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文利】王陽明製義三篇

欄目:思想探索
發布時間:2015-08-05 11:36:42
標簽:
任文利

作者簡介:任文利,筆名溫厲,男,西元一九七二年生,內(nei) 蒙古錫林浩特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中國哲學專(zhuan) 業(ye) 博士。現為(wei)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東(dong) 方道德研究所副研究員。著有《心學的形上學問題探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治道的曆史之維:明代政治世界中的儒家》(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等。


 

 

王陽明製義(yi) 三篇

作者:任文利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六月廿一日癸醜(chou)

           耶穌2015年8月5日

 

 

 

《欽定四書(shu) 文》為(wei) 明清兩(liang) 朝製義(yi) 的匯編,乾隆元年方苞等人奉旨編纂,用以頒行天下,“以為(wei) 士林之標準”[1]。其中,“化治(指明成化、弘治年間)四書(shu) 文”收有王陽明製義(yi) 三篇,為(wei) 通行王陽明文集所未收錄的佚文。

 

該書(shu) 《凡例》雲(yun) :“向來程、墨、房書(shu) 、行書(shu) 各有專(zhuan) 選,今總為(wei) 一集,惟程、墨於(yu) 本篇人名下注記,餘(yu) 不細加區別。間有生前未與(yu) 甲乙科,而文已行世,不可冺沒者,亦並登選,俾皓首窮經之士,無遺憾於(yu) 泉壤焉。”[2]“程”指程文,“墨”指墨卷。顧炎武《日知錄》卷十六“十八房”條引楊彝之說雲(yun) :“至乙卯以後,而坊刻有四種:曰程墨,則三場主司及士子之文;曰房稿,則十八房進士之作;曰行卷,則舉(ju) 人之作;曰社稿,則諸生會(hui) 課之作。”[3]主司所作者稱為(wei) “程文”,士子所作者稱為(wei) “墨卷”。“房稿”(《凡例》謂“房書(shu) ”)是“十八房進士之作”,實即指應會(hui) 試時所作之文;“行卷”(《凡例》謂“行書(shu) ”)是“舉(ju) 人之作”,實即指應鄉(xiang) 試中舉(ju) 時所作之文。王陽明三篇製義(yi) 未以“程”、“墨”注記,可知其在“房”、“行”之列(《凡例》所雲(yun) “間有生前未與(yu) 甲乙科”者,在王陽明則無此例),也就是說,是其參加鄉(xiang) 試或會(hui) 試時所作。

 

查王陽明《年譜》,其於(yu) 弘治五年壬子(1492年)“舉(ju) 浙江鄉(xiang) 試”[4],次年會(hui) 試落第,後於(yu) 弘治十二年己未(1499年)會(hui) 試“舉(ju) 進士出身”[5]。可知此三篇製義(yi) 或作於(yu) 弘治五年,或作於(yu) 弘治十二年,於(yu) 現存王陽明文字中斷可稱為(wei) 早期。

 

第一篇“‘誌士仁人’一節”見《論語·衛靈公》:“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王陽明主於(yu) “身心”、“公私”兩(liang) 端立論,慷慨陳詞,評者雲(yun) “有豪傑氣象”、“氣盛辭堅”,誠是。末所附評論二條,一條標注以“原評”。《凡例》雲(yun) :“文之義(yi) 蘊深微、法律變化者,必於(yu) 總批旁批掲出,乃可使學者知所取法。然題有定理,理無二致,其中指要若已經前人闡發,不可複易,則仍舊承用。以‘原評’二字別之。”[6]知標注“原評”者,乃所據“程、墨、房書(shu) 、行書(shu) ”各選本原有的評語,未以“原評”標注的評語乃《四書(shu) 文》編纂者所加。

 

第二篇“‘《詩》雲(yun) ‘鳶飛戾天’’一節”見《中庸》:“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yu) 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雲(yun) :‘鳶飛戾天,魚躍於(yu) 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王陽明從(cong) 有物必有氣、有氣必有理這一脈絡立論,評者謂其“謹遵朱注”,得之。

 

第三篇“‘子噲不得與(yu) 人燕’二句”見《孟子·公孫醜(chou) 下》:“子噲不得與(yu) 人燕,子之不得受燕於(yu) 子噲。”子噲為(wei) 燕王,讓燕國於(yu) 其相子之,後引發燕國內(nei) 亂(luan) ,齊宣王伐燕,曾就其事請教於(yu) 孟子。事詳《戰國策·燕策》、《孟子·梁惠王下》及《孟子·公孫醜(chou) 下》。

 

今以簡體(ti) 將此三篇製義(yi) 錄之於(yu) 下,酌分段落,加以標點。原書(shu) 所附評語亦附於(yu) 文末,而以小字別於(yu) 正文。


 

“誌士仁人”一節

 

聖人於(yu) 心之有主者,而決(jue) 其心德之能全焉。

 

夫誌士仁人,皆心有定主而不惑於(yu) 私者也。以是人而當死生之際,吾惟見其求無愧於(yu) 心焉耳,而於(yu) 吾身何恤乎?此夫子為(wei) 天下之無誌而不仁者慨也,故言此以示之,若曰天下之事變無常,而死生之所係甚大,固有臨(lin) 難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見危授命而殺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決(jue) ,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於(yu) 誌士仁人乎!

 

夫所謂誌士者,以身負綱常之重,而誌慮之高潔,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閑。所謂仁人者,以身會(hui) 天德之全,而心體(ti) 之光明,必欲有以貞天下之大節。是二人者,固皆事變之所不能驚,而利害之所不能奪,其死與(yu) 生有不足累者也。是以其禍患之方殷,固有可以避難而求全者矣,然臨(lin) 難自免,則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為(wei) ,而彼有所不屑也。變故之偶值,固有可以僥(jiao) 幸而圖存者矣,然存非順事,則吾生以全而吾仁以喪(sang) ,是悖德者之事,而彼有所不為(wei) 也。彼之所為(wei) 者,惟以理欲無並立之機,而致命遂誌以安天下之貞者,雖至死而靡憾。心跡無兩(liang) 全之勢,而捐軀赴難以善天下之道者,雖滅身而無悔。當國家傾(qing) 覆之餘(yu) ,則致身以馴過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趨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辭焉。蓋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將效死以為(wei) 之,而存亡由之不計矣。值顛沛流離之餘(yu) ,則舍身以貽沒寧之休者,其仁也,而彼即當之而不懾,視之而如歸焉。蓋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將委身以從(cong) 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是其以吾心為(wei) 重,而以吾身為(wei) 輕。其慷慨激烈以為(wei) 成仁之計者,固誌士之勇為(wei) ,而亦仁人之優(you) 為(wei) 也。視諸逡巡畏縮而苟全於(yu) 一時者,誠何如哉?以存心為(wei) 生,而以存身為(wei) 累,其從(cong) 容就義(yi) 以明分義(yi) 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誌士之所決(jue) 也。視諸回護隱伏而覬覦於(yu) 不死者,又何如哉?是知觀誌士之所為(wei) ,而天下之無誌者可以愧矣。觀仁人之所為(wei) ,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誌士是杷握得定,仁人是涵養(yang) 得熟。一無字一有字,有確然不改移意,有安然不勉強意。寫(xie) 兩(liang) 種人各盡分量,而文更俊偉(wei) 光明。 原評

 

有豪傑氣象,亦少具儒者規模。高言不止於(yu) 眾(zhong) 人之心,諒哉,氣盛辭堅,已開嘉靖間作者門徑。

 

載《欽定四書(shu) 文·化治四書(shu) 文》卷三,《論語》下,頁11-13。


 

“《詩》雲(yun) ‘鳶飛戾天’”一節

 

《中庸》即《詩》而言一理充於(yu) 兩(liang) 間,發費隱之意也。

 

蓋盈天地間皆物也,皆物則皆道也。即《詩》而觀,其殆善言道者,必以物歟!今夫天地間,惟理氣而已矣,理禦乎氣,而氣載乎理,固一機之不相離也。奈之何人但見物於(yu) 物,而不能見道於(yu) 物。見道於(yu) 道,而不能見無物不在於(yu) 道也。嚐觀之《詩》而得其妙矣,其曰“鳶飛戾天,魚躍於(yu) 淵”,言乎鳶魚而意不止於(yu) 鳶魚也,即乎天淵而見不滯於(yu) 天淵也。“為(wei) 此詩者,其知道乎?”蓋萬(wan) 物顯化醇之跡,吾道溢充周之機,感遇聚散,無非教也。成象效法,莫非命也。際乎上下,皆化育之流行。合乎流行,皆斯理之昭著。自有形而極乎其形,物何多也,含之而愈光者,流動充滿,一太和保合而已矣。自有象而極乎其象,物何賾也。藏之而愈顯者,彌漫布濩,一性命各正而已矣。物不止於(yu) 鳶魚也,舉(ju) 而例之,而物物可知。上下不止於(yu) 天淵也,擴而觀之,而在在可見。是蓋有無間不可遺之物,則有無間不容息之氣。有無間不容息之氣,則有無間不可乘之理。其天機之察於(yu) 上下者,固如此乎!

 

不從(cong) 飛躍兩(liang) 字著機鋒,是前輩見理分明處。 原評

 

清醇簡脫,理境上乘,陽明製義(yi) ,謹遵朱注如此。

 

載《欽定四書(shu) 文·化治四書(shu) 文》卷四,《中庸》,頁7-8。

 


“子噲不得與(yu) 人燕”二句

 

舉(ju) 燕之君臣,而各著其罪可伐也。

 

夫國必自伐而人伐之也,燕也私相授受,其罪著矣,是動天下之兵也。今夫為(wei) 天守名器者,君也。為(wei) 君守侯度者,臣也。名義(yi) 至重,僣差雲(yun) 乎哉?故君雖倦勤,不得移諸其臣,示有專(zhuan) 也。臣雖齊聖,不敢奸諸其君,紀臣道也。燕也何如哉?燕非子噲之燕,天子之燕也,召公之燕也。象賢而世守之,以永燕祀,以揚休命,子噲責也。舉(ju) 燕而授之人,此何理哉?恪恭而終臣之,以竭忠藎,以謹無將,子之分也。利燕而襲其位,罪亦甚矣。堯、舜之傳(chuan) 賢,利民之大也。噲非堯舜也,安得而慕其名?舜禹之受禪,天人之從(cong) 也,之非舜禹也,安得而襲其跡?自其不當與(yu) 而言,無王命也,墮先業(ye) 也,子噲是矣。自其不當受而言,僣王章也,奸君分也,子之有焉。夫君子之於(yu) 天下,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也,況授受之大乎?於(yu) 義(yi) 或有所乖,雖一介不以與(yu) 人也,況神器之重乎?夫以燕之君臣而各負難逭之罪如此,有王者起,當為(wei) 伐矣。

 

深得古文駁議之法,鋒鍔淩厲,極肖孟子語氣,是謂辭事相成。

 

載《欽定四書(shu) 文·化治四書(shu) 文》卷五,上《孟》,頁9-10。

 

【參考文獻】

 

[1] 《欽定四書(shu) 文·提要》,頁3,文淵閣《四庫全書(shu) 》本。

 

[2] 《欽定四書(shu) 文·凡例》,頁4-5。

 

[3] 《日知錄》,卷十六,頁12,文淵閣《四庫全書(shu) 》本。

 

[4] 《王陽明全集》卷三十三,頁122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5] 同前注,頁1224。

 

[6] 《欽定四書(shu) 文·凡例》,頁5。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