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麵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人民網也發起了“我對教育的期盼”征文。作為一個從事人文教育工作的普通高校教師,我感到由衷的高興,覺得有責任和義務就傳統文化通識教育方麵的必要性和問題對策略為建言。
一、傳統文化通識教育的意義
中國不隻是一個國家,而且是一個擁有數千年傳統的偉大文明。經曆了百年的低迷,這個偉大文明正在走向複興。在經濟崛起的基礎上,重新確立中華文明的主體地位,是中華民族複興的主要目標之一。而傳統文化的通識教育,則是確立中華文明主體地位的基礎。
通識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現代社會雖然必須以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為主,但這個人才能否成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才,不但取決於他是否學會了有用的才能,而且取決於他在受教過程中,是不是學會了成為一個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學自古就是成人之學。隻有成人,才能成才。儒學自古就是通識之學。隻有通識,專業才有用。通識不是通才,而是通人,是教育學生成為通達人情禮義的通達之人。一個人隻有成為通達之人,才能正確運用他的專業技術技能,為社會為國家為人類貢獻聰明才智。
二、當前通識教育的危機與對策
當前通識教育的危機,集中表現為一種青黃不接的真空處境:一方麵是舊的德育工作的疲軟,學生普遍不感興趣;一方麵是在辦學產業化趨勢的推動下,片麵強調專業技術教育、就業技能培訓,普遍忽視通識教育。即使“素質教育”的提法,也是更加偏重多才多藝的一麵,而比較忽視立人立己、成人成德的涵養,最終還是沒有抓住教書育人的根本。教育必須以仁德教化為本,社會才有可能“以人為本”,因為“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德性根本,也是建設和諧社會、小康社會的倫理根本。
在上述青黃不接的處境中,通識教育麵臨著空前巨大的危機。通識教育的危機,不隻是教育的危機,也是未來社會結構、國家安全的危機。因為通識教育的狀況,直接關係到未來整整一代乃至數代公民的生活信念、思維習慣、社會價值觀的狀況。人類的正當生活方式能否健康地維係、發展下去,一個社會的精神品質、文化風貌、社會風尚能否健康地傳承、延續下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國家這個社會的學校準備教出什麽樣的人:它教出的人能否成人?是教出通達人情禮義的成人,還是偏狹固陋的小人?是教出仁通博愛的社會公民,還是麻木不仁的一己私人?
在今日中國“左”“右”為難、青黃不接的危機處境中,隻有傳統文化的複興才能贏得最大範圍的認同,形成最大程度的共識,從而起到挽救社會人心、重建道德倫理、重振文明自信與民族團結的積極作用,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事業貢獻人心教化方麵的重要力量。而傳統文化通識教育便是中華文明偉大複興事業的基礎工程。這個基礎如果不廣泛,不深入,所謂崛起和複興就難免熱鬧一時,行之不遠了。
三、傳統文化通識教育的曆史經驗和未來任務
在傳統文化通識教育方麵,古人積累了豐富的曆史經驗。在借鑒古人經驗的基礎上變通古今,損益中外,根據現代中國的具體情況進行創造性轉化,實現儒學傳統、民主共和傳統和社會主義傳統的“通三統”,是今日傳統文化通識教育的任務。
損益通變、與時偕行,向來是中國文化尤其儒道法三家的悠久傳統。革命進步、改革維新,更是民主共和傳統和社會主義傳統的共同經驗。從曆史上看,孔子削刪六經、私授六藝,是損益先王經典、推行平民通識教育的典範;而宋以來《四書》的選編、集注和逐漸成為全民通識教育讀本,更是直接可供今日殷鑒的曆史經驗。《四書》在宋以後的重新解釋和普及教化,是中華文明應對危機、通過吸收外來文化而重新激發傳統文化的一個革命性成果,也是近世平民平等社會損益古代貴族封建文化的一個革命性成果。今天,在趕出外國殖民統治之後,在反複革命、建立人民共和國之後,在中華民族重新走向偉大複興的曆史關頭,如何通過創造性地吸收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再一次激發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成為中華文化通識教育的嶄新曆史使命。
中華文化從來不是現成教條的文,而是能化的文。文而能化,才是文化。孔子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孟子說“大而化之之謂聖。”曆史上,宋代理學家曾經通過以《四書》為核心的儒學通識教育、普及教育,使原來幾成絕學的《五經》元典得到了重新認識,創造性地擴展了“儒家”的範圍,通過消化吸收外來文化而成功實現了中華傳統經典的文命維新,通過訴諸人人可以為堯舜的通識教育而實現了貴族文化的平民化,為中華文明帶來了新一輪的千年輝煌,成功地完成了通古今之變、貫上下之否、疏中外之塞的曆史使命。今天,中華民族在經曆了一百多年迷茫探索之後,已經積累了非常豐富的西方古今文化精華。通過百年的革命維新,民主共和與社會主義的思想觀念也深入人心。但是,如何立足當下,以我為主,消化吸收,實現人類文化精華的創造性綜合轉化,關鍵還不在於積累了多少有待消化的養料,而在於我們能化的自主能力究竟有多強。於是,如何為傳統經典重開生麵,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重建中華文化主體,融會世界文化精華,就成為今日傳統文化通識教育的曆史使命。
四、當前傳統文化通識教育的問題和建議
和諧社會不可能建立在單純利益原則之上,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不可能隻依靠經濟發展。為了提升國家軟實力,實現長期可持續性發展,國家已經充分注意到傳統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在民間,自發的傳統文化熱、讀經熱,也已經順應時勢的需要,開始了方興未艾的蓬勃發展。無論“左”“右”,人們普遍認識到了傳統文化通識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當前發展勢頭甚猛的傳統文化熱也存在一定問題,需要國家教育部門和民間有識之士參與引導。主要問題表現為:
(一)學院研究和通俗教化兩層工作否隔不通。一方麵,學院派的傳統文化研究喪失文化認同情感,走向片麵的“客觀化”、“專業化”;另一方麵,大眾通俗傳統文化教育則普遍表現出商業化、低俗化傾向:講解的者層次偏低,錯誤百出,隨意曲解,迎合大眾口味,起不到提升大眾文化教養的教育功能。於是,這一問題具體表現為:
(二)正規教育體製落後於傳統文化通識教育的社會需求,從而使得當前傳統文化通識教育主要通過大眾傳媒、暢銷書等渠道進行,難以避免商業化、娛樂化、低俗化的問題。鑒於上述問題,大學應該發揮知識優勢和教育職能,打通專業研究和通識教育之間的隔閡,打通現代生活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隔閡,融會外來文化與古典文化精華,承擔起傳統文化通識教育的任務,並對大眾傳統文化熱進行正確引導。
(三)民間旨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私塾和書院應運而生,但是沒有得到教育政策的支持和鼓勵,處境維艱,不利於調動那些非體製、非商業的民間教化力量,發揚中國源遠流長的私學書院傳統,促進傳統文化通識教育在民間的深入健康發展。
針對上述問題,謹提出如下幾點具體建議,以供批評參考:
(1)在公立的大中小學廣泛開展傳統文化通識教育。
(2)組織有通識教育關懷的學術專門家編寫傳統文化通識教材,以專業功底做通識教化之事,爭取深入淺出,知識性、思想性、感悟性、可讀性並重。
(3)要有中介位置的自覺:一方麵朝向更加源始的元典,一方麵朝向社會現實;一方麵要導向更加原本的古典教養,一方麵要緊密聯係現代生活實情。因此,在選編和解說的時候,一方麵要從比較淺近的詩歌、《四書》和道、墨、法諸子書的選編聯係到更加古老精深的《五經》和史籍,一方麵要結合實際生活經驗進行循循善誘的切近解說;一方麵要展現中華文化主體的精要,一方麵要徹本徹源、知根知底地吸收、化用西方古典文化和現代思想。
(4)在辦學形式上,逐步開放私學,鼓勵和規範傳統文化民間團體和私學書院的建設,逐步形成公私教育良性結合、互相促進的格局,既發揮自上而下的教育引導作用,也發揚自下而上的民間教化功能,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而深入地激發傳統文化通識教育的持久活力。
【作者授權儒家中國網站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