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服複興:樂觀前景及其複雜問題(王達三)

欄目:國服暨當代中國公禮服
發布時間:2010-03-14 08:00:00
標簽:
王達三

作者簡介:王達三,男,西元一九七四年生,山東(dong) 高唐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獨立學者,現居北京。二〇〇四年與(yu) 陳明等人創辦儒學聯合論壇網站,曾任總版主;二〇〇六年起,創辦並主持中國儒教網暨儒教複興(xing) 論壇網站。二〇〇六年九月份起草並連署海內(nei) 外五十四位學者發布《以孔子誕辰為(wei) 教師節建議書(shu)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份起草並連署十名青年博士生發布了《走出文化集體(ti) 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ti) 性——我們(men) 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二〇〇九年四月份起草並連署五十多個(ge) 儒家組織發布《須尊重曆史,宜敬畏聖人——致電影《孔子》劇組人員公開函》,均引發強烈社會(hui) 反響。

 

 

 



“複興(xing) ”往往就意味著恢複曾經有過的、特別是一度輝煌過的某種東(dong) 西。古代中國的服飾文化是中國曆史文化傳(chuan) 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經燦爛輝煌,令人歎為(wei) 觀止,古代中國就曾被稱為(wei) 是“衣冠上國”。由此而言,國服的複興(xing) 有可能成為(wei) 奈所說的“中國複興(xing) ”過程中的一個(ge) 不可或缺的環節。 
 
早在1997年,“軟實力”概念的首創人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奈就曾明確指出:“‘中國崛起’堪屬用詞不當,‘中國複興(xing) ’更為(wei) 準確。”很簡單,因為(wei) 中國在曆史上就曾是一個(ge) 東(dong) 亞(ya) 乃至世界上的大國,國力強盛無倫(lun) ,曆史悠久連貫,文化博大精深。因此,當代中國的發展不是“崛起”而是“複興(xing) ”的問題。 

“複興(xing) ”往往就意味著恢複曾經有過的、特別是一度輝煌過的某種東(dong) 西。古代中國的服飾文化是中國曆史文化傳(chuan) 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經燦爛輝煌,令人歎為(wei) 觀止,古代中國就曾被稱為(wei) 是“衣冠上國”。由此而言,國服的複興(xing) 有可能成為(wei) 奈所說的“中國複興(xing) ”過程中的一個(ge) 不可或缺的環節。 

美國著名學者亨廷頓1997年出版的《文明的衝(chong) 突》一書(shu) 準確地預見到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複興(xing) 。他提出:有些國家走向現代化過程中,初期往往是以“西方化”促進現代化,後期則往往是用已取得的現代化成就促進“非西方化”和本土文化的複興(xing) ,其動力就是這些國家因國力強大而導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增強,進而導致自身曆史文化傳(chuan) 統的回歸。他認為(wei) 最典型、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日本,而中國則已經開始走向了本土文化複興(xing) 的道路。 

年之後的今天,當中國人為(wei) 中國國民生產(chan) 總值就要擠入世界前三甲並直言不諱地討論“中國崛起”時,方興(xing) 未艾的讀經熱、國學熱、孔子熱、祭祀熱、傳(chuan) 統節日熱、傳(chuan) 統禮儀(yi) 熱、中華紀年熱等現象和話題,驗證了亨廷頓的預言和判斷,表明中國本土文化複興(xing) 已經成為(wei) 中國人的一個(ge) 既內(nei) 在又普遍的心理訴求和基本共識。重穿國服則因其直觀性、簡易性、大眾(zhong) 性而成為(wei) 中國文化複興(xing) 運動的馬前卒和急先鋒,或說成為(wei) 中華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暢快表達,正如《國語》上所說:“夫服,心之文也。” 

亨廷頓在《文明的衝(chong) 突》一書(shu) 中還有個(ge) 觀點,即日益深入發展的全球化迫使每個(ge) 人不斷追尋“我是誰”的問題。因為(wei) 全球化不可能消除相反卻容易凸現人們(men) 基於(yu) 內(nei) 心深處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而這種認同往往來自與(yu) 他者的辨異。毫無疑問,穿著具有自身民族傳(chuan) 統特色的服裝,成為(wei) 標誌自身民族屬性即“我是誰”從(cong) 而表明“我不是誰”的最簡易的途徑。正如著名影星成龍所說:“在國外一些大場合,我從(cong) 來都是穿唐裝、中山裝。我就是想告訴所有人:我很驕傲,我是中國人!” 

不難看出,“中國複興(xing) ”和全球化,是國服複興(xing) 的基本源動力。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中國的崛起和全球化的深入,重穿國服將會(hui) 成為(wei)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乃至海外華人的選擇。或者說,國服複興(xing) 的前景是值得期待的,也是可以樂(le) 觀其成的。 

但是,在傳(chuan) 統服裝衰微沒落了百餘(yu) 年後,國服複興(xing) 運動遭遇到不少的質疑和批評,這是國服複興(xing) 倡導者和力行者不得不予以正麵回答的問題。 

到底應以哪一種服裝為(wei) 國服?這個(ge) 問題雖然困擾著許多人,但實際上並不重要,因為(wei) 國服重在“國”而不在“服”,是一個(ge) 開放的體(ti) 係,而不宜特指某種服裝。凡是能夠體(ti) 現中國性和表達民族性的傳(chuan) 統服裝,比如漢服、唐裝、長袍馬褂、旗袍,甚至是中山裝等,都可納入國服的範圍。更為(wei) 可能的是綜合各個(ge) 朝代的國服樣式,創新和改製一種現代的國服。此外,國服的體(ti) 係性還體(ti) 現在包括禮服、工作服、休閑服等諸多係列在內(nei) 。 

重穿國服會(hui) 導致或助長民族主義(yi) ?如果說穿國服就是民族主義(yi) ,那麽(me) 世界上絕大多數民族都有民族主義(yi) ,因為(wei) 他們(men) 都有自己的傳(chuan) 統民族服裝。一個(ge) 人穿著外來服裝也並不意味著他不愛國:“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重穿國服也不等於(yu) 排斥異域文化和拒斥全球化,而是“國服在身,我心包容”。日本和韓國吸收異域文化和參與(yu) 全球化的程度並不比中國低,但日本人和韓國人還是時常穿起自己的民族傳(chuan) 統服裝。所以,服飾文化與(yu) 民族主義(yi) 是兩(liang) 個(ge) 問題,不能糾纏在一起。 

提倡國服會(hui) 侵害人的服飾自由?服裝是人的第二張皮膚。生理的皮膚受之於(yu) 父母,無法選擇;服裝卻可隨個(ge) 人喜好,隨時更換。依此而言,穿什麽(me) 樣的服裝,確為(wei) 人的自由。但一個(ge) 人總是屬於(yu) 特定的族群,而一個(ge) 族群的服裝總有自己特定的曆史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涵、審美基調和民族特色,卻是一個(ge) 不爭(zheng) 的事實。美國人穿西服、日本人穿和服,難道美國和日本就不是自由的國度?特別是,提倡穿國服絕是強迫千人一麵、萬(wan) 身同裝,而應各遂其願各隨其便,充分尊重人的服飾自由。 

 複興(xing) 國服就等於(yu) 全盤複古?穿著某種服裝總會(hui) 體(ti) 現某種特定的心境甚至是某種價(jia) 值理念和文化觀念,國服複興(xing) 從(cong) 某種程度上也體(ti) 現出了中國一些傳(chuan) 統的服飾文化、風俗習(xi) 慣、禮儀(yi) 傳(chuan) 統和精神理念的複興(xing) 。但是,把國服複興(xing) 等同於(yu) “全盤複古”,顯然是誇大了服裝的意義(yi) ,正如有人把穿著西裝也等同於(yu) “全盤西化”一樣。百餘(yu) 年的曆史證明,“中/西”、“新/舊”、“古/今”、“傳(chuan) 統/現代”等水火不容、彼此對立的二元化思維方式都是有害無益的。服裝問題,亦當作如是觀。 

是漢服還是國服,抑或是華服?不少人強烈主張漢服就是國服,但漢服本身就是個(ge) 具有歧義(yi) 性的概念。是漢朝的服裝呢?還是漢族的服裝呢?中華民族是一個(ge) 由五十六個(ge) 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大力鼓出漢服有激勵漢民族主義(yi) 之嫌,即是初衷未必如此。所以,與(yu) 其稱漢服,不如稱國服。當然,鑒於(yu) 漢族在中華民族中的主體(ti) 性地位,漢服在國服中的主體(ti) 性地位也是不能抹殺的。此外,自中國人觀之,國服為(wei) 國服;自外國人觀之,國服可稱華服,體(ti) 現的是中華性。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服裝和禮儀(yi) 以及文化精神都有著緊密的聯係。所以,國服複興(xing) 運動的關(guan) 鍵在於(yu) 通過穿著國服以重建中國的禮儀(yi) 係統,進而找回失落已久的文化精神。 

原載(《華人世界》二〇〇七年第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