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平】印度尼西亞華人社會孔教的興起

欄目:儒教社團
發布時間:2015-08-28 12:38:47
標簽:

 

 

 

印度尼西亞(ya) 華人社會(hui) 孔教的興(xing) 起

作者:王愛平(華僑(qiao) 大學  華文學院 , 福建廈門)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七月十五日丙子

           耶穌2015年8月28日

 

 

 

摘要: 印尼孔教源於(yu) 中國儒學 ,是印尼一部分土生華人特有的宗教形式與(yu) 文化認同標誌。中國儒學在印尼的傳(chuan) 播 ,伴隨著印尼華人社會(hui) 形成的過程 ,起初是通過華人家庭、廟堂、宗祠的祭祀和家庭、私塾、書(shu) 院的文化教育。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隨著印尼華人民族意識覺醒 ,開始自覺地維護華人文化傳(chuan) 統 ,出現了第一個(ge) 正式的孔教組織——巴達維亞(ya) 中華會(hui) 館 ,明確宣布孔教為(wei) 印尼華人的宗教 ,確立了孔教的基本教義(yi) ;泗水文廟則開始實施每星期做禮拜的孔教儀(yi) 式。

 

關(guan) 鍵詞: 印尼華人社會(hui)  ;印尼孔教 ;巴達維亞(ya) 中華會(hui) 館 ;泗水文廟

 

印度尼西亞(ya) 的孔教 ,以中國的孔子學說(儒學) 為(wei) 宗教信仰 ,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曆經磨難 ,終於(yu) 成為(wei) 一個(ge) 印尼的“Agama”(宗教) ,並且是與(yu) 伊斯蘭(lan) 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和印度教並列的六大合法宗教之一。近年來 ,隨著“儒學熱”的出現 ,印尼孔教愈益受到國際、國內(nei) 學術界的關(guan) 注。筆者近年多次深入印尼進行田野調查 ,廣泛搜集多種形式的研究資料 ,在盡可能全麵了解印尼華人社會(hui) 、曆史與(yu) 文化的基礎上對印尼孔教進行了考察研究。

 

一、印尼華人社會(hui) 的形成與(yu) 儒學在印尼的早期傳(chuan) 播

 

印尼位於(yu) 東(dong) 南亞(ya) 的最南端 ,是富饒美麗(li) 的“千島之國”,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使之成為(wei) 中國海上貿易和海外移民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與(yu) 印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往 ,可溯源於(yu) 兩(liang) 千多年前的漢代。據可信的文字資料 ,自唐代末期即開始有成批的華人移民定居於(yu) 印尼 ,他們(men) 或是躲避戰亂(luan)  ,或是經商貿易。阿拉伯旅行家馬素提(Al Masouti) 所撰《黃金牧地》、西方學者萊佛士著《爪哇史》、坎貝爾著《爪哇的過去和現在》均有有關(guan) 的記述。元軍(jun) 遠征爪哇時有些士兵流散於(yu) 當地 ,定居在西加裏曼丹一帶。到了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時(公元 1405-1430年) ,東(dong) 爪哇杜板、蘇門答臘南部的巨港等地已成為(wei) “千餘(yu) 家”的華人聚居區。1368年前後甚至有梁道明稱王於(yu) 三佛齊(即蘇門答臘巨港) ,“閩粵軍(jun) 民泛海從(cong) 之者數千家”。明代時在爪哇和巨港市中交易多使用中國銅錢。總之 ,在17世紀荷蘭(lan) 等西方殖民者大規模入侵印尼之前 ,華人已大量移居印尼 ,初步形成了印尼的華人社會(hui) 。這一時期來印尼的華人多是通商貿易的閩粵兩(liang) 省商人和手工業(ye) 者(大多為(wei) 閩南人) ,主要聚居在爪哇島東(dong) 部、西部及北岸沿海一帶和蘇門答臘東(dong) 南部 ,加裏曼丹西部和南部的各通商貿易港口城鎮。華人在爪哇沿海和內(nei) 地經濟中已經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印尼群島淪為(wei) 荷蘭(lan) 殖民地後 ,被稱為(wei) 荷屬東(dong) 印度。為(wei) 了充實勞力加強經濟掠奪 ,荷蘭(lan) 殖民者采取各種手段 ,招徠、誘騙和擄掠大批華人、華工移居印尼。鴉片戰爭(zheng) 後 ,西方的入侵造成中國大批農(nong) 民破產(chan) 、手工業(ye) 者失業(ye)  ,1860 年清政府被迫開放海禁 ,印尼華人數量激增 ,華人社會(hui) 進一步擴大。荷蘭(lan) 殖民者對華人實行“華人區”和“甲必丹”(Kapitein) 製度 ,在統治中心巴達維亞(ya) (今雅加達)等城區設立華人公館,“以華治華”,挑選華人擔任華人區的甲必丹、雷珍蘭(lan) (Luitenant)、武直迷(Boedelmeester) 等職務 ,負責管理有關(guan) 事務。

 

早期來印尼的華人隻有男性 ,他們(men) 通常與(yu) 當地非伊斯蘭(lan) 教徒或名義(yi) 上的伊斯蘭(lan) 教徒婦女結婚而定居 ,逐漸形成一個(ge) 比較穩固與(yu) 統一的土生華人 (Paranakan) 社會(hui)  ,新移民(即“新客”,Totok或Singkeh)的小群體(ti) 通常很快就被吸收到土生華人社會(hui) 中。閩南語是華人社會(hui) 的通行語言。至19世紀末形成了華人馬來語(由市場馬來語與(yu) 閩南語結合而成的混合語言) ,並進而成為(wei) 全爪哇土生華人社會(hui) 的共同語言 。

 

隨著華人的大批移民印尼 ,也把中國的文化教育帶到印尼 ,中國的儒學也開始了在印尼群島“落地生根”的過程。印尼曆史上進行華文教育的私塾、義(yi) 學、書(shu) 院 ,以及宗祠和一部分廟堂 ,都是傳(chuan) 承儒學和中華民族風俗的機構。

 

1. 傳(chuan) 統華文教育與(yu) 儒學的傳(chuan) 播  最初的文化教育是華人在家庭或家族內(nei) 部進行的。那些“稍能識字明理之店主或富戶 ,於(yu) 經營工商之餘(yu)  ,召集三五子弟 ,在家、在店內(nei)  ,教以習(xi) 字珠算 ,兼及增廣幼學、千字文、百家姓”。隨著華人增多 ,開始設立私塾。一些富有的華人聘請家庭教師 ,也有教讀先生“設帳授徒”,在巴達維亞(ya) 、萬(wan) 隆、西加裏曼丹的坤甸等地 ,有些私塾先生頗具知名度。

 

以後出現了專(zhuan) 供華人子女讀書(shu) 的義(yi) 學和書(shu) 院。最早的義(yi) 學是1690年在巴達維亞(ya) 由甲必丹郭郡觀倡議而設立的“明誠書(shu) 院”,附設在華人辦的醫院兼養(yang) 濟院內(nei)  ,專(zhuan) 收孤兒(er) 和貧苦孩子 ,有三四十名學生 ,經費全由華人公館承擔。1775年巴達維亞(ya) 設立“南江書(shu) 院”。1787年又加辦義(yi) 學“明德書(shu) 院”。

 

這些私塾、義(yi) 學、書(shu) 院用閩南語授課 ,教學的內(nei) 容即是三字經、千字文以及儒家經典四書(shu) 五經 ,當然還有華人重視的寫(xie) 字與(yu) 珠算等。教學方法、儀(yi) 規也都與(yu) 中國國內(nei) 相同。學生入學要向孔子像或牌位行禮。南江書(shu) 院“崇祀紫陽(朱夫子) 聖像”,“延師入內(nei)  ,教授貧窮聖徒 ,歲社(此處缺字) 二丁祭祀”。海外華人曆史珍本文獻《海島逸誌》的作者王大海即在爪哇島當了10年(1783-1793)的教讀先生 ,期間在南江書(shu) 院任職數年。19世紀40年代 ,荷印殖民當局頒布限製“新客”條規 ,禁止“文人學士”入境。巴達維亞(ya) 華人公館認為(wei) 此舉(ju) “實有負於(yu) 聖教所雲(yun)  ,恐仁、義(yi) 、禮、智之風 ,盡泯於(yu) 今”,向荷印總督據理力爭(zheng)  ,提出文人學士“逐年在吧約用600名”。在19世紀最後的25年裏 ,上述傳(chuan) 統的華文學堂明顯增加。到1899年 ,在爪哇(與(yu) 馬都拉島) 已經有217間學堂和4452名學生;外島的學堂有152間 ,學生2170人。

 

可見 ,當時印尼華人的文化教育已具一定規模;華人社會(hui) 的中堅力量視儒學為(wei) 宗教 ,以維護儒學傳(chuan) 統為(wei) 己任。由於(yu) 當時華人文化教育與(yu) 儒學教育的一體(ti) 性 ,儒家思想藉華人文化教育在印尼得以承傳(chuan) 。因此 ,當今的印尼孔教最高理事會(hui) 對孔教在印尼產(chan) 生發展的曆史持如下的看法: 孔教的出現與(yu) 發展是和華人移民到印尼同時的。孔教是宗教 ,也是教育 ,最初由華人家庭、宗族承擔著教

 

育下一代的任務 ,而華人的家庭教育也就是孔教教義(yi) 的教育。隻是由於(yu) 當時沒有教會(hui) 的組織 ,所進行的祭祀儀(yi) 式不統一。並強調 ,巴達維亞(ya) 的“明誠書(shu) 院”、“明德書(shu) 院”就是像伊斯蘭(lan) 教經院那樣的儒學院。

 

2. 宗祠、廟堂與(yu) 儒教的傳(chuan) 承  孔教的基本信仰就是“敬天法祖”, 包括拜天、祭祖和聖賢崇拜等。按照印尼孔教及印尼華人的說法 ,信仰孔教就是拜天公、祭祖先。所以 ,印尼華人的宗祠和一部分廟堂也是傳(chuan) 承儒教的機構。

 

在爪哇及外島各地 ,凡是華人聚居之處都有華人建的宗祠。僅(jin) 本人近幾年在雅加達所見 ,就有數十家之多。這些宗祠一直保留著春秋兩(liang) 季大祭的傳(chuan) 統習(xi) 俗,“欲盡人子報本追遠之大端 ,留仟佰年之基礎 ,而兼欲免後世子孫之憂”。在爪哇 ,創建最早的是1754年建於(yu) 巴達維亞(ya) 的陳氏祖廟 ,其前廳供奉唐朝時開發福建漳州被稱為(wei) “開漳聖王”的陳元光。

 

華人所建廟宇同樣遍及全印尼各地 ,更早於(yu) 宗祠的建立。崇拜神明為(wei) 海外華人的精神寄托 ,華人的廟宇大多是祭拜中國傳(chuan) 統儒學所祭祀的天神、地祇、聖賢 ,許多是《禮記》中的“以死勤事”、“以勞定國”、“有功烈於(yu) 民”的人神。僅(jin) 雅加達一地就有17、18世紀所建古廟多處 ,著名的有金德院 ,最初稱為(wei) 觀音亭 ,始建於(yu) 1650年;安卒大伯公廟 ,1654年建 ,主要崇奉土地神大伯公 ,又稱福德正神 ,這是印尼華人祭拜最為(wei) 普遍的神明;丹絨上帝廟 ,1669年為(wei) 祈雨禱晴保豐(feng) 收而營建;媽祖廟 ,即天後宮 ,1784年建;關(guan) 帝廟 ,又稱關(guan) 公廟 ,1788年建;丹絨加逸大伯公廟 ,1792年建 ,祀土地神。等等。華人廟宇大都是儒釋道三教合一。如金德院內(nei) 除了佛教的觀世音菩薩和多尊佛像以外 ,還有關(guan) 公、玉皇大帝、福德正神、澤海尊王、清水祖師、乃至花公花婆等 ,閩南地區民間信仰各種神靈一應俱全。現今的印尼孔教信仰依然崇祀傳(chuan) 統的民間信仰中的諸神明。

 

有意思的是 ,華人寺廟的印尼語為(wei) “Keleteng”,即閩南語“教人亭”(教人的學堂) ,從(cong) 這個(ge) 語詞的來源也可看出華人廟宇、華文教育與(yu) 印尼孔教的密切關(guan) 係。據說 ,這個(ge) 名稱源於(yu) 巴達維亞(ya) 華人最早建的觀音亭 ,也就是金德院 ,因觀音亭長期是“明誠書(shu) 院”等義(yi) 學、書(shu) 院的所在地 ,華人習(xi) 慣稱之為(wei) “教人亭”,久之 ,即成為(wei) 馬來語“Keleteng”了。

 

二、印尼華人民族意識覺醒與(yu) 孔教的興(xing) 起

 

雖然中國儒學和傳(chuan) 統文化在印尼的傳(chuan) 播由來已久 ,但是印尼孔教組織的出現卻是與(yu) 華人民族意識覺醒、有目的地維護華人文化傳(chuan) 統密切聯係在一起的 ,而且可以說是華人民族意識覺醒的標誌。荷蘭(lan) 殖民者不僅(jin) 在經濟上對華人橫征暴斂 ,而且動輒殘酷地屠殺華人。1740年在巴達維亞(ya) 屠殺無辜華僑(qiao) 萬(wan) 餘(yu) 人 ,製造了震驚世界的“紅溪慘案”。其後更加緊對華人的各種控製 ,頒布了一係列法令條例 ,甚至不準華人搬遷和自由走動。殖民當局推行“警察裁判權”的司法製度 ,僅(jin) 憑警察的檢舉(ju) 即可作終局判決(jue)  ,任意處以罰金和刑戮 ,華人沒有上訴的權利 ,開庭時隻能戴著鐐銬蹲在警察麵前 ,受盡淩辱。還實施種種侮辱性的限製 ,規定華人必須留辮子 ,不許穿西裝 ,不許講荷蘭(lan) 語 ,乘火車不能和歐美人坐同一個(ge) 車廂等 ,甚至經常肆意辱罵華人為(wei) “支那”、“豬玀”。另外 ,荷蘭(lan) 殖民政府長期推行“愚民”政策 ,剝奪華人子女受教育的機會(hui)  ,既不許進西方人辦的荷蘭(lan) 文學校,也不許進爪哇原住民學校受教育。1870年幾位知名華人領袖聯合上書(shu) 荷印政府,要求讓華人子女進入爪哇原住民學校就讀 ,但遭到堅決(jue) 拒絕。

 

1899年印尼日僑(qiao) 開始享有與(yu) 歐洲僑(qiao) 民同等的待遇 ,這大大刺激了華人的民族意識 ,他們(men) 渴望得到祖國的保護 ,並且強烈要求同歐洲籍僑(qiao) 民一樣 ,在法律上享有平等權利。清朝政府這一時期也改變了對海外華人的政策 ,開始“護僑(qiao) ”。1877年清政府在新加坡設立領事。1886年兩(liang) 廣總督張之洞派出“查島”委員到東(dong) 南亞(ya) 各處訪查僑(qiao) 情。1887年清朝大臣王榮和等人作為(wei) 來自祖國的官員第一次踏上荷屬東(dong) 印度領土 ,與(yu) 當地華人進行了接觸。後來當荷蘭(lan) 政府強迫華人入籍時 ,清政府曾提出抗議。但是由於(yu) 中國國勢日衰 ,國際地位低下 ,清政府的保護十分軟弱無力 ,這些更促使了印尼華人民族意識的覺醒。19世紀中晚期 ,一批出身於(yu) 華人官吏或富商家庭、接受過荷蘭(lan) 文西式教育和傳(chuan) 統華文教育的年輕華人領袖成長起來;同時也有一些受過傳(chuan) 統華文教育的新移民躋身於(yu) 華人領導層。新一代華人領袖的出現終於(yu) 使得華人民族意識的覺醒化為(wei) 實際的行動。

 

一般認為(wei)  ,印尼華人民族意識的覺醒與(yu) 19世紀末的中國維新運動影響有關(guan) 。不過從(cong) 一些材料來看 ,早在19世紀中葉 ,印尼華人已經開始努力複興(xing) 以儒家思想為(wei) 代表的文化傳(chuan) 統。法國學者蘇爾夢(Claudine Salmon)所作的研究使我們(men) 了解到當時的有關(guan) 情況。

 

首先是建立公共宗祠和喪(sang) 葬組織 ,在祭祖、婚喪(sang) 儀(yi) 式、婦女著裝等方麵恢複和保持華人傳(chuan) 統習(xi) 俗。王大海當時深為(wei) 華人被同化的程度所震驚“:華人有數世不回中華者 ,遂隔絕聲教 ,語番語 ,衣番衣 ,讀番書(shu) 。”為(wei) 了抵製同化 ,保存華人傳(chuan) 統 ,19世紀中葉 ,華人在爪哇和蘇拉威西島的望加錫等地興(xing) 建多處稱為(wei) 義(yi) 祠、公祠或功德祠的公共宗祠。福建人建有井裏汶的禮義(yi) 祠(1790年建) ,三寶壟的功德祠(1845年建) ,南旺的公祖祠(建於(yu) 1856年之前) ,泗水福建功德祠(1864年建)和望加錫福建公祠(1868年建)等。廣東(dong) 公祠有雅加達的巴城義(yi) 祠(1878年) 和泗水廣東(dong) 公祠(1856年)等。還成立了許多喪(sang) 葬組織。公共宗祠為(wei) 華人主持傳(chuan) 統的婚禮、喪(sang) 禮 ,提供傳(chuan) 統婚禮、喪(sang) 禮所需的用品設備 ,定期召開宗祠會(hui) 議 ,有計劃地開展社會(hui) 活動 ,以使華人及其後代學習(xi) 有關(guan) 的傳(chuan) 統禮儀(yi)  ,恢複和保持儒家的社會(hui) 秩序。

 

其次 ,把儒學經書(shu) 通俗化 ,把儒學經書(shu) 由中文或荷蘭(lan) 文、英文譯成馬來文 ,同時也把經書(shu) 原文改寫(xie) 成“口語”(白話文) ,使更多的人能夠閱讀。19 世紀下半葉大量中國古典作品被翻譯或改寫(xie) 為(wei) 華人馬來文在印尼出版 ,後來出現了一批後起之秀,“他們(men) 更大的興(xing) 趣是翻譯經典著作以傳(chuan) 播孔子思想 ,而不是翻譯小說”。1880年出現了《百孝圖》的兩(liang) 個(ge) 譯本 ,由20年後成為(wei) 中華會(hui) 館孔教專(zhuan) 家的李金福和巴達維亞(ya) 的鍾茂盛(Tjiong Bo Seng)所翻譯。1897年李金福撰寫(xie) 出版了《至聖孔夫子傳(chuan) 》,這是第一部用馬來文寫(xie) 的有關(guan) 孔子的書(shu) 。同一年楊春淵(Njio Tjoen Ean) 在馬魯群島的安汶出版了馬來文的《大學》《中庸》和《論語》的第一部分《上論》,他還用荷蘭(lan) 文翻譯孔子的著作。在《中庸》的“序言”中他表示 ,出版這些書(shu) 是為(wei) 了讓華人都知道,“我們(men) 中國人也有一種良好的宗教”。西爪哇的陳經忠(Tan Ging Tiong ,1870-1935)和楊齋祥(Yoe Tjai Siang)計劃合作翻譯多本孔子的經典 ,並首先於(yu) 1900年在蘇加巫眉出版了合譯的《大學》和《中庸》。他們(men) 在“序言”中指出 ,孔子的著述是一份非常珍貴的遺產(chan)  ,是緊鎖在箱中的寶藏 ,他們(men) 下決(jue) 心把箱子打開 ,用人人都懂的語言文字翻譯 ,使箱中的寶藏為(wei) 大家分享。

 

第三 ,創製和使用孔子誕辰紀年。眾(zhong) 所周知 ,康有為(wei) 於(yu) 1898年戊戌維新時期向清光緒帝上書(shu) 提出在中國立孔教為(wei) 國教並使用孔誕紀年 ,當時並未被采用。然而早在20多年之前 ,印尼第二大城市東(dong) 爪哇首府泗水(Soerabaja) 就出現了孔誕紀年的使用。現在仍完好地保存在泗水文廟中的“建造文昌祠樂(le) 捐碑”上麵 ,赫然刻著“大成至聖貳仟肆佰叁拾肆年”,即光緒十年(1884年)。光緒十三年(1887年) 所立的“建造文昌祠後蓋樂(le) 捐碑”也使用了孔誕紀年。另據《泗水之星》(Bintang Soerabaja)報道 ,泗水城中的“金貝”(Gimberg) 印書(shu) 局曾發售一種華文“新曆書(shu) ”,標注的年份是“中國大成至聖先師2438年(從(cong) 孔子誕生當年算起)和光緒戊子年(1888年)”。據蘇爾夢所掌握的材料 ,大約在1880年 ,在泗水開辦“南洋訓蒙館”的周平維(出生於(yu) 泗水 ,又是中國的秀才) 和其他一些華人為(wei) 紀念孔子創造了這一曆法。孔誕紀年的創製與(yu) 使用,顯然是對荷蘭(lan) 殖民者所使用的以耶穌誕辰紀年的抵製 ,是印尼華人民族意識增強的突出體(ti) 現。

 

第四 ,19世紀90年代 ,與(yu) 中國戊戌維新運動的尊孔主張相呼應 ,印尼以及東(dong) 南亞(ya) 華人中出現了慶孔誕、建孔廟、建學堂的熱潮。1899年10-12月 ,印尼有多名華人成為(wei) 新加坡林文慶、邱菽園以推行儒學複興(xing) 為(wei) 宗旨的“華人好學會(hui) ”的會(hui) 員 ,並參加演講討論活動。1899年農(nong) 曆八月二十七日紀念孔子誕辰 2450年之際 ,印尼與(yu) 新加坡、緬甸仰光等地的華人一致行動 ,舉(ju) 行了熱烈的慶祝活動 ,並“議建孔廟 , 大力倡導複興(xing) 孔教。從(cong) 南洋各地來說 ,印尼華人建孔廟 ,建學堂的行動最為(wei) 迅速 ,進展最快 ,堅持複興(xing) 孔教的時間最為(wei) 長久 ,而且隻有印尼泗水一地真正建成了孔廟。泗水先是將原來的文昌祠改建為(wei) 文廟。起初文廟每個(ge) 月兩(liang) 次講習(xi) “六藝”,“嗣因聽講人多 ,改為(wei) 每禮拜六晚 ,分數處宣講。”1902年 ,一位中國人黃錫銓曾旅行來參觀 ,感歎:“生長異地之華人 ,漸知孔教之可貴。”1906年泗水華人又籌集資金土地 ,擴建、重建文廟 ,終於(yu) 建成南洋地區規模最大的孔廟。在蘇拉威西島的望加錫 ,福建公祠創始人的長孫李連喜於(yu) 1899年創辦男、女兩(liang) 所華文學校 ,並在學校中供奉孔子。供奉孔子的殿堂大門上掛著“宣聖廟”的匾額。開學後不久 ,舉(ju) 行了盛大的孔子誕辰紀念活動 ,有四十多位知名人士參加。1900年還專(zhuan) 門托人到廈門聘請儒士蘇易(蘇師孟 ,字子長)夫婦南渡擔任男女教習(xi) 之職。

 

三、巴達維亞(ya) 中華會(hui) 館與(yu) 孔教的形成

 

正是在南洋各地華人倡導複興(xing) 孔教 ,建孔廟 ,建學堂的潮流之中 ,印尼出現了第一個(ge) 正式的孔教組織巴達維亞(ya) 中華會(hui) 館。巴達維亞(ya) 中華會(hui) 館於(yu) 1900年3月17日正式成立。領導機構是董事會(hui)  ,共20人。其下分成6個(ge) 部: 華文學校董事部及一般社會(hui) 文化部(包括宗教部) ,普通喪(sang) 事互助部 ,英文學校董事部 ,慈善醫院部 ,救濟基金部和老年(60歲以上) 喪(sang) 事互助部。

 

中華會(hui) 館的創辦人中有華人甲必丹和熱心華人事務的富商 ,也有致力於(yu) 翻譯、出版儒學著作的文人學士 ,大多數是祖籍福建早已定居於(yu) 爪哇數代的土生華人 ,也有移居不久的廣東(dong) 籍“新客”。其中大多數兼有華文教育和荷蘭(lan) 文或英文教育背景。主席潘景赫(Phoa Keng Hek ,1857-1937) ,土生華人 ,祖籍福建 ,生於(yu) 西爪哇茂物。父親(qin) 為(wei) 華人甲必丹。幼年時曾在閩南語私塾學習(xi)  ,後在展玉教會(hui) 學校和茂物歐洲人學校學習(xi)  ,活躍於(yu) 荷蘭(lan) 人與(yu) 華人企業(ye) 界 ,熱心華人事務。第一秘書(shu) 陳金山(Tan Kim San ,1873-1934) ,最早發起創辦者之一 ,商人 ,土生華人 ,祖籍福建廈門 ,生於(yu) 巴達維亞(ya) 。曾受巴城福建語學校和新加坡英語學校教育 , 熱心華文教育事業(ye) 。董事許金安(Khouw Kim An ,1879-1945) 商人 ,土生華人 ,祖籍福建 ,生於(yu) 雅加達富商家庭 ,曾就讀於(yu) 閩南語學校 ,後入荷蘭(lan) 文中學 ,能說流利荷蘭(lan) 語。董事李興(xing) 濂(Lie Hin Liam) ,最早發起創辦者之一 ,新客華人 ,生於(yu) 福建 ,受過華文教育 ,曾被委任為(wei) 巴達維亞(ya) 雷珍蘭(lan) 。副主席丘亞(ya) 樊(Khoe A Fan) ,又名丘燮亭(Khoe Siat Ting) ,新客華人 ,生於(yu) 廣東(dong) 梅縣 ,客家人 ,曾在巴達維亞(ya) 任雷珍蘭(lan) 12年。

 

中華會(hui) 館公開宣布 ,成立的目的就是要“以聖人孔子的學說為(wei) 指導原則 ,改進華人生活上的風俗習(xi) 慣 ,要盡最大的努力宣揚孔夫子的學說 ,同時推廣增進有關(guan) 中國語言文化的知識”。並很快發布《巴城創設中華會(hui) 館興(xing) 辦學堂公啟》,開篇即痛心而尖銳地指出華人社會(hui) 的種種積弊 ,落款使用了當時的中國紀年和孔誕紀年: 大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歲 ,孔子降生二千四百五十一年 ,進一步表明了中華會(hui) 館崇奉孔教以保持華人民族特性的宗旨 ,明確指出 ,提倡孔教就是為(wei) 改變華人不斷“番化”、不懂中學、不知孔孟、四分五裂的狀況 ,扭轉華人“論種類則自生自滅”的命運。

 

中華會(hui) 館是一個(ge) 新型的華人社團 ,也是一個(ge) 新型的華人文化教育組織 ,它具有以下的特點:打破了地域、姓氏宗親(qin) 和“僑(qiao) 生”“、新客”的界限 ,這是印尼華人有史以來第一個(ge) 冠以“中華”之名的社團;公開提出華人應以孔子學說為(wei) 指導 ,要進行孔教的教育; 大力提倡創辦新式學校 ,以滿足廣大華人要求受教育的願望 ,並力圖把孔子學說的教育貫穿於(yu) 新式教育之中;中華會(hui) 館成立的直接動因及其長期工作的重點之一 ,就是以孔子學說為(wei) 基礎、為(wei) 指導 ,研究與(yu) 改革華人的婚喪(sang) 等習(xi) 俗。

 

1. 中華會(hui) 館對孔教的認識與(yu) 定義(yi)

 

中華會(hui) 館中有許多孔教專(zhuan) 家。早在1897年就撰寫(xie) 孔子傳(chuan) 記的李金福為(wei) 宗教部負責人 ,經常代表中華會(hui) 館解答華人宗教的問題 ,也是中華會(hui) 館闡發華人宗教問題文章的執筆人。1903年他寫(xie) 下長文《華人的宗教》 ,表達了中華會(hui) 館宣揚孔教的基本立場與(yu) 看法: 第一 ,明確地稱孔教為(wei) 一種宗教。並進而宣稱 孔教是華人文化中最主要的成分 ,在荷屬印尼的華人都有義(yi) 務遵奉孔子的教義(yi) 。第二 ,天是萬(wan) 物的主宰。孔教的上帝就是“天” ,信奉孔教就要敬天、拜天。第三 ,孔子是聖人先知 ,是孔教的教主。他從(cong) 天得到靈感 ,在華人中宣揚孔教教義(yi) 。第四 ,父母、祖先是天的代表 ,信奉孔教就要發揚孝道 ,祭祀祖先。

 

以後的孔教組織基本上都繼承了中華會(hui) 館時期對孔教及華人宗教問題的看法。

 

2. 華人婚喪(sang) 習(xi) 俗的改革

 

以孔子思想為(wei) 指導改革華人婚喪(sang) 習(xi) 俗 ,阻止華人的“番化” ,是巴達維亞(ya) 中華會(hui) 館成立後長期致力的重要工作。中華會(hui) 館認為(wei)  ,“土蕃俗例 ,悖理實甚” ,必須“以維持風化 ,革除陋習(xi) 為(wei) 先” ,明確宣布 :“自茲(zi) 以往 ,凡有婚喪(sang) 事宜 ,皆當遠考禮經 ,近遵憲典 ,斟酌盡善 ,著為(wei) 定規” ,並成立了專(zhuan) 門機構。不久 ,一位西爪哇的華人因父親(qin) 去世提出如何依照孔教儀(yi) 式辦理喪(sang) 事的問題 ,經研究中華會(hui) 館宣布了25項與(yu) 辦喪(sang) 事有關(guan) 的事項 ,後來又增加至35項。中華會(hui) 館宣稱這些喪(sang) 禮事項的改革是以孔子學說為(wei) 根據 ,這35項條文就成為(wei) 華人辦喪(sang) 事時的指南。另外 ,還提出了47條關(guan) 於(yu) 婚姻習(xi) 俗的改革 ,如第4條的內(nei) 容是 ,新娘不要再鋸齒、磨牙 ,因為(wei) 那是當地土人的風俗 ,對牙齒損壞很大。這樣 ,中華會(hui) 館以孔子教導的名義(yi) 對當時印尼土生華人“番化”的婚喪(sang) 風俗進行了明確而具體(ti) 的改革。

 

3. 興(xing) 辦新式學校及宣傳(chuan) 孔教

 

當時人們(men) 認為(wei) 要真正了解孔子學說就必須懂得中文 ,為(wei) 了提倡孔子學說 也就必須改變華人受教育不足的狀況。所以 ,中華會(hui) 館成立之初就開始籌辦新式華文學校。《公啟》中宣稱“學堂之設 ,以中學為(wei) 主 ,西學為(wei) 輔”,並提出了具體(ti) 設想。一年之後 ,“巴達維亞(ya) 中華會(hui) 館中華學堂”正式成立。明確規定:

 

凡中華學堂必高懸孔子像; 孔子誕辰和忌辰分別放假一日; 在孔子誕辰須舉(ju) 行演講會(hui) 等 ,以示紀念。同時還規定 ,至少每周一次在會(hui) 館舉(ju) 辦孔教講座,由學堂的校長、教員向大眾(zhong) 宣講孔子學說。當時大都用閩南話講授四書(shu) 五經 ,但同時把講義(yi) 翻譯成馬來文印發給聽眾(zhong) 。1901年8月 ,中華會(hui) 館又決(jue) 定將講的內(nei) 容刊登在馬來文報紙上。這種講座活動很快推廣到各地。

 

中華會(hui) 館還創辦了圖書(shu) 館。並專(zhuan) 門成立編譯組 ,出版馬來文小冊(ce) 子 ,主要宣傳(chuan) 儒家學說 ,解答如何才符合中國禮俗等問題。另外 ,還翻譯出版了《四書(shu) 》、《大清律例》等。李金福與(yu) 丘紹榮(Khoe Siauw Eng)合作翻譯的《孝經》1901年在蘇加巫眉正式出版發行。中華會(hui) 館還向商人、企業(ye) 家提出 ,清明節應該放假 ,陰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商店要結彩慶祝。並決(jue) 定成立特別委員會(hui) 撥專(zhuan) 款慶祝孔子聖誕 ,撥款以後一再提高。後來中華會(hui) 館還通過全爪哇學務總會(hui) 請中國方麵幫助核實孔子的誕辰和忌辰。巴達維亞(ya) 中華會(hui) 館的成立很快引起熱烈的反響 ,各地華人紛紛成立中華會(hui) 館 ,創辦新式中華學校。中國戊戌維新運動領袖康有為(wei) 1903年的到訪更推動了這一發展。到1911年 ,印尼各地先後出現了93個(ge) 類似的華人社團 ,其中中華會(hui) 館各地的分會(hui) 組織達38個(ge) 之多。

 

四、泗水文廟與(yu) 印尼孔教的產(chan) 生

 

與(yu) 巴達維亞(ya) 中華會(hui) 館不同 ,泗水文廟經曆了由傳(chuan) 統的中國儒教機構向印尼孔教會(hui) 的演變發展 ,而且是印尼最早開始像基督教一樣每星期舉(ju) 行禮拜儀(yi) 式的孔教組織。泗水文廟不僅(jin) 在南洋地區建立最早 ,規模最大 ,而且是印尼唯一保存至今完全獨立的傳(chuan) 統的孔廟。其前身文昌祠建於(yu) 1880 年 ,一直遵循中國儒學禮儀(yi) 祭拜孔子。1899年以後 ,泗水文廟一方麵在所辦學校進行孔教的教育 ,

 

同時也開始通過在文廟舉(ju) 行孔教儀(yi) 式包括唱歌來宣揚孔教。文廟學校規定 ,所有的課程都必須教授孔夫子的學說;所有的學生都要學習(xi) 漢語、漢字;另外還教授傳(chuan) 習(xi) “德”與(yu) “禮”。文廟的儀(yi) 式每逢星期天和華人傳(chuan) 統節日舉(ju) 行 ,有禮拜、有講道(講解聖人孔子所講的道理) 和唱歌。

 

文廟人士宣揚孔教不僅(jin) 為(wei) 阻止華人同化於(yu) 爪哇伊斯蘭(lan) 教的趨勢 ,尤其還為(wei) 抵製基督教對年輕一代的影響。荷蘭(lan) 殖民政府於(yu) 1907年開辦荷華學校 ,一些華人子女得以入校學習(xi)  ,但是學校教育的內(nei) 容使一些華人深感擔憂 ,他們(men) 覺察到殖民政府辦學宣揚基督教是為(wei) 了消除華人的傳(chuan) 統與(yu) 特性 ,擔心荷華學校的教育會(hui) 使他們(men) 的後代西洋化 ,受基督教影響而拋棄孝敬父母、祭拜祖先的華人傳(chuan) 統。於(yu) 是每逢星期天他們(men) 便帶著子女像荷蘭(lan) 人到基督教堂一樣到文廟做孔教的禮拜儀(yi) 式 ,以此向子女後代實施孔教的教育 ,維護華人的宗教和傳(chuan) 統。由於(yu) 泗水文廟明顯不同於(yu) 其他的華人廟宇 ,似乎與(yu) 基督教堂的活動比較相像 ,所以荷屬東(dong) 印度政府對文廟不稱“Keleteng”而稱為(wei) “孔夫子教堂”(De Kerk van Confucius)。

 

文廟人士還成立了一個(ge) 宣揚孔教的組織“斯文會(hui) ”,其名稱取自《論語·子罕》裏的“天之未喪(sang) 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 ?”來自福建泉州吳氏家族、具有較高中文水平的吳慶亮先生被推選為(wei) 主席。成立斯文會(hui) 的目的是要鼓勵孔教徒們(men) 到文廟來做宗教儀(yi) 式。1920 年 ,斯文會(hui) 正式改名為(wei) 泗水孔教會(hui)  ,吳慶亮任會(hui) 長。

 

後來 ,由於(yu) 各地中華會(hui) 館的工作重點逐漸從(cong) 弘揚孔子學說轉移到發展華文教育事業(ye) 上 ,一些中華會(hui) 館原有的宗教部門便分離出來 ,成立專(zhuan) 門的孔教組織孔教會(hui)  ,以繼續弘揚孔教教義(yi) 。1923年 ,泗水孔教會(hui) 、梭羅孔教會(hui) 等各地的孔教會(hui) 聯合起來成立了全國性的孔教組織——印尼孔教總會(hui) 。此後的印尼孔教發展曆史 ,筆者將另文詳述。

 

責任編輯:葛燦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