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步入國服複興時代(梁詩苑)

欄目:國服暨當代中國公禮服
發布時間:2010-03-14 08:00:00
標簽:

 

 
 
中國步入國服複興時代
作者:梁詩苑
 
中國奧運禮服引發世人關注
 
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臨近,中國奧運代表團成員將穿著什麽樣的禮服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具有普遍性的呼聲是,中國奧運禮服應該具有中國的傳統服裝特色。中國奧委會重視這一呼聲,並承諾中國奧運禮服將盡量體現“中國元素”。
 
這一承諾激發了一些民間傳統服裝愛好者的積極性,他們自發組織起來設計了一係列具有傳統服裝特色的奧運禮服,包括運動員禮服、禮儀小姐禮服和賓客禮服等,並得到了廣大網民的熱烈支持。(圖一:民間設計的奧運禮服一幀)
 
與此同時,2004年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中國女演員身著暴露短旗袍表演節目的“黑色8分鍾”,再次被提起並成為眾矢之的。很多人以之為羞,認為該節目導演曲解甚至是侮辱了中國傳統服裝。
 
中國奧運禮服到底會如何體現“中國元素”尚不得而知,人們隻能是拭目以待。事實上,有關奧運禮服的話題隻是中國傳統服裝複興的諸多現象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中國傳統服裝從輝煌到沒落
 
說中國傳統服裝的複興,就意味中國傳統服裝前有輝煌燦爛的時期,後有黯然失色的時期。
 
唐代孔穎達在注疏《左傳》時曾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古代中國一向被譽稱為“衣冠上國”。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張立文先生說:“中華民族服飾文化有無比悠久的曆史,光彩奪目的創造,絢麗多姿的款式,在世界服飾文化中無與倫比,具有重要地位,並影響東亞、東南亞地區。”(圖二:古代中國服裝圖片一幀)
 
但是,中國在走向現代化過程中嚴重地割裂了自身的曆史文化傳統,傳統民族服裝也被遺棄殆盡。曾幾何時,中國幾乎成為世界上最沒有自己傳統服裝特色的國度:千人一麵、萬人同裝,或是草綠色軍裝,或是中山服,或是毛式服裝。傳統服裝,隻出現在戲劇、影視、相聲等文藝作品中。
 
2007年春節,一些北京年輕人穿“漢服”遊園時,竟然被遊人誤認為是日本人或韓國人!“殊不知,日本的和服恰恰是起源於中國唐代的服裝,而韓國的韓服則和中國明代的服裝大有淵源,越南的奧黛也受中國傳統服裝的影響很大。這不能不說是中國人的一種悲哀和無奈!”北京學者杜吹劍憂心忡忡地說。
 
“牆裏開花牆外香”的現象並不少。中國的中山裝在2006年成為馬來西亞三款可供選擇的官方服裝之一。中山服和印度的尼赫魯服一樣,都是那個激情燃燒的時代的一種對自身民族傳統服裝的繼承和改進。
 
中外對照凸顯中國國服危機
 
歐美人有西裝、阿拉伯人有長衫、印度有紗麗、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越南有奧黛,有的服裝款式已經延續了上千年。世界因各個族群的不同服裝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絢爛多姿,中國則是世界上美麗的服裝苑中比較單調的一支花朵。
 
這些國家的服裝,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既繼承又改進了本民族傳統服裝的結果。以西裝為例,它最初來源於歐洲,先後糅合了歐洲傳統的漁民服、水手服、馬夫服、燕尾服、軍製服等改製和創新而成,期間經曆了數千年的曆史。無論如何,西裝都保留了歐洲人自身傳統的特色。
 
但是今天,西裝幾乎成了中國人不言自明的正裝,這引起了一些有識之士的憂慮。“中國人穿上西裝,甚至穿得比西方人還西化,我想西方人也不會說你是西方人,中國人還是中國人。”張立文先生說。
 
服裝認同關乎文化認同。張立文先生說。“假如我們認同西裝為中華民族正統的服裝,我們就會在潛移默化中認同西方的服飾文化乃至整個西方文化。長此以往,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民族的氣質、品格、神韻就會喪失,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個性光彩、特殊魅力就會淡出淡化。”(圖片三:張立文先生身著“唐裝”一幀)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讚同張先生的觀點。但是,服裝認同折射出民族認同,卻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複旦大學曆史係教授顧曉鳴說:“服裝是人的第二張皮膚,人類通過服裝係統來提升對民族文化的認知以及自身身份的認同和自信。越是在全球化的狀態下,越是需要民族身份認同和身份辨異。”
 
中國正在崛起,中華民族正在複興,“百事不如人”(即不如西方,胡適語)的局麵正在逐步改變。空前的民族自尊自信,為國人重穿中國傳統服裝搭建了堅實的心理平台。
 
傳統服裝顯山露水開始複興
 
實際上,籠統地說傳統服裝在中國銷聲匿跡並不恰當。因為在台港澳地區乃至海外華人中,傳統節日和重大場合下穿著傳統服裝,比如長袍馬褂、旗袍和改進的“唐裝”等,一直不曾間斷。2005年全球聯合祭孔時,台北民眾穿著長袍馬褂的電視畫麵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大陸地區的一些禮儀小姐和婚宴上的新娘,已經開始穿著旗袍。應該說,這是大陸地區傳統服裝浮出水麵的開始。隨後,海外華人開始在中央電視台新春晚會上穿著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單上衣、岔袖口的“唐裝”。2000年APEC上海峰會,各國領導人穿著的也是這種“唐裝”,並促使其風行一時。
 
這種“唐裝”和旗袍馬褂以及中山裝,一度被一些媒體稱為是國服。但是,它們的國服地位不久就遭到了質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袁傑英認為:代表中國文化符號的國服不應當局限於旗袍和中山裝,對於國服的理解也不應局限在清朝、民國這短短幾百年內。東華大學教授包銘新也指出:旗袍可以成為國服,但國服本質上應該是一個體係,旗袍隻是其中的一種。
 
進入21世紀以來,民間出現了“漢服”複興運動,為認識中國國服問題打開了新的空間。這種漢服接近明朝時期的漢族服裝,雍容華貴、含蓄典雅,衣衫飄飄、色彩素雅,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如今,“漢服”複興的勢頭越來越強勁,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武漢、杭州等大城市都出現了規模不一的“漢服”活動,2006年武漢舉行首屆漢服成人儀式就吸引了516名學生參加!(圖片四:武漢首屆漢服成人儀式圖片一幀)
 
與此同時,“漢服”也逐漸在日本、歐洲、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的中國留學生和華人社群中流行開來。比如,加拿大華人成立了多倫多“漢服複興會”並舉辦了“華夏傳統成年禮”等,新加坡也出現了穿著漢服的現象等。此外,國際友人對旗袍和中華立領服裝也開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雖然“漢服”的國服地位同樣受到一些人的質疑,但是“漢服”複興無疑把中國傳統服裝複興推入了一個新的高潮。因為種種原因,很多人不便於穿著“漢服”,但卻穿著起對襟褂、立領服、中山裝、旗袍、“唐裝”等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服裝,這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和潮流。
 
中國傳統服裝複興還出現了兩個可喜的局麵。一是民間和學者遙想呼應,比如張立文先生就是重穿國服的支持者之一,當代著名大儒、陽明精舍山長蔣慶先生則喜歡穿對襟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康曉光甚至身著峨冠博帶的儒服到曲阜朝聖。此外,在近年來規格日益升高的祭黃帝、祭孔、祭大禹等大型公祭活動中,各式樣傳統服裝的比重越來越高,2006年陝西省長陳德銘身穿傳統綢緞服裝宣讀祭黃帝陵文,甚至是被外界解讀為官方重視和參與中國傳統服裝的先例。
 
二是不少服裝設計師和生產商意識到了中國傳統服裝複興背後的巨大利潤空間,開始把各種中式服裝納入研發和生產行列,從而實現了中式服裝的產業化和商業化,這有利於中國傳統服裝的推廣和普及。
 
中國國服複興遭遇空前爭論
 
國服,隻是個對中國傳統服裝的既方便又流行的稱謂。張立文先生說:“作為代表一個國家的形象出現,代表一個民族的文化表征,應該有中華民族自己的服飾。這種服飾文化既吸收古今中外服飾文化之優,又適合現代人需要的服飾,暫名之曰‘國服’。”
 
然而,從開始浮出水麵到如今的如火如荼,人們對國服複興一直存有巨大的爭議。如果說,上個世紀末期有人提出中國法官袍和學位服(圖片五:北大學生設計的中華學位服)過於西化的觀點受到不少支持的話,今天的國服複興運動則受到不少的質疑,尤其是集中在以下兩個層麵上:
 
在國服複興的進路和選擇層麵上:中國曆代王朝都講究“改正朔,易服色”,服裝樣式和民族特色在曆史傳承過程中迭經變化,比如有漢服,有唐裝,有明服,有清朝的長袍馬褂和旗袍,還有現代的中山裝等,並無“大一統”的國服可言。那麽,到底該以何種款式為國服呢?
 
在國服複興的意義和功效層麵:提倡國服是否會防礙公民的服飾自由?是否會排斥西方文化?是否會盲目複古?是否會助長中國的民族主義?特別是如火如荼的“漢服”複興運動,是否會激起漢民族主義?
 
顯然,上麵的質疑是國服複興運動無法回避和必須解決的。然而,這些質疑與其說是一種批評,毋寧說是一種助益,因為它將促使國服複興運動朝著更加健康和理性的方向發展。
 
無論如何,國服複興運動已經成為一個事實,成為一種趨勢。可以這樣說:中國,已經步入了國服複興的時代!有理由相信,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中國的國服將給人們帶來更多更大的驚喜。
 
(《華人世界》2007年9月號)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