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韓星作者簡介:韓星,男,西曆一九六〇年生,陝西藍田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儒教問題:爭(zheng) 鳴與(yu) 反思》《孔學述論》《走進孔子:孔子思想的體(ti) 係、命運與(yu) 價(jia) 值》等,主編《中和學刊》《中和叢(cong) 書(shu) 》。 |
被訪者:韓星
采訪者:光明網記者 陳城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光明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六月初七日己亥
耶穌2015年7月22日
近日,在第四屆全國國學院長高層論壇分組研討會(hui) 上,來自40餘(yu) 家高校的國學教學研究機構負責人或專(zhuan) 家學者,就設立國學一級學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試製訂和推行“國學經典等級考試標準”“古代漢語等級考試標準”等問題展開了主題發言和討論。對於(yu) 當下發展火熱的“國學”來說,現實教育現狀究竟如何?國學是否應設立一級學科,設立後又是否存在學科衝(chong) 突?為(wei) 此,光明網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韓星,以下是訪談實錄。
國學是對現有文、史、哲學科在延續傳(chuan) 統的基礎上的一種整合
“國學”作為(wei) 當下社會(hui) 比較熱門的學科,其正規學校教育還相對欠缺。以中國人民大學為(wei) 例,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是十年前獨立建製的。因為(wei) 1949年以後的中國大陸高校沒有這樣獨立建製、從(cong) 高考學生中直接招生,並且有本科教育的國學院,所以人大在這方麵算是開風氣之先。這是因為(wei) “國學”在我們(men) 國家一直是“黑戶”,國學不是一級學科,其包含的研究方向分散在二級學科文、史、哲中。人大國學院的任課教師都是從(cong) 文、史、哲不同學院調來的,專(zhuan) 業(ye) 不同,研究方向各異,在國學院尋找一種新的學科整合,但是還做得很不夠。國學院目前課程,是盡可能地按照經、史、子、集來開課。這種結構是試圖在繼承傳(chuan) 統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學科劃分來安排,重建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聯係,打通乃至融合不同學科。但是,由於(yu) 種種原因,比如國務院學位辦沒有國學專(zhuan) 業(ye) 學位,所以學生寫(xie) 畢業(ye) 論文就隻能按照現有的文、史、哲來找自己喜歡的方向和導師來指導,畢業(ye) 以後分別授予相應的學位。因此,將國學設立為(wei) 一級學科是十分有必要的。
現在許多大學辦國學院,是對現有文、史、哲學科在延續傳(chuan) 統的基礎上的一種整合,是為(wei) 了調正長期以來引進西方這種學科劃分以後所造成的各種弊端。因為(wei) 近代以來,學術界極端地把傳(chuan) 統的學術文化掃進了曆史的垃圾堆,幾乎全盤引進移植西方的學術研究範式、學科體(ti) 係,造成了現在學科劃分太細,研究領域太專(zhuan) ,思維方式僵化,研究方法落後等弊端,導致擁有幾千年傳(chuan) 統的“國學”散見於(yu) 文、史、哲三係,被現代西方學科切割得七零八落。當然,現在文、史、哲各自領域也有一些學者在不斷拓展,不斷深化,許多邊緣學科不斷湧現。所以,國學一級學科的設立隻會(hui) 促進文、史、哲乃至整個(ge) 人文社會(hui) 科學重建中國自己的學術文化主體(ti) 性,並在此基礎上傳(chuan) 承幾千年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獲得更大發展。
國學在一定意義(yi) 上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代名詞
對於(yu) 什麽(me) 是“國學”,學界存在很大爭(zheng) 議,近代以來人們(men) 對於(yu) “國學”的界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zhong) 說紛紜,莫衷一是。大概主要原因是近代以來中國文化處於(yu) 激烈的變革時期,也可以說是過渡時期,中西古今文化交流衝(chong) 突,國學沒有,也不可能確立自己相對獨立的疆域、規範、典範。但可以肯定,近代的“國學”概念主要是相對於(yu) 新學、西學(外學)而尋求中國學術文化的地位,凸顯中國學術文化的自身特征,很大程度上泛指中國傳(chuan) 統學術文化,具體(ti) 的包括儒釋道、諸子百家,等等。
並且,“國學”是有載體(ti) 的,那就是國家、民族。1906年國粹派鄧實在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wei) 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是故國學者,與(yu) 有國以俱來,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須臾離也。君子生是國則通是學,知愛其國,無不知愛其學。”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總是需要有屬於(yu) 自己的學術文化的,任何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的“國學”,作為(wei) 中國人當然也應該有自己的“國學”。
現在所說的“國學”一般有狹義(yi) 、廣義(yi) 之分。狹義(yi) 的國學專(zhuan) 指中國傳(chuan) 統的思想文化(精神文明、意識形態)方麵,諸如曆史、哲學、倫(lun) 理、宗教、語言文字、文學、藝術、政治、經濟、法律等,具體(ti) 指以文字為(wei) 載體(ti) 的文獻及其思想觀念體(ti) 係。盡管涉及的門類甚多,內(nei) 容廣泛,但傳(chuan) 統的精神文明是以儒學為(wei) 主體(ti) 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廣義(yi) 的國學是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等同的概念。文化包括物質文明、製度文明、精神文明三個(ge) 方麵,這三個(ge) 方麵加起來就是廣義(yi) 國學的內(nei) 涵,可以說是一門無所不包的學問,甚至可以說就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代名詞。
如果說是出於(yu) 對“國學”學科體(ti) 係建立還有爭(zheng) 議的話,也可以參考西方的古典學,逐步完善中國現有國學研究和教育體(ti) 係。古典學在西方有悠久的傳(chuan) 統,也在西方現代大學和研究結構占用重要的地位,借鑒西方古典學的經驗,形成中國自己的古典學(國學)發展模式,也許是目前可以值得探索與(yu) 期待的將“國學”單獨設立學科的一個(ge) 途徑。
責任編輯:葛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