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薑誌勇作者簡介:薑誌勇,江西南昌人,1980年生,畢業(ye) 於(yu)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政治學係,政治學碩士。曾在國務院辦公廳和國家發改委工作,現任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處副處長,多年從(cong) 事內(nei) 部材料寫(xie) 作,長於(yu) 政治分析。學術研究方向為(wei) 儒家哲學和當代中國政治。 |
不要誤讀了改革促進派
原標題:改革的時代和要求,賦予了改革者新的內(nei) 涵和形象
——不要誤讀了改革促進派
作者:薑誌勇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北京日報》(2015年9月14日18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八月初五日丙申
耶穌2015年9月17日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深改組第十二次會(hui) 議上,號召廣大黨(dang) 員幹部爭(zheng) 當改革促進派,在基層引發了熱議。不過,筆者在基層調研了解到,一些基層幹部對改革促進派的形象還停留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即改革大都要打擦邊球、闖紅燈、突破法律規定,甚至要冒殺頭風險,這樣的認識不但誤解了這一輪改革的內(nei) 涵,也束縛了改革者的手腳。
對改革和改革者形象的錯誤認識
在改革開放初期,確實有一部分改革是依靠打破已有的製度和法律規定,甚至是突破中央精神而實現的,且由於(yu) 這類改革大多比較有名,媒體(ti) 的宣傳(chuan) 報道也比較多,從(cong) 而使得這些改革及其做法在幹部群眾(zhong) 心中印象深刻。比如小崗村的包產(chan) 到戶,當時小崗村的18戶村民冒著坐牢殺頭的風險按下了手印,時任安徽省委第一書(shu) 記的萬(wan) 裏支持農(nong) 村改革也冒了被批判的風險;溫州“八大王”率先搞個(ge) 體(ti) 經濟,但後來被列為(wei) 重大經濟犯罪分子、全國重點打擊對象,好幾個(ge) 人被捕入獄,家產(chan) 被沒收,雖然後來得到了平反,但這段經曆讓人印象深刻;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北正定擔任縣委書(shu) 記時,大力推行農(nong) 業(ye) “大包幹”改革,也是冒著“冒尖犯錯誤”的風險。
現在的改革雖然沒有那樣的政治和生命風險,但那個(ge) 年代改革者的形象影響很大,甚至成了改革者的固化形象。在有些基層領導眼中,今天改革還是和冒險聯係在一起,不冒險就開展不了改革,冒險成了改革的固化思維。一提到改革馬上就會(hui) 冒出“冒險”兩(liang) 個(ge) 字。在這種思維影響下,有的改革熱衷打擦邊球,典型的是行政審批製度改革,有些地方在行政審批上把減少環節、加快審批和優(you) 化服務的改革理解為(wei) 要先上車後買(mai) 票,對於(yu) 那些還沒有通過審核、審批的項目和土地,實行先建設、先圈占的做法,這樣做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利於(yu) 企業(ye) 發展、提高辦事效率,但也冒了違法的風險。
一些人對改革依然存在顧慮
除了對改革和改革者形象的錯誤認識外,還有一些人對改革存在顧慮,小算盤不少,這也影響了基層幹部開展改革。在顧慮方麵,比如行政機構改革、公車改革,一些基層領導愛東(dong) 張西望,他們(men) 既怕落後、完不成任務而挨批評,又怕超前、太過於(yu) 突出而引起其他地方不滿,和創新相比,更願意別人怎麽(me) 搞自己就怎麽(me) 搞,在上級沒有統一部署時,這些領導更願意互相之間頻繁通氣以便保持步調一致、措施一致。在麵臨(lin) 改革時,有些基層領導在改革大局麵前,更喜歡打小算盤,更願意從(cong) 對自己有沒有利的角度去考慮改革、推動改革。筆者在調研中了解到,利的觀念在一些基層幹部中很有市場,他們(men) 雖然不是利益集團,也不一定是既得利益者,但對自己沒有利的事情就不積極、不配合,不願意幹得罪人的事,這很影響工作開展,特別是像改革這樣需要更多奉獻的工作。
改革促進派應有新形象
這一輪改革和改革開放初期的改革有聯係,也有區別,其中最大的區別在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改革和法治聯係起來,和從(cong) 嚴(yan) 治黨(dang) 聯係起來,改革要在法律框架內(nei) 進行;二是此輪改革更重頂層設計,基層改革工作更多的是執行。在改革開放初期的改革中,很多改革發軔於(yu) 基層,基層做了很多中央還沒有打算做或還不允許做的事情,所以風險很大,而這輪改革大體(ti) 不存在這些問題,也少有這樣的法律空間,對於(yu) 基層改革者來說,在頂層設計下,改什麽(me) 、怎麽(me) 改都有明確要求。由於(yu) 改革的時代和要求不一樣,所以對於(yu) 基層改革者來說,這輪改革應該有新型的改革者,也即新型的改革促進派,相對於(yu) 探索者來說,更需要改革的忠實執行者,相對於(yu) 冒險者來說,更需要守規矩的善解問題高手。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改革促進派提出了“三個(ge) 有利於(yu) ”的要求,即對全局改革有利、對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有利、對本係統本領域形成完善的體(ti) 製機製有利,也對改革促進派的角色和任務提出了四點要求,即自覺服從(cong) 改革大局、服務改革大局、勇於(yu) 自我革命、敢於(yu) 直麵問題。現在媒體(ti) 對“三個(ge) 有利於(yu) ”關(guan) 注多,但對後麵的四點要求關(guan) 注少。
改革促進派的第一個(ge) 要求是服從(cong) ,即服從(cong) 上級的改革決(jue) 議,並堅決(jue) 落實,改革促進派是中央改革決(jue) 議的堅決(jue) 服從(cong) 者和執行者;第二個(ge) 要求是要從(cong) 大局上來考慮改革,尤其是在決(jue) 議本地區、本部門改革次序、步驟的時候,有的改革可能符合“三個(ge) 有利於(yu) ”標準,但從(cong) 大局上來看並不著急,就應該先放一放,把那些和當前大局有關(guan) 的改革排在前麵;第三個(ge) 要求是自我革命,即要破除個(ge) 人的小算盤,不能從(cong) 個(ge) 人利益的角度來推動改革,要講奉獻;第四個(ge) 要求是直麵問題,即要啃硬骨頭,要做實幹家。通過“三個(ge) 有利於(yu) ”和四點要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賦予了改革者新的內(nei) 涵。
按照習(xi) 總書(shu) 記要求,新一輪改革者的形象和改革開放初期的改革者形象有很大不同,相應地,基層改革促進派也應有新的內(nei) 涵和形象。國家應該對改革促進派的新內(nei) 涵和新要求進行大力宣傳(chuan) ,從(cong) 而破除已有成見,樹立新的形象,並以此引導基層幹部正確認識改革、開展改革,在爭(zheng) 當改革促進派上采取正確的方式。
責任編輯:葛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