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為什麽不能接受捐贈的孔子像(韓星)
欄目:北京大學立孔子像
發布時間:2010-03-14 08:00:00
 |
韓星
作者簡介:韓星,男,西曆一九六〇年生,陝西藍田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儒教問題:爭(zheng) 鳴與(yu) 反思》《孔學述論》《走進孔子:孔子思想的體(ti) 係、命運與(yu) 價(jia) 值》等,主編《中和學刊》《中和叢(cong) 書(shu) 》。
|
我很支持張祥龍教授關於北大立孔子像的建議。看到王達三先生在《北大立孔子像又如何?》一文中說,北大曾拒絕過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先生捐贈的孔子像,我感到很不解。
眾所周知,中國大陸經過“文革”的破壞,傳統文化出現斷層,以至於今天中華傳統美德淪喪,社會風氣腐化,人文素養缺失,民族凝聚力下降,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如何減少或消除以上弊病?答案就是溫家寶總理在美國哈佛大學發表演講時所說的“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在孔子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華優秀文化基礎上,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湯恩佳先生在各地捐立孔子銅像,很多年前就有人不理解,提出異議甚至反對,說湯恩佳先生花幾十萬捐立孔子像還不如支持儒學研究事業。我開始也對此沒有深思,隻是近幾年有感於國人由於信仰缺失而產生了諸多社會問題,甚至可以說是關乎民族生死存亡的問題,才越來越覺得單純進行學院的、象牙塔中的儒學研究是不夠了,學人們應該考慮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對民族的義務。同時,隨著與湯恩佳先生接觸日多,經常聽他在會上會下激情洋溢,慷慨而談,不斷地受到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社會責任感、憂患意識的感染,也越來越明白,他四處奔波,向孔子當年周遊列國一樣做環球之旅,其是弘揚孔子儒學。他的所謂“孔教”其實就是推廣“孔子之教”,即孔子儒家的思想學說,這與學者們研究的儒學本質講並沒有什麽兩樣。北大不該因“孔教字樣”而拒絕“孔教學院”的捐贈。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兩千多年來,他和他創立的學說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麵都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僅就教育方麵來說,以孔子為鼻祖的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曆史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中華文化的承傳,為中華文明的發展,為中華民族的不斷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高等學校通過孔子銅像,能夠讓廣大師生能夠直觀地親切地瞻仰、認識、理解、景從我們至聖先師的人格氣象,造成一種尊孔敬師的文化氛圍,以進一步廣泛、深刻地研究和弘揚儒學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湯恩佳院長說:“我給陝西師大捐贈孔子銅像的目的,是為了讓這裏的學生經常可以瞻仰到孔子的聖容,從而培養他們尊師重教、愛國愛民的感情。這裏是教師的搖籃,在這裏教育好他們,讓他們再去教更多的學生,弘揚孔子文化。”
讓作為孔教學院院長的湯恩佳先生捐立孔子銅像,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大陸長期以來對儒學是不是宗教的問題爭論不休,對儒教的界定相當混亂,別是由於左傾思潮的殘餘和思維定勢,很多人對儒教、孔教報著很深的偏見。我想,我們應該走出一元獨斷思維,也要走出二元對抗思維。就儒學與儒教的關係而言,不但可以二者並行不悖,而且可以互相支持,相互促進。儒學是儒教(孔教)的學術基礎,儒教(孔教)是弘揚儒學的重要形式。儒學、儒教、儒商是在現代社會傳承儒家思想,複興傳統文化的三位一體的三個方麵:儒學是學術核心,儒教是組織形式,儒商是經濟基礎。儒學為國民提供理性的思考,儒教為國民提供精神的信仰,儒商為國民提供經濟的基礎。這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一起抓,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世界的想法不約而同,不謀而合。
還有,現在基督教、天主教對中國社會的滲透非常厲害,就農村,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深刻印象,坐車經過某些農村地區,公路兩邊時不時能夠看到高大、漂亮的教堂上高聳的十字架。在大城市,也出現了所謂的家庭基督徒,甚至有些基督徒在利用大學生學習、生活、心理、就業等方麵的問題,以心理谘詢為由誘導大學生入教。最明顯的莫過於每年的聖誕節,商家的抄作,年輕人的無知和好奇,許多城市充滿了洋節的氣息,有時幾乎疑為到了西方基督教的國度。在這種情況下,凡是有良心、有理智的華夏兒女,不可能不對這樣的現象感到深深地憂慮。
立起孔子像應該是個文化上的風向標,北大應該有這麽一點文化上的擔當意識,接受孔教學院的捐贈的孔子像可謂合乎時宜。此外,我覺得北京師範大學更應該立一個孔子像,因為作為師範院校,它更有資格紀念這位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