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克立致李慎明論國學信

欄目:國學、國學院、國學學位
發布時間:2010-03-13 08:00:00
標簽:
方克立

作者簡介:方克立,男,生於(yu) 西元一九三八年,卒於(yu) 二零二零年,湖南湘潭人。先後在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生院任教,曾任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會(hui) 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hui) 哲學評議組成員,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著有《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現代新儒學與(yu) 中國現代化》等,主編有《現代新儒家學案》等。





慎明同誌:

收到大作,謝謝!在我的印象中,這是第一次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yi) 國學觀(“馬克思主義(yi) 新國學觀”、“馬克思主義(yi) 新國學體(ti) 係”)概念的文章。我在社科院國學論壇發言的題目是《創建適應時代需要的新國學》,強調它是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的新國學,不同於(yu) 上個(ge) 世紀20年代胡適(北大)、王國維(清華)等人“用科學方法整理國故”的新國學(那是以資產(chan) 階級世界觀和方法論為(wei) 指導的、不同於(yu) 傳(chuan) 統國學的“新國學”),但是沒有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yi) 國學觀”的概念。你的講話發表整一年了,不知曾在哪裏刊出?我一直沒有找到。

國學觀是目前國學討論中最重要、思想最混亂(luan) 的一個(ge) 問題。12月7日《光明日報》國學版發表人大國學院院長助理梁濤的《論國學研究的態度、立場與(yu) 方法——評劉澤華先生王權主義(yi) 的國學觀》一文,在學界引起許多討論。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林存光回應以《也論國學研究的態度、立場與(yu) 方法——評梁濤先生儒家道統論國學觀》一文,《光明日報》國學版編輯就以種種理由扣住不發。

我出席了11月1日在清華大學召開的新國學院成立大會(hui) ,學校、教育部、海內(nei) 外學術界、新聞出版部門都表態大力支持(汝信同誌也代表社科院發了言),可謂盛況空前。陳來講的“新國學之路”,實際就是王國維、陳寅恪等人當年所走的與(yu) 世界漢學研究接軌的“新國學”之路。今天提出“中國主體(ti) ,世界眼光”的口號,還是繼承了老清華國學院“中體(ti) 西用”的國學觀。在那天的所有大會(hui) 發言中,隻有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一人在賀詞中提到“國學研究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在我看來,新清華國學院創辦者的指導思想,還沒有從(cong) “中體(ti) 西用”的國學觀上升到“馬魂、中體(ti) 、西用”(這個(ge) 提法見附件)的國學觀,因此很難成為(wei) 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一麵新國學旗幟。

社科院國學論壇開張時還有一點影響,以後雖召開多次論壇會(hui) 議,但轉入具體(ti) 學科領域,疏離了國學討論的熱點問題、前沿問題,影響就逐漸減弱了。社科院的國學研究力量沒有一所高校能夠相比,但不論是國學研究、國學討論和國學教學,我們(men) 似乎都邊緣化了。我覺得在當前,特別是在國學觀這樣重大的問題上。社科院的學者應該發出自己的聲音。所以我建議,你一年前的那篇講話,如果沒有發表過的話,一定要注明日期公開發表出來。

在“國學”概念還沒有討論清楚、對“國學觀”的認識分歧極大的情況下,一些人急於(yu) 將國學學科化(見12月21日《光明日報》國學版),急於(yu) 給它上戶口,這恐怕不是一件好事情。

隨感而發,說的不對之處,請你批評。

                                                                                                        方克立  2009年12月24日

來源:《儒家郵報》第1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