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微博每日精選】儒耶對話:從“人能否自救”談起(2015-9-24)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5-09-25 09:34:29
標簽:
微言

作者簡介:“微言”是伟德线上平台特設的一個(ge) 欄目,主要搜集整理發布儒家學者和儒門同仁發在微博、微信上的信息。



儒耶對話:從(cong) “人能否自救”談起(2015-9-24)

整理者:冷長安

來源:伟德线上平台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八月十二日癸卯

     耶穌2015年9月24日

 

 

#微信大討論:儒耶對話#

 

恩宇:

我覺得這不是(石先生對王陽明)了解太少,而是能否自救就已經是儒和耶的一個(ge) 根本分歧了。人不能自救就是基督教的基本信仰,所以我覺得就算石先生再了解王陽明,也不會(hui) 同意人能自救的說法。因為(wei) 石先生已經信仰了人不能自救這一理念。所以石先生在前麵能做出有條理的回應,但一到這裏,隻能下一個(ge) 簡單的“隻有耶穌能把人從(cong) 罪惡中救出”的論斷。石先生絕不是有意的說教、空洞、不容質疑,而是因為(wei) 他深深信仰這一理念。從(cong) 基督徒的視角來看,人不能自救就像1+1=2一樣是全然自明的。所以我說,能否自救是儒耶的一個(ge) 根本分歧所在。

 

恩宇:

但是反過來說,基督教的人同樣也能質疑儒者,為(wei) 什麽(me) 人一定能自救?

 

孔祥東(dong) :

儒家會(hui) 驚訝,你不自救,還有靠別人救你的好事?

 

恩宇:

就我目前的感覺來說,我覺得儒家也沒有討論過這個(ge) 問題,而也是一樣的,把人能自救作為(wei) 一個(ge) 基本的前提假設,一個(ge) 信念早早就接受下來了。

 

孔祥東(dong) :

能不能打通呢?要不然救與(yu) 不救,也就隻能各自言說了。

 

康建軍(jun) :

這個(ge) 問題問得非常好@恩宇,這裏有人欲和天理的問題,這個(ge) 話題可從(cong) 朱子的理氣論入手去談探討。

理氣同存,有是物必有是理,若一定要分出理與(yu) 氣的先後,那麽(me) 理在先,用朱子先生的話說,萬(wan) 一山河大地都陷了,理還在那裏。這裏麵還有一個(ge) ”心與(yu) 理一”的問題,此不展開。

天理就是事物當然的道理。人欲是從(cong) 天理中生,如人餓,想吃是天理,想多吃、吃好的,即使人欲。若非極精極微,莫不認人欲為(wei) 天理。

 

恩宇:

康老師,人欲是天理,一定嗎?按笛卡爾的論證方法,“餓”是真實的嗎?會(hui) 不會(hui) 是魔鬼在我腦子裏做了怪,讓我感覺“餓”呢?

 

康建軍(jun) :

@恩宇,理與(yu) 氣並非你想的那麽(me) 抽象難懂,簡單地說,你看到的就是氣,看不到的就是理,理寓於(yu) 氣中,看到了飛機(氣),那麽(me) 飛機必有可飛之理,建議你有空看一下錢穆先生的《朱子新學案》,裏麵講得非常清楚。不是人欲是天理,是人欲從(cong) 天理裏麵生的,要去之節之,使之歸於(yu) 天理。

 

恩宇:

康先生,我確實對理氣了解不夠,但我覺得,還是沒有解決(jue) 基督徒的問題“理”從(cong) 哪裏,“氣”從(cong) 哪來,誰規定的理,誰規定人一定要這樣生活。我可以過禁欲的生活,我也可以過縱欲的生活。誰有禁止過不能這樣生活嗎。

 

康建軍(jun) :

這裏麵還有個(ge) 概念要理解一下什麽(me) 叫心?心兮本虛,應物無跡。陽明先生說,心無體(ti) ,以天地萬(wan) 物感應之是非為(wei) 體(ti) 。心體(ti) 既德體(ti) 既仁體(ti) 。禁欲和縱欲一個(ge) 簡單的衡量的方法(這不夠,還要上升為(wei) 理),就是自己的心安不安,那心又是什麽(me) ,心從(cong) 哪裏來?這個(ge) 留待你自己今後慢慢思索。

為(wei) 什麽(me) 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le) ?值得我們(men) 去思考。

 

恩宇:

對的,再進一步問一句,為(wei) 什麽(me) 我的心安不安能成為(wei) 我判斷自己行為(wei) 是否合適的根本依據?

 

康建軍(jun) :

未受汙染的心體(ti) ,湛然純一,建議您讀一讀陽明先生的傳(chuan) 習(xi) 錄和錢穆先生的《傳(chuan) 習(xi) 錄概述》@恩宇 。其實我也做得不好,生而氣質昏濁,而克己又最難,唯有困知勉行,在徘徊中將進。

 

邵振偉(wei) :

自救不自救,是建立在人間生命結束後去處的基礎上的。你覺得王陽明先生談到下一生的事情了麽(me) ?

 

恩宇:

邵先生,自救不自救的問題也可以替換成“是否相信人本身能力”的問題,可以替換成“人是否能靠自己成就自己”的問題。

 

邵振偉(wei) :

@恩宇,若“人”及其“靈魂”,隻有在地球上的三萬(wan) 天(約82年),還存在什麽(me) “得救”或“成就”問題嗎?

 

恩宇:

邵先生,我覺得基督教的“得救、成就”與(yu) 儒家的“成聖”相似,都是個(ge) 體(ti) 的一種自我升華。而基督教認為(wei) ,人不能靠自己升華,要靠神力。儒家認為(wei) 人靠自己就能完成自我升華。

 

儒生知一:

人能否得救,以何種方式得救,這還隻是次生問題,紮根在耶教的經文、義(yi) 理結構之中,由耶教的天人關(guan) 係所給出的。這是由”全知“”全能“的GOD的一種特定理解所給定的,必須設想所有的罪與(yu) 罰,故有複活、審判這種環節的安排,佛教其實與(yu) 此類似。

 

恩宇:

知一,我覺得這不是次生問題。因為(wei) “上帝”、“理”、“氣”都是不可用物理方法證明的存在,我們(men) 可以全部接受,也可以全部否定。就像我,我雖然認為(wei) 自己是儒家,但是要我接受創世神,沒問題啊,又沒什麽(me) 衝(chong) 突。但要我接受“人不能自救”的理念,我就覺得和儒家的理念有衝(chong) 突了。

所以,石先生之前在做的事情都是在論述基督教的上帝概念與(yu) 中國上帝、天的概念之間沒有衝(chong) 突,在這上麵是可以有爭(zheng) 論、論述、理性思辨的。但是一到了能否自救這裏,就隻能用一句話結束了。

 

@儒生知一:

中國正統的觀念並不試圖去”理解“所有的罪所當之罰,罪可以看得到,但罰或許在某種甚至看不到的地方或者通過看不到的方式,這源於(yu) 我們(men) 對天-人-正義(yi) 的厘定,自然也無需去設置複活、審判、地獄、西天之類的環節。

 

恩宇:

對的,總之,我現在的觀點是,“是否相信人本身的力量”是儒耶的根本分歧之一,而這個(ge) 分歧又是雙方各自的信念,不能靠理性來說服對方。

 

@經禮堂:

關(guan) 於(yu) 陡斯的問題

上帝是天神,是無形的。耶經上說陡斯按自己的形象造亞(ya) 當,他是有人形的,所以應當是人鬼。(清真教的真主倒是強調無形,所以昔日也用道學家用的詞:真宰)

關(guan) 於(yu) 開闢洪荒,中國認為(wei) 天地未分之時為(wei) 混沌,道理畢備(太易、元、太一、無),天地無非循此理而分,循此理而成萬(wan) 物,萬(wan) 物之成就,大率其自然而然。耶教以為(wei) 世界不過陡斯言語,都是他安排的。
三才之道同理,但各正性命,所以天神(上帝)不直接參與(yu) 人事,隻通過垂象或感生聖人的方式。而陡斯在舊約是直接施加神跡的,新約則是言成肉身,借基督為(wei) 其子孫救贖。

因此,在中國看來,人秉天性,是性善的。在基督教看來,人是有罪的,是愧對陡斯的。

中國的上帝是講求設官分職的,以節氣而分五帝,以職能而分眾(zhong) 星,上帝共垂而眾(zhong) 星共之,各自的職能都是有限的。陡斯孤身一人,所以法力無邊。
中國祭祀必有配位,自外至者,非主不至,祭神必須以古代主此職官的先賢配享,祭祀是人與(yu) 神的傳(chuan) 承。天子祭天以始祖配,祭上帝五帝以祖、宗配。祭祀孔子就是歷代聖賢的傳(chuan) 承。基督教強調唯一性,無所匹敵,人神是隔絕的,即便信教主張人可以直接感應陡斯,但仍然是陡斯高高在上。
儒家注重禮儀(yi) 法度,而不是神的本體(ti) ,所以古之神明及配祀多不留名,也可以為(wei) 聖王改變。基督教重視神的本體(ti) ,固然也重禮儀(yi) 戒律,但主要集中在神的崇拜上。
中國的祭祀主張可傳(chuan) 可繼,是親(qin) 親(qin) 尊尊的中道,是基於(yu) 百姓日用的提升。基督教把神聖和世俗對立。

中國的禮儀(yi) 是通過百姓之俗加以落實的,是對本俗的承認和提高。基督教及其衍生的各種主義(yi) 都自命普世價(jia) 值,違背我的就是罪惡。

 

@經禮堂:

秋風先生的說法更有策略性吧。反正我的意見是落實春秋大義(yi) 及禮樂(le) 復興(xing) ,民間有了教化,自然不會(hui) 取信讓他們(men) 家庭不和的基督教(固然耶教本意也非如此,韓國基督徒就尊重道學傳(chuan) 統,但中國現實如此)。

 


 責任編輯:梁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