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綱】儒學要幹嘛——儒學功能論(綱要)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5-08-25 12:22:48
標簽:
金綱

作者簡介:金綱,原名李作乾,男,西曆1952年出生於(yu) 天津市。著有《論語鼓吹》(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大宋帝國三百年》(江蘇文藝出版社,2014年)等。

  

 

 

儒學要幹嘛

——儒學功能論(綱要)

作者:金綱(獨立學者)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七月十二日癸酉

           耶穌2015年8月25日

 

 

 

常常看到各類朋友對儒學的各類批評,如:

 

“中國近代落後,工業(ye) 革命不能在中國產(chan) 生,儒學難辭其咎!”

 

“孔孟導致專(zhuan) 製。”

 

“儒家對科學進步貢獻為(wei) 零。”

 

“孔孟文化是奴性文化。”

 

“孔孟缺乏超越性思維,所以中國沒有信仰。”

 

……諸如此類。

 

但這類批評多是言不及義(yi) 的。因為(wei) 儒學不負責工業(ye) 革命,孔孟之道從(cong) 未提倡專(zhuan) 製,更反對奴性文化,儒家不是科學家,儒學也不是宗教。等等。

 

那麽(me) 儒學一一

 

在幹嘛?

 

那麽(me) 儒學一一

 

要幹嘛?

 

必須,也理應對儒學與(yu) 各類思想、學科、文化形態做出區隔,“剝離”出儒學的“質的規定性”。

 

我可以盡力在這個(ge) “綱要”性質的小小文本中,把話說得簡捷些。

 

儒學的直接目的,就是講述並傳(chuan) 播經學經典,為(wei) 世人提供政治、倫(lun) 理價(jia) 值觀。這些價(jia) 值觀包括傳(chuan) 統中的“仁義(yi) 禮智信”、“溫良恭儉(jian) 讓”、“三達德”、“四維八德”等。它們(men) 可以最後化約為(wei) :“公道-仁德”主題詞。

 

儒學的直接目的,就是在講述“公道-仁德”價(jia) 值觀。

 

“公道-仁德”價(jia) 值觀,是儒學的基本論域。

 

價(jia) 值觀,需要講述、需要書(shu) 寫(xie) ,更需要傳(chuan) 播。傳(chuan) 播有效,價(jia) 值觀就會(hui) 得到更大範圍的肯認,成為(wei) 主流價(jia) 值觀。推行久了,為(wei) 共同體(ti) 所接納,就成為(wei) 民族文化印記、民族身份識別的重要標誌。譬如,大唐士庶,與(yu) 天竺士庶,就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身份識別標誌。所以,儒學的間接目的,就是為(wei) 吾土吾民之身份識別提供文化印記。

 

判斷一個(ge) 人的國家民族屬性,也即他的身份識別,主要是看文化印記。

 

元帝國初期,曾經蔑視中原文化,至有“九儒十丐”說,這就是“臭老九”的來源。但自忽必烈時代開始,元帝國開始全麵認同儒學種種價(jia) 值觀,甚至包括宋代以來的官方製度。元帝國成吉思汗時代的屠城殺掠,在忽必烈時代得到緩解。當忽必烈和他的精英團隊,試圖以不同於(yu) 成吉思汗的方式,訴諸於(yu) “公道-仁德”理念而非殺戮征服理念治理中原地區時,它的身份已經開始有了變化。草原帝國用鐵蹄彎刀征服了中原帝國,但中原帝國卻用儒學理念反向征服了草原帝國。這就是曆史“同化”的秘密。因此,有理由承認:元人,就是中國人;因為(wei) 他們(men) 在進入中原以後,深深地打上了儒學文化印記。

 

就國家層麵言,儒學價(jia) 值觀具有整合民族身份的巨大功能。在傳(chuan) 統中國,它具有類似自然法或憲法的性質:隻要認同儒學價(jia) 值觀,就可能是中國人。這就好比奧巴馬、鮑威爾、賴斯、駱家輝等人雖然有著黑人或漢人血統,但他們(men) 已經認同美利堅文化,認同美國憲法,認同美國傳(chuan) 統,因此,他們(men) 就是美國人,而不再是非洲人或中國人。

 

現在可以回到個(ge) 體(ti) 。儒學為(wei) 何講述這些價(jia) 值觀?它對個(ge) 體(ti) 的修為(wei) 有何影響?

 

儒學,“公道-仁德”理念即價(jia) 值觀,對個(ge) 體(ti) 而言,又是在明了身份識別前提下,提供個(ge) 性尊嚴(yan) 和榮譽的思想資源和精神資源。

 

儒學論“道”。進入儒學係統的人物(偽(wei) 儒不論),皆有“弘道”之義(yi) 務與(yu) 責任。但“弘道”之模式各有不同。


關(guan) 於(yu) 這個(ge) 方向,曆史上流傳(chuan) 著許多動人的故事。

 

可以元帝國初期,三個(ge) 重要人物為(wei) 例。

 

元人筆記中曾記一個(ge) 故事:中統元年許衡應召赴都,途中拜訪劉因。劉因問:“公一聘而起,毋乃太速乎?”許衡回答:“不如此則道不行。”後來劉因一再拒聘,就此向人解釋說:“不如此則道不尊。”可以概見,許衡是靠“行道”而影響了元帝國的人物;而劉因則是靠“尊道”而影響了元帝國的人物。

 

另一個(ge) 人物文天祥則選擇了反抗——靠一己之力將儒學聖賢之道,以生命代價(jia) 扛起來,表現了孔孟之道中“殺身成仁”“舍生取義(yi) ”之理念,彰顯了聖賢人物至剛至大的一麵。它就是“殉道”。當著眾(zhong) 人懾於(yu) 威權,膽怯、匍匐的時候,就有人站起來,將道義(yi) 扛到自家肩頭。古人有言“鐵肩擔道義(yi) ,辣手著文章”,說的就是這種擔當精神。這種精神的另一種表達,就是“氣節”。“氣節”最初的源頭,在儒學,在聖賢。與(yu) 許衡的“行道”劉因的“尊道”不同,文天祥是靠“殉道”影響了元帝國乃至於(yu) 後世數百年的聖賢人物。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儒學對個(ge) 體(ti) 自由選擇的深沉期許。個(ge) 性尊嚴(yan) 和榮譽,在弘道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張揚。許衡出仕之“行道”,劉因不仕之“尊道”,文天祥反抗之“殉道”,都可作“弘道”看。身當“異族”入主中原,出仕、不合作、反抗,對士大夫構成一種選擇或挑戰。

 

行道、尊道、殉道之外,還有各種方式,如以著書(shu) 立說、言行教化為(wei) 特點的的布道(譬船山寫(xie) 書(shu) 、管寧教化),以個(ge) 人傳(chuan) 承為(wei) 標識的擔道(譬荀子在亂(luan) 世中講學,伏勝秘密傳(chuan) 傳(chuan) 承《尚書(shu) 》)等。這些,

 

行道、尊道、殉道、布道、擔道,都可以通稱之為(wei) “弘道”。

 

進入儒學,經由弘道,個(ge) 性生命之尊嚴(yan) 、榮譽盡在於(yu) 此。

 

儒學價(jia) 值觀,就在“弘道”中,誕育了一個(ge) 個(ge) 聖賢人物,在民族共同體(ti) 中構成了中國方式和中國模型。他們(men) 在恪守“公道-仁德”價(jia) 值觀取向中,自由選擇了榮譽感和個(ge) 性尊嚴(yan) 。

 

所謂“聖賢”,很接近於(yu) 人類學講述的“文化英雄”。他們(men) 是帶領自己的族群走出生存困境的人物。他們(men) 也很接近西方史家講述的“精神貴族”。他們(men) 是提升自己族群存在境界的人物。

 

而這些“文化英雄”或“精神貴族”,他們(men) 的尊嚴(yan) 、榮譽,與(yu) 江山社稷、黎庶生民,邏輯同構、氣息相聯。

 

在世界範圍內(nei) ,在文明演化史上,聖賢人物也即“文化英雄”、“精神貴族”,是皇室僧侶(lv) 尊敬的對象,也是黎庶生民尊敬的對象,易言之,是共同體(ti) 尊敬的對象。

 

化民成俗,必由乎學。士庶所“學”者,一是經學經典,二是聖賢人物。

 

經學經典的“意義(yi) 組團”,是“熱能”不斷“發散”的恒星係統;聖賢人物的“意義(yi) 組團”,則是轉化“熱能”為(wei) “光能”的行星係統。後者將經典轉化為(wei) 人格和學說載體(ti) ,昭示生民的意義(yi) 方向,從(cong) 而在政治與(yu) 道德方向上,演繹為(wei) 一種吾土吾民的文明的意義(yi) 係統。

 

儒學要幹嘛?

 

儒學究竟有何終極目標?

 

儒學的“主訴求”究竟是什麽(me) ?

 

儒學之所以存在於(yu) 這個(ge) 星球上,在金星與(yu) 火星之間,她的使命是什麽(me) ?

 

儒學就是在講述經學經典之“公道-仁德”價(jia) 值觀的同時,為(wei) 共同體(ti) 提供民族身份識別印記,培育起一個(ge) 個(ge) 扼守個(ge) 性尊嚴(yan) 與(yu) 榮譽的聖賢人物,化民成俗,推演文明。

 

這些經學經典,就是中國的文明記錄。

 

這些聖賢人物,就是中國的文明脊梁。

 

儒學的星辰大海,在此。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