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內(nei) 向基督見證的特點及其對重建儒教的啟示
作者:胡恩宇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首發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七月廿六日丁亥
耶穌2015年9月8日
2012年至2014年,筆者完成了從(cong) 無宗教信仰到成為(wei) 基督徒到轉向儒學的複雜的轉化過程。在這一轉化過程中,筆者以碩士畢業(ye) 論文為(wei) 契機,對當前的基督教家庭聚會(hui) 進行了教育社會(hui) 學意義(yi) 上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參與(yu) 觀察法和訪談法。在當前複興(xing) 儒學的大背景下,筆者認為(wei) 基督教中的內(nei) 向基督見證對於(yu) 重建儒教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yi) ,希望能與(yu) 大家分享。
一、變化環境:外向基督見證的特點
“見證”的希臘文是martyria。在希臘語中,這詞的原意是目擊者在法庭上為(wei) 所聽、所見的事作證。在新約中,使徒們(men) 常為(wei) 耶穌的生、死和複活等事實作證[1]。通俗地說,基督見證指的是基督徒向他人分享自己與(yu) 基督相遇的親(qin) 身經曆,從(cong) 而證明基督的事實存在、巨大能力或無限恩典。
從(cong) 內(nei) 容上看,基督見證可大致分為(wei) 皈信見證和生活見證兩(liang) 類。皈信見證指基督徒向他人分享自己由不信神到信神的一係列轉變過程,其中往往包含著一定的神秘體(ti) 驗,如基督教曆史上最有名的皈信見證——奧古斯丁的花園奇跡[2]。對皈信見證的進一步研究可以參看黃劍波的《基督徒見證的事實、意義(yi) 和闡釋》,發表於(yu) 《基督教文化學刊》,2015年第一期。
在本文中,筆者更關(guan) 注的是第二類基督見證,即生活見證。生活見證指的是基督徒向他人分享基督對於(yu) 自己現世生活的積極影響,從(cong) 而見證基督的大能或無限恩典。我們(men) 來試看一個(ge) 典型的生活見證的文本:
我是XX基督教會(hui) 的一名姊妹……在2003年4月30號在我市確診婦科腫瘤,5月1號來北京XX醫院治療。手術前,我的腫瘤麵積太大切不了,大夫說可能需切腸道、做假肛。我給教會(hui) 牧師打電話,全體(ti) 教友為(wei) 我禱告。奇跡出現了,5月30日的手術很成功。
手術後,我6月11號出院,需人護理,由於(yu) 非典高峰找不到護士,我的大女兒(er) 來京護理我,7月2號走了,我就能自理了……手術期間,XX教會(hui) 姐妹常來信、打電話、郵衣服、鞋、床單等。聖誕節前,教會(hui) 郵來賀卡,送來牧師姊妹的祝福。更感謝海澱區XX小組弟兄姊妹為(wei) 我奉獻846元錢。是神的大愛把我們(men) 連在一起。感謝主、讚美神一切榮耀都歸高天上的阿爸父神[3]。
站在該基督徒的角度來看,她對於(yu) 求醫這一事件的理解是這樣的:被診斷出腫瘤給她的生活帶來了不幸,她與(yu) 牧師、教友一起向基督禱告。基督回應了她們(men) 的請求,幫助她的手術取得了成功,術後恢複也比較順利。
在這裏,我們(men) 可以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如果我們(men) 也相信基督的大能,那麽(me) 基督在這一事件上做了那些工呢?有可能祂給這位信徒預備了一位手術能力非常高超的醫生,有可能祂保證了手術過程中不出現任何的意外事故,也有可能祂用自己的大能控製住了病情在信徒身上的蔓延,等等。但就這一見證展示給我們(men) 的結構來說,不管是哪一種可能,基督在在這裏起到的作用都是改變或引導了該名信徒的外部環境,使得這些環境朝著對該信徒有利的方向前進(因為(wei) 信徒的病情並不受信徒自身的意識所控製,所以也屬於(yu) 外部環境)。這樣一種對於(yu) 基督恩典的理解,也比較符合已有研究所歸納的中國信徒對宗教所持有的“實用主義(yi) ”態度。筆者把這種基督徒認為(wei) 基督改變了自身的外在環境,保佑自己過上幸福生活的見證統稱為(wei) 外向型的基督見證。
很明顯,外向的基督見證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信徒沒有得到預想中的幸福生活,就有可能對基督產(chan) 生懷疑。材料中的女信徒在診斷出有腫瘤的時候,就可能懷疑基督為(wei) 什麽(me) 會(hui) 對自己有這樣的安排。基督教對這種懷疑的處理是:如果基督給信徒安排了一定的不幸,那就可能是基督對這名信徒的警示,提醒這名信徒應該懺悔、虔誠、祈禱、行善、關(guan) 愛他人。通過這一途徑,基督教對信徒進行倫(lun) 理道德上的教化,促使信徒不斷提升自己的倫(lun) 理道德水平。但是,相比起內(nei) 向基督見證來說,這樣一種提升信徒倫(lun) 理道德水平的路徑還不夠直接。
二、變化自己:內(nei) 向基督見證的特點
與(yu) 外向基督見證相反,在內(nei) 向基督見證中,基督的恩典並沒有改變信徒的外在環境,而是改變了信徒本身。這裏的信徒本身,主要指的是信徒的意識。我們(men) 先來看一個(ge) 例子。
這是一段筆者對小朱(女)和小盧(男)的訪談。小朱和小盧是一對夫妻,兩(liang) 人都是基督徒,20多歲。在訪談當時,兩(liang) 人都碩士研究生畢業(ye) 不久。在訪談中,小朱分享了一個(ge) 自己找工作過程中的基督見證。
小朱:我們(men) 找工作的事上就是也有主的同在的。當時,我畢業(ye) 了,找老師的工作嘛。當時,小盧家裏那裏的話,就是也去麵試了……
筆者:小盧家裏?
小朱:就是那個(ge) 江州,江州一所中學麵試了,上課了,感覺都還可以嘛。但是你要進學校的話,就是說白了,小盧的那個(ge) 什麽(me) 親(qin) 戚……
小盧:我一個(ge) 比較遠一點的姑姑,她以前是教育局副局長,專(zhuan) 門管招聘老師的。
小朱:她退休了嘛,她就跟我們(men) 講,隻要花一點錢弄一下就可以去了嘛。就是意思就是這樣的。
筆者:給她嗎?
小朱:給教育局的那個(ge) ……
小盧:因為(wei) 現在那個(ge) 教育局的副局長是她以前的手下,她呢已經退休了。因為(wei) 有這層關(guan) 係,我們(men) 才可能去送禮,送一下的話那就肯定是沒問題的,就這個(ge) 意思。
小朱:那後來反正我們(men) 倆(lia) 禱告嘛,就總覺得這個(ge) 事情是主不喜悅的,因為(wei) 我們(men) 是光的兒(er) 女嘛。當時也是借著主的話,禱告禱告,主啊我們(men) 是光的兒(er) 女,光的兒(er) 女行事都要在光明中嘛,不能有任何一點點的黑暗,黑暗容不下光的,然後就沒有去啦。假如說是主的旨意說你可以留在那邊的話,那上課上得好,你就來吧,也不一定要非得這麽(me) 弄一下,後來就沒有去。
在這一見證中,小朱在找工作的過程中遇到了“潛規則”的困難,轉而向基督禱告,但是基督並沒有改變小朱所處的外在環境。基督既沒有使材料中的教育局領導放棄收受賄賂的想法,也沒有讓材料中的學校做出錄取小朱的決(jue) 定,而是“告訴”了小朱自己應該做出什麽(me) 樣的決(jue) 定,這就與(yu) 外向的基督見證決(jue) 然不同了。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向基督禱告,小朱改變了自己本來對於(yu) “潛規則”猶豫不定的搖擺態度,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從(cong) 而做出了更符合倫(lun) 理道德原則的決(jue) 定。也就是說,在內(nei) 向基督見證中,基督改變的是信徒本身,以提升信徒倫(lun) 理道德水平的途徑來幫助信徒應對生活中的一係列困難。
我們(men) 再來看看小盧的另外一個(ge) 見證:
今天早上我碰到一件事,也靠著主。本來早上出來心情挺好的,今天天氣也好哦。然後我去物業(ye) 那交電費。那個(ge) 收電費的人跟我說這個(ge) 月電費要180。我覺得沒那麽(me) 多哦,因為(wei) 以前基本都100多一點點,這個(ge) 月也沒怎麽(me) 多用電。我就跟他說是不是收錯了哦,他說沒錯。然後我就說,那你幫我看看上個(ge) 月電表顯示是多少,這個(ge) 月電表顯示是多少。結果他說,你交不交啦,不交就算,後麵還好幾個(ge) 排隊的。我當時就火了,按照我以前的性子,肯定是要馬上跟他理論清楚的。但想到主說要與(yu) 人為(wei) 善哦,我也就把火先憋著,交了錢走了。
出了門之後,我越想越感覺心裏不舒服,總感覺要怎麽(me) 發泄一下哦。然後我就想到了要轉向主耶穌。當時我就轉向祂,呼喊祂的名,“哦,主耶穌;哦,主耶穌”,馬上就感覺到了主耶穌對我的回應,馬上就想到了主耶穌的“愛鄰人,也要愛仇敵”。我就想到了,那個(ge) 收電費的人可能也有他的苦衷哦,他可能早上剛被老婆罵啊之類的,也是生活在罪裏,被撒旦掌控了。我們(men) 不應該恨他,應該恨的是撒旦讓我們(men) 陷入到不喜樂(le) 的光景裏。我們(men) 要愛他(指的是收電費的人,筆者注),體(ti) 諒他,理解他,他也有可能是個(ge) 在尋求的人。後來我就想到,下次可以跟他傳(chuan) 傳(chuan) 福音,把他帶到我們(men) 聚會(hui) 裏來。哦,感謝主,感謝你的恩典,讓我們(men) 能時常喜樂(le) !
小盧的這一見證與(yu) 上文小朱的見證具有同樣的結構。小盧首先在生活中遇到了一定的困惑。這一困惑,具體(ti) 來說,可能並不是收電費人對他的無理態度,而是小盧因對方的無理態度在自己心裏所產(chan) 生的怒氣。接著,小盧轉向基督尋求幫助。在這裏,基督沒有改變小盧所處的外部環境,既沒有讓收電費的人追出來向小盧道歉,也沒有讓小盧撿到十塊錢高興(xing) 一下,而是使小盧能夠換位思考,站在神的視角去看待收電費的人,從(cong) 而使小盧至少是暫時的,獲得了“博愛世人”的寬廣胸懷,平複小盧的怒火,使他重獲“喜樂(le) ”。
就以上兩(liang) 個(ge) 例子看來,這樣的基督見證與(yu) 我們(men) 之前所見的外向基督見證並不相同。就敘述的結構上來說,兩(liang) 種基督見證都有遇到困難、轉向基督這兩(liang) 步。主要的不同在於(yu) 基督在幫助信徒應對困難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在外向基督見證中,基督改變了信徒所處的外在環境,使得外在環境的發展朝著對信徒有利的方向進行;而在內(nei) 向基督見證中,基督改變的是信徒自身,幫助信徒找到一個(ge) “心安”的方式去應對這一困難。很明顯,內(nei) 向基督見證具有直接的提升信徒倫(lun) 理道德水平的作用,用筆者當時所處的基督徒聚會(hui) 裏的話來說,這叫做“生命成長”。這裏的“生命”指的並不是人天生自帶的生命,而是指經過受浸儀(yi) 式後,耶穌基督,也就是神的生命在信徒身體(ti) 裏的擴充。
三、淺論“生命成長”與(yu) 王陽明“四句教”中的工夫
如何理解內(nei) 向基督見證或者說“生命成長”的意義(yi) ?筆者認為(wei) ,可以適當援引儒家學說來加深我們(men) 對於(yu) 內(nei) 向基督見證的理解。當然,礙於(yu) 筆者對儒學尚用力不久,這裏隻能就兩(liang) 者之間的比較給出一些初步的討論。但筆者仍不揣淺陋,希望把自己的看法分享給儒門諸君。
在筆者看來,內(nei) 向基督見證與(yu) 王陽明的“四句教”的工夫之間有一定的可比性。”四句教指的是王陽明晚年提出的“無善無惡心之體(ti) ,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wei) 善去惡是格物”的“四句教法”。當然,因為(wei) “天泉證道”一事,曆來對於(yu) 陽明“四句教”的理解也是聚訟風雲(yun) [4],但爭(zheng) 論的焦點主要聚焦在第一句“無善無惡心之體(ti) ”上,也就是儒學中的本體(ti) 問題。因為(wei) 在本體(ti) 問題上,基督教與(yu) 儒學之間並不具有可比性——基督教認為(wei) 人有原罪,而儒學認為(wei) 人性本善。所以在本文中,筆者把對第一句的討論暫且擱置。
在“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wei) 善去惡是格物”三句中,王陽明主要闡述的是複其心之本體(ti) 的實踐方法,也就是工夫的問題。雖然在“天泉證道”中,陽明的弟子王畿在工夫論上有不同的意見,但根據學者陳來的研究,陽明自己對在意念上為(wei) 善去惡的工夫還是肯定的[5]。在這三句上,筆者認為(wei) 基督教的“生命成長”與(yu) “四句教”之間是有一定類似之處的。
“有善有惡意之動”中的“意”指的是“意念”,即人的本心被私欲蒙蔽後所生發的各種各樣的意識活動。在上述小朱的基督見證中,小朱一開始對於(yu) 是否遵從(cong) 求職過程中的“潛規則”的搖擺態度,就可以看作是這樣一種“意念”。同理,在小盧的基督見證中,他對收電費人員所抱有的怨恨和怒氣也是這樣一種有善有惡的“意念”。
“知善知惡是良知”指出了良知的一個(ge) 重要特點,即是非之心。在陽明看來,良知是每個(ge) 人先驗的是非準則,對意念起到監督、指導作用,能判斷個(ge) 體(ti) 的意念是善是惡[6]。在基督教中,“基督”能夠與(yu) “良知”起到相同的判斷是非的作用。在小朱和小盧的基督見證中,兩(liang) 個(ge) 人都轉向基督,把自己的意念交由基督來加以評判。因為(wei) 基督具有至善性,自然能夠判斷個(ge) 體(ti) 意念的是非好壞。經由這一過程,小朱和小盧確信了自己的意念在倫(lun) 理道德上具有不合理性。
在清楚了解自身意念的善惡之後,就要為(wei) 善去惡。這一過程,就是陽明所認為(wei) 的儒者最基本的“格物”工夫。同樣的,在小朱和小盧的基督見證中,兩(liang) 個(ge) 人最終都放棄了自己的“惡念”,以一種“基督所喜悅的方式”去應對自己生活中所碰到的困惑。
要注意的是,在王陽明看來,“格物”的“物”應解為(wei) “事”,“格物”就是要在日常為(wei) 人處事中時刻能把自己的意念交由良知評判,從(cong) 而回複人的本性。而在內(nei) 向的基督見證中,基督徒所遇到的困惑也都是為(wei) 人處事上的困惑,這與(yu) 陽明的思想也存在類似之處。
當然,陽明的工夫論還不僅(jin) 僅(jin) 是在意念上為(wei) 善去惡,至少還包括陽明弟子王畿意義(yi) 上的徹悟心體(ti) 無善無惡的工夫。在陽明看來,意念上為(wei) 善去惡是針對下根人的“漸修”的方法,而徹悟心體(ti) 無善無惡是針對上根人的“頓悟”的方法。那麽(me) ,如果基督徒在生活中每逢出現惡念都能及時轉向基督,以一種“基督所喜悅的方式”去處理生活中碰到的各種困惑,基督徒的“生命成長”至少能與(yu) 王陽明所提倡的“漸修之法”相提並論。
四、內(nei) 向基督見證的作用及其對重建儒教的啟示
在筆者看來,內(nei) 向基督見證的作用主要在三個(ge) 方麵。一是讓作見證的基督徒適時總結基督在自己身上的做工,鞏固該基督徒對基督的信心。二是讓尚未信教的慕道者看到基督對於(yu) 個(ge) 人生活的積極作用,從(cong) 而促使這些慕道者下定決(jue) 心,受浸成為(wei) 基督徒。三是鞏固其他有類似困惑基督徒的信心,讓他們(men) 看到,隻要信靠基督,人生的各種困惑就必然能得到解決(jue) 。
要注意的是,在基督教中,見證並不僅(jin) 僅(jin) 是個(ge) 體(ti) 基督徒的自然流露。在筆者參加的基督教聚會(hui) 過程中,基督徒們(men) 總是鼓勵其他基督徒做見證分享,特別是一些新受浸的基督徒;網絡上也有專(zhuan) 門的基督教見證網站,如“全球見證”。在這些網站中,有專(zhuan) 門的親(qin) 子、求學、求醫、職場、婚姻等板塊,分門別類地整合好全國各地的基督徒見證,為(wei) 有類似困惑的基督徒提供幫助。這說明基督徒們(men) 已了解到“見證”這一話語形式對於(yu) 基督教發展的重要作用,並有意識地鼓勵基督徒們(men) “生產(chan) ”和“消費”這些“見證”。
有鑒於(yu) 內(nei) 向基督見證對於(yu) 基督教傳(chuan) 播的作用,筆者提倡在儒學傳(chuan) 播中,應多分享儒門人士的修行感悟。
傳(chuan) 統上,儒家的修養(yang) 工夫總是強調自明、自修、自得,不太強調與(yu) 他人分享自己的修養(yang) 感悟。功夫論也隻是指出一些修養(yang) 門徑,如靜坐等,少有闡述儒學是如何影響到自身的日常生活。所以,當前傳(chuan) 播儒學的文章也多以義(yi) 理闡發為(wei) 主。如基督徒見證一般,闡述基督如何影響到儒者的個(ge) 人生活的文章卻是少數。借用斯達克的“宗教市場理論”,儒學作為(wei) 一種最為(wei) 關(guan) 注現世生活的“宗教產(chan) 品”,就應該讓廣大潛在的“宗教消費者”了解到這一產(chan) 品對於(yu) 個(ge) 人的生活能帶來多大的積極作用。反過來說,基督教作為(wei) 一個(ge) 傳(chuan) 統上關(guan) 注來世生活的“宗教產(chan) 品”,在當代的形勢下,既能夠給信徒來世——“天國”或“新耶路撒冷”的盼望,又能夠讓信徒體(ti) 會(hui) 到基督對於(yu) 個(ge) 人現世生活的積極作用,基督教在當代中國的迅速傳(chuan) 播就變得可以理解了。
筆者深知,相比起基督教來說,儒教是一個(ge) 擴張欲望較弱的宗教。傳(chuan) 統上儒教強調的是“王道政治”、“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但於(yu) 今時今日,在信息社會(hui) 的大背景下,對於(yu) 已成為(wei) “遊魂”(餘(yu) 英時語)、“孤魂”(許紀霖語)的儒家來說,應該可以借鑒一些基督教中的好的做法來幫助促進儒學的複興(xing) 。或者,就最低限度來說,多分享些儒者對待親(qin) 子困惑、求職困惑、婚姻困惑、職場困惑、人際交往困惑的故事,對於(yu) 儒門人士內(nei) 部切磋琢磨,止於(yu) 至善也是大有裨益的。
【注釋】
[1] 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hui) ,中國基督教協會(hui) 編.聖經[M].中國基督教協會(hui) ,2003.294.
[2] 在基督教曆史上,奧古斯丁的“花園奇跡”或許是最有名的皈信見證。據他的自傳(chuan) 《懺悔錄》記述,他本是摩尼教信徒。某日正當他在住所花園裏為(wei) 信仰而彷徨之際,耳邊響起清脆的童聲:“拿起,讀吧!拿起,讀吧!”他急忙翻開手邊的《聖經》,恰是聖保羅的教誨赫然在目:“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zheng) 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wei) 肉體(ti) 安排,去放縱私欲。”奧古斯丁年輕時生活放蕩,他感到這段話擊中要害,“頓覺有一道恬靜的光射到中心,驅散了陰霾籠罩的疑雲(yun) ”。自此後,他從(cong) 摩尼教轉向基督教,並最終成為(wei) 基督教曆史上最為(wei) 重要的神學家之一。
[3] 王曉紅.意義(yi) 的複製——北京市基督教會(hui) 珠市口堂禱告見證會(hui) 見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16.
[4] 對於(yu) “天泉證道”一事始末及不同版本的材料,讀者可參見陳來的《有無止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180-184頁。
[5] 同上,188頁。
[6] 同上,155頁。
責任編輯:葛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