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然後見君子——與劉東超先生商榷(餘樟法)
欄目:國學、國學院、國學學位
發布時間:2010-03-13 08:00:00
 |
餘東海
作者簡介:餘(yu) 東(dong) 海,本名餘(yu) 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li) 水,現居廣西南寧。自號東(dong) 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dong) 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shu) 要義(yi) 》《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警惕儒學成為“不容碰撞”的意識形態——兼與梁濤、吳光、韓星三位先生商榷》(作者劉東超,單位:北京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一文指出“當前學術界湧現出一種不容忽視的狹隘儒學複興思潮。”其“基本特點”之一是:
“將儒學視為‘不容一絲碰撞’的意識形態。如果有人對於儒學有些批評或意見分歧,便通過多渠道、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攻伐’。一些‘攻伐’的言辭相當過激甚至無理,這清晰展示出一些非理性情緒。值得注意的是,這股思潮還具有明確的現實抱負和實現這一抱負的行動設計。”雲雲。
這樣的指控相當“無理”和“非理性”,說的難聽點,頗有點“賊喊捉賊”的味道。(主要指那個真正“不容一絲碰撞的意識形態”。對劉東超先生個人如有冒犯,抱歉抱歉。)
必須說明“不容一絲碰撞”是怎樣“不容”法。對於“批評或意見分歧”,是堅持儒家義理予以反批評,還是采取其它非正常渠道、方式和手段施加壓力,甚至壓製、侵犯對方的言論權。後一種“不容”,不僅狹隘,而且違背了基本的文明規則,某種意義上也是違憲的。
如果是前一種方式“不容”,那正體現了儒家持正衛道的熱誠。“不容”何妨?“不容”應該,“不容”然後見君子,“不容”然後見儒家。對各種非仁義、非真理、非良知的學說“主義”鳴而攻之,正是儒家的文化責任和社會責任所在。
“言辭相當過激甚至無理,清晰展示出一些非理性情緒”,當然不好,值得批評,值得儒者反思。東海以前態度不好,講道理時“動物凶猛”,時有過激無禮處。很慚愧。另要注意無禮與無理的區別,無理是不講道理或講不成道理,過激無禮不一定沒道理。
這方麵更需要批評和反思的是馬克思主義者包括某些馬克思主義儒家學者。不僅僅是“言辭相當過激甚至無理”而已,他們對於儒家的多渠道多種方式的“攻伐”,已經遠遠逾越了言論範疇,嚴重違背了普世文明規則和中華道德規範。這才是非常的“非正常”,才是最“值得注意的”。
至於說“這股思潮還具有明確的現實抱負和實現這一抱負的行動設計。”不知具體何所指。儒學最重實踐,有現實抱負和實行動設計是理所當然、義所當然的。這有什麽問題嗎?現實是大多數儒者隻滿足於做一個儒家學者,把儒學做成了書齋裏、學院裏的學問,甚至由於“現實需要”及個人利益,把儒學做成了“懦學”“嚅學”、“孺學”、“襦學”、“獳學”,苟且取容,苟且取利,這才是令人遺憾的。
2010-3-12東海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