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海文作者簡介:楊海文,男,西元一九六八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山大學哲學博士。現任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哲學與(yu) 中國現代化研究所研究員,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特聘專(zhuan) 家,主要從(cong) 事中國哲學史研究。著有《我善養(yang) 吾浩然之氣——孟子的世界》《文以載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盈科後進——中國孟學史叢(cong) 論》等。 |
對於(yu) 近年來再度興(xing) 起的“國學熱”,有人認為(wei) “高層次不夠熱,低層次要降溫”。其實,僅(jin) 以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為(wei) 例,2008年7月以來就主辦了多屆“國學研究論壇”,所謂“高層次不夠熱”似乎並不盡然。跟社會(hui) 科學院係統相比,高等院校可謂高層次國學研究的主戰場,雨後春筍般成立了不下百家的國學院——盡管其中為(wei) 數不少者名不副實。
早在2007年10月,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率先倡議把國學設為(wei) 一級學科。國學院要“長久”生存下來,國學之為(wei) 學科的“合法化”確實是最基本的前提條件。2009年10月12日,《光明日報•國學版》發表的訪談錄《國學是一門學科》,就是對此話題的又一次回應。
在這次訪談中,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常務副院長黃樸民的意見頗為(wei) 引人關(guan) 注:“從(cong) 國學院的角度,就是把國學作為(wei) 一個(ge) 學科門類來對待。我們(men) 最大的願望就是讓文史哲成為(wei) 一個(ge) 大人文學科,下麵曆史、哲學、文學包括國學都是一級學科,這個(ge) 是最理想的。如果門類拿不到,至少把‘國學’設成一級學科,至於(yu) 放在哪個(ge) 門類裏麵要有預案,比如說,為(wei) 什麽(me) 是放在文學而不是史學、哲學,或者是放在哲學而不是文、史,這需要講清楚。”
盤點2009年的國學大事,最重要的當推11月1日舉(ju) 行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成立大會(hui) 。眾(zhong) 所周知,清華研究院國學門(也被通稱為(wei) 清華國學院)於(yu) 1925年創立、1929年停辦,引領了中國學術從(cong) 傳(chuan) 統到現代的成功轉型,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是其四大導師。因此,對於(yu) 80年後重新組建的清華國學研究院,外界普遍期待當年那種“以研究高深學術、造成專(zhuan) 門人才為(wei) 宗旨”的國學教育傳(chuan) 統。11月2日,普林斯頓大學餘(yu) 英時教授在《光明日報•國學版》撰文指出:“國學院一方麵避免民族主義(yi) 的激情,另一方麵卻不失民族文化的自尊;怎麽(me) 將‘漢學’的中心從(cong) 巴黎或日本京都搬回北京,是全院師生長期奮鬥的目標。”
舉(ju) 行成立大會(hui) 之前,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首任院長陳來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表示,老的清華國學研究院以招研究生為(wei) 主,但今天的體(ti) 製不能再照這個(ge) 方向走,因為(wei) 現在都以科、係、院為(wei) 基礎招研究生,有研究生院,“我們(men) 教授主要在係裏教學,比如我在哲學係既教書(shu) 又帶學生,像基地一樣”。“現在我們(men) 的研究院體(ti) 製,致力於(yu) 打造一流的研究平台而不作為(wei) 教學實體(ti) 。人員是流動聘任……用清華的講法,這算是一個(ge) ‘體(ti) 製內(nei) 的特區’吧,但是如何具體(ti) 做,還要再摸索”。
陳來在這次訪談中,對20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的國學觀念嬗變進行了三個(ge) 階段的學理分析:第一階段的“國學”是政治觀念而不是學術觀念,延續著清代的考據學傳(chuan) 統,也加入了部分近代意識;第二階段的“國學”是文化意義(yi) 而不是政治意義(yi) ,強調科學方法,出現了疑古思潮,這些都與(yu) 北京大學有關(guan) ;第三階段的“國學”越來越成為(wei) 學術概念,以清華國學研究院為(wei) 突出代表,與(yu) 世界學術接軌,是漢學化的國學研究。歸結起來,陳來認為(wei) ,老清華國學研究院走的是“新國學”的路子,而且是新國學運動最有代表性乃至最後的環節,新清華國學研究院要在此基礎上,以“中國主體(ti) ,世界眼光”突出中國文化的主體(ti) 性建構。
今天的“國學熱”,並非全部走以學術研究為(wei) 己任的“新國學之路”。南開大學曆史係教授劉澤華在《關(guan) 於(yu) 倡導國學幾個(ge) 問題的質疑》一文中尖銳地質問,倡言者把儒家文化說得那麽(me) 棒,可是儒家文化為(wei) 什麽(me) 沒有較早地引導中國走上現代化道路?事到如今,儒家文化又要轉身救世界之弊。這是怎麽(me) 回事?“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帝王老子與(yu) 官宦都高唱儒家道德,可是官場的反道德卻是常態,這又怎麽(me) 解釋?”
2009年7月16日,104歲高齡的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發表文章說,他不喜歡用“國學”兩(liang) 個(ge) 字,更主張用“華夏文化”,因為(wei) 任何國家都可以用“國學”,而“華夏文化”隻屬於(yu) 中國。他還認為(wei) ,複興(xing) 華夏文化,不是文化複古,而是文化更新,不是以傳(chuan) 統文化代替現代文化,而是以傳(chuan) 統文化輔助現代文化。
簡言之,新世紀以來的“國學熱”糾結著兩(liang) 種路向的博弈:一是民族文化情懷的,一是學術研究取向的。兩(liang) 者相得益彰自然是最佳的出路,假如魚與(yu) 熊掌不可兼得,民族文化情懷適度降溫,而學術研究取向適度升溫,當是較好的選擇。盡管由國學研究繁榮中國學術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們(men) 翹首以待:厚重紮實的國學研究成果,將引領中國學術走向美好的未來。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 2009-12-8
【作者授權儒家中國網站發表】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