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東海】《論語點睛》之十一:做人的根本

欄目: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2015-08-04 16:30:15
標簽:
餘東海

作者簡介:餘(yu) 東(dong) 海,本名餘(yu) 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li) 水,現居廣西南寧。自號東(dong) 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dong) 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shu) 要義(yi) 》《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論語點睛》之十一:做人的根本

作者:餘(yu) 東(dong) 海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廣西老年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六月廿日壬子

           耶穌2015年8月4日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yu) 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學而篇》第七章)

 

子夏說:“尊重賢者,輕於(yu) 女色,事奉父母能盡力而為(wei) ,出任公職有奉獻精神,與(yu) 朋友交往言而有信。(這樣的人)即使沒有學問,我一定說他是有學問的。”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門十哲之一,以文學著稱,曾為(wei) 莒父宰,性格勇武,“好與(yu) 賢己者處”。孔子去世後,他到魏國西河講學,開西河學派,魏文侯尊之為(wei) 師。

 

孔門弟子中,子夏著作傳(chuan) 世最多。《論語》即是子夏與(yu) 仲弓合編的。漢人徐防說:“詩書(shu) 禮樂(le) ,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於(yu) 子夏。”雲(yun) 。洪邁《容齋隨筆》雲(yun) :“孔子弟子,惟子夏於(yu) 諸經獨有書(shu) 。雖傳(chuan) 記雜言未可盡信,然要為(wei) 與(yu) 他人不同矣。”

 

賢賢易色,第一個(ge) 賢字使動用法,表示敬重、尊崇;第二個(ge) 賢是名詞,賢才,聖賢。易謂輕視,不看重,色指女色。賢賢易色,即重賢輕色,與(yu) 重色輕賢、近色遠賢相反。《素書(shu) 》說:“近色遠賢者惛,女謁公行者亂(luan) 。”王氏曰:“重色輕賢,必有傷(shang) 危之患;好奢縱欲,難免敗亡之亂(luan) 。”一說,易應釋為(wei) “移”,移好色之心而好賢德;一說色指形色,轉變平日態度,恭敬以對賢者。

 

致其身,意謂豁出性命。君主時代,君是國家的象征,與(yu) 國家利益和國民利益具有相當的一致性。因此,在邦有道、政治正常的時代,事君也是忠於(yu) 國家國民和盡忠公職的表現。

 

子夏認為(wei) ,重賢輕色,盡力事奉父母,盡忠公職,與(yu) 朋友交往言而有信。一個(ge) 人能夠做到這些,即使沒有專(zhuan) 門求學,也可以說是有學問的人了。

 

儒家最重視道德的修養(yang) 和建立,以此為(wei) 做人的根本,以之為(wei) 衡量人事的最高標準。

 

人做的好,事做的對,這是最根本的學問。子夏以文學著名,他都這麽(me) 說,可知儒家學問的重心在哪裏。仁義(yi) 為(wei) 本,學問為(wei) 末;道德為(wei) 體(ti) ,文章為(wei) 用。

 

然複須知,本末不二,體(ti) 用不二。學問文章作為(wei) 仁義(yi) 道德的體(ti) 現和作用,自有其重要性。就像一棵樹,根基固然重要,枝葉也很重要。子夏揚本應該,抑末有偏。他自己以文學著名,能夠重本重體(ti) ,大好,但學者若不能善加領會(hui) ,就會(hui) 受到誤導而產(chan) 生輕視學問文章的流弊。正如《集注》引吳氏所說:“子夏之言辭氣之間抑揚太過”,有“廢學”之嫌。

 

上一章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zhong) 而親(qin) 仁。行有餘(yu) 力,則以學文。”還是孔子說的全麵、到位和中正,沒有任何缺陷和瑕疵。聖言無漏,此之謂也。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