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車別】從《琅琊榜》台詞談儒家之君民觀念和跪拜禮節問題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5-10-17 13:42:33
標簽:杜車別、琅琊榜、跪拜禮

 

從(cong) 《琅琊榜》台詞談儒家之君民觀念和跪拜禮節問題

作者:杜車別

來源:新浪微博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九月初五日丙寅

           耶穌2015年10月17日


看昨天《琅琊榜》大結局的兩(liang) 集,第53集裏梅長蘇對梁帝說“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視頻彈幕裏有人說古人不可能說這樣的話,還有說“封建”社會(hui) 不可能有這種言論。先不談中國戰國後就不是封建社會(hui) ,感覺現代的人對中國傳(chuan) 統思想還是了解的少。

 

其實類似“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的言論在中國古代是司空見慣的。最常見的《四書(shu) 章句集注》裏,朱熹就直接說過“天下者,天下之天下也,非一人之私有故也”[1]。

 

朱熹這句話是用來解釋萬(wan) 章和孟子的一段對話:

 

萬(wan) 章曰:“堯以天下與(yu) 舜,有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yu) 人。”

 

也即萬(wan) 章問孟子,堯把天下給了舜,有這回事情嗎?孟子的回答則是天子沒有權力把天下私相授受給某個(ge) 人。按照孟子意思,天子隻能向上天推薦某個(ge) 人,至於(yu) 能否成功要看上天是否接受。而這一點,按後文所說其實就是看人民百姓是否能夠接受。孟子後文引用《尚書(shu) 》“《泰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正是此意。

 

“天下者,天下之天下也,非一人之私有故也”就是朱熹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yu) 人”這句話做的注解。

 

朱熹的《論孟精義(yi) 》裏也也引用北宋儒者謝良佐的話有類似表達。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yu) 焉。”

 

謝曰:“由匹夫而有天下,非舜、禹本心。不與(yu) ,猶曰乃天下之天下,非我之天下”。[2]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這句話最早的出處應當是《六韜》,相傳(chuan) 為(wei) 薑太公所作,實則應該是後人偽(wei) 托薑太公的著作,其中已經提到騎兵、絞車連弩、騎兵、鐵器等等,當為(wei) 戰國晚期。山東(dong) 臨(lin) 沂銀雀漢墓出土文獻就含有《六韜》、《尉繚子》、《晏子春秋》等,則年代最晚也在西漢初期。其原話是“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類似的言論,後人說的應該挺多。《資治通鑒綱目》裏就引用過曹魏光祿勳高堂隆上疏所說:

 

“夫皇天無親(qin) ,惟徳是輔。民詠徳政,則延期過歴。下有怨歎,則輟録授能。由此觀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獨陛下之天下也。”[3]

 

現在的人不讀書(shu) ,常常有這樣的錯誤認識,認為(wei) 中國古人的觀念裏,天下就是皇帝的家業(ye) 私產(chan) ,皇帝的利益就是終極的目標價(jia) 值,所有人都是皇帝的奴才。改朝換代就是從(cong) 一家一姓的奴才變成另一家一姓的奴才。儒家的忠君思想就是這種奴才思想的體(ti) 現。這就是所謂中國的封建社會(hui) 。

 

似乎那個(ge) 房地產(chan) 商任誌強發過的一篇嘲諷吃飯砸鍋的長微博裏就表述過這種看法,可算得上不讀書(shu) 無知者還誤導世人的代表。其實在真正中國的古代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裏正相反,皇帝君主是工具價(jia) 值,國家和百姓的利益才是目標價(jia) 值。

 

《資治通鑒綱目》記載戰國末期的齊國有這麽(me) 一段對話。

 

齊王將入秦,雍門司馬前曰:“所為(wei) 立王者,為(wei) 社稷耶?為(wei) 王耶?”

 

王曰:“為(wei) 社稷”。

 

司馬曰:“為(wei) 社稷而立王,則王何以去社稷而入秦?”[4]

 

這裏說得很清楚,社稷是目標價(jia) 值,王是工具價(jia) 值。立王的目的是要為(wei) 社稷服務,而不是相反。

 

至於(yu) 君主和民的關(guan) 係,宋明理學家說得更清楚。

 

朱熹曰:

 

“在尊位者人所觀仰、不可不謹。若人君恣己徇私、不與(yu) 天下同其好惡、則為(wei) 天下戮,如桀紂幽厲也。”[5]

 

在朱熹看來,如果皇帝君主任意放縱私欲,不能順應天下好惡,那就算被天下人殺掉,也是和桀紂幽厲一樣活該了。

 

朱熹引用胡氏(胡安國或胡宏?)的言論:

 

“天之立君,以為(wei) 民也。君之求臣,以行保民之政也。臣之事君,以行安民之術也。故世主無養(yang) 民之心,則天下之賢人君子不為(wei) 之用。”[6]

 

這就是設立君主的目的是為(wei) 了人民的利益,君主是工具,人民是目標價(jia) 值。如果君主不能為(wei) 百姓謀利,則賢人君子就不應該為(wei) 其所用。

 

南宋理學家胡宏曰 :

 

“雖天子之貴,不仁不義(yi) ,不能以尊其身;雖天下之大,不仁不義(yi) ,不能以庇其身”。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非為(wei) 一人也。故湯武雖聖,必征伐然而後定。而天下與(yu) 之,後世聖人與(yu) 之;況周室微弱,威令不能行於(yu) 家人,天命已去矣。而司馬子猶欲尊焉?昧於(yu) 時變,豈非腐儒之論哉?”

 

“伊尹放太甲,使太甲終不類,則必別立君必矣。後世霍光廢昌邑,立孝宣,天下服之,人至於(yu) 今稱焉。”[7]

 

伊尹是商朝的大臣,太甲是殷商的君主,在儒家的觀念裏,伊尹流放太甲是完全合理的,而在理學家胡宏看來,如果太甲實在不成器,那就算伊尹把他廢黜掉,重新再立一個(ge) 君主也是應該的。就如西漢的霍光廢掉昌邑王,改立漢宣帝一樣,都是值得稱頌的事情。

 

南宋儒者葉適曰:

 

“以勢力、威力為(wei) 君道,以刑政末作為(wei) 治體(ti) ,漢之文、宣,唐之太宗,雖號為(wei) 賢君,其實去桀、紂尚無幾,可不懼哉!”[8]

 

明代方孝孺也表達的很清楚。

 

“故天之立君,所以為(wei) 民,非使其民奉乎君也。”

 

“如使立君而無益於(yu) 民,則於(yu) 君也何取哉?”(方孝孺《君職》)

 

“其(指《慎子》)謂‘立天子以為(wei) 天下,非立天下以為(wei) 天子’,不猶儒者所謂君為(wei) 輕之意乎?”(方孝孺《讀慎子》)[9]

 

方孝孺說設立君主的目的是為(wei) 了百姓,如果設立君主結果對人民沒有益處,那還要君主幹什麽(me) ?慎子說的“立天子以為(wei) 天下,非立天下以為(wei) 天子”和儒者說的“君為(wei) 輕”的意思是一致的。

 

明代中期的大儒丘浚這層意思也同樣清楚。

 

“天生民而立君以牧之,是君為(wei) 民而立也。君無民則無以為(wei) 國,而君又安能以一人之身而自為(wei) 哉?”

 

“臣按:天以天下之民之力、之財奉一人以為(wei) 君,非私之也,將賴之以治之、教之、養(yang) 之也。為(wei) 人君者受天下之奉,乃殫其力、竭其財以自養(yang) 其一身而不恤民焉,豈天立君之意哉?”

 

“臣按:民之所欲,天必從(cong) 之。嗚呼,為(wei) 人上者慎毋咈民之所欲哉!吾咈民之欲則民不欲吾為(wei) 之主矣,民不欲吾為(wei) 之主則必將以欲吾者欲他人矣。民心既有所欲,天意惟民之從(cong) ,為(wei) 人上者奈何弗畏且敬哉?

 

古人有言,曰“撫我則後,虐我則仇”(《牧誓》)。

 

蔡沈曰:“武王因古人之言,謂撫我則我之君也,虐我則我之仇也。”

 

“《六韜》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10]

 

丘浚這些話的意思仍舊是君主是為(wei) 了百姓的利益而設立的,人民把財富交給君主,不是為(wei) 了讓其私人享用,而是希望他能治理好國家,組織管理好社會(hui) 的文化教育活動和經濟活動。如果君主不能滿足百姓的利益和意願,那百姓就會(hui) 希望換掉君主,找另外的人來管理天下,天意會(hui) 聽從(cong) 百姓的。丘浚還引用了尚書(shu) 裏說的撫育我就是君主,虐待我那就是仇敵的話,以及《六韜》說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琅琊榜》第53集裏還有梁皇向梅長蘇背影雙膝下跪的情形,有些人又覺得這是不可思議。不過其實在宋明理學家看來,皇帝向臣子下跪也並非是難以理解和不可接受,甚至按照古禮,這是應該的。

 

朱熹其實考證過跪拜的禮節。按他的說法大意,其實古代中國跪拜的禮節首先來源於(yu) 跪坐的習(xi) 俗,漢代之前沒有凳子,都是席地而坐。無論身份尊卑,坐在地上,那必然就是跪坐。君主是跪坐,大臣也是跪坐。跪坐的習(xi) 俗再加下拜的禮儀(yi) ,那就變成了跪拜了。所以不僅(jin) 大臣向君主跪拜,就是君主也需要向尊敬的大臣或德高望重的老師跪拜,跪拜時君主的頭同樣要接觸到地麵。後來秦朝奉行法家尊君卑臣的一套東(dong) 西,才變成隻有官員向君主跪拜,沒有君主向大臣跪拜了。

 

不僅(jin) 君主有時需要向大臣跪拜,父母在重大場合也需要對子女和媳婦答拜,或者父母先拜,子女再答拜。禮節上的尊重是相互的,而非單方麵的。

 

朱熹對跪拜禮節的討論見《朱子語類》,原文不妨摘錄。

 

“古人言人跪坐。‘雖有拱璧而先乘馬,不如坐進此道’,謂跪而獻之也。如文帝不覺膝之前,蓋亦是跪坐。跪坐,故兩(liang) 手下為(wei) 拜。‘拜’字從(cong) 兩(liang) 手下。古者初冠,母子相拜;婦初見舅姑,舅姑答拜;不特君臣相答拜也。”

 

“古人坐於(yu) 地,未必是盤足,必是跪。以其慣了,故腳不痛,所以拜時易也。古人之拜,正如今道士拜,二膝齊下。唐人先下一膝,謂之‘雅拜’,似有罪,是不恭也。今人不然。”

 

安卿問:“古者天子拜其臣,想亦是席地而坐,隻略為(wei) 之俛首,便是拜否?”

 

曰:“太甲‘拜手稽首’ ,成王‘拜手稽首’,疏言稽留之意,是首至地之久也,蓋其尊師傅如此。後來晉元帝亦拜王導,至其家,亦拜其妻。如法帖中,元帝與(yu) 王導帖皆稱‘頓首’,不知如何。”

 

問:“虞禮,子為(wei) 屍,父拜之。”

 

曰:“古人大抵如此。如子冠,母先拜之,子卻答拜,而今這處都行不得。看來古人上下之際雖是嚴(yan) ,而情意甚相通,如‘ 禹拜昌言’‘王拜手稽首’之類。到漢以來,皇帝見丞相,在坐為(wei) 起,在輿為(wei) 下。讚者曰:‘皇帝為(wei) 丞相起! ’尚有這意思。到六朝以來,君臣逐日相與(yu) 說話。如宋文帝明日欲殺某人,晚間更與(yu) 他說話,不能得他去。其間有入朝去從(cong) 人即分散去,到晚他方出。到唐,尚有坐說話底意思。而今宰相終年立地,不曾得一日坐,人主或終日不曾得見麵。

 

問:“看禮中說婦人吉拜,雖君賜肅拜,此則古人女子拜亦伏地也。”

 

曰:“古有女子伏拜者。乃太祖問範質之侄杲:‘古者女子拜如何?’他遂舉(ju) 古樂(le) 府雲(yun)  ‘長跪問故夫’,以為(wei) 古婦女皆伏拜,自則天欲為(wei) 自尊之計,始不用伏拜。今看來此說不然。樂(le) 府隻說‘長跪問故夫’,不曾說伏拜。古人坐也是跪,一處雲(yun) :‘直身長跪。’若拜時,亦隻低手祗揖,便是肅拜。故禮肅拜注雲(yun) :‘肅,俯手也。’蓋婦人首飾盛多,如‘副笄六珈’之類,自難以俯伏地上。古人所以有父母拜其子,舅姑答婦拜者,蓋古坐時隻跪坐在地,拜時亦容易。”

 

問:“古者婦人以肅拜為(wei) 正,何謂‘肅拜’?”

 

曰:“兩(liang) 膝齊跪,手至地,而頭不下,為(wei) 肅拜。拜手亦然。為(wei) 喪(sang) 主,則頭亦至地,不肅拜。南北朝有樂(le) 府詩說婦人雲(yun) :‘伸腰再拜跪,問客今安否。’伸腰,亦是頭不下也。周宣帝令命婦朝見皆跪伏朝見,如男子之儀(yi) 。但不知婦人膝不跪地而變為(wei) 今之拜者,起於(yu) 何時。此等小小禮文,皆無所稽考。程泰之以為(wei) 始於(yu) 武後,亦非也。古者男子拜,亦兩(liang) 膝齊屈,如今之道士拜。杜子春注周禮奇拜,以為(wei) 先屈一膝,如今之雅拜。漢人雅拜,即今之拜是也。

 

“三代之君見大臣多立,乘車亦立。漢初猶立見大臣,如讚者雲(yun) :‘天子為(wei) 丞相起!’後世君太尊,臣太卑。”

 

“古者天子見群臣有禮:先特揖三公,次揖九卿,又次揖左右,然後泛揖百官,所謂‘天揖同姓’之類,有許多等級。”[11]

 

最後再說下,一些人包括某些影視劇裏常常引用的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以為(wei) 這說明古代王權之大,所有土地都是君主私產(chan) ,百姓都是臣民。其實是對這句話的曆史背景不了解。這話出自《詩經》本身描述的是周朝封建社會(hui) 的情形。這種封建社會(hui) 正如西歐中世紀的封建社會(hui) 一樣,土地就是政治權力象征。整個(ge) 社會(hui) 建立在層層分封,層層割據的基礎之上。王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大夫,大夫分封家臣,家臣下麵甚至還有更低一級別的封建主。每一個(ge) 級別的封建主都有自己的領地,自己的附屬武裝,在領地上有壟斷的政治經濟權力。

 

一方麵從(cong) 理論上說封建主的領地是上一級別的封建主封賜給予的,但另一方麵現實情況往往是王無法任意支配諸侯,諸侯無法任意支配大夫,甚至大夫無法支配家臣,每一級別的封建主都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和自主權。

 

也正因為(wei) 此,到了春秋末期甚至一個(ge) 小小的魯國出現了“陽虎專(zhuan) 季氏,季氏專(zhuan) 魯國”(《春秋公羊傳(chuan) 》定公八年)的局麵,正是封建社會(hui) 層層割據的情況下,一旦力量失衡,就會(hui) 出現下一級的封建主反而淩駕在上一級別的封建主之上的局麵。

 

《詩經》裏所謂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隻能說是在層層分封,層層割據的封建社會(hui) 下,從(cong) 名義(yi) 上強調土地分封的封建從(cong) 屬關(guan) 係,以一個(ge) 脆弱的名義(yi) 來維係天下一統的格局。如果真以為(wei) 所有土地都是周天子可以任意支配的私產(chan) ,那就太糊塗了。

 

至於(yu) 封建社會(hui) 開始瓦解的戰國後,土地逐漸不再成為(wei) 政治權力的象征,可以自由買(mai) 賣,那《詩經》裏的這句話,隻能具有文學和曆史的意義(yi) ,更不能拿來當成論證君權觀念的根據了。

 

注釋:

 

[1] 《四書(shu) 章句集注.孟子集注》見《朱子全書(shu) 》第6冊(ce)  第374頁

 

[2] 《朱子全書(shu) 》第7冊(ce) 第306-307頁

 

[3] 《朱子全書(shu) 》第9冊(ce)  《資治通鑒綱目》 第958頁

 

[4] 《朱子全書(shu) 》第8冊(ce) ,《資治通鑒綱目》第123頁

 

[5] 《朱子全書(shu) 》第6冊(ce) 第541頁

 

[6] 《朱子全書(shu) 》第8冊(ce)  《資治通鑒綱目》第149頁

 

[7] 《胡宏集》第17,326,327頁

 

[8] 《葉適集》第27頁

 

[9] 《方孝孺集》第93頁,135頁

 

[10] 丘浚《大學衍義(yi) 補》,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201,358,1793,1808頁

 

[11] 《朱子全書(shu) 》第17冊(ce) ,《朱子語類》第3070-3074頁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