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中小學開設國學課的設想(劉夢溪)

欄目:儒家經典進課堂暨國民教育改革
發布時間:2010-03-14 08:00:00
標簽:
劉夢溪

作者簡介:劉夢溪,男,西曆一九四一年生,遼寧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所長;藝術文化學學科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化》雜誌創辦人、主編。著有《傳(chuan) 統的誤讀》《紅樓夢與(yu) 百年中國》《大師與(yu) 傳(chuan) 統》《中國現代學術要略》《論國學》等。

 

前年,我的《論國學》發表時,其最後一部分曾提出,應在小學正式開設國學課。後收到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國際著名的文化社會學家金耀基先生的函示,他認為不僅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一二年級,都可以設置國學的課程。他信中與此一設想有關的一段是這樣寫的: 

尊文《論國學》中“一點設想”,建議在小學設國學一科,內容以六藝為主。讀來叫我又驚恐,又歡喜。此是文化教育絕大事情。此涉及為“價值教育”(或“倫理教育”)在今日(中西均然)壟斷的“知識學”外尋求一位置,也是在今日學校(特別是大學)的課程中尋求一位置。我最欣賞尊文所說“這樣將來終會有一天,所有中國人的知識結構裏麵,都有我們華夏民族最高端的文本經典為之奠基,使之成為中華兒女的文化識別符號”一段話。鄙意與尊見略有不同者,以為學校應不限於小學,中學、大學或更重要。國學內容則以《四書》(尤其是《論語》、《孟子》)為主。不知先生以為如何? 

此信寫於2008年3月8日,是他收到我寄呈的《論國學》一書之後,寫來的回示。我完全讚同耀基先生的高見。的確不應限於小學,中學、大學也許更為重要。而且他把此議提升到教育學的學理層麵,認為此舉是在壟斷的“知識學”外,為“價值教育”或“倫理教育”尋覓一席之地。我之初意,不過冀圖在未來中國人的知識結構中注入中華文化的原典精神,俾便日後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身上都帶有中華文化的識別符號,經耀基先生這樣一講,其理據更加充分,而且還有教育之學理存焉。 

何謂中華文化的原典精神?要之其神韻典要具在《六經》。也就是馬一浮先生所說的“六藝”。馬一浮說:“學者當知六藝之教固是中國至高特殊之文化。惟其可以推行於全人類,放之四海而皆準,所以至高。惟其為現在人類中尚有多數未能了解,‘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特殊。故今日欲弘六藝之道,並不是狹義的保存國粹,單獨的發揮自己民族精神而止,是要使此種文化普及的及於全人類,革新全人類習氣上之流失,而複其本然之善,全其性德之真。方是成己成物,盡己之性,盡人之性,方是聖人之盛德大業。若於此信不及,則是於六藝之道猶未能有所入,於此至高特殊的文化尚未能真正認識也。”(《泰和宜山會語》,《馬一浮集》第一卷,頁23) 

馬一浮倡六藝之學、六藝之教、六藝之道,無異於尋找到一條既連接古今又能夠溝通中西的對話途徑,此不僅我華夏民族文化傳承的需要,也是構建全球精神倫理的需要。馬先生是鑒於對“六藝”精神脈理的研幾深微,向國人和世人發出的一種現實的期許。 

故所謂國學者,乃是“六藝之學”也,經典之學也。 

因此,如果現在的小學、中學和大學的一二年級設“國學科”而施“六藝之教”,竊以為可行。問題是如何化難為易,編訂出合適的教材。原則應該是簡而不繁,由淺入深,以選本以白文為主,然後漸及於注。 

所深者理也,所繁者文也。入手還是通過《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而尤其以《語》、《孟》為取徑,更為便捷。蓋《四書》既是《六經》的引橋,又是將《六經》化難為易的範本。因孔、孟所論,均不出“六藝”之範圍。二程子就曾說過:“於《語》、《孟》二書知其要約所在,則可以觀《五經》矣。”(《二程集》下冊,頁1204)所以,小學應以誦念《四書》為主,初中鞏固《四書》,同時初涉《六經》簡選本,使誦念和講解適當結合。高中《四書》、《六經》之外,應兼及莊老諸子。都是簡讀、選讀,並不複雜,也無須花太多的時間。大學一二年級可稍稍接觸經解,順便尋覽學術史的流變,包括宋明儒的著作,老莊佛學的代表著作,及前四史等。科目都叫“國學”,也都是選讀選學,簡讀簡學,輕鬆地讀,輕鬆地學。並非要花很多時間,更不是要“皓首窮經”,主要是經典的熏習,且以不影響其它學科和現代知識的吸取為條件。高中和大學一二年級,宜適當增加文言文的寫作練習。 

苟能如此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潛移默化,長期熏習,則中國文化的源頭經典、固有的文化傳統、民族的精神義理、古賢往聖的德傳血脈,就和當代人不期然地連接起來了。顯然這是教育部門應該及早做起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