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龍】誰來接盤中國養老:子女,養老院,還是智能機器人?

欄目:諫議策論
發布時間:2015-07-24 21:26:46
標簽:
張祥龍

作者簡介:張祥龍,男,生於(yu) 西元一九四九年,卒於(yu) 西元二〇二二年。一九八二年或北京大學獲哲學學士學位,一九八八年於(yu) 托萊多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一九九二年於(yu) 布法羅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一九九九年起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曾任山東(dong) 大學人文社科一級教授、中山大學哲學係(珠海)講座教授。著有《海德格爾思想與(yu) 中國天道》《從(cong) 現象學到孔夫子》《思想避難:全球化中的中國古代哲理》《孔子的現象學闡釋九講——禮樂(le) 人生與(yu) 哲理》《先秦儒家哲學九講:從(cong) <春秋>到荀子》《德國哲學、德國文化與(yu) 中國哲理》《拒秦興(xing) 漢和應對佛教的儒家哲學:從(cong) 董仲舒到陸象山》《複見天地心:儒家再臨(lin) 的蘊意與(yu) 道路》《“尚書(shu) ·堯典”解說:以時、孝為(wei) 源的正治》《家與(yu) 孝——從(cong) 中西間視野看》《儒家心學及其意識依據》《中西印哲學導論》,譯有《致死的疾病》《海德格爾》《精神的婚戀》等,主編有《西方神秘主義(yi) 哲學經典》等。


誰來接盤中國養(yang) 老:子女,養(yang) 老院,還是智能機器人?

作者:張祥龍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 原載澎湃新聞

時間:孔子2566年暨耶穌2015年7月13日



 


北大的一對教授夫婦住進養(yang) 老院,引起一些議論。這兩(liang) 位老人無兒(er) 女,年老需人照顧,時下雇個(ge) 合用的家政人員又不容易,社區養(yang) 老服務可能也不那麽(me) 到位,其他親(qin) 屬也指不上,就做了這樣的選擇。現代社會(hui) 裏,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但有些人還是有失落感,覺得一位著名學者住進養(yang) 老院似乎有點不對勁,可我們(men) 站在現代老人的立場上想一想,好像做這個(ge) 選擇是完全合理的。而且,就是有兒(er) 女的老人,現今也越來越多地選擇養(yang) 老院來度晚年了,你說哪裏不正常了?兒(er) 女們(men) 都忙,有他們(men) 正在打拚的事業(ye) 和小家庭,且平常大多就不與(yu) 父母住在一起,讓他們(men) 回來養(yang) 老,那豈不是趕著鴨子上架,最後很可能兩(liang) 邊都難受。君不見婆婆和兒(er) 媳婦現在已經更像天敵了?能出點養(yang) 老費就已經很好了,用自己的勞動所得換取別人的養(yang) 老服務嘛。


理論家們(men) 還會(hui) 論證,社會(hui) 進步的一個(ge) 標誌就是傳(chuan) 統的家庭功能逐步由社會(hui) 來承擔,從(cong) 子女養(yang) 老轉變到社會(hui) 化養(yang) 老,就像從(cong) 農(nong) 村生活轉移到城市生活,不但是大勢所趨,而且有其內(nei) 在合理性。看人家美國歐洲,不是早就是這樣啦。個(ge) 人的獨立自主比什麽(me) 都重要。康有為(wei) 一百多年前就在《大同書(shu) 》裏講了,人類的進步,要從(cong) 中國式的大家庭進到歐美的小家庭,再由這小家庭進到無家庭、全由社會(hui) 來養(yang) 後代及老人的大同社會(hui) 。由此看來,傳(chuan) 統的子女養(yang) 老已經落後(中國起碼早就進入小家庭時代了),正在消失,由養(yang) 老院養(yang) 老怎麽(me) 看都有理。可是,中國有些人包括筆者還是跟不上這個(ge) 時代精神,還是要對子女送父母進養(yang) 老院、甚至一對老教授夫婦選擇進養(yang) 老院有些想法。


那些理論家們(men) 說得對嗎?作為(wei) 一種對現實的認定式辯護,是對的。人類正沿著西方的道路在進步著,最後的目標好像就是沒有家庭――起碼是沒有我們(men) 認為(wei) 的家庭――的社會(hui) 。近些年乃至最近,又有了一項進步,歐洲一些國家和美國已經從(cong) 法律上承認同性婚姻了。但從(cong) 人類的生活情理上講,這種無須養(yang) 老的進步好像也是一種退步,即從(cong) 人退回到前人類的狀態了。二十世紀人類學、靈長類學等學科的研究表明,人類是已知動物世界中唯一能明顯養(yang) 老的物種。離我們(men) 最近的靈長類表兄黑猩猩,與(yu) 我們(men) 的基因隻差百分之一點幾,能使用初級的工具(珍尼·古多爾的這個(ge) 發現曾震動了全球學術界),能學會(hui) 鍵盤語言,有在鏡子前的自身意識,能玩“黑猩猩的政治”,但就是不能養(yang) 老。古多爾在野外長期觀察的一頭母黑猩猩芙洛,成功地養(yang) 育了多個(ge) 子女,但當她年老亟須幫助時,子女們(men) 無暇顧及,最後老芙洛死在河邊,無猩理睬。這種無孝的行為(wei) 方式從(cong) 進化的角度是合理的,正在養(yang) 育自己兒(er) 女的新一代父母如果將寶貴的精力和資源花在供養(yang) 已經喪(sang) 失健全生育功能的老一代身上,對整個(ge) 種群的繁衍不利。但是,在人類這裏,情況居然出現了反轉,古人類不顧老人的無用而去養(yang) 老,使得那些過了生育期很久的人還能活著。於(yu) 是,人們(men) 才發現老人也有儲(chu) 藏有用信息的功用。不過,到了我們(men) 這個(ge) 技術飛速進步的時代,老年人的記憶好像又無用了。


我們(men) 現在就從(cong) 人能直接理解的道理上討論一下,子女該不該養(yang) 老呢?照理說,去養(yang) 那些養(yang) 過你的老人是合理的,不去養(yang) 那生我養(yang) 我的人讓我良心不安,這似乎還不隻是中華文化這麽(me) 主張,其他文化和民族的古老良知也都是這麽(me) 看的。甚至西方文化之源的古希臘和希伯萊的經典,如《工作與(yu) 時日》和《舊約》,也認為(wei) 不孝敬老人是惡行。所以,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養(yang) 老不隻是對老人重要,對於(yu) 子女成為(wei) 一個(ge) 健全的人也是不可少的。老人從(cong) 養(yang) 老院得不到的首先是子女親(qin) 情和共同記憶環繞的特殊照顧,而子女從(cong) 不養(yang) 老得到的是什麽(me) 呢?


 


到了現代,西方個(ge) 體(ti) 主義(yi) ――它也受到過基督新教的影響――大行其道,加上社會(hui) 化和新技術的盛行,使得西方文化首先走上子女基本不養(yang) 老的道路。哲學和倫(lun) 理學的學者們(men) (康德帶頭)還要為(wei) 不養(yang) 老辯護。他們(men) 說,父母沒有得到子女同意就生下了他/她們(men) ,於(yu) 是就有義(yi) 務將子女養(yang) 大到能獨立;從(cong) 這時起,大家就誰也不欠誰了。追隨這種思路的魯迅就說:父母由於(yu) 性欲衝(chong) 動懷上孩子,你就不僅(jin) 必須好好將他/她們(men) 養(yang) 大,而且要明白你這麽(me) 做隻是還債(zhai) ,對子女無恩可言,也不要想子女回報。這筆賬算得對嗎?如果這樣,除了利他主義(yi) 者外,好像沒有人還會(hui) 去不經子女同意就生下他/她們(men) 吧。的確,在相信這麽(me) 算賬合理的人裏邊,生孩子的人是越來越少些了,同時也能滿足性欲。但是,如果一個(ge) 人在沒能征得你同意――那時你外出了――的情況下,從(cong) 你家的大火中救出了你的孩子們(men) ,你會(hui) 認定自己不欠這個(ge) 人的情,從(cong) 而有道德義(yi) 務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回報嗎?生養(yang) 兒(er) 女的恩情是不是與(yu) 之相似、甚至比這個(ge) 還大呢?


在現代這個(ge) 個(ge) 體(ti) 主義(yi) 和體(ti) 製主義(yi) ――它們(men) 相互需要――同樣盛行的社會(hui) 中,養(yang) 老是不是有多種形式呢?當然,那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常回家看看是養(yang) 老,過節和周末打電話、通網上視頻也算養(yang) 老;至於(yu) 為(wei) 父母雇家政人員、網上為(wei) 父母購物、替父母付養(yang) 老院的費用,就更是實質性的養(yang) 老了。甚至你事業(ye) 有成,對父母也是一種精神養(yang) 老。“久病床前無孝子。”要一個(ge) 現代人事必躬親(qin) ,常年為(wei) 父母穿衣做飯、煎藥煮湯,是不是太過分了?的確還有這樣的孝子孝女,但今天,在“孝治天下”早已被新文化批臭、被全球化埋葬的當代中國,這種親(qin) 身養(yang) 老隻是一種選擇,而且是不常見的選擇了。


我們(men) 甚至可以眺望到更加脫身體(ti) 化的新養(yang) 老方式,因為(wei) 商業(ye) 化的高科技總能配合社會(hui) 進步的。輪椅、電梯、智能煮飯電器、電子測血壓算什麽(me) ,能夠替兒(er) 女養(yang) 老的機器人好像也在接近我們(men) 。可以設想,這種未來的機器人比雇來的活人更可靠、準確、有效率、絕對服從(cong) ,甚至可以輸入子女的語調、性格和記憶――當然是那些可愛的,引得老人開心。那時,如果子女能替父母、祖父母搞來這樣的智能化機器人替身,就更是用創新來養(yang) 老的模範了。可是,那機器人想必很昂貴,而且越是複雜的高科技,維護起來就越麻煩,從(cong) 長遠看就越是脆弱。也就是說,你對它越是放心舒心,一旦出事,就越是危險。這機器人替身的智能太低,隻會(hui) 重複那幾個(ge) 記憶,講那幾個(ge) 故事,會(hui) 讓老人厭倦;可智能高到能自主學習(xi) ,總能創造些新玩藝兒(er) 讓老人高興(xing) ,它對老人的態度說不定就會(hui) 生變。萬(wan) 一它從(cong) 奴隸變成主人怎麽(me) 辦?更重要的是,這樣的養(yang) 老從(cong) 形式上讓老人離子女更近,可在實質的意義(yi) 上卻離得更遠。但是,誰又能否認它在現代體(ti) 製中的合理性呢?它不過是養(yang) 老院的科技提升或“更高更快更強”嘛。


可問題還在於(yu) ,如果如此養(yang) 老可以,那麽(me) 如此養(yang) 兒(er) 不也可以嗎?按康有為(wei) 和其他進步主義(yi) 者的邏輯,社會(hui) 完全應該擺脫這些囉嗦難纏的親(qin) 子關(guan) 係,讓“養(yang) ”變得全麵社會(hui) 化和高科技化。孩子一生下來就送育嬰院,根本不知父母為(wei) 誰,“父母”也不用操心兒(er) 女是誰,男女隻是滿足性欲和按計劃甚至擇優(you) 錄取地生孩子就是了,其餘(yu) 時間統統用來創新發展和開發自身潛能,追求個(ge) 體(ti) 幸福。將來科技更高了,甚至生孩子這讓女人難受、遺傳(chuan) 問題難絕的事兒(er) 也可免了,就由人類再生產(chan) 科研所和工廠來優(you) 化生育,不但能生產(chan) 出更健康漂亮的新人,而且還要對現有人類――它形成於(yu) 石器時代,按一些科學家的眼光已經落後了――進行基因層次改造,再升級換代,創造出“後人類”,也就是比我們(men) 這種人更高級的智能物種。那時,這超人物種就沒有養(yang) 老問題了,因為(wei) 它們(men) 被設計和改進得就不會(hui) 衰老,擺脫了我們(men) 這種現代智人的一係列缺陷。好思考的讀者們(men) ,你們(men) 對這個(ge) 人類滅亡或降級為(wei) 現在黑猩猩地位的前景歡欣鼓舞嗎?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麽(me) 就沿著現在這條進步無止境、科技永創新的道路走下去吧;如果不喜歡這個(ge) 前景,那麽(me) 你覺得哪裏是該收手或不再進步的界線呢?


以前的人老了,就在家庭內(nei) 或子女親(qin) 屬的照顧下養(yang) 老,在親(qin) 人環繞中離去;現在的人老了,就越來越趨向在養(yang) 老院養(yang) 老,臨(lin) 終關(guan) 懷送終;將來的人老了,可能要在越來越高的高科技服務或智能機器人手中養(yang) 老和去世。再後來,“人”就不會(hui) 老了;再再後來,就沒有人了,隻有……


乙未年仲夏草