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彭永捷作者簡介:彭永捷,男,江蘇灌南人,西元一九六九年出生於(yu) 青海格爾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副院長。著有《朱陸之辯》等,主編《中國儒教發展報告(2001-2010)》等。 |
龍、鳳、青牛與(yu) 老子
作者:彭永捷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八月十一日壬寅
耶穌2015年9月23日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宗師。古代文獻《莊子》、《史記》等記載孔子曾問禮於(yu) 老子,並且孔子譽老子為(wei) “龍”,老子比孔子為(wei) “鳳”。孔子問禮於(yu) 老子這件事真實與(yu) 否,曆來爭(zheng) 論不休,難有定論。我們(men) 姑且懸置這一聚訟紛紜的問題。我們(men) 感興(xing) 趣的是,在這裏,龍、鳳究竟有何寓意。此外,神仙家附會(hui) 說老子乘“青牛”出關(guan) ,青牛又表達了神仙家的什麽(me) 觀念。我們(men) 嚐試著對此進行一番文化解讀。
(一)孔子譽老子為(wei) 龍
《史記·老子列傳(chuan) 》說孔子問禮於(yu) 老子,歸去之後,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shou) ,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用周,遊者可以為(wei) 綸,飛者可以為(wei) 增。至於(yu) 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yun) 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莊子·天運》亦曰:“孔子見老耽歸,三日不談。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耽,亦將何歸哉?’孔子曰:‘吾乃今於(yu) 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ti) ,散而成章,乘雲(yun) 氣而養(yang) 乎陰陽。予口張而不能嗜,予又何歸老耽哉!”這段話中共三個(ge) “歸”字,前者是歸去之意,後二者通“窺”,窺見的意思。以上兩(liang) 處都提到孔子譽老子為(wei) 龍,那麽(me) 龍究竟有何象征或寓意呢?
聞一多先生曾作過解釋。他從(cong) 圖騰崇拜出發,認為(wei) “龍是夏人的,也是楚人的象征,說老子是龍,等於(yu) 說他是楚人,或是夏人的本家。”[①]即使龍是夏人和楚人的象征這種說法不錯,聞一多先生的這種解釋也未免過於(yu) 簡單。如果孔子隻想表明老子是楚人或夏人後裔,那麽(me) 又何必對龍的特點繪聲繪色地講那麽(me) 多呢?如果我們(men) 想弄明白孔子稱讚老子為(wei) 龍的本意,我們(men) 就必須首先弄清楚古人心目中對於(yu) 龍的觀念。
在古人看來,龍是一種變化莫測、形蹤不定的動物。“龍生於(yu) 水,被五色而遊,故神。欲小則化如蠶鐲,欲大則藏於(yu) 天下,欲尚則淩於(yu) 雲(yun) 氣,欲下則入於(yu) 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②]漢代劉向說:“神龍能為(wei) 高,能為(wei) 下,能為(wei) 大,能為(wei) 小,能為(wei) 幽,能為(wei) 明,能為(wei) 短,能為(wei) 長。昭乎其高也,淵乎其下也,薄乎天光也,高乎其著也。一有一亡,忽微哉,斐然成章。虛無則精以和,動作則靈以化。齡載!允哉!君子辟神也。”[③]許慎《說文》:“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巨能細,能短能長,春分可登天,秋分而入淵。”王充也說:“龍之所以為(wei) 神者,以其能屈其體(ti) ,存亡其形。”[④]成書(shu) 年代較早的(周易》多次提到龍,還詳細描繪了龍的各種形態,或稱“潛龍”,或稱“飛龍在天”,或稱“見龍在田”,或稱“或躍於(yu) 淵”,或稱“群龍無首”。可見,在古人心目中,龍是善於(yu) 變化,難於(yu) 捉摸的神物。
龍的性格是喜怒無常、變化多端的。“夫龍之為(wei) 蟲,可押而騎也,然喉下有逆鱗徑尺,嬰之則殺人。”[⑤]龍是一種性格上時而溫順(“可押而騎’,),時而凶暴(“殺人”)的動物,其喉下逆鱗千萬(wan) 不可觸。人們(men) 用龍來比喻君王、“天子”,是再恰當不過了。
龍還是一種十分高貴、獨特的動物。孔子本人對龍是比較了解的,他曾說過:“龍食於(yu) 清,而遊於(yu) 清;龜食於(yu) 清,遊於(yu) 濁;魚食於(yu) 濁,遊於(yu) 濁。”[⑥]龍和龜都在“靈物”之列,但龍要比龜高貴得多。
孔子稱讚老子為(wei) 龍,正是取龍所具有的神變靈通、超然高潔、令人難以把握的特點。據說孔子是想把自己的著作藏於(yu) 周室才來拜見老子的[⑦]。可見了老子之後,孔子被老子通達睿智的思想、深不可測的學識和不濁於(yu) 世的品格深深地折服了。以至於(yu) 張口結舌,驚訝地說不出話來(“口張而不能嗜”)。孔子感到了自己常識的淺薄和渺小。孔子曾周遊列國,見識的人也算很多了,而且孔子是一向強調要“知人”的,可見過世麵的孔子麵對老子這位智者,卻感到難於(yu) 把握對方,老子根本不是那種一眼就能望到底的人。對於(yu) 走獸(shou) ,可以張網(“閣”)來捕它;對於(yu) 遊魚,可用釣絲(si) (“綸”)來捉它;對於(yu) 飛鳥,可以用拴著絲(si) 繩的箭(“增”)來射它。此三者或走、或遊、或飛,固守一端。而老子是龍,高深莫測,變化無形,難怪孔子不知用什麽(me) 辦法來把握他,以致茫然不知所措了。
孔子如此讚譽老子,若從(cong) 情理上講,也並非多麽(me) 不可思議的事情。眾(zhong) 所周知,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人文學者,精通六藝,嚴(yan) 格說來,卻算不上是哲學家。老子為(wei) “周守藏室之史”[⑧],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國家圖書(shu) 館館長。老子熟悉曆史,知識廣博,這一點應是毫無疑問的。此外,老子還是一位思想大師,一位沉思形上之道的哲學家。孔子在老子這位哲學家麵前,有相形見絀之感是正常的。
從(cong) 《史記》和《莊子》的記載來看,孔子對於(yu) 會(hui) 見老子的感覺是美好的。孔子回去後,一連三日不談與(yu) 老子見麵的事,他也許沉浸在與(yu) 老子談話的美好回憶中,也許在深深地思考所受到的教益。孔子由衷地稱讚老子,把老子比作龍,這既突出了老子學識的深厚,思想的高超,也表現了老子的偉(wei) 大,充分展示了孔子謙虛豁達的品德。一個(ge) 是中國哲學的泰山北鬥,一個(ge) 是儒家的萬(wan) 世之德宗。孔子譽老子為(wei) 龍這件事,使中國文化史上最重要、最偉(wei) 大的兩(liang) 個(ge) 人物相得益彰地閃爍著燦爛的文明之光。
除此之外,用龍來代表老子的哲學也是十分貼切的。老子崇尚陰柔,龍正好是陰獸(shou) 。在古人觀念中,龍是水中的神獸(shou) 。《呂氏春秋·召類》雲(yun) :“以龍致雨”,高誘注:“龍,水物也,故致雨。”在陰陽學說中,水為(wei) 陰,所以龍即為(wei) 陰獸(shou) 。“龍之為(wei) 言萌也,陰中之陰也。”[⑨]龍既為(wei) 陰獸(shou) ,和老子崇尚陰柔和講求水德這一點是相合的。
(二)老子比孔子為(wei) 鳳
有意思的是,孔子譽老子為(wei) 龍,而老子則稱孔子為(wei) 鳳。這一記載見於(yu) 《太平禦覽》卷九一五所輯古《莊子》佚文:“老子見孔子從(cong) 弟子五人,問曰:‘前為(wei) 準?’對曰:‘子路,勇且多力;其次子貢為(wei) 智,曾子為(wei) 孝,顏回為(wei) 仁,子張為(wei) 武!老子歎日:‘吾聞南方有鳥,名鳳。所居積石千裏,天為(wei) 生食,其樹名瓊,枝高百初,以謬林、榔環為(wei) 寶。天又為(wei) 之離珠,一人三豆遞起以向琅環。鳳鳥之文,戴聖嬰仁,右智左賢。”當時以“鳳”來比孔子的不隻老子一人,還有楚國狂人接輿。《論語·微子》雲(yun)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cong) 政者殆而!”’《莊子·人間世》亦雲(yun) :“孔子適楚,楚狂接輿遊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jin) 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lin) 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shang) 吾行。吾行卻曲,無傷(shang) 吾足。”
老子用鳳來比喻孔子,寓意又何在呢?聞一多先生說:“其實鳳是殷人的象征,孔子是殷人的後裔。”[⑩]兩(liang) 位研究龍文化的專(zhuan) 家認為(wei)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學說尊重周禮,正所謂‘周監於(yu) 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cong) 周!’周人以鳳為(wei) 興(xing) 國祥瑞,禮器多用鳳紋,鳳可以說是周人宗教觀的藝術化標誌。因而老子用靈慧吉祥的鳳來讚譽孔子。”[11]以上兩(liang) 種說法雖然不無道理,但失於(yu) 空泛,與(yu) 老子和孔子談話的具體(ti) 語境不合。
“鳳”,古代傳(chuan) 說中的鳥名,又叫鳳凰或鳳皇。鳳是古代的靈獸(shou) 。《禮記·禮運》說:“……故任人作則,必以夭地為(wei) 本,以陰陽為(wei) 端,以四時為(wei) 柄,以日星為(wei) 紀,月以為(wei) 量,鬼神以為(wei) 徒,五行以為(wei) 質,禮義(yi) 以為(wei) 器,人情以為(wei) 田,四靈以為(wei) 畜。……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故龍以為(wei) 畜,故魚鰭不撚;鳳以為(wei) 畜,故鳥不橘;麟以為(wei) 畜,故獸(shou) 不獄;龜以為(wei) 畜,故人情不失。”“鳳”是古代的四種靈獸(shou) 之一。《管子·小匡》說:“昔人之受命者,龍龜假,河出圖,洛出書(shu) ,地出乘黃。”龍、龜、河圖、洛書(shu) 、乘黃都是受命之祥瑞或吉兆。“乘黃”也是一種神獸(shou) 。《周書(shu) ·王會(hui) 》雲(yun) :“白民乘黃。乘黃者,似驥,背有兩(liang) 角。”孔子曾歎,豁兌(dui)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12]孔子是將鳳鳥看作與(yu) 河圖一樣的祥瑞的,並以此二者不現來表達自己對天下無清明之望的悲歎。
鳳是一種與(yu) 火相關(guan) 的鳥。《太平禦覽》引《春秋演孔圖》曰:“鳳,火精。”又引《春秋元命苞》曰:“火離為(wei) 鳳。”現在仍流傳(chuan) 著鳳凰在火中涅槃的說法。火乃至陽,鳳是陽德的象征,而且是陽德之至。“鳳,火鳥。鶉火之禽,陽之精也。德能致之,其精畢至。”[13]楚狂接輿以鳳來稱喻孔子,正是表明孔子為(wei) 人之有至德,並為(wei) 至德之人不合於(yu) 世而歎息不已。《論語·微子》刑禺疏雲(yun) :“知孔子有至德,故比孔子於(yu) 風。”《莊子·人間世》蓋據《論語·微子》所記而加以發揮,借接輿之口,以知其不可為(wei) 而為(wei) 之的孔子為(wei) 例,述全身避禍之道。
老子稱孔子為(wei) 鳳卻別有寓意。鳳凰乃“百鳥之王”,民間素有“百鳥朝鳳”之說。鳳凰,雄者為(wei) 鳳,雌者為(wei) 凰,通稱為(wei) “鳳”或“鳳凰”。其形據《爾雅·釋鳥)雲(yun) :“鷗鳳其雌皇。”郭璞注雲(yun) :“雞頭,蛇頸,燕額,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在古人心目中,鳳凰是一種萬(wan) 分高貴、傲然高潔的動物。老子說鳳所居的地方,“積石千裏”,棲於(yu) 瓊枝之上,伴以“謬林、琅環”之寶。“瓊”,《說文·玉部)雲(yun) :“赤玉也”,後泛指美玉。唐代進士蕭穎士《賀立太子表》雲(yun) :“瓊枝挺秀,玉葉資神。”後世還常用“瓊枝玉口卜”來指王室子弟或名門貴胃。“謬”,音qi。,同“球”,即美玉。《書(shu) ·禹貢》:“厥貢繆、鐵、銀、鏤、督、磐。”孔傳(chuan) 曰:繆,玉名。”“榔環”或“琅環”也是美玉的名稱。《書(shu) ·禹貢》:“厥貢惟球、琳、琅殲。”孔傳(chuan) 曰:琅環,石而似玉。”人們(men) 把鳳凰與(yu) “瓊”、“謬”、“琅環”等這麽(me) 多尊貴的東(dong) 西聯係在一起,也足見人們(men) 心目中鳳凰本身之尊貴。《史記·日者列傳(chuan) 》亦雲(yun) :“鳳凰不與(yu) 燕雀為(wei) 群。”《孟子·公孫醜(chou) 上》記孟子引用弟子有若語曰:“麒麟之於(yu) 走獸(shou) ,鳳凰之於(yu) 飛鳥,太山之於(yu) 丘侄,河海之於(yu) 行潦,類也。聖人之於(yu) 民,亦類也。出於(yu) 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yu) 孔子也。”意思是說麒麟之於(yu) 走獸(shou) ,鳳凰之於(yu) 飛鳥,太山之於(yu) 土堆,河海之於(yu) 小溪,聖人之於(yu) 百姓,都是同類,但又遠遠地超出了他那一類。從(cong) 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更偉(wei) 大的。從(cong) 古人對於(yu) 鳳凰的觀念,我們(men) 可以看出,老子比孔子為(wei) 鳳,大概有兩(liang) 種含義(yi) :其一是稱讚孔子為(wei) 人之高貴聖潔,出類拔萃,不同凡響;其二是說他師表既佳,弟子滿堂,“右智左賢”,孔子象百鳥之王的鳳凰一樣,率領著諸位賢弟子。老子是在孔子向他介紹自己的幾位弟子時說這番話的,他一語雙關(guan) ,對孔門的老師和弟子都作了褒揚,反映了這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對於(yu) 孔子這位有影響的教育家的尊重、敬仰和讚揚。
(三)老子所乘之“青牛”
劉向《列仙傳(chuan) 》記老子出關(guan) 雲(yun) :“後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西關(guan) 。關(guan) 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使著書(shu) ,作《道德經》上下二卷。”[14]又雲(yun) :“老子西遊,關(guan) 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guan) ,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15]老子乘青牛出關(guan) 說的影響很大。在後人的心目中,老子是一位大耳下垂、須發皆白,但精神爽朗,神態安詳,乘青牛而隱逸的老者。畫師們(men) 的《老子出關(guan) 圖》上那位老成持重、飄逸達觀的得道老者也多是這副形象。
可是老子乘青牛出關(guan) 的說法卻不見於(yu) 《史記》。(史記·老子列傳(chuan) )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wei) 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酒遂去。至關(guan) ,關(guan) 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wei) 我著書(shu) 。’於(yu) 是老子乃著書(shu) 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yu) 言而去,莫知所終。”僅(jin) 此而已,並無“乘青牛車”的記載。
乘青牛之說,顯然是秦漢神仙家的附會(hui) ,不僅(jin) 見於(yu) 《列仙傳(chuan) 》,還見於(yu) 《太平禦覽》卷六六一所引《三一經》,雲(yun) :“及老子度關(guan) ,喜先誡官吏曰:‘若有翁乘青牛薄板車者,勿聽過,止以白之。’”老子乘青牛出關(guan) ,和關(guan) 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guan) ”,“侯物色而跡之,果得老子”。《史記》集解引《列仙傳(chuan) 》的說法一樣,都屬附會(hui) 之談。
既是神仙家的附會(hui) ,當有神仙家附會(hui) 的道理。牛、馬都是當時用於(yu) 牽車的牲畜,神仙家為(wei) 什麽(me) 要說老子乘牛車而不是乘馬車出關(guan) 呢?其中不無寓言。牛是一種性情溫和、柔順服從(cong) 的動物,且有忍辱負重、堅韌不拔的特點。《易傳(chuan) 》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乾、坤兩(liang) 卦所體(ti) 現的精神。漢代人以馬來比喻乾卦,以牛來比喻坤卦,正是取牛所具有的溫和順從(cong) 、忍辱負重的性格。馬所代表的乾卦所生發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合乎孜孜不倦地入世進取的儒家的特點。牛所代表的坤卦所生發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精神,則合乎道家創始人老子的思想主旨。所以後世附會(hui) 者編造老子乘牛的神話,應該說是“用心良苦”,有其深意的。
老子為(wei) 何乘青牛,而不乘黃牛、黑牛、白牛或其它什麽(me) 顏色的牛?我們(men) 還是順著神仙家的思路去解讀。這或許與(yu) 古代神仙家或占星家的五星占有關(guan) 。在太陽係中,繞日公轉的較大的行星,除地球外,尚有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古人將五星分別看作是五行的精靈或五帝之子。五行即水、金、火、木、土。五帝即青帝、白帝、赤帝、黑帝、黃帝。“天有五帝,五星為(wei) 之使。”[16]“五星者,天之五佐。”[17]“五星者,五行之精也,五帝之子,天之使者,行於(yu) 列舍,以司無道之國。”[18]“列舍”即指二十八宿。五星還被用來分別象征五方、五帝、五事等神靈和事物。其中,木星(亦稱歲星)是東(dong) 方青帝的使者。“青”,主春,木德,代表了東(dong) 方。老子自周入秦,向西而行,來自東(dong) 方,後世人稱“東(dong) 方聖人”,用青色正可取其象征東(dong) 方之意。
這樣一來,“青牛”就成了一種文化象征。青牛象征著一位來自東(dong) 方文明地區的文化使者,帶著他的崇尚陰柔之德的智慧,隱向尚未開化的西方。這與(yu) 後世的另一種附會(hui) “老子化胡說”倒很是相得益彰。
【注釋】
[①] 《聞一多全集·神話與(yu) 詩·龍鳳》
[②] 《管子·水地》
[③] 《說苑·辨物》
[④] 《論衡·龍虛》
[⑤] 《韓非子·說難》
[⑥] 《呂氏春秋·舉(ju) 難》
[⑦] 《莊子·天道》
[⑧] 《史記·老子列傳(chuan) 》
[⑨] 《古微書(shu) 》引《春秋元命苞》
[⑩] 《聞一多全集·神話與(yu) 詩·龍鳳》
[11] 劉誌雄、楊靜榮:(龍與(yu) 中國文化》,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71頁。
[12] 《論語·子罕》
[13] 《鵲冠子》
[14]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shu) 》本
[15] 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列仙傳(chuan) 》
[16] 《唐開元占經》卷十八引《春秋緯》
[17] 《史記·天官書(shu) 》
[18] 《唐開元占經》卷十八引《荊州占》
責任編輯:葛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