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溪】“六經”的價值倫理

欄目:思想探索
發布時間:2015-08-26 12:27:47
標簽:
劉夢溪

作者簡介:劉夢溪,男,西曆一九四一年生,遼寧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所長;藝術文化學學科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化》雜誌創辦人、主編。著有《傳(chuan) 統的誤讀》《紅樓夢與(yu) 百年中國》《大師與(yu) 傳(chuan) 統》《中國現代學術要略》《論國學》等。

 

“六經”的價(jia) 值倫(lun) 理

作者:劉夢溪

來源:《光明日報》( 2015年08月24日 16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七月十一日壬申

           耶穌2015年8月24日


 

對儒學未來的展望,取決(jue) 於(yu) 如何正確地評價(jia) 儒學的曆史地位。我們(men) 需要弄清楚與(yu) 儒家學說相關(guan) 的幾個(ge) 問題。第一個(ge) 問題,需要明了在儒學產(chan) 生之初,即春秋戰國時期,儒家隻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其影響比之墨家或猶有未及。第二個(ge) 問題,漢代中期漢武帝聽從(cong) 大儒董仲舒的建言,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使儒學的地位驟然提升,成為(wei) 社會(hui) 的主流意識形態。但儒學以外的學說仍有存在空間。東(dong) 漢佛教的傳(chuan) 入和道教的興(xing) 起,即為(wei) 明證。明清以還,儒學的地位日趨穩固,但佛、道兩(liang) 家在民間社會(hui) 的影響也開始定式成型。第三個(ge) 問題,儒家思想在宋代呈現變易之勢。“二程”和朱子等宋代大儒,誠然是承繼了先秦以孔子、孟子為(wei) 代表的儒家思想,但朱子的理學實為(wei) 思想大匯流的產(chan) 物。

 

我提出上述三個(ge) 問題,是想證明儒家具有包容性的特點。儒家的包容性,實際上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儒家思想作為(wei) 中華文化大傳(chuan) 統的代表,處在不斷被檢討和重新詮釋之中。經過檢討、詮釋,便有增加、有變易、有更化。變易與(yu) 更化給儒家學說帶來了活力。但儒家精神亦有不變的一麵。所不變者,是為(wei) 儒家的理性精神和“六藝”經典的核心義(yi) 涵。“六藝”後稱“六經”。馬一浮的發明處,是將“六藝”和諸子、四部區隔開來,稱“六經”為(wei) 中國文化的最高的特殊的文化形態。而熊十力則標稱,“六經”是中國人做人和立國的基本依據。

 

馬一浮所說的中國文化的最高形態,熊十力所說的立國做人的基本依據,高在何處?所據者何?一言以蔽之,曰“六經”的價(jia) 值倫(lun) 理。近年我從(cong) 《易經》《禮記》《孝經》,以及孔子、孟子的著作中,梳理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價(jia) 值理念,包括誠信、愛敬、忠恕、知恥、和而不同等,經過分梳,我認為(wei) 它們(men) 是幾千年以還一直傳(chuan) 下來的,可以稱之為(wei) 永恒的價(jia) 值理念,也可以說它們(men) 是具有普世價(jia) 值的理念,不僅(jin) 適用於(yu) 傳(chuan) 統社會(hui) ,也適用於(yu) 當今的社會(hui) 。不僅(jin) 適用於(yu) 中國人,也可以適用於(yu) 全世界的人。此正如康德所說,道德理性具有絕對價(jia) 值。“六經”義(yi) 理內(nei) 涵所呈現的,就是中華文化的道德理性精神。《莊子·天下》篇寫(xie) 道:“《詩》以道誌,《書(shu) 》以道事,《禮》以道行,《樂(le) 》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雖該篇之作者不知誰何,其對“六經”義(yi) 理宗趣的闡釋,不失為(wei) 得義(yi) 之言。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