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誕為教師節:文化和意義生成(石勇)

欄目:教師節改期
發布時間:2006-09-28 08:00:00
標簽:
石勇

作者簡介:石勇,男,獨立學者

 

        今天,乃中國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號孔子誕辰日。2557年,悠悠千載,這位“軸心時代”的先知隨著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擴散而流芳百世。 

        據《東方早報》等報道:關於將教師節由9月10日推遲到9月28日孔子誕辰日的呼聲這段時間再次在學術界響起。一份由眾多海內外知名學者聯署的《以孔子誕辰為中國教師節建議書》近日在當代文化研究網、儒學聯合論壇等8個學術論壇上同時發布,並迅速被轉載。 

        由此引起的相關評論已注意到了這些海內外學者分屬於不同思想流派這一特點。需要補充的是很多人的研究領域和學術興趣與儒學和中國哲學(文化)無涉。這裏透露出的信息是:這些有“學術威望”和“社會影響力”的學者能夠在“孔子”的名義下站在一起,表明在文化這個語境中“孔子”是超越的。這種“共識”乃是“身份認同”的反映,是在“中國文化主體性”上的共識。 

       作為泱泱大國站在觀念和理念高端的學者,他們能夠敏銳地意識到文化身份、文化主體性對於一個大國意味著什麽。他們也完全明白在抽象的文化已經“編碼”了遊戲規則的當代世界上,重拾文化自信,找回“文明母體”地位意味著什麽。人們不應吃驚於這一點:以孔子誕辰作為教師節,更能找到尊師重教、文明傳承的價值依據。換言之,它比“9月10日”這個在文化和價值理念上沒有任何意義的符號更具合法性。 

        關於將教師節定為孔子誕辰的充足理由,在《以孔子誕辰為中國教師節建議書》一文以及相關參與者的解釋說明中已闡述得非常準確和清楚,對之重複不過是拙劣的鸚鵡學舌。倒是需要考慮一下反對者或觀望者基於“孔子-複古”、“孔子-專製”邏輯推導所引發的無意識的反應和擔憂。人們可以找到這種反應和擔憂的曆史根源與心理根源,但它們不過是一種被放大的焦慮。 

        正如有反民主思想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並不認為奴隸是一個同樣有尊嚴的人的亞裏斯多德被崇尚民主、自由和權利平等的現代西方人視為西方文明源頭之一,而不會產生恐懼性聯想一樣,將孔子視為中華文明的最具代表性符號背後是文明傳承與文化身份體認的邏輯。僅僅在這一點上孔子就是超曆史、超政治和超意識形態的。 

        而他作為一個對當今世界有巨大影響的教師,至少在古往今來的中國,無人能與他在給予教師節的意義,從而也是在日期的“規範權力”上一爭高下。 

        人們可以在毫無理由的情況下就賦予某件事情以意義放縱自己狂歡,但莊嚴的節日深具的“關懷”意義使其需要提供曆史上文化積澱和意義來源的理由。而“教師”這一群體的意義生成至少在中國恰恰是仰賴於孔子的存在,隻有將“教師節”與他聯係在一起才能真正給它提供價值依據。而正如與孔子聯係在一起的不僅有“教師”,也有“文化”那樣,教師也不僅僅是“教書育人”,還要進行“文化傳承”。

2006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