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孔子影視劇一代不如一代,我們真的不能理解聖人了?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5-09-28 17:55:05
標簽:
姚中秋

作者簡介:姚中秋,筆名秋風,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陝西人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教授、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現儒家》《國史綱目》《儒家憲政主義(yi) 傳(chuan) 統》《嵌入文明:中國自由主義(yi) 之省思》《為(wei) 儒家鼓與(yu) 呼》《論語大義(yi) 淺說》《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孝經大義(yi) 》等,譯有《哈耶克傳(chuan) 》等,主持編譯《奧地利學派譯叢(cong) 》等。

 

 

孔子影視劇一代不如一代,我們(men) 真的不能理解聖人了?

作者:秋風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八月十六日丁未

           耶穌2015年9月28日


 

9月28日是孔誕紀念日,在這前十天,很偶然地,在微博上見人提到,1991年有過一部電視連續劇《孔子》,王繪春主演,張新建、劉子雲(yun) 導演。找來看,竟然不忍放下,一口氣看完。

 

 

 

1991年電視連續劇版《孔子》,王繪春飾演孔子。

 

上周北航新生開課,給理工科學生開《論語》研讀,希望他們(men) 對孔子生平和精神有初步理解,乃安排第一節課放映費穆1940年拍攝的電影《孔夫子》。兩(liang) 三年前在網上有種子,經過香港有關(guan) 機構修複的,現在似乎找不到了。

 

每次在網上搜那部連續劇,總會(hui) 蹦出胡玫導演、發哥主演2010年版電影《孔子》。這部大片上市時未看,聽到很多惡評,但不敢判斷。看完上麵兩(liang) 部影視,倒有了點好奇心,想對比一下,看了。

 

三部看起來,總體(ti) 感覺是,一代不如一代。

 

 

 

2010版電影《孔子》,周潤發飾演孔子。

 

1940年是個(ge) 特殊的年代。在那之前,北京的教授學生們(men) 發動新文化運動,嚷嚷著打倒孔家店。隨後,新文化主戰場轉到上海灘,解放了的新青年們(men) 的自由狂放之地,新思潮、新風尚層出不窮。沒有孔家店,真好。陡然,戰爭(zheng) 爆發。經過幾番短暫的抵抗,中國軍(jun) 隊失敗,上海成為(wei) 淪陷區。

 

曾經的時尚青年們(men) 作如何想?當時的淪陷區紙醉金迷,沒心肝的娛樂(le) 片大行其道。費穆卻選擇了孔子,從(cong) 電影中可清楚地感受到創作者內(nei) 心之創痛。我猜測,費穆一定思考過這樣一個(ge) 問題:打倒孔家店與(yu) 中國敗於(yu) 日本、上海淪陷之間,有沒有關(guan) 係?中國人靠什麽(me) 擺脫日本殖民統治?

 

 

 

1940年《孔夫子》劇照

 

這部《孔夫子》集中描述孔子於(yu) 亂(luan) 世中救世之熱腸,聖人知其不可而為(wei) 之的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也許,費穆希望以此喚醒國人積極向上之精神,以擺脫奴役,走向自由獨立。當國破家亡之際,孔子再度成為(wei) 中國精神凝聚之核心,此一非常事態顯示了孔子對於(yu) 中國這個(ge) 文明與(yu) 政治共同體(ti) 的決(jue) 定性意義(yi) 。

 

在藝術上,電影之節奏控製極為(wei) 精當。多處畫麵構圖,極有中國繪畫之韻致。今日常有人說“民國範兒(er) ”。民國範兒(er) 的底色是中國精神,在學術、藝術、乃至政治等領域,均如此。費穆那一代人當然熟悉西方藝術,但小時候都讀過四書(shu) 五經,生活在中國習(xi) 俗中,對中國藝術也有深入理解,故能借用西方工具表達中國精神,呈現中國人所中意之美。

 

與(yu) 之恰成對比的2010年版電影《孔子》。

 

在這部電影中,不見聖人精神。在費穆那裏,孔夫子是堅定的,在胡玫那裏則是獰厲的;在費穆那裏,孔夫子直道而行,在胡玫那裏則心機多端;在費穆那裏,孔夫子是眾(zhong) 弟子之師,在胡玫那裏完全是黑社會(hui) 老大。

 

《孔子》電影也全然不見中國藝術之精神氣質。它是大片,追求場麵之宏大,色彩之絢爛,而滿眼都是土豪味兒(er) 。影片開頭、結尾孔子之室如同今日土豪會(hui) 所,其向大山敞開,令人訝異,古人這麽(me) 住,難道不怕受風著涼?孔子指揮屠殺公山狃叛軍(jun) 的大場麵,隻能說,讓人惡心。

 

這部電影其實像一部黑道片。魯國君臣固然有不仁而僭禮之事,但有周公遺教,時人公認魯多君子,君子們(men) 相處還是有一定敬意和規矩的。然而,在《孔子》中,魯定公是憤世嫉俗的小混混,季桓子是殘忍霸道的堂主,公山狃是不知江湖規矩的小弟。生在這樣的世界,孔子隻能變成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甚至張飛。

 

比起胡玫的《孔子》,1991年電視連續劇《孔子》,好出太多。可以看出,製作團隊的態度是真誠的,他們(men) 希望如實地表現孔子,而不是表達自己的什麽(me) 觀念。因為(wei) 是傳(chuan) 記片,團隊下了很大功夫研讀孔子的言說,關(guan) 於(yu) 孔子的曆史記載。總體(ti) 上,算是把孔子的生平較完整地呈現出來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子見南子這一段拍得蠻好。沒把南子漫畫化,而寫(xie) 出其精神之複雜,由欣賞孔子之罄樂(le) ,而主動見孔子,讓人覺得,她對孔子的尊敬是發自內(nei) 心的,從(cong) 而給孔子見南子一事,給出了最為(wei) 合理、也最為(wei) 純淨的解釋。相比之下,周迅扮演的南子膚淺、做作,令人作嘔。

 

但這部連續劇的後半部分不能讓人滿意,處理相當倉(cang) 促。最後一兩(liang) 集中,孔子總是哭哭啼啼。不錯,道不行於(yu) 天下,但孔子早就說過,“我則異於(yu) 是,無可無不可”;兒(er) 子、鍾愛的弟子紛紛去世,讓人傷(shang) 感,但孔子不也早說了,“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由此可見理解孔子之難。製作團隊理解了孔子之好學,也充分展示了孔子救世之熱心,但未能理解孔子知天命之意蘊,更未能理解耳順、從(cong) 心所欲而不逾矩之聖人氣象。他們(men) 努力了,但隻能做到這一步。

 

這三部影視或許是可信的標本,向我們(men) 展示,百年時間逶迤而去,國人與(yu) 孔子越來越隔膜,越來越無力理解孔子,中國藝術之傳(chuan) 承也基本中斷。

 

我無以怪罪胡玫本人及其團隊。費穆能拍出那部關(guan) 於(yu) 孔子的好電影,原因很簡單,盡管有新文化運動的喧囂,但整個(ge) 社會(hui) 仍浸潤著孔子的氣息,儒家價(jia) 值和孔子精神是隨處可見、甚至可以觸摸的。

 

但從(cong) 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再也不讀孔子了。接下來是史無前例的文化自殘,批林批孔運動塑造了整整一代青年的心智。高考恢複後,這代青年進入大學,隨後湧入高度荒漠化的社會(hui) 各個(ge) 領域,迅速成為(wei) 精英。這時才有了真正的文化-社會(hui) 斷裂:問題不是精英們(men) 不理解孔子,而是他們(men) 有完整的反向理解,故本能地厭惡孔子,倫(lun) 理上蔑視孔子,知識上竭力反對孔子。國史上大約隻有秦始皇時代精英之心態,堪與(yu) 此類比。

 

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電視連續劇《孔子》算個(ge) 異數。這也許是因為(wei) ,拍攝者身在當時文化、政治的邊緣,又有山東(dong) 人的老鄉(xiang) 情懷。他們(men) 對孔子有情,故能拍出作為(wei) 傑出學者的孔子,但二十世紀中期廣泛的知識斷裂讓他們(men) 無從(cong) 深入孔子,無以理解孔子之聖。

 

很重要的是,這部劇的拍攝者不是北京、上海之類文化中心的精英們(men) 。這些精英絕不可能浪費時間拍攝孔子,他們(men) 更願意拍攝《三國演義(yi) 》或清宮戲。這類戲碼最符合以紅衛兵身份接受大學教育的那一代文化精英們(men) 關(guan) 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政治、文化的想象。這種想象深入人心,張藝謀、陳凱歌等第五代及其後藝人之藝術或商業(ye) 片,差不多這一黑暗想象之投射。

 

我毫不懷疑,胡玫拍攝《孔子》用心是好的,旨在向孔子致敬。但紅衛兵式文化想象支配著這個(ge) 相當精英的團隊,隻能把孔子設定於(yu) 想象的黑社會(hui) 世界中,情景如此設定,孔子也就好不到哪兒(er) 去。

 

一眨眼,距離那部連續劇殺青,已有二十多年,今天有沒有可能拍出一部更為(wei) 完整的孔子連續劇?胡玫那部電影首映,也過去五年,今天有沒有可能拍出一部品格高一些的孔子電影?

 

完全沒有可能。從(cong) 紅衛兵-大學生式反思,經王朔式反智狂歡,再由金錢、庸眾(zhong) 、網絡之輪番衝(chong) 擊,藝術已徹底潰散,黃金鋪就的影視圈內(nei) 惟有空洞的浪笑和坦白的朽腐。精英之潰散與(yu) 庸眾(zhong) 之敗壞交集於(yu) 最為(wei) 大眾(zhong) 化的文化領域。

 

不過,我倒不悲觀。上個(ge) 世紀之交開啟的文化自殘,到今天,其利空也差不多釋放殆盡。思想界對孔子的研究有一定深化;更重要的是,整個(ge) 社會(hui) 對孔子的看法有較大改觀,尤其是政治上的肯定,非五年前、二十年前可比。今天是孔子誕辰2566周年紀念日,全國、不,全世界各地舉(ju) 辦豐(feng) 富多彩的紀念活動,這是十年前不能想象的。我們(men) 已在穀底,正在回升的開端,所以滿可以期待一回。

 

孔子生活在社會(hui) 劇烈變化、因而極有故事的時代,孔子一生也豐(feng) 富多彩,跌宕起伏,拍攝孔子,在商業(ye) 上沒有多大風險。問題僅(jin) 在於(yu) ,中國人、尤其是精英群體(ti) ,願不願意轉向孔子、體(ti) 認孔子。

 

孔子就站在那兒(er) 。你想怎樣,隨便。而道不遠人,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什麽(me) 時候,中國藝術人能拍出一部呈現聖人精神、具有中國藝術精神的孔子影視劇,中國人的現代人格才算成熟,中國藝術才算重回正道。對藝術人來說這是一個(ge) 不可回避的挑戰:若不能體(ti) 認你所在文化之聖人,你如何在這文化中成就自己的偉(wei) 大?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