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進北大這事(陳明)

欄目:北京大學立孔子像
發布時間:2010-03-14 08:00:00
標簽:
陳明

作者簡介: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yu) 公民社會(hui) 》《儒家文明論稿》《易庸學通義(yi) 》《江山遼闊立多時》,主編有“原道文叢(cong) ”若幹種。


 

 

 


不管承認與(yu) 否北京大學都可以說是一個(ge) 具有某種象征性的符號,京師大學堂、五四運動、文革、學潮以及方興(xing) 未艾的政治家演講無不說明或強化著這一點。在這個(ge) 時候討論一下孔子與(yu) 北大的關(guan) 係也許是適合的。

我對北大這個(ge) 符號的注意是在1998年北大百年慶典的時候。當時劉軍(jun) 寧主編了一本《北大傳(chuan) 統與(yu) 自由主義(yi) 》,李慎之寫(xie) 序――有人稱之為(wei) “自由主義(yi) 的破題之作”。大概是說北大的傳(chuan) 統是自由主義(yi) 的傳(chuan) 統。顯然,在他們(men) 筆下這個(ge) 符號象征著自由主義(yi) 。毫無疑問,這是可以找到許多事實依據的。但是,一代一代北大人提倡民主、科學的目的是什麽(me) ?是尋求富強,是救國救民――科學救國、教育救國、個(ge) 性救國等各種主張於(yu) 焉而生。那麽(me) ,是不是也可以把愛國主義(yi) 當作這個(ge) 符號的象征意義(yi) ?事實上我當時就覺得主流話語把以天下為(wei) 己任的愛國精神或愛國傳(chuan) 統說成北大精神或北大傳(chuan) 統不僅(jin) 同樣成立,並且更有解釋力。因為(wei) 任何主義(yi) 作為(wei) 方案都是曆史的、具體(ti) 的,不免隨著世事變遷而需要做出損益調整,能夠為(wei) 這種損益調整作依據的隻能是人的“未被規定的需要”。愛國主義(yi) 正是與(yu) 此對應的這樣一種精神、情感或意向。社會(hui) 主義(yi) 同樣與(yu) 北大源遠流長,那是因為(wei) 存在“隻有社會(hui) 主義(yi) 才能救中國”認知,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又成為(wei) 上上下下的新共識。自由主義(yi) 同樣如此――陳獨秀、胡適諸先生不是就有憲政愛國主義(yi) 之說麽(me) ?

自由主義(yi) 、社會(hui) 主義(yi) 、愛國主義(yi) 孔子與(yu) 這一切關(guan) 係如何?

那個(ge) 把北大精神定義(yi) 為(wei) 自由主義(yi) 的李慎之先生斷定“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就是封建專(zhuan) 製主義(yi) ”。如果這樣,那麽(me) 孔子與(yu) 北大是格格不入的。但劉軍(jun) 寧對傳(chuan) 統、孔子的理解則相當正麵,認為(wei) “儒教與(yu) 自由主義(yi) 之間一直存在著某種互動關(guan) 係,並在實踐層次上呈現出相互結合的趨向”。社會(hui) 主義(yi) ,在主流話語中,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已經不止是工人階級先鋒隊,更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在由革命黨(dang) 到執政黨(dang) 的角色轉換中,合法性基礎已經由曆史唯物主義(yi) 的知識論論證轉換為(wei) 對小康社會(hui) 、和諧社會(hui) 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價(jia) 值承諾。這樣的轉換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要想收到預期的效果,成為(wei) 社會(hui) 共識的凝聚點卻似乎還缺少配套措施。怎麽(me) 解決(jue) “上麵有想法,下麵沒辦法”的尷尬?到未名湖找個(ge) 地方給孔子立像吧。這應該比在人大辦國學院、在山東(dong) 建“標誌城”要投資少許多許多,收效好千倍萬(wan) 倍。

愛國是具體(ti) 的,愛祖國的山川風物、曆史文化。創辦於(yu) 國勢衰頹新舊交替之時的京師大學堂不免帶著先天的焦慮,而表現為(wei) 對西學的崇隆和對傳(chuan) 統的輕忽。王國維“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的矛盾衝(chong) 突實際是時代症候的折射。事實上,可愛者與(yu) 可信者自有其學科歸屬和價(jia) 值領域,不能也不必強求同一。在意識形態話語棄舊圖新、文明衝(chong) 突論甚囂塵上的今天,孔子作為(wei) 一個(ge) 符號,自有其不可替代和磨滅的意義(yi) 。

從(cong) 根本上講符號的意義(yi) 是賦予的,它更多的是表達一種期望。這就不免導致文化話語權的爭(zheng) 奪。各方顯示的能量可以顯現文化權力的真實結構——孔子進北大這事的意義(yi) 也許就在於(yu)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