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中國鄉賢》序

欄目:《原道》第29輯
發布時間:2015-10-15 22:51:10
標簽:
陳明

作者簡介: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yu) 公民社會(hui) 》《儒家文明論稿》《易庸學通義(yi) 》《江山遼闊立多時》,主編有“原道文叢(cong) ”若幹種。

 

《中國鄉(xiang) 賢》序

作者:陳明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首發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九月初三日甲子

           耶穌2015年10月15日

 


鄉(xiang) 賢之祀始於(yu) 漢末是有原因的。

 

三代分封,政教合一,國家(state)被包裹在社會(hui) (society)裏;秦立郡縣,以法為(wei) 教以吏為(wei) 師,社會(hui) 成為(wei) 國家整治的對象。漢武帝與(yu) 董仲舒攜手,確立起霸王道雜之的製度框架和思想格局,於(yu) 是國家與(yu) 社會(hui) 實現了各有分際的良性互動,表現為(wei) 立五經博士、察舉(ju) 選官以及標榜以孝治天下等等。於(yu) 是,就有了莊園經濟的繁榮,有了為(wei) 人仰望的世家大族,有了“孔融為(wei) 北海相,以甄士然祀與(yu) 社”,成為(wei) “祭祀鄉(xiang) 賢之始”。

 

從(cong) 開始時將地方鄉(xiang) 賢“命配縣社”到隋唐“營立祠宇”,再到宋元明清整合於(yu) 文廟,“詔天下學校各建先賢祠,左祀賢牧守令,右祀鄉(xiang) 賢”,看得出有關(guan) 方麵對鄉(xiang) 賢的理解重視有一個(ge) 從(cong) 地方民間到社稷國家的整體(ti) 文化-政治戰略之構思,以及對其功能意義(yi) 之認同接納或利用的過程。某種程度講,這的確可以說是一個(ge) 雙贏的局麵。按照儒家的理論,“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為(wei) 政不難,不得罪於(yu) 巨室”。這裏的“家”與(yu) “巨室”,基本可以作為(wei) 社會(hui) 的代表來理解,象征著哈耶克所謂的自發秩序。西班牙思想家奧爾特加在《大眾(zhong) 的反叛》中的相關(guan) 論述或許可以佐證儒家這種對社會(hui) 之重視和強調的合理性:“社會(hui) 是自發形成的,而國家不是——它事實上隻是一個(ge) 關(guan) 於(yu) 公共秩序及其管理的技術問題”,“從(cong) 長遠來看,維持、滋養(yang) 並推動著人類命運的正是這種自發性”。鄉(xiang) 賢的後麵都有儒家的理念,但完全可以說,鄉(xiang) 賢本身乃是傳(chuan) 統社會(hui) 內(nei) 在的有機性、生命力或者說自發性的一種表現。從(cong) 我們(men) 的曆史看,光武中興(xing) 、同治中興(xing) 可以如是觀,國民黨(dang) 、共產(chan) 黨(dang) 又何嚐不是在國已不國的危機中應運而生挺身承擔起天下的興(xing) 亡的社會(hui) 自發力量?!

 

體(ti) 會(hui) 這一點,不僅(jin) 需要深刻的理性思維,也需要對曆史的敬畏感。或許可以說,對社會(hui) 的態度是衡量我們(men) 政治智慧、理性能力和情懷高下的標尺。在這樣的基礎上理解鄉(xiang) 賢,那些興(xing) 學、修路、賑災等當時隻道是尋常的公益行為(wei) 就有了本體(ti) 性的意義(yi) ,而“式存饗祀”、“以時致祭”的神聖性也就獲得了足夠充分的理性支持和說明。

 

是的,現代性的特征之一就是城市化。由市場和政府主導的各種基本建設和社會(hui) 工程在帶來經濟巨大發展物質巨大豐(feng) 富的同時,也帶來了家園的喪(sang) 失、精神的枯槁。麵對患病的社會(hui) ,思想界“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莫衷一是。我想,鄉(xiang) 賢二字應該是一個(ge) 難得的可以獲得各方共識的交集點:右派可以看到尊重社會(hui) 的價(jia) 值取向;左派可以找到社會(hui) 治理的有效工具;保守派則可以想象回歸傳(chuan) 統的文化認同。鄉(xiang) 賢前輩泉下有知,一定會(hui) 含笑回眸欣慰莫名吧。

 

曾寫(xie) 出《鄉(xiang) 土中國》的社會(hui) 學家費孝通感歎:“忽略技術的結果似乎沒有忽略社會(hui) 結構的弊病為(wei) 大!”感慨之餘(yu) ,費老提出了“文化自覺”的問題,認為(wei) 中國和世界今天需要的是一個(ge) “新孔子”。十年之後,在執政黨(dang) 將自身定位為(wei) 中華民族先鋒隊,在“中國夢”成為(wei) 新一屆領導人執政目標的時候,在曆史上影響深遠的“鄉(xiang) 賢文化”又浮出水麵,“新鄉(xiang) 賢”成為(wei) 基層幹部的努力方向。果如是,則孔廟的激活、道德講堂的充實將獲得極大的資源和動力。貞下起元,斯文複振,其天意也歟!

 

“道之統在聖,而其寄在賢”。寄者托也、寓也、傳(chuan) 也。儒家之道需要通過一代又一代仁人誌士的實踐在現實中落實呈現代代傳(chuan) 承,“在朝美政,在鄉(xiang) 美俗”。《中國鄉(xiang) 賢》這裏寫(xie) 的正是這樣一些“在鄉(xiang) 美俗”的舊人物、老故事,卑之無甚高論,但正是在這些好人好事的點滴累積中吾土吾民人文化成歲月靜好。“崇德、報功、尚賢,古聖王所不敢忽也”。近年有句話在網絡和媒體(ti) 十分流行,說城鎮建設的境界就是要“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xiang) 愁”——如果還能“想得起鄉(xiang) 賢”,豈不更好?

 

謹以此為(wei) 序。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