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yu) 青年朋友們(men) 談如何讀懂《論語》
作者:董衛國(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博士,西南政法大學講師)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八月初五日丙申
耶穌2015年9月17日
常有學者用這樣的說法向國人說明《論語》的重要性:“《論語》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相當於(yu) 《聖經》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這個(ge) 觀點當然是很有道理的。但是這個(ge) 說理的方式,卻反映了一個(ge) 令人擔憂的現實:在經典教育中斷了近百年之後,大部分國人已經不能理解《論語》對於(yu) 中國人的意義(yi) ;在民族文化失落的年代,民眾(zhong) 更是無從(cong) 把握文化的精華。文化發達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經典,經典代表了一個(ge) 文化係統之中最深刻的智慧和最有生命力的教養(yang) 本原。當代國學大家、清華大學資深教授李學勤先生說:“國學的主流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經學”。此觀點得到學界普遍認同。儒學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主流,儒家經典則是儒學思想的文本載體(ti) ,古人所謂“經所以載道”,正為(wei) 此也。因此,走進經典,現實生活才能獲得傳(chuan) 統文化之滋養(yang) 和浸潤,人之生命才能與(yu) 民族之文化的慧命有感應和契接,才能在一種曆史感中源源不斷的獲得意義(yi) 支撐和智慧啟迪。
儒家的經典係統形成較早,且於(yu) 上古文化淵源極深。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刪定六經,述而不作,實際上是上古三代文化的總結者和創新者。孔子一生,立身弘道,學不厭,教不倦,門人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在其當世,已被目為(wei) 聖人。六藝雖為(wei) 先王之舊典,然經孔子之述,則有返本開新之意義(yi) 。夫子既沒,門人纂輯夫子之言而為(wei) 《論語》。“孔子者,中華文化之中心也”(柳詒征先生語),《論語》者,夫子之行跡也。班固做《漢書(shu) ·藝文誌》把先秦到漢代的哲理之學劃分為(wei) “六藝略”和“諸子略”,並且認為(wei) 諸子乃是“六經之支與(yu) 流裔”,班氏把《論語》歸於(yu) 《六藝略》,而並不歸諸《諸子略》,可見《論語》早就被視為(wei) 經書(shu) ,而非普通的子書(shu) 。中國文化至孔子而有一次全麵的總結和宏闊的開拓,可以說,六藝乃古經,《論語》乃是新經,大概相當於(yu) 耶教之《新約》與(yu) 《舊約》。然而,《論語》與(yu) 六藝乃是一脈相承,“內(nei) 部突破”,非如《新約》在某種程度上是對《舊約》之背反。東(dong) 漢經學家趙岐說:“《論語》者,五經之錧轄,六藝之喉衿也。”清末民初學者唐晏在《兩(liang) 漢三國學案》中對《論語》評價(jia) 曰:“《論語》之為(wei) 經,乃群經之鎖鑰,百代之權衡也。”總之,《論語》在中國學術文化中的地位是任何其他書(shu) 籍都無法替代的。《論語》實際上是進入我們(men) 民族文化靈魂深處的大門。
然而,在經典教育中斷近百年之後,不僅(jin) 僅(jin) 我們(men) 的價(jia) 值觀念已經西化,甚至連我們(men) 的思維方式也已經西方化了。不容否認,現代人對於(yu) 經典的隔膜很深。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重新發現《論語》,如何重新拾起這份被遺忘的精神財富呢?這要求我們(men) 必須充分尊重經典的特性,找到合理的閱讀態度和理解方式。
現代學者說《論語》中包括哲學、教育學、政治學、美學等等。其實這種評價(jia) 已經是用西方學術分科的視角來割裂地理解《論語》了。《論語》作為(wei) 群經之鎖鑰,當然會(hui) 包羅萬(wan) 象,但是要知道其根本宗旨,這樣才能執一禦繁。從(cong) 根本上說,儒學乃是一門“生命的學問”,其他的層麵必須以此為(wei) 根據才能得到恰當的理解。《論語》首章子曰:“學而時習(xi) 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e) 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洋洋近兩(liang) 萬(wan) 言,必須用一個(ge) “學”字來壓陣,因為(wei) 唯獨這個(ge) “學”能將儒家那流動不息的智慧和活生生的生命氣象和盤托出。“學”乃是《論語》的核心觀念。孔子自己說:“吾十有五而誌於(yu) 學”,評價(jia) 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顏回,也隻用“好學”兩(liang) 字。然而,此“學”具體(ti) 含義(yi) 到底是什麽(me) ?學什麽(me) ?怎麽(me) 學?要言之,此學即一種生命自我改造、自我提升的活動。梁漱溟先生概之為(wei) “生命向上”,蓋為(wei) 此也。
多數學者認為(wei) 《論語》之核心思想乃是“仁”,此與(yu) 本文主張並不矛盾。《論語》要義(yi) 若靜態的說即是“仁”,若動態的說即是“學”。此“學”之內(nei) 涵,可以通過相通的兩(liang) 點而把握。前人稱儒學為(wei) “為(wei) 己之學”與(yu) “成人之道”。《論語》載: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le) ,亦可以為(wei) 成人矣。”此所謂“成人”,非現代生理學意義(yi) 上的成年人,而是指道德修養(yang) 和生命價(jia) 值意義(yi) 上的“成為(wei) 一個(ge) 人”。人與(yu) 其他存在物不同,其他存在物乃是一定在,“它永遠都是其自身”。然而,人的生命則是一種有待於(yu) 去完成的存在。孔子所謂成人,乃是說人必須選擇一種文化的教養(yang) ,充分實現其內(nei) 在的德性,這樣人才能“成為(wei) 一個(ge) 人”。《中庸》說“仁者,人也”,此人亦非是指生物學意義(yi) 上的人,而是人所以為(wei) 人之理。唯獨學以至仁,才能成為(wei) 究竟意義(yi) 上的人。此儒家對於(yu) 人的基本看法。此“成為(wei) 一個(ge) 人”,是把人放到一個(ge) 族類之中來說,落實到每一個(ge) 個(ge) 體(ti) 就是“成為(wei) 你自己”。成為(wei) 一個(ge) 人,不是一種外在的要求,而人實現其內(nei) 在價(jia) 值的本真需要。孔子說:“古之學者為(wei) 己,今之學者為(wei) 人”,孔子所讚賞的當然是“為(wei) 己”而學的古人,此所謂“為(wei) 己”不是為(wei) 了自己之私利,而是為(wei) 了實現自己作為(wei) 一個(ge) 人的生命價(jia) 值,不辜負作為(wei) 一個(ge) 人的生命際遇。此“為(wei) 己”當然與(yu) 為(wei) 人不矛盾,不唯獨不矛盾,實際上隻有在儒家“為(wei) 己之學”的意義(yi) 上,為(wei) 人才有了真正的道德意義(yi) 和內(nei) 在根據。這是儒學的根本所在,其他的義(yi) 理層次皆需以此為(wei) 根基。
作為(wei) 生命的學問,其於(yu) 西方哲學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講哲理,乃能用抽象的概念和嚴(yan) 密的邏輯思想構建一個(ge) 觀念的世界,人於(yu) 此觀念的世界之中能夠對人生社會(hui) 宇宙之萬(wan) 象有所有理解和把握。因此西方之哲理重二元認知、理性思辨,批評性的思維方式使得西方哲學史成為(wei) 思想巨人的角鬥場,其曆史的發展表現為(wei) 一個(ge) 哲學理論體(ti) 係推翻另一個(ge) 哲學理論的體(ti) 係。說《論語》的根本是生命的學問,乃是說那是聖人是用其真實的生命來詮釋的道理。聖人修身立德,建功立業(ye) ,恒以修己安人為(wei) 心,並沒有一種專(zhuan) 門的理論探索的興(xing) 趣。然而,其學思並進,學以立己,教以立人,其言行載諸簡帛,自然形成一哲理的係統。但是聖賢所教之真諦,必須進入其道德人格的血脈才能得到真正內(nei) 在的了解。否則,隻能是隔靴搔癢而已。借用莊子的一句話說:“有真人,然後有真知”,唯獨本於(yu) 其性情之真,有真正的道德生命的挺立,才能有真正的智慧和哲理。孟子說:“前聖後聖,其揆一也。”陸象山說,四海之內(nei) “有聖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即是此意。所以,儒家的思想乃是一種文化生命之脈絡的前後呼應,而非思想體(ti) 係之間的角鬥。
曾幾何時,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批評性閱讀成為(wei) 我們(men) 無可置疑的閱讀理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cong) 道理上來說,當然無可置疑,因為(wei) 讀書(shu) 當然是要吸收其最好的營養(yang) 。甚至說,這種態度對於(yu) 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來說,以之閱讀大部分書(shu) 籍都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絕不適合用來閱讀經典。反思一下,這種態度是把自己置於(yu) 高高在上,俯視經典的位置,預設自己的思想認識高於(yu) 經典,且把自己的觀念作為(wei) 判斷“精華”與(yu) “糟粕”的標準。既然如此,那人是沒有讀經的必要了。要言之,這種觀念乃是特殊曆史時代的產(chan) 物,要是持之以為(wei) 長久的讀經標準,那就誤人太深了。是把民族的高深智慧降低到普通大眾(zhong) 認識水平之下,那樣永遠不要指望民族文化的原動力會(hui) 重新煥發生機。
綜合前人的觀點,我們(men) 覺得現在閱讀《論語》應該有這樣的態度和方法:第一,求同情之理解;第二,循序漸進,熟讀精思;第三,尊重注疏,切己領會(hui) ,觀照現實。
恰是在反傳(chuan) 統思潮高歌猛進的民國年代,無論陳寅恪為(wei) 馮(feng) 友蘭(lan) 兩(liang) 卷本《中國哲學史》寫(xie) 的審查報告,還是錢穆先生《國史大綱》寫(xie) 的序言,都強調一種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求“同情之理解”。對於(yu) 《論語》這部經典而言,求“同情之理解”也是必要的閱讀態度。所謂同情,即以情相感通。《論語》乃是孔子及其弟子以真實道德生命詮釋的學問,非是理論架構和邏輯推理的大塊文章。唯獨從(cong) 情感上先有一種謙恭,甚至說是敬畏的態度來讀,才可能有生命境界上的感應,才能登堂入室,早其奧義(yi) 。莫說是以批評的態度來閱讀,若僅(jin) 僅(jin) 將《論語》作為(wei) 無關(guan) 乎自己生命的資料來翻閱,亦很難“得其門而入”。
曆史上,論讀書(shu) 之法最詳盡者莫過朱子。“循序漸進,熟讀精思”,這八個(ge) 字是朱子論讀書(shu) 法的核心要領。我們(men) 生活在一個(ge) 知識爆炸的時代,現在的書(shu) 籍是以工業(ye) 化規模產(chan) 出的,要是不知道揀擇,泛泛然讀書(shu) ,窮年累月,空耗精力。所以,讀書(shu) 最重要的莫過讀經典。讀經典不能求快,經典的學習(xi) 不是能速成的,經典也不能當成資料查閱。必須潛心慢行,慢慢領略其中風采。北師大有個(ge) 輔仁讀書(shu) 會(hui) ,這個(ge) 讀書(shu) 會(hui) 從(cong) 2010年9月份開始,每周末一次,每次三小時,堅持研讀“四書(shu) ”,從(cong) 成立以來,除去寒暑假外,從(cong) 來不間斷,至今已經進行了130多期。閱讀《論語》時,每次平均研讀7章,一部《論語》讀了一年半。一年半,對於(yu) 碩士、博士來說,也就已經過去了一半時間,但是這個(ge) 時間並不白費,確實有很多人對《論語》入門了。他們(men) 完全可以從(cong) 《論語》的思想角度出發,去反思自己的生活,去認識所處的時代。經典必須熟讀,甚至必須能夠達到背誦的水平,隻有這樣,才能慢慢消化,吸取影響。徐複觀先生用吃飯與(yu) 消化吸收營養(yang) 的比喻。他說:“吃飯時,並不吸收營養(yang) ,而是吃完之後,在休息或者工作的時候,慢慢吸收了營養(yang) 。”讀經典也是如此,誦讀之時,並未深刻領悟其含義(yi) ,但是在後來的深入思考中,機緣來到,自然豁然明白。
經典的義(yi) 理存在於(yu) 一個(ge) 詮釋的曆史長河之中的。讀經典,不能望文生義(yi) ,胡亂(luan) 揣摩,一定要重視古人的注疏。自古至今,注疏很多。要看正統的、主流的注疏。對於(yu) 《論語》來說,主流的注疏包括何晏、皇侃《論語集解義(yi) 疏》、何晏、邢昺《論語注疏》、朱子《論語集注》、劉寶楠《論語注疏》,今人程樹德《論語集釋》、錢穆《論語新解》也是公認的名著。朱子《論語集注》綜合前人之說,義(yi) 理最正統,影響也最大,錢穆《新解》是現代語境下解讀《論語》最好的作品。兩(liang) 者是閱讀《論語》最基本的注解。
讀《論語》要真得得到受用,必須有“切己”體(ti) 會(hui) 的態度,否則,最終還是門外漢。所謂“切己”,即是要把《論語》中的話做深刻的體(ti) 會(hui) ,不是把經、典看成與(yu) 自己的生命無關(guan) 的東(dong) 西。孔子說自己“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le) 亦在其中矣”,想想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是否能樂(le) ?孔子說顏回“不遷怒,不貳過”,想想自己是否能做到。孔子說自己的誌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自己是否有這樣的誌向?曾子提倡知識分子對道義(yi) 的擔當精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wei)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想想,我們(men) 是否有這樣的誌氣和豪情?這樣久之,自然能夠登堂入室,豁然貫通,才能真正明白《論語》思想的深邃之處。那時,《論語》已經不是在你心外的一部書(shu) ,而已經成了你思考問題的,審視時代的思想資源和判斷能力了。這樣,也就自然能夠在時代中定位自己的角色和理想。
責任編輯:葛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