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餘東海作者簡介:餘(yu) 東(dong) 海,本名餘(yu) 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li) 水,現居廣西南寧。自號東(dong) 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dong) 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shu) 要義(yi) 》《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論語點睛》之十七:退而求其次
作者:餘(yu) 東(dong) 海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廣西老年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六月廿八日庚申
耶穌2015年8月12日
有子曰:“信近於(yu) 義(yi) ,言可複也;恭近於(yu) 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qin) ,亦可宗也。”(《學而篇》第十三章)
有子說:“講信用接近於(yu) 義(yi) ,因為(wei) 諾言能夠兌(dui) 現;態度恭敬接近於(yu) 禮,因為(wei) 能夠遠離恥辱。所依之人隻要不違背親(qin) 親(qin) 的原則,也是值得效法的。
信是約信,言而有信。義(yi) 是適當,事而合宜。復是反複,所言可踐。恭是致敬。
信不等於(yu) 義(yi) 。孔子說過: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這裏的信就是不義(yi) 的。但是,信能遵守諾言,畢竟接近於(yu) 義(yi) ;恭不等於(yu) 禮,不一定合乎禮的要求。孔子說:“恭而無禮則勞。”但是,恭能避免恥辱,畢竟接近於(yu) 禮。退而求其次,信和恭也是值得肯定和很重要的。
《禮記·表記篇》記載:“子曰,恭近禮,儉(jian) 近仁,信近情。敬讓以行此,雖有過,其不甚矣。” 又:“子曰:君子慎以辟禍,篤以不掩,恭以遠恥。”
《禮記·檀弓上》記載了“晉獻公殺世子申生”的故事。申生唯父命是從(cong) ,父親(qin) 叫他死他就去死,不合孝道,儒家不許之為(wei) 孝,但申生遜順事父,故諡之為(wei) 恭,“是以為(wei) 恭世子也”。不太讚同又有所肯定。
關(guan) 於(yu) 申生之死,我在《孝道論》中曾經指出:“衛急子、申生死得不合中道、不負責任、毫無意義(yi) ,秦朝的太子扶蘇更是死得不明不白。這些人的死法,都是匹夫匹婦式的,不僅(jin) 傷(shang) 勇,而且傷(shang) 仁傷(shang) 義(yi) 傷(shang) 孝,對社稷對父親(qin) 對自己,都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
注意,恭近禮,但足恭則非禮。《公冶長篇》記載孔子之言說:“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恭要有分寸。
尚未仁宅義(yi) 路,先成為(wei) 信士也好;尚未言行合禮,能夠對人恭敬也不錯。道德的提升有一個(ge) 循序漸進的過程。對他人當然不能嚴(yan) 要求,對自己有時候也不妨寬容和從(cong) 容些,不必急於(yu) 求成,以免揠苗助長。
“因不失其親(qin) ,亦可宗也”這一句眾(zhong) 解紛紜。楊伯峻釋:“依靠關(guan) 係深的人,也就可靠了。”錢穆釋:“遇有所因依時,必先擇其可親(qin) 者,亦可依若宗主了。”有儒友釋:“因承而不失其親(qin) 緣,也可以算是歸宗了。”都不準確。
朱熹說:“因,猶依也。宗,猶主也。言約信而合其宜,則言必可踐矣。致恭而中其節,則能遠恥辱矣。所依者不失其可親(qin) 之人,則亦可以宗而主之矣。”(《集注》)朱子解得還算可以,唯嫌含混。
合理的解釋,應當考慮儒家整個(ge) 的思想背景。這一章要旨是講“識人”和“交際”的三個(ge) 方麵:一信,二恭,三親(qin) 親(qin) 。“不失其親(qin) ”,不失去父母的歡心和兄弟的友愛,不違親(qin) 親(qin) 之義(yi) ,這裏“亦”字下得妙。儒者當親(qin) 親(qin) 仁民愛物,“不失其親(qin) ”是基本要求,僅(jin) 限於(yu) 此是不夠的,但也是值得肯定的。如果有人能“不失其親(qin) ”,就值得宗而主之或追而隨之了。
責任編輯:葛燦
【上一篇】【龔妮麗(li) 】王陽明德育思想及其當代意義(yi)
【下一篇】【蔣慶】隻有儒家能安頓現代女性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