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18日,《原道》創刊十周年紀念暨共同的傳(chuan) 統——“新左派”、“自由派”與(yu) “保守派”視域中的儒學學術研討會(hui) 在北京召開。圖為(wei) 《原道》主編陳明在開幕式上致辭。(阿蓮 攝影)
主題:共同的傳(chuan) 統——“新左派”、“自由派”與(yu) “保守派”視域中的儒學
主辦:《原道》輯刊編委會(hui)
時間:2004年12月18日
地點:北京•燕山大酒店
8:30-9:30,與(yu) 會(hui) 人員報到,燕山大酒店二樓雅蘭(lan) 廳
18日上午
致辭
9:30-9:40 陳明(中國社科院,《原道》主編)
第一場 主持人: 何光滬(中國人民大學)
發言人
一、9:40-9:55 劉軍(jun) 寧(中國藝術研究院)
二、9:55-10:10 韓德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三、10:10-10:25 康曉光(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
10:25-10:40 茶敘
第二場 主持人: 王中江(清華大學)
發言人
一、10:40-10:55 秋風(九鼎公共事務研究所)
二、10:55-11:10 楊帆(中國政法大學)
三、11:10-11:25 陳明(中國社科院)
四、11:25-12:00 自由討論
12:00-13:00 午餐(一樓咖啡廳自助餐)
18日下午
第三場 主持人: 黃玉順(四川大學)
發言人
一、13:00-13:10 任劍濤(中山大學)
二、13:10-13:20 劉海波(中國人民大學)
三、13:20-13:30 周楓(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四、13:30-13:40 冼岩(自由撰稿人)
五、13:40-14:40 自由討論
14:40-15:00 會(hui) 間休息
第四場 主持人: 幹春鬆(中國人民大學)
發言人
一、15:00-15:10 劉東(dong) 超(北京工商大學)
二、15:10-15:20 韓星(陝西師範大學)
三、15:20-15:30 彭永捷(中國人民大學)
四、15:30-15:40 王瑞昌(首都經貿大學)
五、15:40-16:40 自由討論
17:00 散會(hui)
與(yu) 會(hui) 學者
陳 來(北京大學)
廖名春(清華大學)
鄧小軍(jun) (首都師範大學)
杜瑞樂(le) (法國漢學家)
謝 泳 (《黃河》雜誌主編)
朱漢民(湖南大學)
於(yu) 述勝(北京師範大學)
楊 陽 (中國政法大學)
劉樂(le) 賢 (中國社科院)
陶東(dong) 風 (首都師範大學)
羅安憲(中國人民大學)
盧國龍(中國社科院)
方光華(西北大學)
金 澤 (中國社科院)
方朝暉 (清華大學)
溫 厲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孔子2000網站站長)
趙廣明(中國社科院)
趙 峰 (中共中央黨(dang) 校)
黃東(dong) 黎 (中國社科院)
梁 濤 (中國社科院)
解璽璋 (北京出版社)
與(yu) 會(hui) 媒體(ti) (編輯、記者)
中華讀書(shu) 報(祝曉風)
社會(hui) 科學報(陳占彪)
中國圖書(shu) 商報(肖自強)
北京晚報(解璽璋)
北京青年報(潘洪其)
南方周末(趙淩)
東(dong) 方早報(李琴)
外灘畫報(曾靜)
精品購物指南(李師江)
博覽群書(shu) (李焱)
中國新聞周刊(黃艾禾)
書(shu) 城(張翔)
書(shu) 屋
鳳凰周刊(韓福東(dong) )
聯合早報
陳明關(guan) 於(yu) 《原道》十年答吹劍問
(儒學聯合論壇總版主吹劍按:《原道》叢(cong) 書(shu) 創立已有10周年,其間換了6家出版社,最近轉至大象出版社,並改名為(wei) 《新原道》叢(cong) 書(shu) 。《原道》叢(cong) 書(shu) 及其同人一如既往地堅持麵向現實和未來的中國文化保守主義(yi) 立場,是值得一提的一道風景。)
吹劍:《原道》改成了《新原道》?
陳明:出版社的意思,跟《新史學》、《新哲學》保持一致。以前每輯還要給出版社付錢,加上這個(ge) “新”字後,免了。
吹劍:為(wei) 什麽(me) ?
陳明:純學術本身就賠錢,傳(chuan) 統文化的書(shu) 就更不好賣了。因為(wei) 首先五四以來它整體(ti) 上的形象從(cong) 方方麵麵被妖魔化,其次作為(wei) 倫(lun) 常日用的因素它卑之無甚高論,缺乏吸引眼球的能力。
吹劍:挺艱難?
陳明:但同時也挺自由,什麽(me) 事基本我都可說了算。我們(men) 是純粹的同人刊物,沒撥款,也沒讚助。屈指一算,居然已十年過去。天之將喪(sang) 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yu) 於(yu) 斯文也。天之未喪(sang) 斯文也,我寄厚望於(yu) 下一個(ge) 十年。
吹劍:這十年有什麽(me) 特別的人和事嗎?
陳明:李澤厚算一個(ge) 吧。很多人是因為(wei) 他的名字才買(mai) 和記住了《原道》。他希望每輯都將他的文章放頭條,要氣氣一些看著他不順眼的人。這本來是雙贏的事,但我沒這樣做,因為(wei) 按《原道》的宗旨,有的文章並不是特別適合。而他卻認為(wei) 我是因為(wei) 膽小。當時我確實因辦《原道》受到處罰,沒法說清——那些人就更不必說了。
吹劍:他不也願意被稱為(wei) 新儒家麽(me) ?你們(men) 跟這一係統的思想是什麽(me) 關(guan) 係?
陳明:晚清國粹派是從(cong) 信念情感出發,稱東(dong) 方精神文明第一;第一代二代新儒家是參照西方知識範型,通過論證傳(chuan) 統的知識合法性論證傳(chuan) 統的價(jia) 值合法性;鄧小軍(jun) 、李明輝等參照西方價(jia) 值理念,通過論證傳(chuan) 統在民主自由諸方麵的價(jia) 值合法性,論證傳(chuan) 統的正麵意義(yi) ;蔣慶、盛洪等主張回到曆史上的“書(shu) 法”“師法”“家法”內(nei) 部,“以中國解釋中國”;李澤厚主張西體(ti) 中用,沒幾個(ge) 人搞懂到底是什麽(me) 意思——他認為(wei) 自己是儒家馬克思主義(yi) ,或者馬克思主義(yi) 儒家。
《原道》認為(wei) ,傳(chuan) 統作為(wei) 一套符號話語,它與(yu) 民族生命是“表達/塑造”的二重關(guan) 係。作為(wei) 表達,它反映了民族的意誌、需要以及對世界的理解認知;作為(wei) 塑造,它是民族自我意識對自身的自覺把握、調整與(yu) 建構。當代中國文化的危機根本上講就是我們(men) 沒有一個(ge) 能夠承擔這一“表達/塑造”功能的話語係統。《原道》的定位,就是要從(cong) 文化與(yu) 民族的內(nei) 在關(guan) 聯中重建這樣一種話語係統。在這樣的目標下和過程中,東(dong) 西、左右的區分僅(jin) 有相對的意義(yi) 。
吹劍:能不能談談《原道》和自由主義(yi) 、新左派以及純粹的“國學”研究的區別?
陳明:西方有近代思想是自由主義(yi) 、激進主義(yi) 、保守主義(yi) 三足鼎立的概括。實際在中國這三者並不是完全對等平行的概念。自由主義(yi) 與(yu) 激進主義(yi) 主要是關(guan) 於(yu) 政治製度設計的理論,而我們(men) 所保所守的儒學,是一個(ge) 比較整全的文化係統,有政治、社會(hui) 和人生等方方麵麵的內(nei) 容。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說,自由主義(yi) 和新左派所彰顯的價(jia) 值,都可以整合到這一係統中去,同時使這一係統獲得新生。至於(yu) 與(yu) 純粹的“國學”研究的區別,簡單的說,就是義(yi) 理之學與(yu) 考據之學的關(guan) 係。
吹劍:在中國曆史上有很多以“原道”為(wei) 題的名篇、著作,你們(men) 所“原”之“道”是什麽(me) ?
陳明:在與(yu) 曆史的縱向關(guan) 係上,《原道》和《學衡》、《東(dong) 方雜誌》等精神氣質上相近,但就與(yu) 社會(hui) 的橫向關(guan) 係上,它更象《新青年》。第三輯封麵上加了英文in search of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culture,李澤厚嫌羅索,提出就寫(xie) Chinese logos。我堅決(jue) 反對,因為(wei) 道並不等於(yu) logos。我的老師餘(yu) 敦康也總希望我們(men) 能夠回答這個(ge) “道”究竟是什麽(me) ?似乎它是一個(ge) 概念一條原則,是近似於(yu) 柏拉圖講的“理念”那樣的東(dong) 西;我也不認同。我認為(wei) 重要的是尋找——原的意思是尋找,在尋找的過程中,道的意義(yi) 就會(hui) 漸漸呈現出來。
吹劍:認同《原道》的人多嗎?
陳明:不知道。趨勢是越來越多吧。《原道》沒有稿費,但很多人還是願意給它寫(xie) 文章。
吹劍: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陳明:太多了。我都懶得去想,我現在是做希望工程一樣辦它,更多的時候我得為(wei) 自己的胃操心。但我願為(wei) 校對不精和鍵盤敲錯向一些朋友道歉!
吹劍:對讀者呢?
陳明:《原道》的讀者跟《原道》的同仁一樣,我一直有種自家人的感覺,就不必客氣了吧。
原載於(yu) 《中華讀書(shu) 報》2004-03-25
《原道》創刊十周年學術座談會(hui) 會(hui) 議材料之一
《原道》十年自述
《原道》,這份立足傳(chuan) 統從(cong) 事當代文化建設的思想性刊物,創刊十年了。在文化保守主義(yi) 的聲音逐漸強勁的今天,“原道”這一學術群體(ti) 及其所作工作的意義(yi) ,也得到進一步的彰顯。十年十輯,到了作個(ge) 小結的時候。回顧過去,是為(wei) 著展望未來。
十年前的《原道》創刊,就外緣而論有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不滿於(yu) 啟蒙話語對傳(chuan) 統的片麵化、簡單化理解,二是不滿於(yu) 所謂國學熱中對傳(chuan) 統的知識化、小學化理解。針對當時的思想文化現狀,《原道》特別強調植根本土、先立其大,以價(jia) 值性、實踐性而與(yu) 同期諸多同仁性刊物區別開來。
就內(nei) 因而論,則是出於(yu) 《原道》同仁對傳(chuan) 統、民族的一種生命式的理解,強調人這個(ge) 主體(ti) 在傳(chuan) 統/現實、先賢用心/曆史文本之中的轉軸作用。從(cong) 民族生命的根源上來講民族文化的價(jia) 值與(yu) 作用,是《原道》的特點所在。
十年中《原道》換了七家出版社,在極為(wei) 艱難的條件下堅持至今,團聚了不少認同《原道》理念的知識人,奉獻了大量有立場、有觀點的優(you) 秀論文,也擁有了相對穩定的讀者群。這一摸索、探詢的過程,也是學習(xi) 與(yu) 交流的過程,通過與(yu) 各種思想觀點的激烈碰撞,與(yu) 廣大讀者的有機互動,《原道》的理念也逐漸成熟、清晰起來。簡單地講,《原道》繼承啟蒙情懷,揚棄啟蒙話語,在學術性基礎上凸顯思想性,更深入民族文化生命的根源,落實為(wei) 對現實問題的關(guan) 切和未來道路的尋找。
因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時代感受,《原道》對中華五千年一以貫之之道的探詢和彰顯,就不止是麵向過去的純學術性、知識性梳理,更要取法古聖先賢之所以因時設教而以利民為(wei) 本的真精神,以適應時代情境、回應現實問題。
中國已經卷入到現代性進程與(yu) 全球化浪潮之中。經濟-資本和技術-信息的全球一體(ti) 化正加速改進著人們(men) 的物質生活,與(yu) 此同時,一方麵,社會(hui) 動蕩、價(jia) 值衝(chong) 突與(yu) 文明競爭(zheng) 的問題愈發顯得突出;另方麵,時代與(yu) 社會(hui) 劇變中各種現代思潮的泛濫,正在稀釋甚至吞齧各大文明的古典精神。一百多年來的劇烈轉型,在經濟、政治、社會(hui) 諸層麵的試驗,更使今日中國的麵貌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複雜性。如何在現代性語境下進行政治重建——論證政治合法性、厘定政治秩序,如何在全球化語境下培固文化認同——重塑民族文化形象、加強民族凝聚力,如何在現代性與(yu) 全球化的雙重衝(chong) 擊之下滿足個(ge) 體(ti) 的身心安頓,這都是擺在知識界麵前的重大問題。《原道》力圖對這些問題作出回應,這種回應既是現代的,又承續著曆代先民因時、因地的創造精神,在這個(ge) 意義(yi) 上,絕不可能僅(jin) 將傳(chuan) 統作為(wei) 同情式學術研究的對象,而一定是要在活的生命體(ti) 意義(yi) 上來接續傳(chuan) 統與(yu) 現代,彰顯其間活的精神紐帶。
當代世界的思想版圖似乎可以說是自由主義(yi) 、激進主義(yi) 和保守主義(yi) 三足鼎立。一個(ge) 可喜的現象是,近年來新左派與(yu) 自由主義(yi) 學者對傳(chuan) 統表示了一定的敬意,並開始致力於(yu) 掘發傳(chuan) 統資源的有利因素。相對於(yu) 前兩(liang) 者以西式解釋架構對傳(chuan) 統作工具性解讀,《原道》所稟持的保守主義(yi) 特別強調“以中解中”,立足於(yu) 當代中國的最大需要,在曆史的內(nei) 在性、民族的內(nei) 在性和傳(chuan) 統的連續性中,去挺立中國文化的主體(ti) 性。這當中,最為(wei) 關(guan) 鍵的是民族文化生命的延續和張揚。糾纏不清的保種、保國與(yu) 保教,其實是不同層麵的問題。通過百多年來無數仁人誌士艱苦卓絕、百折不回的巨大努力,保種、保國的目標已經達到,最高層麵的保教乃至弘教,也正在逐步得以實現。一個(ge) 民族的複興(xing) ,不一定以文化的複興(xing) 為(wei) 全部內(nei) 容,但必然以文化複興(xing) 為(wei) 其最高標誌。在民族文化體(ti) 力的較量與(yu) 對話中,必須以我為(wei) 本、以我為(wei) 主,堅定樹立起自己的文化主體(ti) 性。這,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進行文化建設的根本。本立而道生,有本則昌,無本則竭。
思想文化建設應該、而且必須立足傳(chuan) 統資源。我們(men) 深信,古聖先賢的智慧今天仍富啟迪,我們(men) 更認為(wei) ,當代文化成就的獲得從(cong) 本質上說,必然是民族意誌和創造力的體(ti) 現與(yu) 驗證。這兩(liang) 個(ge) 方麵,正是我們(men) 所理解的傳(chuan) 統之核心。我們(men) 今天的責任,就是要從(cong) 文化與(yu) 民族的內(nei) 在關(guan) 聯中,從(cong) 中國曆史的一貫性和民族的內(nei) 在性出發,重建一種能夠反映、把握和調整民族意誌、需要的話語係統,在此過程中的接納現代性、融入全球化,都不是消泯而是豐(feng) 富、高揚了自己的文化主體(ti) 性。作為(wei) 中華文化主體(ti) 的儒學,其在當今的理論形態與(yu) 實踐落實,也必須以實現這一目標為(wei) 最高旨歸。
如果說,對文化主體(ti) 性的張揚是保守主義(yi) 與(yu) 自由主義(yi) 、激進主義(yi) 的最大不同,那麽(me) ,對現實開放性的強調就使得《原道》在保守主義(yi) 光譜中具有了自己的特色。當代的思想文化創造,不可能固守於(yu) 曆史陳跡,我們(men) 尊重已往的話語係統作為(wei) 民族生命表征所具有的理論與(yu) 實踐意義(yi) ,但這絕不妨礙我們(men) 在新的起點上,以“法聖人之為(wei) 法”的精神去進行時代條件下的開掘與(yu) 拓展。真正合乎古聖先賢因時因地製宜、以利民為(wei) 本的根本取向的,隻能是在現實情境中培育出中國這片土地上的理論果實,並落實為(wei) 有力的行動與(yu) 實踐、籌劃與(yu) 方案。
由此可以勘定《原道》在保守主義(yi) 中的身份與(yu) 路徑:不是以儒教信徒的身份,而是以現代中國人的身份去理解傳(chuan) 統和儒學;不是固守儒學曆史文本,而是從(cong) 文本與(yu) 語境的互動中把握其“創”與(yu) “生”的精神。在《原道》看來,實踐的“有效”是前提,然而才是思維的“高明”,或者說,思維的“高明”必須在實踐的“有效”中才得見出。此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
通過對話與(yu) 比較,《原道》宗旨得以進一步明確化: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對話中強調民族主體(ti) 性;在當代文化建設中強調傳(chuan) 統資源的重要性;在儒家傳(chuan) 統繼承和發展的糾結中強調麵向現實的開放性。
在與(yu) 自由主義(yi) 、新左派的劃界中,《原道》強調中國人的身份;在保守思潮內(nei) 部的分疏中,《原道》強調當代中國人的角度。這兩(liang) 方麵背後,更是民族生命的背景。民族生命,在《原道》看來是第一義(yi) 的。文化、文本、曆史陳跡,都是大生命的顯象,當代的文化創造,必須從(cong) 民族生命、意誌和需要出發。《原道》認為(wei) ,隻有持守文化主體(ti) 性、傳(chuan) 統連續性與(yu) 現實開放性,才可以有效地因應現代性進程與(yu) 全球化浪潮的挑戰,進而才可能在實實在在的應對中,分清主次本末,明確方向與(yu) 步驟。這一認識關(guan) 乎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態度:作為(wei) 民族生命/意誌/需要的表征,中華文化不僅(jin) 需要我們(men) 保而守之,更需要我們(men) 能弘而創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原道》輯刊已走過十年,在與(yu) 新一代出版家的合作中,辦刊工作將會(hui) 穩定發展並得到長足推進。我們(men) 的“原道網站”(www.yudao.com)及其論壇已吸引了大量有誌於(yu) 民族文化複興(xing) 的各界力量,每天都在展開熱烈的討論;我們(men) 創設了“原道文叢(cong) ”,第一輯六種已經麵世;接下來會(hui) 陸續推出第二輯、第三輯……“原道譯叢(cong) ”也在商議與(yu) 籌措之中,不久的將來就會(hui) 與(yu) 讀者見麵。我們(men) 希望,通過輯刊、網站、文叢(cong) 、譯叢(cong) 等平台的搭建與(yu) 完善,《原道》理念將得到拓展,士尚誌、誌於(yu) 道的願力與(yu) 努力,也將逐步收到思想與(yu) 實踐中的成效。
最後還須再次強調,現實內(nei) 容、實踐品格、行動意誌,是《原道》一貫的宗旨,也是儒家的真精神。中國這片土壤上生長出來的思想,歸根結蒂都指向現實人生與(yu) 文化秩序。《原道》在民族生命與(yu) 文化生命的焊接中,側(ce) 重實踐性,關(guan) 注社會(hui) 曆史文化功能,更凸顯強烈的現實關(guan) 懷與(yu) 效驗訴求。
深入傳(chuan) 統是為(wei) 了向未來開放,對十年辦刊工作的小結,也是為(wei) 了在此貞下起元、一陽來複的時代,更清醒、切實地展開未來的工作。耕耘不必以收獲為(wei) 目的,勞作本身就是一種幸福。為(wei) 民族複興(xing) 的偉(wei) 大目標而付出,是優(you) 秀中華兒(er) 女的畢業(ye) 追求。《原道》誠望下一個(ge) 十年的工作,能得到各界力量的積極支持和響應,中華複興(xing) 的偉(wei) 業(ye) ,與(yu) 所有人相關(guan) ,以心以血,我們(men) 在所不辭。
《原道》編委會(hui)
二〇〇四年十二月
(予沉編寫(xie) )
《原道》創刊十周年學術座談會(hui) 會(hui) 議材料之二
“原道文叢(cong) ”簡介
原道文叢(cong) •總序
“士尚誌,誌於(yu) 道”,是《原道》輯刊的口號。何為(wei) 中國五千年一以貫之的文化之道?今天又該怎麽(me) 走?是《原道》創刊時提出的問題。“原道文叢(cong) ”理念與(yu) 《原道》輯刊相同: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對話中強調民族主體(ti) 性;在當代文化建設中強調傳(chuan) 統資源的重要性;在儒家傳(chuan) 統繼承和發展的糾結中強調麵向現實的開放性。作為(wei) 多元論文匯集之《原道》輯刊的延長與(yu) 深化,“原道文叢(cong) ”主要收錄個(ge) 人主題性研究專(zhuan) 著。我們(men) 希望二者相輔相成,促進《原道》理念的拓展和思想的深度開掘。
二是一世紀既是現代性與(yu) 全球化的新挑戰,也是鴉片戰爭(zheng) 以來救亡圖存尋求富強的近代史的內(nei) 在延續。梁啟超在說:“近十年來,憂世之士,往往揭三色旗幟以疾走號呼於(yu) 國中,曰保國,曰保種,曰保教。”雖然生存危機業(ye) 已緩解,但政治建構、文化認同諸問題卻依然迫在眉睫。可以說,在我們(men) 的生命存在中,作為(wei) 民族主幹性文化話語的係統處於(yu) 嚴(yan) 重的缺失或缺損狀態。從(cong) 中體(ti) 西用到西體(ti) 中用,或者將文化視為(wei) 形上之道,或者將文化視為(wei) 反映論的知識,不僅(jin) 達成對儒學傳(chuan) 統的充分理解,也無法開拓當代文化建設的新局。
我們(men) 認為(wei) ,必須在近代思想的保守主義(yi) 與(yu) 激進主義(yi) (自由主義(yi) )這兩(liang) 大精神遺產(chan) 中尋找合理因素。我們(men) 相信,在張之洞、熊十力、牟宗三與(yu) 陳獨秀、魯迅、胡適之間存在理論互補的可能。在“教-種-國”三者的辯證關(guan) 係中,如果說激進主義(yi) 者是有見於(yu) “保教”與(yu) “保種”之間存在緊張衝(chong) 突的一麵而無見於(yu) 二者之間存在相須相發的一麵,因此走向文化虛無主義(yi) 全盤西化的話,保守主義(yi) 則是有見於(yu) “保教”與(yu) “保種”之間存在相須相發的一麵而無見於(yu) 二者之間存在緊張衝(chong) 突的一麵,因此走向非理性的原教旨主義(yi) 。
我們(men) 今天的責任,就是要從(cong) 文化與(yu) 民族的內(nei) 在關(guan) 聯中,從(cong) 中國曆史的一貫性和民族的內(nei) 在性出發,重建一種能夠反映、把握和調整民族意誌、需要的話語係統。在此過程中的接納現代性、融入全球化,都不是消泯而是豐(feng) 富、高揚了自己的文化主體(ti) 性。作為(wei) 中華文化主體(ti) 的儒學,其在當今的理論形態與(yu) 實踐落實,也必須以實現這一目標為(wei) 最高旨歸。
我們(men) 希望,這樣一種理解和把握能在“原道文叢(cong) ”中,得到相當程度的反映和實現。
“原道文叢(cong) ”計劃每年推出四到六本,凡持同情理解之立場研究傳(chuan) 統文化的著作,或以本土立場討論當代文化建設諸問題者,均在征集之列。尤其歡迎對政治建構、文化認同、身心安頓諸全球化和現代性衝(chong) 擊中日顯急迫之問題的研究。
原道網站:
《原道》編委會(hui)
二〇〇四年九月於(yu) 北京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