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齊勇談熊十力:馬克思主義宜中國化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15-08-20 16:45:03
標簽:
郭齊勇

作者簡介:郭齊勇,男,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武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哲學學院院長,現任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社會(hui) 兼職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等。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儒學之精神》《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學與(yu) 現代化的新探討》《熊十力哲學研究》《熊十力傳(chuan) 論》《守先待後》《文化學概論》《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等。

  

 

 

郭齊勇談熊十力:馬克思主義(yi) 宜中國化

原標題:《熊十力:為(wei) 人類尋找失落的本性和個(ge) 體(ti) 的真我》

演講者:郭齊勇 陳喬(qiao) 見

整理者:丁怡 李念

來源:文匯報文匯講堂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七月初七日戊辰

           耶穌2015年8月20日

 

 

 

  


望道講讀會(hui) 2015書(shu) 展專(zhuan) 場:關(guan) 注20世紀中國思想天空之一

 

1920年,列強瓜分和西學衝(chong) 擊下的中國苦難與(yu) 探索並行,熊十力35歲,毅然決(jue) 定“棄政向學”,自始“欲專(zhuan) 力於(yu) 學術,導人群以正見”,這樣一走,便是半個(ge) 世紀重建中國文化尊嚴(yan) 的国际1946伟德之路。這位後五四時期新儒學思潮的哲學奠基人,晚年與(yu) 上海結緣,1954年10月入住閘北區青雲(yun) 路191號,後搬至淮海中路2068號,在滬14年,在保護中國文化的深摯而悲苦的責任感中離世。

 

2015年8月,在同樣的一條路上——淮海中路622弄7號乙的上海社聯大樓6樓群言廳,一場名為(wei) 《熊十力:世界級的大哲學家》的哲學演講展開,以紀念這位20世紀中國哲學家的130周年誕辰。作為(wei) 2015年上海書(shu) 展特別學術講座,望道講讀會(hui) 以“北鬥錯落長庚明——20世紀中國的思想天空”為(wei) 主題,同時推出熊十力、金嶽霖、馮(feng) 契、馮(feng) 友蘭(lan) 四位哲學大家誕辰周年紀念,在回望與(yu) 展望中解讀中國哲學百年來的跌宕起伏對今天的啟示。

 

昨天下午首場開幕,一身素色唐裝的武漢大學國學院教授兼院長郭齊勇擔當主講、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副教授陳喬(qiao) 見點評,兩(liang) 代學人的不同視野中,一代大師還原眼前——半年私塾卻憑天賦自學,獨樹一幟地創立“新唯識論”,成為(wei) 新儒學開山人;重建中國文化主體(ti) 性重建人的道德自覺,為(wei) 世界提供追問意義(yi) ;以生命來實踐哲學魏晉風範留下豐(feng) 富麵向,而上個(ge) 世紀知識分子獨有的“為(wei) 往聖繼絕學”的憂國憂民之心無不感染現場請假前來的各界聽眾(zhong) 。

  

自始專(zhuan) 力於(yu) 學術:35歲從(cong) 革命人到哲學人

 

欲知其為(wei) 學,必先知其為(wei) 人。郭齊勇開門見山,將熊十力的生平婉婉道來。

 

1885年,熊十力出生於(yu) 湖北黃岡(gang) 。因家境貧寒,加上父母早早病故,他僅(jin) 在父親(qin) 好友何檉木先生處讀了半年鄉(xiang) 塾,後再未接受其他正式教育。

 

1901年,年僅(jin) 十六歲的熊十力遊學鄉(xiang) 間,維新派思想的影響促使他萌發革命之誌,四年後考入湖北新軍(jun) 特別小學堂。在這個(ge) 期間,熊十力不僅(jin) 念書(shu) ,而且以多種形式宣傳(chuan) 革命如創辦“黃岡(gang) 軍(jun) 學界講習(xi) 社”、參加日知會(hui) 。郭齊勇概括其為(wei) “參加革命的年代”。1917年的護法運動是熊十力人生轉折的一個(ge) 重要伏筆。目睹鼎革以還,世風日下的社會(hui) 環境,他決(jue) 心不再參與(yu) 政治活動,專(zhuan) 心向儒佛之學,時年三十五。從(cong) 革命人到讀書(shu) 人的重心轉移,成為(wei) 他一生極為(wei) 重要的分水嶺,熊自稱“此為(wei) 一生之大轉變,直是再生時期”。

 

  

 

熊十力青年參加革命,七十餘(yu) 歲居住上海孑然一身,鮮有客至

 

郭齊勇提到,其實1913年熊十力發表《健庵隨筆》時已觸及到對佛學的早期研究。當時的他批評佛學“了盡空無,使人流蕩失守,未能解縛,先自逾閑,其害不可勝言”。三年後梁漱溟發表《究元決(jue) 疑論》,認為(wei) 這是熊十力不了解佛學真義(yi) 所致。在這個(ge) 學術博弈的鋪墊下,1919年暑假,熊十力赴北平與(yu) 梁漱溟討論佛學。兩(liang) 人雖意見相左,卻一見如故,結下深厚友誼。而這些交集也進一步推動了熊十力對人生道路的選擇。

 

放棄革命後,經梁漱溟介紹,熊十力開始求教於(yu) 南京內(nei) 學院歐陽竟無大師。此後的兩(liang) 年內(nei) ,他一直在其門下研習(xi) 佛法,直至1922年冬天入職北大,講授法相唯識學。

 

這個(ge) 過程中,熊十力寫(xie) 書(shu) 與(yu) 教學並進,著成《唯識學概論》,但此後由於(yu) 懷疑舊學,深感不安,故揚棄舊稿,自創新說,草創《新唯識論》。郭齊勇向大家分享,“十力”本不是其本名,正是因為(wei) 研究佛學的濃厚興(xing) 趣,1924年他正式更名,而此二字正是《大智度論》讚揚釋迦牟尼的話,形容智慧、神通和力量。郭教授還提到,熊十力的書(shu) 中常常自署“黃岡(gang) 熊十力造”,這個(ge) “造”字在佛教中是被尊為(wei) 菩薩的人才能用的,“他是一位非常有氣魄的哲學家”。

 

 

除了梁漱溟,熊十力在學術道路上與(yu) 馬一浮也有頗多交往,《新唯識論》即兩(liang) 人結緣的重要媒介。1930年,熊十力聽聞馬一浮的儒佛造詣名聲,寄書(shu) 指正,以表思慕。後期修訂《新唯識論》(文言文本)時,末章《明心章》在心、性、天、命、理等宋明理學範疇的解釋上,熊十力便受到馬一浮的影響。

 

熊十力、梁漱溟、馬一浮,“現代新儒家三聖”之間的學術交流,也從(cong) 另一方麵促進了熊十力“新唯識學”體(ti) 係的完善建構,在哲學學界“另辟蹊徑”。

  

新唯識論的世界影響:不為(wei) 佛染,不被西風

 

在讀書(shu) 研究領域,熊十力的思想實際也有一個(ge) 轉變過程。從(cong) 早年批判六經,中年趨向佛法,到後期反求諸己,契合《周易》。在這個(ge) 過程中,郭齊勇認為(wei) 熊十力的哲學的獨特之處在於(yu) “所講即所做”,“他的生命和他的學問是連在一起的”。

 

重溯當年,西學衝(chong) 擊下,儒學價(jia) 值係統崩壞,正是這樣的時代背景促使了熊十力的哲學工作傾(qing) 向,即重建儒學本體(ti) 論、人的道德自我和中國文化的主體(ti) 性,回歸王陽明、王船山的“二王之學”。用其自己的話概括為(wei) “吾學貴在見體(ti) ”,認為(wei) 哲學的根本任務是“明示本體(ti) ”。

 

郭齊勇指出,熊十力的“本體(ti) ”即本心仁體(ti) ,是“吾人與(yu) 天地萬(wan) 物所同具之本體(ti) 也”,本體(ti) 既是生生不已的、剛健運動的“生命本體(ti) ”,同時又是內(nei) 在的“道德自我”即“道德主體(ti) ”。因此一方麵,人的生命創造活動、道德自我完善的活動,即是“本體(ti) ”及其實踐,它涵蓋天地萬(wan) 物,主導著自然宇宙;另一方麵,通過內(nei) 在於(yu) 人的“仁心”或“明德”之體(ti) ,即人的精神生命與(yu) 道德意識的運動或感通,人的生命與(yu) 宇宙大生命能夠回複成一體(ti) ,這個(ge) 中間環節為(wei) “用”(工夫),即道德實踐或社會(hui) 實踐。熊十力十分強調體(ti) 和用的統一,即“性(本體(ti) )修(工夫)不二”說。郭齊勇進一步闡釋,雖然人們(men) 內(nei) 在的、與(yu) 生俱來、圓滿自足的道德本性是為(wei) 善的根據,但如果我們(men) 不盡人力,不從(cong) 事學習(xi) 、修養(yang) ,則天性也不能充分顯發。

 

  

 

武漢大學國學院教授兼院長郭齊勇娓娓講述世界級大哲學家熊十力

 

這種儒學本體(ti) 論的重建,以西學為(wei) 參照,反對“把本體(ti) 當做是離我的心而外在的物事”,即萬(wan) 物本原與(yu) 吾人真性的“體(ti) 用不二說”。郭齊勇以熊十力常說的眾(zhong) 漚(水波)和大海比喻來說明這一點:本體(ti) 不是宇宙萬(wan) 有的總計、總和或總相,而是宇宙萬(wan) 有的法性,每一物(現象)都以一元(本體(ti) )之全體(ti) 為(wei) 其所自有,而不僅(jin) 僅(jin) 占有全體(ti) 之一分,猶如每一個(ge) 水波都是整個(ge) 大海的顯現。因此真實存在的本體(ti) 隻有一個(ge) ,不在現象之外或現象之上,而在生生化化的物事之中。在這一層麵上,熊十力的“本體(ti) ”與(yu) 西方的“本體(ti) ”存在很大區別,它不同於(yu) 超越的本體(ti) 如上帝,或是古希臘追尋的自然本體(ti) ,而是將精神信念與(yu) 自然現象整體(ti) 式打通的一種中國文化的“體(ti) ”。

 

對話嘉賓陳喬(qiao) 見同樣認可該觀點,他認為(wei) 西方傳(chuan) 統哲學對本體(ti) 的探究側(ce) 重靜態分析,而中國哲學則認本體(ti) 為(wei) 動態,很難向外索解;同時這種本體(ti) 論又以佛學為(wei) 參考,高揚《周易》形上學的生生不息、尊生健動的學說,熊十力曾自述:“此《新唯識論》所以有作,而實根柢《大易》以出也。”但與(yu) 二者都存在一定的區別與(yu) 界限。

 

除了“體(ti) 用不二”論、“性修不二”說,“翕辟成變”論是另一個(ge) 從(cong) 儒學本體(ti) 論建構下發展形成的觀點。郭齊勇向聽眾(zhong) 解釋,“翕”即物,“辟”即心,前者積極收凝而建立物質世界,後者同時而起,剛健自勝,不可物化,卻能運用並主宰前者,實體(ti) 正是依賴著一翕一辟的相反相成而流行不息的,二者渾一而不可分割。

 

  

 

上海儒學學會(hui) 秘書(shu) 長李耐儒主持首場望道講讀會(hui) “熊十力:世界級的大哲學家

 

在這些研究基礎上,熊十力針對當時西方科學思潮的湧入,區分了科學與(yu) 玄學下的不同認知,肯定了“玄學的真理與(yu) 心理學”對“科學的真理與(yu) 心理學”的補充和支撐作用。郭齊勇在演講中一言以蔽之——“玄學不廢理性思辨,玄學不排斥量智,但必須超越思辨或量智,達到天人合一的性智、證會(hui) 或體(ti) 認的境界”。

 

從(cong) 儒學本體(ti) 論出發,熊十力延伸研究的宇宙論、人生論、人性論、認識論都凸顯了能動、創新、變易的精神,同時麵向現代生活,“他(熊十力)說我們(men) 講的哲學,一定要跟我們(men) 的生命、生活有相幹性”。郭齊勇認為(wei) 這正是熊氏哲學的特點。

 

舊知識分子看馬克思主義(yi) :有尊重 有學習(xi)  也有保留

 

中西古今之爭(zheng) 一直是近現代哲學思考的基本境域,大時代兩(liang) 種文化夾縫下的一代人都不可避免地需要直麵這種矛盾。陳喬(qiao) 見在點評環節中以“胸襟開闊、平章中西、挺立固有”十二個(ge) 字總結了熊十力在這個(ge) 問題上的正麵影響。無論是前期新唯識論的西學參照,還是中後期的學術研究深化,他對西方思潮的關(guan) 注與(yu) 吸收從(cong) 未停止,這對於(yu) 一個(ge) 並無留洋背景與(yu) 係統教育的人來說難能可貴。

 

熊十力曾在著作中自述:“中西之學,當互濟而不可偏廢。”作為(wei) 老一輩的學者,從(cong) 20世紀舊社會(hui) 跨越進入新中國,文化挑戰與(yu) 政治更替並駕齊驅。首當其衝(chong) 的便是新政權下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的巨大影響。

 

  

 

郭齊勇的學生、華師大哲學係陳喬(qiao) 見談熊十力為(wei) 世界級大學家之體(ti) 會(hui)

 

郭齊勇向聽眾(zhong) 提到一段往事:1940年代,郭沫若在報上發表一篇名為(wei) 《馬克思進文廟》的文章,熊十力看完後寫(xie) 信提到“馬克思對我們(men) 中國儒家的東(dong) 西能夠認同嗎”,在這種異議下他一針見血“我們(men) 不一定要請他進我們(men) 的廟”。

 

此後,1954年12月,熊十力再次提筆寫(xie) 下一封長信給郭沫若、董必武等人,並希望交至毛主席手中。現郭沫若檔案館中發現藏近40封二人來往信件,正在整理釋讀,發現熊十力的信劄多不拘格式,墨筆朱筆並用,紙的背麵與(yu) 內(nei) 欄有時也被征用,友人齊白石獨具慧眼,稱其為(wei) “書(shu) 法家”。

 

而這些信件的委婉表達了一個(ge) 基本觀點即“馬克思主義(yi) 宜中國化”。郭齊勇舉(ju) 例,1950年代初,熊十力北上路過家鄉(xiang) 黃岡(gang) ,聽聞土改亂(luan) 相,便在信中強調具體(ti) 問題需要具體(ti) 分析,由於(yu) 黃岡(gang) 鄉(xiang) 下的地主富農(nong) 多為(wei) 勤勞起家的農(nong) 民轉變而來,他極力倡導不要過分打擊這些活的生產(chan) 力,否則容易造成社會(hui) 混亂(luan) 。而這些觀點在當時也一定程度上被中央所吸收實施。

 

同時,熊十力對於(yu) 馬克思主義(yi) 的理解並非紙上談兵。1962年,毛主席號召要閱讀馬列主義(yi) 書(shu) 籍,恰逢熊十力嚐試研究《費爾巴哈論》,但因熱潮下庫存短缺,幾經輾轉後,周恩來在北京找秘書(shu) 買(mai) 書(shu) 寄至上海。郭齊勇講到,熊十力甚至寫(xie) 作讀後感寄回中央。“熊十力還是跟上時代的,對馬克思主義(yi) ,他有尊重,有學習(xi) ,也有保留”——郭教授如是說。

 

談到中國政府貫徹馬克思主義(yi) 的實踐,郭齊勇認為(wei) “鬥爭(zheng) 的馬克思主義(yi) 是不是就是馬克思主義(yi) ”是一個(ge) 在當下依然值得探討的學術問題。熊十力主張的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在鄧小平時代尤其改革開放後,則明顯地實現了一個(ge) 哲學的翻轉——從(cong) 鬥爭(zheng) 哲學到和諧辯證法,事實檢驗了真理,對現今社會(hui) 仍有借鑒。

 

  

 

熊十力給郭沫若、李四光的信,非常有特色:墨筆一圈、朱筆一圈

 

當代啟示:不辯中西古今 多論是非宜否

 

在熊十力的西方傳(chuan) 播中,華裔哲學家陳榮捷先生功不可沒。1950至1960年代期間,他整理中國哲學資料著成《中國宗教資料之趨勢》,便將熊十力的《新唯識論》的部分內(nei) 容翻譯為(wei) 英文選入書(shu) 中。後又著《中國哲學資料書(shu) 》,收了兩(liang) 位中國哲學家,其中一位是馮(feng) 友蘭(lan) ,另一位則是熊十力。郭齊勇認為(wei) ,“還是靠陳老先生翻譯了很多熊先生的東(dong) 西,西方才認識了熊十力”。作為(wei) 被稱為(wei) 具有世界級影響的大哲學家,熊十力的學術研究將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進一步揚棄,借西學與(yu) 佛學,鋪陳出新,在西方哲學世界無疑又是一顆恒久閃亮的東(dong) 方之珠。著名哲學家張岱年曾這樣評價(jia) 熊十力:“以他的哲學著作和現代西方一些著名哲學家的著作相比,實無遜色。”

 

陳喬(qiao) 見在演說時也提到,熊十力之所以能夠成為(wei) 世界級的哲學家,他的問題意識、憂患意識以及生命的感觸體(ti) 悟都十分深刻。“吾平生著述與(yu) 筆劄之屬,字字從(cong) 胸中流出”,熊十力對待哲學的現實關(guan) 懷,與(yu) 學術的純粹性交相輝映。

 

郭齊勇在演講的最後提到,“今天我們(men) 看熊十力先生,他的哲學其實是非常有意思的”。他將其概括為(wei) “道德理想主義(yi) 的形上學”,本體(ti) 論下延伸出的對重建人的道德自我、自尊,肯定人的價(jia) 值和理想人格,都有重要的現實啟示意義(yi) 。郭齊勇認為(wei) ,精神自我和道德自我都是儒家哲學的根本,也是現世時代做人做事的根本。在當代,熊十力哲學對中國人而言,最有價(jia) 值的一點即“挺立精神,挺立脊梁骨”。 基於(yu) 現狀,郭齊勇強調當下中國,儒家如何將民族精神輻射到現實生活中,依然是任重道遠;而對於(yu) 世界而言,熊十力的哲學重新反省了生命的意義(yi) 和人生的價(jia) 值,重新探索、反思宇宙人生的大本大源,為(wei) 人類尋找回失落了的人?類的本性和個(ge) 體(ti) 的真我提供了豐(feng) 富的資源。

 

  

 

同濟大學邵先生提問熊十力思想對於(yu) 馬克思主義(yi) 所持態度

 

因此,熊十力對儒學的批評、改造、發揮、創新,在郭齊勇看來,人的存在與(yu) 民族的曆史文化不能分開。在世界不同係統的文化日益涵化、整合的今天,文化的民族性是泯滅不了的,但人類文化和人類價(jia) 值意識的共性必然增加。“對自己民族的思想資源發掘越深,自身的價(jia) 值越豐(feng) 富、厚實,吸納西方的、外來文化的、或普世價(jia) 值的能力就越強”。而這本就是熊十力的治學立場:“治哲學者,自當以本國思想為(wei) 根底,以外國思想為(wei) 資助……將來世界大同,猶賴各種文化係統,各自發揮其長處,以便互相比較,互相觀摩,互相取舍,互相融合。”

 

而補充演說中,陳喬(qiao) 見引入熊十力“外王新義(yi) ”,指出他的哲學思想對當代的政治意義(yi) 同樣重要。熊十力不遺餘(yu) 力地闡發“六經”中的科學與(yu) 民主思想的,確定科學與(yu) 民主的價(jia) 值,對當下的啟示在於(yu) ,我們(men) 應該警惕所謂的“儒家原教旨主義(yi) ”,“反思民主”不能演變為(wei) “反對民主”,“反思科學主義(yi) ”不能蛻變為(wei) “反對科學”。但另一方麵,陳喬(qiao) 見指出,反對西化論者摧毀國學、移植民主同樣是熊十力思想的另一層麵的啟示意義(yi) 。“文本的解讀和理論的建構,不應再過多地糾纏於(yu) 中西古今之爭(zheng) ,糾結於(yu) 它是西方的還是中國的,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而應更多地辨析和討論詮釋與(yu) 理論本身的是非對錯、適宜與(yu) 否”,從(cong) 熊十力思想到方法論轉移思考,陳喬(qiao) 見的總結發人深思。

 

  

 

熊十力長孫熊申特地從(cong) 山東(dong) 東(dong) 營趕來上海參加此次講座

 

一人占四個(ge) 臥鋪位置與(yu) 魏晉風骨

 

作為(wei) 民國時代過來的知識分子,熊十力頗具個(ge) 性,著名佛學家、原國家圖書(shu) 館館長任繼愈曾回憶1930年代在北大讀書(shu) ,熊十力先生是唯一一個(ge) 在家裏上課的教師;無論在北平還是抗戰時西南聯大期間的重慶,熊十力從(cong) 不回訪他人,湯用彤、林宰平、賀麟、張東(dong) 蓀等常來拜訪。郭齊勇分享了一個(ge) 小故事。熊先生晚年居住在淮海中路時,被批判的王元化前來請教佛學,恰巧先生洗澡,但他毫不在意,邀他入內(nei) ,一邊沐浴,一邊談學術,隻字不提批鬥之事,純粹的學術交流與(yu) 魏晉風範對當時處於(yu) 低穀時期的王元化來說無疑是一種精神支撐。

 

1950年代,熊十力去北京見毛澤東(dong) ,毛澤東(dong) 送了幾本書(shu) 還寫(xie) 了信,熊十力申明,他擁護共產(chan) 黨(dang) ,愛新中國,但一輩子學的是唯心論,無法改變自己的哲學主張,任繼愈評價(jia) :黨(dang) 沒有勉強他,還出錢幫助出版了好幾種唯心主義(yi) 書(shu) 籍,“他的表裏如一,愛國、熱愛學術的精神,得到了共產(chan) 黨(dang) 的尊重。”70歲後搬到上海居住後,上海政府對大學問家給予了盡可能的保護與(yu) 尊重。郭齊勇介紹,1950年代,一次全國政協開會(hui) ,熊由滬赴京開會(hui) ,上海政協工作人員反映熊難得招扶。原來,熊十力乘火車不準閉車窗,同車廂人都受不了。豪爽的陳毅市長笑嗬嗬地對服務人員說:我們(men) 國家有幾個(ge) 熊十力?答曰:隻有一個(ge) 。陳毅說:偌大國家隻有一個(ge) 熊十力,給他買(mai) 四張軟臥票包一個(ge) 車廂不就行了嗎?熊十力此後的京滬之行就照此辦理了。

 

講座當天,熊十力長孫熊申特地從(cong) 山東(dong) 東(dong) 營趕來,參加祖父的這次誕辰周年紀念活動,他回憶上一次參加是誕辰100周年紀念,這一晃,已是三十年光陰。他頗為(wei) 欣慰地回憶道,上個(ge) 世紀80年代,也是在陳毅特批的祖父居住過的淮海中路這棟兩(liang) 層的花園小房內(nei) ,郭齊勇與(yu) 景海峰兩(liang) 名新一代的年輕“熊學”研究者在造反派留下的亂(luan) 堆中,翻出了熊先生的《原儒》手稿。從(cong) 1985年到2015年,三十年內(nei) ,幾代學者前赴後繼,薪火相傳(chuan) ,持續傳(chuan) 播著熊十力哲學思想的光輝,如果熊十力知曉,也將不必為(wei) 那個(ge) 年代在上海居住時沒有青年上門問學之“衰年之苦,莫大於(yu) 孤”而有所遺憾了。

  

就在講座的前些日子,郭齊勇曾到熊十力老家(現團風縣)為(wei) 其祭祀。他向觀眾(zhong) 打趣,熊十力甚至並不知曉自己準確的出生日期,姑且避開大年初一,將初四作為(wei) 生日。“不憂霜雪盛,長得意分明”,而就是這樣一位連生辰都無法考究的天才式人物,在20世紀中國的思想天空上留下了不可抹滅的世界學術身影。

 

望道講讀會(hui)

 

望道講讀會(hui) 2015上海書(shu) 展特別學術講座


主題:北鬥錯落長庚明——20世紀中國的思想天空

主辦:上海市社會(hui) 科學界聯合會(hui)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

承辦:東(dong) 方青年學社 東(dong) 方講壇 社會(hui) 科學報

地點:淮海中路622弄7號乙上海社聯大樓6樓群言廳

 


 

第一場:

 

題目:熊十力:世界級的大哲學家

——紀念熊十力誕辰130周年

主講:郭齊勇(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

對話:陳喬(qiao) 見(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副教授)

時間:8月19日(星期三)上午9:30—11:30

 

第二場:

 

題目:金嶽霖:中國現代邏輯學與(yu) 知識論的開拓者

——紀念金嶽霖誕辰120周年

主講:胡 軍(jun) (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

對話:貢華南(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

時間:8月19日(星期三)下午14:30—16:30

 

第三場:

 

題目:馮(feng)  契:現代中國哲學的傑出開拓者

——紀念馮(feng) 契誕辰100周年

主講:張汝倫(lun) (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對話:蔡誌棟(上海師範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

時間:8月20日(星期四)上午9:30—11:30

 

第四場:

 

題目:馮(feng) 友蘭(lan) :一位真正具有國際影響的現代中國哲學家

——紀念馮(feng) 友蘭(lan) 誕辰120周年

主講:田文軍(jun) (武漢大學哲學係教授)

對話:郭曉東(dong) (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時間:8月20日(星期四)下午14:30—16:30

 

 

【望道講讀會(hui) 】 由上海市社聯發起的以講讀哲學社會(hui) 科學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公益講座。2014年8月書(shu) 展期間啟動,宗旨是“十年讀書(shu) ,以啟學林,沉浸濃鬱,含英咀華”。2014年共舉(ju) 辦八期,由上海市社聯、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主辦,上海東(dong) 方青年學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社會(hui) 科學報承辦,東(dong) 方講壇和文匯講堂友情支持。

 

文匯講堂工作室曾第一時間發布八場演講觀點綜述,聚焦《21世紀資本論》、鄧小平、嚴(yan) 複、章太炎、韋伯、康德、甲午前後的士人、“五四”憲法和法治中國等主題。由文匯講堂整編的演講內(nei) 容在社會(hui) 科學報上整版刊登。引發極大社會(hui) 反響。“望道講讀會(hui) ”也因為(wei) 其獨特風格成為(wei) 上海諸多講座中的風景線。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