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典】近年儒學研究十大熱點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5-09-28 10:20:48
標簽:
王學典

作者簡介:王學典,男,西曆1956年生,山東(dong) 滕州人。現任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兼《文史哲》雜誌主編、教授。2018年3月,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hui) 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hui) 常務委員。著有《曆史主義(yi) 思潮的曆史命運》《20世紀中國曆史學》《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史學主潮》《20世紀中國史學評論》《翦伯讚學術思想評傳(chuan) 》《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men) 》等。

 

近年儒學研究十熱點

作者:王學典 李梅 鄒曉東(dong)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年歲次乙未八月十五日丙午

           耶穌2015年9月27日


 

中國和平崛起,中國人文社會(hui) 科學研究也正大規模地朝著本土化轉向。從(cong) 官方到民間,儒學以各種形式“熱”遍中國大地。國際儒學研究亦呈現出諸多新氣象,“儒耶對話”、“儒學與(yu) 自由主義(yi) 的對話”風起雲(yun) 湧,儒家哲學與(yu) 古典研究中的一些“短板”,開始得到重視,各種文化深耕工作正陸續啟動。總之,近年的儒學研究正發生深刻變動,顯示出一係列特點,值得及時予以思考和歸納。

 

  

 

王學典發布近年儒學研究十大熱點報告(騰訊儒學攝)

 

一、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正麵肯定儒學,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的關(guan) 係引起空前關(guan) 注

 

20世紀的中國是在反傳(chuan) 統中度過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新一屆領導集體(ti) 履職以來,先後就儒學及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發表一係列肯定性講話。其中,習(xi) 近平2013年11月視察曲阜孔子研究院的講話,以及2014年9月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上的長篇講話,引起學界和社會(hui) 各界廣泛關(guan) 注。這些講話著重從(cong) 儒學資源出發,闡述對當代中國及世界問題的認識,標誌著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對儒學的認識發生了曆史性轉折。

 

中國已經走出劇烈動蕩的革命年代,和平崛起的曆史任務,內(nei) 在地要求主流意識形態向更具包容性與(yu) 建設性的方向演進。以儒學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塑造了中國的世道人心,可以看作重塑精神世界與(yu) 道德秩序的基礎性資源。儒學複興(xing) 在民間與(yu) 學界呈星火燎原之勢,而正統學者則對此深感憂慮,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的關(guan) 係遂引起空前關(guan) 注。

 

二、陸台新儒家之爭(zheng) :不同進路的儒學研究如何共處?

 

2015年初,彭湃新聞網發布題為(wei) “我不認同‘大陸新儒家’”的台灣儒家李明輝專(zhuan) 訪,矛頭直指大陸正在出現的“政治儒學”,特別是“公羊派儒學”,認為(wei) 其在學理上站不住腳。但因標題指向全體(ti) “大陸新儒家”,網帖一出,輿論嘩然。大陸學者幹春鬆、白彤東(dong) 、陳明等迅速回應,反唇相譏港台新儒學過分汲汲於(yu) 現代西方民主、科學,未必切近大陸現實。

 

實際上,“大陸新儒家”與(yu) “港台新儒家”各具多麵性。如大陸學者李存山就不認同“政治儒學”,台灣學者林安梧則認為(wei) “直接擁抱西方現代民主與(yu) 科學”的儒學思路已然陳舊。張新民教授指出,港台儒家曾反哺大陸思想文化界,大陸新儒家與(yu) 台灣新儒家理應保有相互了解與(yu) 尊重的溫情敬意,凝聚更多共識和資源重建儒家道統和學統。

 

三、“政治儒學”漸成氣候,“新康有為(wei) 主義(yi) ”浮出水麵

 

“五四”以來,儒學和儒家長期被視為(wei) 所謂“封建主義(yi) ”意識形態和“君主專(zhuan) 製”的幫凶。近年來提出的儒家憲政主張,則試圖開發傳(chuan) 統儒家限製王權的維度,一方麵回應西方憲政製度,另一方麵突破新文化運動以來形成的思想理論格局。

 

因晚年倡立“孔教會(hui) ”而一度飽受批判的康有為(wei) ,2014年被重新界定為(wei) “返本開新”的標誌性人物,學界於(yu) 是出現了一股“重回康有為(wei) ”、“新康有為(wei) 主義(yi) ”的思潮,“政治儒學”漸成氣候。康有為(wei) 重被提出,與(yu) 當代社會(hui) 的信仰缺失密不可分。而回到康有為(wei) 能否解決(jue) 中國的問題,蔣慶等人基於(yu) 儒學資源的政治設計,能否成為(wei) 中國未來政治製度的選擇之一,這些都需要時間來檢驗。

 

四、未來的人類社會(hui) 如何組織:儒學與(yu) 自由主義(yi) 對話日趨深入

 

2015年,貝淡寧出版《賢能政治與(yu) 中國道路》,羅斯文出版《反對個(ge) 人主義(yi) 》,《文史哲》雜誌舉(ju) 辦“儒學與(yu) 自由主義(yi) 的對話”人文學術高端論壇,儒學與(yu) 自由主義(yi) 之間的對話漸次展開。賢能政治與(yu) 選票政治、國家幹預與(yu) 自由市場、個(ge) 人主義(yi) 與(yu) 社群主義(yi) 、三權分立與(yu) 黨(dang) 的領導等方麵的思想交鋒,已成為(wei) 當下國際政治思想界的重要議題。

 

儒學能否獲得世界性地位,成為(wei) 國際思想界的主流之一,看來隻能取決(jue) 於(yu) 它與(yu) 西方占主流地位的自由主義(yi) 深度對話的成效。在社會(hui) 主義(yi) 和自由主義(yi) 的對話當中,西方自由主義(yi) 咄咄逼人,而正在展開的儒學和自由主義(yi) 的對話則勝負難料,未來的人類社會(hui) 到底按照自由主義(yi) 的原則還是按照儒家的基本原則來組織更好,目前尚難判斷。

 

五、大批專(zhuan) 家走出書(shu) 齋,民間儒學蓬勃發展

 

知行合一是儒學的生命。近年來,大批專(zhuan) 家走出講堂與(yu) 書(shu) 齋,投身社會(hui) 和民間。他們(men) 推動的“鄉(xiang) 村儒學”、“社區儒學”,以及各種形式的書(shu) 院、讀經班、國學班、夏令營等,如雨後春筍。這些活動旨在重新激活蘊藏於(yu) 民間的儒學遺存,進而打造一種長幼有序、兄友弟恭、父慈子孝、溫情脈脈、講信修睦的生活形態。事實上,儒學要想擺脫遊魂狀態,獲得永久性生命力,成為(wei) 21世紀的主導價(jia) 值觀之一,就必須在自己的基本原則基礎上創造出一種既融會(hui) 平等追求,又高於(yu) 自由主義(yi) 的更健康、更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

 

六、湯一介、龐樸等世紀學人辭世,儒學研究的過渡時期終結

 

近年來,劉起釪、姚奠中、寧可、來新夏、吳小如、方立天、田餘(yu) 慶等多位世紀學人陸續辭世,特別是湯一介、龐樸的逝去,意味著儒學研究史上一個(ge) 特殊時代的結結。這批在新中國成立前便接受了係統教育的學者,融深厚的古典學術造詣與(yu) 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素養(yang) 於(yu) 一身。他們(men) 的學術旨趣與(yu) 風格路數,介於(yu) 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等老一代學人與(yu) 成長於(yu) 新時期的當代學者之間,既前承民國時期的學統,又後啟當代儒學研究範式。在他們(men) 離去之後,儒學研究將完全由新一代學者所主導。隨著中國的崛起,在湯一介、龐樸等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完成人文學術的本土化轉向,把儒學研究升華為(wei) 普世性敘事,乃是時代賦予當今儒家學者的曆史使命。

 

七、中國哲學淡出美國頂尖哲學係,國際哲學學院年會(hui) 則增設“中國哲學”專(zhuan) 場

 

自20世紀中葉馮(feng) 友蘭(lan) 《中國哲學史》翻譯出版以來,包括儒學在內(nei) 的中國哲學研究開始在密歇根、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美國頂尖哲學係立足。然而,隨著活躍於(yu) 70-80年代的老一輩中國哲學專(zhuan) 家榮休,中國哲學研究已經淡出美國頂尖哲學係,儒學在國際哲學界的處境變得更加艱難。

 

與(yu) 此同時,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日益增長,包括儒學在內(nei) 的中國哲學研究,開始引起國際學界更大規模的關(guan) 注。2015年9月16-19日,國際哲學學院(IIP)年會(hui) 在北京召開,史無前例地增設了“中國哲學”專(zhuan) 場。2018年,五年一屆的世界哲學大會(hui) 將在中國召開,頗具儒家底蘊的“學以成人”命題被選定為(wei) 大會(hui) 主題。這些異乎尋常的動向的出現,無疑將促進國際同行對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家哲學的理解與(yu) 接納。

 

八、以十三經為(wei) 代表的古籍西譯更新換代,“文本批判”技術全麵升級

 

150年前誕生的理雅各《中國經典》(1861-1872),至今仍是西方儒典譯注的標準版本,其中或明或暗的基督教因素則越來越令人不安。西方哲學流派對儒學研究與(yu) 中國經典意義(yi) 的“扭曲”問題,也愈發引起中國哲學史專(zhuan) 家關(guan) 注。近年來,《論語》、《孝經》、《中庸》新譯本陸續問世,《墨子》、《孫子兵法》等經典翻譯亦推陳出新。多數譯者基於(yu) 更自覺、係統的哲學考量,試圖更準確地傳(chuan) 達中國經典不同於(yu) 基督教和西方形而上學的思維特質。

 

在此背景下,德國知名學者瓦格納(RudolfG。Wagner)則在其《王弼〈老子注〉研究》中文版序言裏指出:西方的中國經典研究與(yu) 翻譯,在技術上與(yu) 西方古典學仍有較大差距,國際漢學與(yu) 哲學界理應在借鑒西方“文本批判”技術的基礎上,推出堪與(yu) 西方古希臘乃至聖經研究相匹配的、值得信賴的“批判性版本”。這一倡議正在得到回應,西方的儒典考訂與(yu) 編譯技術開始全麵升級。

 

九、儒家德性倫(lun) 理學已具聲勢,角色倫(lun) 理學開始與(yu) 之爭(zheng) 鋒

 

1958年,英國哲學家安斯康(G。E。M。Anscombe)發表《現代道德哲學》一文,認為(wei) 倫(lun) 理學應建基於(yu) “德性”概念之上,由此促成亞(ya) 裏士多德德性倫(lun) 理學複興(xing) ,並進而發展出休謨傳(chuan) 統的德性倫(lun) 理學、儒家德性倫(lun) 理學等分支。目前,從(cong) 德性倫(lun) 理學角度研讀儒學經典,正漸漸成為(wei) 國際上儒家哲學研究的主導模式。

 

以羅斯文、安樂(le) 哲為(wei) 代表的部分儒學研究者,則批評“德性倫(lun) 理學”仍然具有“個(ge) 體(ti) 主義(yi) ”本位,他們(men) 提出“角色倫(lun) 理學”,嚐試將儒學對家庭和人倫(lun) 的重視,與(yu) 社群主義(yi) 對集體(ti) 和關(guan) 係的強調,熔於(yu) 一爐。作為(wei) 自由主義(yi) 基石的“孤立個(ge) 體(ti) ”概念,被認為(wei) 在哲學上站不住腳,而儒學則被視為(wei) “角色倫(lun) 理學”的基礎性資源。

 

十、儒耶在對話中融合,波士頓學派引人矚目

 

中國日益增長的國際經濟、政治影響力,不斷提振著世界各國了解以儒學為(wei) 主幹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興(xing) 趣。以“對話派”著稱的美國波士頓儒學,其“北派”注重儒學與(yu) 伊斯蘭(lan) 教等東(dong) 方文明的對話,“南派”側(ce) 重儒學與(yu) 基督教的對話。中國本土對此有熱烈回應。近年來,中國大陸、香港等地不斷推出高級別的相關(guan) 學術會(hui) 議,其中,第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即以“儒耶對話”作為(wei) 主題,2016年即將舉(ju) 行的第四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則以“儒學與(yu) 伊斯蘭(lan) 教對話”為(wei) 主題。以杜維明為(wei) 代表的儒家學者,著力批評宗教上的排他主義(yi) 。而一些西方基督教學者則欣賞儒學的“多元主義(yi) ”傾(qing) 向,主張打造一種“能夠認可多元主義(yi) ”的新的基督教神學。

 

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文史哲》編輯部 

聯合發布

 

王學典 李梅 鄒曉東(dong)  執筆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