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國學列為一級學科不妥(劉澤華等)
欄目:國學、國學院、國學學位
發布時間:2010-03-13 08:00:00
 |
劉澤華
作者簡介:劉澤華,男,生於(yu) 西元一九三五年,卒於(yu) 二〇一八年,河北省石家莊人。南開大學曆史係教授,兼任中國社會(hui) 史研究中心主任、曆史學院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校務委員會(hui) 委員。著作有《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傳(chuan) 統政治思想反思》《中國的王權主義(yi) 》《洗耳齋文稿》《士人與(yu) 社會(hui) 》(先秦卷)。主編並與(yu) 人合著有《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傳(chuan) 統政治哲學與(yu) 社會(hui) 的整合》《專(zhuan) 製權力與(yu) 中國社會(hui) 》等。
|
作者:劉澤華 寧宗一 馮爾康 魏宏運 劉健清 李喜所
一、近年來,在一浪高過一浪的“國學熱”的推動下,個別有一定影響的學者和官員通過媒體等不同方式和各種渠道,呼籲高校把國學設為獨立的一級學科,頗有聲勢。但也有不少有識之士持反對意見。這種自由討論和爭鳴,難能可貴,值得提倡。為了深化認識,心平氣和地進一步展開討論,本著知無不言、言則有據的精神,特陳述我們的觀點。這就是本建言的初衷。
二、國學是在20世紀初,受鴉片戰爭以來西學的猛烈衝擊,中國以儒學為核心的傳統文化逐步衰落和邊緣化的特定曆史背景下出現的一個新概念,旨在與西學有別。在辛亥革命的影響下,國學派主要是通過張揚國學來救亡圖存、保種保教,更多的是表達了一種愛國主義精神。此後,隨著曆史變遷,國學含義也在更新,五四以後出現了東方文化派、“整理國故運動”、現代新儒家、馬克思主義新古典派等,但從來沒有在高等院校列為一個獨立學科。即使個別高校曾建立了“國學院”,但其內部還是分科的,或分門授課,或以教師為中心自由講授,基本沒有穩定規範的教學體係,也看不出國學係統明確的學科體係與學術規範,隻不過像如今的“人文學院”、“文學院”一樣,是相近學科,如文、史、哲等係科的總稱而已。胡適在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成立時就明確指出:“‘國學門’不是具體的科係。”民國時期出現的這幾個國學院之所以大都存在時間很短,有的僅半年,學科概念含糊不清是一個重要原因。另外,那時也有很強的另一種聲音,他們明確表示,反對提倡國學。曆史的經驗,值得反思與借鑒。
三、國學,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國的舊學,也稱為中學、國粹、國故等。張之洞講“舊學為體、新學為用”,馮桂芬主張“主以中學、輔以西學”,章太炎稱“上天以國粹付餘”,胡適號召“整理國故”,基本都是指與西學相對應的中國舊文化,也就是古典文化,或傳統文化。眾所周知,中國古典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涉及麵非常廣,既有諸子百家、儒釋道、三教九流,又有文學藝術、民間信仰、地域文明,乃至以中醫為代表的科技文化等,可以說是包羅萬象,不勝枚舉。時下又有包括五十六個民族古今曆史文化的“大國學”之說。任何一個學科都應有相對穩定的內涵,而“國學”的內容則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國學如果列為一個獨立學科,即使是“超級學術大師”,也難確定其研究對象,更難建立相應的學術範疇。連對象、範疇都難確定的國學,不知怎樣建設一級學科?!
四、獨立學科一般要有特色鮮明的曆史積澱、知識係統、理論構架、研究方法和課程配置等。同時,還要充分考慮選擇本學科的學生在畢業後能有相對穩定的出路。凡此種種,都需要認真研究和深入論證。目前倡導國學要建一級學科的朋友們,講得較多的是弘揚民族文化,尋找民族的根,增強民族自信和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等,很少論及“國學學科”的研究對象、學科基本內涵和特征、知識係統、觀念和方法,以及與曆史、哲學、文學、宗教學、倫理學、文獻學,還有其他各科“史”部分的關係等問題。這些最基本的問題尚未廓清,就呼籲立即把國學設為一級學科,是否有點匆忙?
五、我們對把國學列為一級獨立學科持有異議,並不等於反對開展國學研究。學術之發展,植根於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誰也無法去強行規定人們去研究什麽,或不研究什麽。國學研究更是如此。在大學和一些研究機構組建國學研究平台或試驗班,組建國學學術團體和召開學術會議等,對深化國學研究,頗有裨益,值得提倡。無論是研究機構或大學應該都有這樣的學術配置權,這是內部事務,“戶口自主”。
六、在目前的體製下,建立國學一級學科是國家行為,把國學定為一級獨立學科,必定要覆蓋整個高校,會涉及學科重組、資源分配等諸多問題。試問,國學列為一級學科,其下的二級學科是哪些?三級學科又是哪些?核心的課程是哪些?在這些問題明朗之前,不妨先討論,再決策。否則,肯定會引發不必要的矛盾和糾葛。
七、中國文化複興決不等於複興國學,更不等於複興儒學。舊學或曰國學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無奈和邊緣化,是曆史的進步,是不以主觀意誌為轉移的曆史選擇。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向現代轉換的實踐已經表明,國學尤其是儒學,從來都是經過改造與創新之後才具有某些現代文化的因子,才能推陳出新,發揮其價值,與時代潮流同步。國學及其所包含的儒學等,隻有在跟隨時代的進程中,才可能展現其新麵貌,於是出現了新儒家,還有新墨家、新道家、新法家乃至新佛家等等,這些都是多元中的一元,但都不是新潮流中的主流。新儒學等無疑都有其生存空間,這與把國學設立為一級獨立學科是兩碼事。
八、如果有關行政部門一定要建立國學一級學科,我們建議先行公布國學理論框架和學科體係方案,供谘詢與研討。這是科學決策、民主辦事不可逾越的前提。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