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走向了世界,為何不能走進北大校園?(吳稼祥)
欄目:北京大學立孔子像
發布時間:2010-03-14 08:00:00
孔子走向了世界,為何不能走進北大校園?
作者:吳稼祥
近些年來,北京大學多次在網上成為世人的笑柄。這不全是反智主義、民粹主義和金錢主義高歌猛進所奏的凱歌,也是對北大黨委負責人某些舉止所給的獎賞。
我們七七級學生畢業時,給北大捐塑了一尊蔡元培像,從那以後,北大校園裏的東西方聖哲的塑像漸漸多起來,有塞萬提斯、蘇格拉底和老子,等等。我的朋友、北京大學哲學教授張祥龍博士希望北京大學校園裏也能有一尊孔子像,多次向校領導提出,得到的回答是:“要謹慎”。
要謹慎?謹慎什麽?搞胎死腹中的“教改”時謹慎了麽,上五星級“未名湖酒店”時謹慎了麽?
應該說,張教授立孔子像的三條理由夠“謹慎”的了:第一,在中國最高學府立中國最高導師像天經地義;第二,通過立孔子像可以把北大的根脈向上回溯兩千年;第三,為孔子立像可以延續北大“寬容”與“多元”的偉大傳統。
這種得天時地利人和的事,為什麽北大黨委不敢幹呢,他們怕什麽呢?我猜想,他們怕立了傳統文化的最高偶像孔子,毀了“五四”新道統。他們或許認為,沒有北大,就沒有五四運動,而五四運動有兩個曆史貢獻:第一,傳播民主科學和馬克思主義;第二,砸爛孔家店。請回了孔子,是不是意味著直接否定後者,從而導致對前者的間接否定?
這個擔心顯然是多餘的。在中國有關部門的幫助和讚助下,全世界都在辦孔子學院,也沒有聽說這導致哪個國家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修改黨章,更沒有聽說哪個國家因此廢棄民主憲法。
一個民族曆史越長,越討厭曆史;一個民族的曆史人物越偉大,越容易成為替罪羊,在大變革時期尤其如此。梁啟超要一個“少年中國”,五四青年把中國的落後都歸罪於孔子,反應的就是這種社會曆史心理。北大的偉大,並不僅僅在於它能夠否定舊傳統,創造新傳統,更在於它勇於重新肯定自己過去的否定,再造自己過去的創造。
立孔子像,給北大提供的就是這樣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
2008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