》似乎是想沿襲當年古史辨學派的套路(參見該書(shu) “總結三”),相信可以用訓詁的方法還原“論語”文本和孔子符號的“真相”,進而通過真與(yu) 假、活與(yu) 死的二元區分以解構否定其義(yi) 理內(nei) 涵和文化價(jia) 值。管窺蠡測,自然不免盲人摸象識小不識大之譏。我們(men) 來看書(shu) 中的幾個(ge) 實例。
該書(shu) 第343頁雲(yun) :“孔子是怎麽(me) 變成聖人的?是靠學生。他是靠學生出名。”且不說李零固執的將作為(wei) 明哲之士的聖人與(yu) 作為(wei) 有道之君的聖王互訓或混為(wei) 一談隻是他一家之言,也不說孔子博聞多識,刪詩定禮著春秋,繼往開來,金聲玉振,當世已有聖人之稱,單就老師靠學生出名這一點來說,與(yu) 之相先後並稱顯學的墨家學派,子墨子的學生應該也不少吧?做官的也不少吧?組織得也更加嚴(yan) 密吧?對於(yu) 開創門派的“巨子”的宣傳(chuan) 與(yu) 效忠應該也不輸於(yu) 儒家吧?那麽(me) ,子墨子怎麽(me) 沒有成為(wei) 聖人?為(wei) 什麽(me) 不僅(jin) 沒有成為(wei) 聖人而且很快歸於(yu) 歇絕?情感色彩雖然各不相同,但是認為(wei) 根本原因在於(yu) 它們(men) 的思想主張與(yu) 社會(hui) 結構及生活需要的關(guan) 連度或契合性上卻異口同聲――可接受性或可操作性差。漢代“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因為(wei) 統治者意識到“攻守異勢”需要“偃武修文”了。變化的後麵實際反映著朝廷與(yu) 社會(hui) 的博弈以及執政者平衡內(nei) 政外交課題的需要。這些玄機以李零之才學自是不言而喻。如果董仲舒可以勉強說成孔子學生,漢武帝也是麽(me) ?即使你像趙本山一樣有才,恐怕也說不圓通吧?也許有人要說,李教授這裏本就是將古人當酒杯澆自己心中的塊壘――今天靠學生出名的老師多麽(me) 可惡!是的,這些我也覺得可惡,可是這種罵法難道深刻?難道有趣?難道不很有些阿Q?該書(shu) 324-325頁對“仕而優(you) 則學,學而優(you) 則仕”的議論同樣屬於(yu) “批判現實,歪曲傳(chuan) 統”的例子。前麵清清楚楚說明“仕而優(you) 則學,學而優(you) 則仕”的原意是“當官如果有餘(yu) 力,要學習(xi) ;學習(xi) 如果有餘(yu) 力,要當官”,接著筆鋒一轉描述了現在“學問大了”則當官,當了官學問就變大的情況,再然後跳出一句脆生生的議論:“誰說中國傳(chuan) 統中斷了?”情緒宣泄得很爽!可這一板子掄向古人屁股的同時,自己臉上應該也是火辣辣的吧?
李零認為(wei) 存在“活孔子和死孔子,真孔子和假孔子”,“漢以來或宋以來,大家頂禮膜拜的是人造孔子……孔子也要打假。”總之,活孔子是“喪(sang) 家狗”,死孔子是“道具、玩偶”;真孔子是“教書(shu) 匠的祖師爺”,假孔子是“曆代統治者的意識形態”。(第11、12、13頁)這裏涉及的東(dong) 西很多,難以說深說全,但並不複雜:隻要想想漢宋以來關(guan) 於(yu) 孔子的政治文化活動是否可以用“造假”二字概括、否定和抹殺就可以知道其是非對錯了。“道具、玩偶”的一個(ge) 意思是“符號”和“象征”,一個(ge) 意思是“被操縱”和“被利用”;二者的意思是不盡相同的。簡單的講,“死孔子”應該是同時具有這二重意義(yi) ,並且,之所以“被操縱”和“被利用”,前提應該是其本身具有某種“符號”和“象征”的意義(yi) 。――要知道,漢承秦製,是在“純用霸道”力不從(cong) 心的情況下才稍稍妥協,將對立公家私門“專(zhuan) 適天下以從(cong) 己”調整為(wei) “與(yu) 民休息”與(yu) 三老及孝悌、力田等社會(hui) 有機力量結合共治天下。正是這樣一種“改革”“更化”,才使春秋戰國以來的分裂中國在秦的政治統一後,進一步從(cong) 社會(hui) 和文化上凝聚為(wei) 一個(ge) 有機體(ti) ,成為(wei) 今天民族和國家的基礎。明乎此,則將孔子、儒學以“曆代統治者的意識形態”視之的偏頗之失也就顯而易見了。至於(yu) 說假孔子“替皇上把思想門,站言論崗”,也許,但同時也應指出,這個(ge) “假孔子”同時也是皇上思想言論的調控者,雖約束力有限,卻是一個(ge) 口頭上必需承認的價(jia) 值標準――看看“漢詔多懼詞”就知道的。由此把“從(cong) 烏(wu) 托邦到意識形態”當成知識分子的宿命,既不全麵也不是事實――他自己本身就構成一個(ge) 反例。
“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第11頁)是李零用訓詁考據“打假”的方式、目標和成果。實際這三點無論從(cong) 哪方麵說都十分可笑。政治、道德、宗教構成《論語》最基本的思想內(nei) 容和意義(yi) 維度,把它們(men) 抽幹,剩下的還有些什麽(me) ?真這樣的話――相信不可能完全做到,麵對教室求知的眼神,唯一的招數就隻能郢書(shu) 燕說古為(wei) 今用六經注我了。李零試圖用一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證明孔子是政治冷漠者,實際這句話完全也可以做政治學的解讀――並且更合適,因為(wei) 對於(yu) 古典思想家來說,政治是其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訓詁學主求真,做減法,某種程度上可以如奧康剃刀般刪汰一些無根浮辭;人文學重會(hui) 意,做加法,對經典與(yu) 生活和時代的互動及其價(jia) 值生成給予闡釋和說明。孔子、《論語》這樣一種基本經典不僅(jin) 在結構上具有層次性,在時間上也具有開放性。因此,“人造孔子”不僅(jin) 不是“特沒勁”,反而是極富價(jia) 值:曆史為(wei) 什麽(me) 不造墨子韓非,而選擇孔子?如果不造孔子,曆史社會(hui) 又會(hui) 呈現怎樣一種圖景?近代為(wei) 什麽(me) 不造了?今天,現代性深入全球化擴展的語境裏怎麽(me) 又有人(如費孝通等)重提再造孔子?海外教漢語的學校為(wei) 什麽(me) 以孔子命名?李零等反對,難道真隻是為(wei) 了打假的學術真誠而沒有其他真深刻假深刻的考量?等等等等。
讀者或許要問:聰明如李零,怎麽(me) 會(hui) 有如此荒唐的想法主張?難道訓詁學誤人竟致如斯?當然不是。真實的原因就是――憤青心態!這在我讀《放虎歸山》、《花間一壺酒》時還隻是一種直覺,這本《喪(sang) 家狗:我讀“論語”》把它坐實了。該書(shu) 第4頁說:“我的態度,回想起來,和如今的‘80後’有程度的不同,無本質的不同。”他認為(wei) 安樂(le) 哲幫孔子說好話是“挖空心思”,屬於(yu) “西人的流俗之見”;而對一幅調侃孔子的洋人漫畫則引王朔“你譬如孔子,擱今天就是一傻逼……”為(wei) 證。(第43頁)也許“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在王朔們(men) 看來確實是卑之無甚高論,但蘇格拉底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一無所知”豈不同樣傻逼?《聖經》的“神說要有光於(yu) 是就有了光”豈不更是瘋狂?猴子變成人不隻是因為(wei) 直立行走,還因為(wei) 先聖先賢創教立製人文化成。孔子、蘇格拉底和《聖經》,就是那最初“文”、最基本的“化”。
“80後”等於(yu) 反傳(chuan) 統?未必。反傳(chuan) 統的“憤青”或者源於(yu) 五四,或者源於(yu) 文革,從(cong) 書(shu) 中文字看李零先生二者得兼,但主要應該還是後者,因為(wei) 他承認自己“文革受過刺激”,跟王朔、王小波一樣。此外,據說憤青還有“左憤”和“右憤”,我想基本的心理結構應該相近,即情結支配思維,這個(ge) complex的主體(ti) 或為(wei) 怨恨逆反,或為(wei) 自卑自傲,或為(wei) 壓抑遷怒,發泄指向或左或右或洋或古,但其為(wei) 心理陰影使理智出現偏差則大同小異。有人拿李零的解構孔子(有位“自由主義(yi) ”作家在表達其自己的欣賞之後,也認為(wei) 該書(shu) “解構”得有些過)與(yu) 魯迅相比,實際二者是不相倫(lun) 類的:魯迅的反傳(chuan) 統是基於(yu)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zheng) ”的憤激,體(ti) 現著民族魂的精神光輝;李零的解構(實際從(cong) 書(shu) 中你根本看不清作者對孔子究竟持怎樣一種態度,一會(hui) 表示要學點什麽(me) ,一會(hui) 又說敬不敬孔子是個(ge) 人愛好並引二王為(wei) 同調)則是對一切“宏大敘事”的質疑與(yu) 嘲弄,其情緒是個(ge) 人性的,其尺度也是個(ge) 人性的。這點由二人的行文以及行文中流露出的情緒可以看得很清楚:魯迅的文字後麵有一股力道撕開黑暗使你不能不麵對並在麵對中變得堅強;李零的文字後麵則隻有他自己,一個(ge) 以調侃為(wei) 幽默以褻(xie) 瀆為(wei) 勇敢似自謙而實自矜似超然而實執著的“80後舊文人”,一個(ge) 用傳(chuan) 統資源否定傳(chuan) 統價(jia) 值的傳(chuan) 統學者!魯迅的“過客”孤獨而堅定,是穿過黑暗去迎接日出,而本書(shu) 封麵上的“喪(sang) 家狗”三個(ge) 字跟這一切毫無關(guan) 係。這個(ge) 從(cong) 台北流浪狗延伸出來的意象跟什麽(me) 樣的精神家園扯得上呢?(第1頁)我看到的隻是失意和無聊。出版座談會(hui) 上劉軍(jun) 寧也表示不理解李零“怎麽(me) 會(hui) 把一個(ge) 心裏堅持理想的人說成喪(sang) 家狗?”――不知為(wei) 什麽(me) ,他還認為(wei) 五六十歲年齡段的人,相對最缺理想主義(yi) 。我說,於(yu) 丹把《論語》熬成一鍋心靈雞湯,反映的是她自己的理解能力;李零將孔子描述為(wei) 喪(sang) 家狗,也是把自己的心態和心量當成了孔子的精神和事業(ye) 。
突然想起蘇東(dong) 坡和佛印的故事,想起蘇小妹的一段話:心頭有佛,看到的就是佛;心頭有糞,看到的就是糞。也許因為(wei) 王朔、王小波最近實在太火吧,突然我覺得李零教授很像是學界王小波或王朔。不知他對此會(hui) 不會(hui) 也像孔子聽到鄭人說自己像喪(sang) 家狗時一樣,“欣然笑曰:然乎哉然乎哉”?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