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妮麗】王陽明德育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15-08-12 12:04:25
標簽:
龔妮麗

作者簡介:龔妮麗(li) ,女,西曆一九五一年生,貴州貴陽人。現任貴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shu) 院兼職研究員。兼職貴州省儒學研究會(hui) 理事,貴州省文藝理論家協會(hui) 副主席,貴州省美學學會(hui) 副會(hui) 長兼秘書(shu) 長。

  

 

 

王陽明德育思想及其當代意義(yi)

原標題:《對話孔學堂》欄目係列文化訪談

——對貴州大學龔妮麗(li) 教授關(guan) 於(yu) 《王陽明德育思想及其當代意義(yi) 》的訪談

被訪:龔妮麗(li)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訪談時間:2015年4月23日下午3:00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六月廿八日庚申

           耶穌2015年8月12日

 

 

 

主持人:我們(men) 本期節目的主題是《王陽明的德育思想及其當代意義(yi) 》。王陽明一生充滿了憂患意識,自“龍場悟道“開始,一生講學,其弟子廣布天下,形成了龐大的”姚江學派“,而王陽明的學術活動和教育活動發端於(yu) 貴州,那麽(me) 他的教育思想對我們(men) 貴州乃至當代教育有何意義(yi) 呢?今天很榮幸地請到了貴州師範大學龔妮麗(li) 教授來和我們(men) 一起探討這個(ge) 話題。

 

主持人:龔教授,許多人說王陽明的教育活動發端於(yu) 貴州,為(wei) 什麽(me) 會(hui) 在貴州開始呢?請您簡單地給我們(men) 講一下其中的故事好嗎?

 

龔妮麗(li) :說王陽明的教育活動發端於(yu) 貴州不太確切,弘治十八年(1505年)王陽明還在京師任職時就已經開始了正式的講學活動。但如果說他以辦書(shu) 院的形式展開教育活動是發端於(yu) 貴州的龍崗書(shu) 院(正德三年1508年),這樣就準確了。王陽明自謫居貴州龍場驛建龍岡(gang) 書(shu) 院,主講貴陽書(shu) 院。自此以後,每到一處任職,都修建書(shu) 院,在從(cong) 政之餘(yu) 進行講學。江西任巡撫期間,修建濂溪書(shu) 院,集門人於(yu) 白鹿洞講學;兩(liang) 廣軍(jun) 務總督時,辦思田學校、南寧學校和敷文書(shu) 院;退職回鄉(xiang) 期間,又先建稽山書(shu) 院,後辦陽明書(shu) 院,並講學於(yu) 餘(yu) 姚龍泉山寺。他的辦學、講學活動,對明代書(shu) 院、社學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繼位,太監劉瑾弄權,王陽明因抗疏救援戴銑等人,得罪劉靖,被劉瑾廷杖,後係獄,不久貶謫為(wei) 貴州龍場驛丞。王陽明於(yu) 正德三年(1508)三月到達龍場驛。到龍場時人地生疏,語言不通,環境惡劣。住在一間低矮陰濕的草庵中,當地鄉(xiang) 民好奇,圍觀他。他向當地鄉(xiang) 民學習(xi) 種菜,自己上山拾柴,取水,生活十分艱辛。他在草庵附近的小山洞中靜坐,誦讀《周易》,給山洞取名“玩易窩”。龍場悟道後,使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認為(wei) 心是萬(wan) 事萬(wan) 物的根本(心即理),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yu) 事物者誤也。”王陽明與(yu) 當地老鄉(xiang) 相處得很好,鄉(xiang) 人相邀伐木運石,替他蓋了幾間房子,王陽明深感鄉(xiang) 民善良、質樸,產(chan) 生了向當地少數民族鄉(xiang) 民施以教化的想法。他在龍崗山半山腰的洞裏設講席,洞口開闊可容納不少人聽課,當地苗、彝、漢族鄉(xiang) 民子弟互相轉告前來聽講。後來,鄉(xiang) 民們(men) 在龍崗山頂上修建了幾間大房屋,作為(wei) 講堂,王陽明將講堂取名為(wei) “龍崗書(shu) 院”。他擬定了教規,鼓勵學生立誌、勤學,強調以聖賢為(wei) 榜樣,他以他悟道後的心性體(ti) 悟來啟發學生。他的著名的《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體(ti) 現了他當時的教育思想。到龍崗書(shu) 院聽講的學生越來越多,除了當地的鄉(xiang) 民,還有來自貴陽的學生。當時貴州按察司副使席書(shu) 正研治程朱理學,聽說王陽明在龍崗書(shu) 院講陸九淵“心學”,便到龍崗書(shu) 院與(yu) 陽明討論朱陸學術的異同,席書(shu) 與(yu) 陽明經過幾番辯論後,對王陽明十分敬佩,禮請王陽明到貴陽的文明書(shu) 院講學。王陽明於(yu) 正德四年十一月赴貴陽講學。席書(shu) 命所屬各州縣挑選成績優(you) 異的生員到文明書(shu) 院受業(ye) 。王陽明在貴陽講學期間創立“知行合一”說,可以說他的三大哲學命題: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有兩(liang) 個(ge) 命題都是在貴州產(chan) 生的,貴州的悟道成為(wei) 他哲學思想形成的重要起點。因此研習(xi) 陽明思想的國內(nei) 外知名學者不少都朝拜過貴州陽明悟道的龍場。

 

主持人:王陽明德育思想的主要內(nei) 容和核心思想是什麽(me) ?與(yu) 其一生致力的“致良知”是何關(guan) 係?

 

龔妮麗(li) :“致良知”是陽明心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他對於(yu) 自己一生德育思想的提煉和總結,他聲稱:“吾平生講學,隻是致良知三字”;可以說,“致良知”既是他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內(nei) 容。陽明的教育核心是關(guan) 乎人的德性、德行的教育,“致良知”正是他德育宗旨最好的概括。

 

良知的概念最早是孟子提出來的,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是人的一種天賦的道德觀念,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聖靈充滿”的優(you) 良之知, 即人本有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王陽明繼承了孟子的良知說,他的所謂良知,實際上是主體(ti) 的道德意識,它既是是非標準,又是善惡標準,而且是每個(ge) 人先天就有的善惡是非標準,即“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的道德理知。

 

主持人:在我們(men) 看來,王陽明以“致良知”作為(wei) 其德育乃至哲學思想的基礎和主要內(nei) 容,是既堅持儒家性善論的傳(chuan) 統,也是對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繼承,龔教授對此怎麽(me) 認為(wei) ?

 

龔妮麗(li) :王陽明的確是繼承了儒家性善論的傳(chuan) 統,認為(wei) 作為(wei) 德性本原的良知,人人具有,不管你是聖人還是愚夫愚婦。舉(ju) 一個(ge) 小例子,他在廣西平暴治亂(luan) 時,一次下屬抓到一個(ge) 盜賊,他來審問……。當然,王陽明雖然認為(wei) 良知是人人生來皆有的先驗性的德性之知,但是在人生與(yu) 社會(hui) 現實的經驗層麵,良知本體(ti) 的呈現往往會(hui) 被小己私欲遮蔽,良知本體(ti) 的自然運作也會(hui) 受到狹隘私欲雜念的幹擾,背離本然的良知。因此,“致良知”的目的,即是要讓人回到良知本真的覺悟中,也就是通過道德教育、道德修養(yang) ,使人們(men) 恢複至善的本有良知,使良知本體(ti) 之心、性、理、情渾然呈現,自然展開,並落實到社會(hui) 生活的各個(ge) 方麵。正是因為(wei) 王陽明堅持性善論,認為(wei) 良知是人人本有的,人人都可能成為(wei) 聖人,所以王陽明的教育思想也是對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繼承。從(cong) 他辦書(shu) 院講學的實踐活動中就可看出,他的確是實行了“有教無類”的宗旨。

 

主持人:我們(men) 現在有的學校還在分“宏誌班”與(yu) “普通班”,就是把學習(xi) 好的學生放在一個(ge) 班,把學習(xi) 差一點的學生放在另一個(ge) 班,這樣的教育方式,在王陽明的教育思想中有沒有出現過呢?

 

龔妮麗(li) :王陽明的教育思想既然繼承了孔子“有教無類”,就不會(hui) 將教育對象分為(wei) 三六九等,而是一視同仁。今天的有的學校進行分班的意圖與(yu) 王陽明的教育宗旨沒有可比性,一是知識教育,一是德性教育。學校分班具有突出的功利目的,為(wei) 學生更有效地達到升學率,采取這樣的措施。王陽明的教育是德性教育,心性教育,不可能分什麽(me) “宏誌班”與(yu) “普通班”,隻是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

 

主持人:當時王陽明講學的內(nei) 容主要是與(yu) 當時流行的辭章記誦相對立的“身心之學”,強調“使人先立必為(wei) 聖人之誌”,這是什麽(me) 意思?他為(wei) 什麽(me) 這樣做?

 

龔妮麗(li) :王陽明繼承了傳(chuan) 統儒家追求“成聖”的終極價(jia) 值取向,而“成聖”是一種與(yu) 個(ge) 體(ti) 的現實存在和內(nei) 在的切身體(ti) 驗相關(guan) 聯的理想之境。追求“成聖”即成就自己的內(nei) 在德性以達至聖人之境,也可以說是以成己為(wei) 目標,因而可稱為(wei) “身心之學”也可以說是“為(wei) 己之學”;而相反,若停留於(yu) 外在認知和言說的“口耳之學”,則是“為(wei) 人之學”,即為(wei) 學不是化知識為(wei) 德性,而是追求外在功名,迎合社會(hui) 的適用需要,隻會(hui) 限於(yu) 表麵的、片麵之知,流於(yu) 炫人文辭的“務外近名之病”,難以達到“成聖”的心體(ti) 之境。因此,王陽明一再強調“身心之學”,“為(wei) 己之學”。

 

主持人:王陽明還提出了係統的“立誌、勤學、改過、責善”的進德修業(ye) 基本原則,我們(men) 應該怎麽(me) 去理解?他確立的這些原則,對於(yu) 我們(men) 今天的教育有何現實意義(yi) ?

 

龔妮麗(li) :王陽明認為(wei) “立誌”是為(wei) 學之本,即為(wei) 學的基礎和前提,可貫穿於(yu) 學習(xi) 的過程。若沒有道德修養(yang) 的誌向和目標,將一事無成。隻有真正立下堅定的道德修養(yang) 之誌,才能克服一切學習(xi) 的障礙。

 

“勤學”既是檢驗是否真正立誌的試金石,也是進德修業(ye) 的必經之路。不僅(jin) 指讀書(shu) ,也包括個(ge) 人的道德修養(yang) 。

 

“改過”:王陽明認為(wei) 隻要是人,就有可能犯過錯,哪怕是“大賢”也免不了,但隻要能改正,仍然可以成賢人。道德修習(xi) ,就是不斷的認識自我,查找自身的缺點,不斷改過,不斷進步的過程。

 

“責善”:“改過”是對己而言,“責善”是對人而言,即規勸別人改過。陽明告誡學生們(men) ,在修德的過程中,要相互批評攻錯,由不善而歸於(yu) 善,這才是朋友之道。並強調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僅(jin) 勇於(yu) 批評還要善於(yu) 批評,以恰當的方式收到良好的效果。

 

王陽明的這一係統思想於(yu) 我們(men) 今天的德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yi) 。特別是“立誌”。一提到“立誌”,學生們(men) 多是從(cong) 功利的角度出發,即立誌成為(wei) 有知識、有能力、有謀生本事、有社會(hui) 地位的人。青少年的偶像大都是科學家、文體(ti) 明星、老板、官員……。很少有“立誌”成為(wei) 品德高尚的人,德育課中那些仁人誌士似乎離他們(men) 很遠,隻是口號中學習(xi) 的榜樣。如果我們(men) 的道德教育能引導學生將道德修養(yang) 視為(wei) 自己一生努力的方向,懂得王陽明所說的“人人可以成聖人”的道理,我們(men) 的德育就成功了一半。立誌修德並非與(yu) 成為(wei) “有知識、有能力、有謀生本事、有社會(hui) 地位的人”相對立,但立誌修德一定應該置於(yu) 首位,正如我們(men) 的教育方針將德育置於(yu) “智”、“體(ti) ”、“美”之前一樣。王陽明指出:“學校之中,惟以成德為(wei) 事,而才能之異或有長於(yu) 禮樂(le) ,長於(yu) 政教,長於(yu) 水土播植者,則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於(yu) 學校之中。”我們(men) 今天的學校教育值得反思,應該繼承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教書(shu) 育人的理念,真正將“教人如何好好做一人”作為(wei) 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主持人:王陽明十分重視教育對人的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學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認為(wei) 教育作用是“明其心”。這與(yu) 他的哲學思想有何關(guan) 聯?王陽明的德育思想在其整個(ge) 哲學思想中,又處於(yu) 一個(ge) 什麽(me) 樣的地位?

 

龔妮麗(li) :王陽明的德育思想建立在其心學基礎上,是“心即理”思想的展開,“明其心”的德育,就是一個(ge) 修“心”的工程,即修正被汙染的“心”,使之內(nei) 化出仁心善念,在其整個(ge) 哲學思想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可視為(wei) 理論與(yu) 實踐的關(guan) 係。

 

與(yu) 程朱理學將倫(lun) 理道德視為(wei) 外在“天理”的製約不同,王陽明認為(wei) 倫(lun) 理道德是個(ge) 人內(nei) 在心靈、良知的呈現,他認為(wei) ,“良知即天理”,他將“心”看成是人的意誌、主觀精神,“心”是“身”的主宰。人的行為(wei) 是由人的意識支配的,有孝道父母的意識,才能去孝敬父母;有終於(yu) 國家君王的意識,才能去效忠國家君王;有仁的意識,才能有“仁民愛物”的行為(wei) 。在王陽明看來,仁義(yi) 禮智、綱常倫(lun) 理的“理”隻能從(cong) 人的本心上去求得,而不是外在於(yu) 人心的“理”。正是在“心即是理”、“心外無物”的思想理路下,王陽明提出了“學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認為(wei) 教育作用是“明其心”。就如我們(men) 前麵提到的,良知雖然具有先驗性的“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人人皆有的道德理知,但是,在人生與(yu) 社會(hui) 現實的經驗層麵,良知本體(ti) 的明覺呈現往往會(hui) 被小己私欲遮蔽,人們(men) 在與(yu) 外物接觸中,由於(yu) 受物欲的引誘,因昏蔽而背離本然的良知。所以,王陽明認為(wei) ,教育的作用就在於(yu) 去除物欲對於(yu) “良知”的昏蔽。“學以去其昏蔽”就是為(wei) 了發明本心所具有的“良知”,教育的作用就是“明其心”。這也就是“致良知”的精髓。

 

主持人:看了龔老師對王陽明的研究文章,知道王陽明十分重視學生學習(xi) 的主動性,也力主對學生實行引導式的“快樂(le) 教育”,請您給我們(men) 介紹一點這方麵的情況。

 

龔妮麗(li) :德育既然是對人心的修正,心性修習(xi) 的主體(ti) 必然是學生,因此王陽明強調修習(xi) 者須“自得於(yu) 心”,道德修養(yang) 貴在自得。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自化”,讓學生學會(hui) 獨立思考、自我反省,培養(yang) 自我的道德主體(ti) 精神。他主張在道德修習(xi) 上,遇到疑難與(yu) 困境,都應“反求諸己”,“自求自得”,讀經學道,均要與(yu) 自我的道德修習(xi) 聯係起來,隻有將學經與(yu) 修煉本心結合起來,才能做到“自化”, 建立起正確的價(jia) 值觀、是非觀,不被外界錯誤的觀念所幹擾。

 

情理交融、寓教於(yu) 樂(le) 的“快樂(le) 教育”,既是王陽明順其兒(er) 童天性的教育方式,也是對儒家禮樂(le) 教化的繼承。德育是對人“心性”的教育,不是純粹的知識教育,應該是一種情理交融的教化。中國儒家的禮樂(le) 教化思想,包含著情理交融的教育理念,即在快樂(le) 中接受道德理性教育,使受教者對“禮”的履踐,樂(le) 而行之。“禮”是社會(hui) 中人的行為(wei) 規範,側(ce) 重理性的行為(wei) ,“樂(le) ”合乎人性中的情,“禮”與(yu) “樂(le) ”相結合,既規範人情、人性,又順乎人情、人性。禮樂(le) 教化通過“禮教”、“樂(le) 教”、“詩教”為(wei) 特征的“六藝”之教體(ti) 現出來。用我們(men) 今天的話來說,形式是審美教育,核心是道德教育。王陽明繼承儒家的禮樂(le) 教化傳(chuan) 統,他將“德”(習(xi) 禮)、智(讀書(shu) )、美(歌詩)相結合,以啟發取代強製,讓兒(er) 童接受這種順乎人性自覺要求的教育,在歌詩的吟誦唱和中,調理性情,默化粗頑,漸漸合乎禮義(yi) 。

 

主持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還有一位是南宋的朱熹,據說他推崇的是“存天理,滅人欲”的教育思想,並在很大程度上長期影響了我國的封建教育,那麽(me) 王陽明的教育思想與(yu) 之有無關(guan) 聯又有無差別呢?

 

龔妮麗(li) :應該說王陽明“致良知”的教育思想與(yu) 朱熹 “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是一致的,王陽明的教育思想中無論是“學以去其昏蔽”,還是“明其心”,其實質就是要實現“存天理、滅人欲”的目標。這裏有必要解釋一下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思想。朱熹哲學思想中的“天理”包含道理、規則、秩序、準則、規定性,“天理”既是天道自然之大理,也是事事物物之小理,也是做人的道理,天理是公正是非之心,是天地本善之心。“人欲”就是心的疾病,是私欲,是追求過度的物質享受。“滅人欲”不是要扼殺人性,滅除性欲、食欲、愛欲,正常合理的“人欲”就是“天理”。“存天理”是向善,“滅人欲”是去惡。朱熹所提倡的“存天理、滅人欲”強調加強道德修養(yang) ,防範個(ge) 人欲望的過度膨脹,維護社會(hui) 、道德、政風和民風的和諧與(yu) 美好,其本質還是人性修養(yang) 問題。

 

王陽明的“致良知”教育思想,也並不是為(wei) 了向外學習(xi) 什麽(me) 新知識,而是為(wei) 了日減“人欲”。他說:“吾輩用功隻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複得一分天理。”

 

主持人:對於(yu) 我們(men) 當代的教育特別是德育工作,龔教授有沒有什麽(me) 好的建議?

 

龔妮麗(li) :我想談四點建議:

 

第一,教育管理部門組織相關(guan) 領導和教研人員,認真學習(xi) 中國傳(chuan) 統優(you) 秀文化,一方麵,借鑒中華傳(chuan) 統豐(feng) 富的德育資源(包括王陽明的德育思想);另一方麵,在吸取傳(chuan) 統德育精華的基礎上,適應今天的新環境,立足於(yu) 當前的德育實踐,創新和重建具有中國時代特征的德育體(ti) 係。

 

第二,應加強德育隊伍的建設,實現學校中全員育人。全體(ti) 教職員工,都應該成為(wei) 德育工作者。除了加強對德育教師的培訓,還要讓教師們(men) 為(wei) 人師表,加強以身垂範的意識,將德育視為(wei) 不可推卸的責任。

 

第三,改革德育課程及方式方法,①以人為(wei) 本,將知識教育融入生命教育;②講求實效,強調知行合一;③啟發為(wei) 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覺性;④情理交融,將理性教育與(yu) 感性教育相結合,貫穿學生的知、情、行、意;⑤寓教於(yu) 樂(le) ,將德育與(yu) 智育、體(ti) 育、美育相結合,使學生“樂(le) 而行之”。

 

第四,辦試點班。將傳(chuan) 統優(you) 秀文化引入德育課堂;組織教師學習(xi) 王陽明《傳(chuan) 習(xi) 錄》中相關(guan) 篇章,編寫(xie) 優(you) 秀經典讀物;借助貴陽孔學堂的資源,組織學生參加德育養(yang) 成的活動。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