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大討論背景下的孟母堂(秋風)
欄目:儒家經典進課堂暨國民教育改革
發布時間:2010-03-14 08:00:00
 |
姚中秋
作者簡介:姚中秋,筆名秋風,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陝西人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教授、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現儒家》《國史綱目》《儒家憲政主義(yi) 傳(chuan) 統》《嵌入文明:中國自由主義(yi) 之省思》《為(wei) 儒家鼓與(yu) 呼》《論語大義(yi) 淺說》《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孝經大義(yi) 》等,譯有《哈耶克傳(chuan) 》等,主持編譯《奧地利學派譯叢(cong) 》等。
|
政府部門要製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為此,向社會拋出20個重大問題,請全社會發表意見。前幾天,全社會突然一窩蜂地議論了一番高中文理分科是否應取消的問題,結果如何,不得而知。但是,最近上海市教育部門再次對“孟母堂”行使權力,讓我不得不得出一個結論———也許,最應當討論的問題是:政府管製教育的權力之邊界究竟在哪兒?
在當下中國的所有教育試驗中,孟母堂確實算得上是最特殊的一個。過去二三十年中國社會變化的本質,是政府控製的範圍收縮,社會獲得了越來越大的活動空間,經濟領域如此,文化領域如此。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也是因此而繁榮的。
教育領域同樣如此。在公立學校之外,出現了私立學校,打破了公立學校對教育的壟斷。不過,絕大多數私立學校在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上,與公立學校並無太大差別,它的評估標準也仍然是升學率等等指標。當然,這類學校確實增加了一些公立學校所沒有的教育內容。孟母堂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全麵地置身於正統教育體製之外:它不僅是私立的,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也完全自成體係。它以傳統中國私塾的形態,教導孩子學習中國的傳統經典。
正因為它是如此特殊,它也就成了測試中國教育體製是否健全的一塊試金石。當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無法容忍孟母堂,再三與其糾纏,最近又發文指控全國首家全日製私塾孟母堂違法辦學,要求其限期改正。這種種離奇舉措,就是當下教育體製需要改革的最重要理由。改革的方向則是形成一種健全的政府-教育間關係,孟母堂之類的教育嚐試能夠獲得成長的空間。
此話怎講?歸根到底,孩子是家庭的,教育是家長的事情,怎麽樣教育孩子,乃是父母的自然權利,因而,教育是家長所在的社會的事情。這一點,乃是討論全部教育問題的出發點,而在當代中國,絕大部分教育官員、教育專家乃至民眾,在討論教育問題的時候,都忘記了這個前提。
既然如此,教育就理應是多元的、多中心的,因為社會是無限豐富的,不同群體的教育需求是不同的,教育企業家的想象力是無限的,尤其是在講求個性、創造性、多樣性的現代社會。兩者相遇,現代社會就會自然形成多種多樣的教育樣式。具體來說,學校的經營模式可以是多樣的,既可能有私立營利性學校,也可能有私立公益性學校,也可能有財團法人舉辦的公益性學校。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也必然是多樣的。比如有的學校側重科學,有的學校側重古典,有的學校側重知識灌輸,有的學校側重人格養成。多元的社會所對應的必然是多元的教育,孟母堂這類教育機構完全有理由存在。
當然,鑒於教育能產生較大的正外部性,能夠增進公共利益,一個明智的政府會對社會的教育生產提供各種便利,甚至會直接投資興辦教育,向國民提供一些教育產品。亞當•斯密確定政府三大職能,第三項涉及“公共產品”,重點就是教育。然而,斯密又說得非常清楚,政府在這方麵的職能其實是很有限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教育所需費用可以由受教育者的家庭自行承擔,政府隻需幫助那些無力為孩子提供教育的家庭。
也就是說,政府在教育領域的職能相對於社會來說是“輔助性”的。換言之,政府隻有幫助的義務,而沒有禁止的權力。這就是哈耶克在討論壟斷問題時所說的原理:政府可以提供教育產品,但絕不能因為自己提供產品就禁止社會繼續從事教育產品的生產。政府介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加國民的選擇範圍。如果政府禁止社會繼續從事教育生產,政府就是設立了一個壟斷,而壟斷絕不可能有利於民眾。
按照這個原則,政府可以完全開辦公立學校,但這並不給政府帶來不受限製的教育權。哪怕是公立學校,應當開設什麽樣的課程,如何教學,也不是政府自己說了算,而應當由公眾通過民主程序來決定,每個公立學校的治理也應當容納社區公眾參與甚至主導。至於社會自己開辦的其他教育,不論是營利性的還是公益性的,政府均無權查禁,除非這些學校危害公共安全、有悖公序良俗。惟有如此,才能形成一個充滿活力的競爭性教育體係,這樣的教育才有可能構成文明繁榮的基礎。
孟母堂給孩子教了什麽,不是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它的與眾不同。關心教育、關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人們,實有必要關注、思考這個與眾不同的孟母堂的命運。因為,它表明了社會向往教育多元化的自然趨向。麵對這種傾向,解散它的教育管理權力是合理而必要的嗎?
2009年0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